APP下载

清代定州贡院述论

2016-08-24

长江丛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定州贡院科举

贾 飞

清代定州贡院述论

贾飞

定州贡院又名定州考棚,由定州知州王大年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发起捐资修建。定州贡院现存主要有影壁、大门、魁阁号舍、大堂、后楼五座建筑,兼具清代官府建筑特点和地方特色。定州贡院在定州科举历史上取得很大成就,对定州地区产生了深远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促进了定州地区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兴盛。

定州贡院 概况 科举制 影响

贡院是中国古代社会最有代表性的考试场所,是我国历史上科举考试的特殊产物,也是各朝代城市中最有特色的建筑群体。贡院出现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考功郎中李昂,为士子所轻低,天子以郎署权轻,移至礼部,始置贡院。”[1]北宋时期,地方性质的贡院开始设立,“宋之贡院,废置不常。自崇宁至政和间,中州外郡,始咸有之”。[2]李焘《贡院记》也谈到,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从董正封建请,令诸州遍立贡院”。到南宋时期,地方贡院已经大量出现。明清时期,科举制达到顶峰,在京师至各州府基本都建有科举贡院。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四等,从低到高分别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明清两朝的地方性质的贡院主要举行文武乡试,童试和殿试均不在贡院举行。作为全国保存至今的地方性贡院,定州贡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创设与发展对当地乃至整个直隶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都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一、清代定州贡院概况

(一)定州贡院的兴衰历程

定州贡院俗称定州考棚,位于定县人民政府驻地东偏北О.5公里的草场胡同路东,是我国北方保存最好的州属贡院。清初,定州为县级行政单位,隶属于真定府,因此按照制度不设贡院。雍正元年改为定州府级行政单位,下辖曲阳、新乐二县。雍正二年(1724年)又改为直隶州,雍正十二年新乐县划归正定,将保定府管辖的深泽县划归定州。定州设立贡院时间较晚,起初定州为县,故不设贡院。因此,每年朝廷派遣学政对贡生进行岁试和科考的时候,以及乡试的时候,定州地区的考生因本地无贡院,只得到真定府地区的贡院参加童试和乡试。真定府距离定州地区约有二百里路程,道路容易受阻,行李、书籍携带也都十分沉重,导致考生参加考试十分不便。至雍正时期,定州升为直隶州,且逐步发展成为京城以南的大州,贡生人数较多,设置贡院势在必行,这个任务,落在知州王大年身上。

据《直隶定州志》记载:王大年于雍正五年(1727年)担任定州知州,“公之为治也,简而肃,温而严。催科则有滚单之设,清赋则有拨补之稽。家丁之革除,役车之注册,案无留牍,吏莫容奸”。[3]王大年在任期间,修城郭,建坛庙、阳公祠,编州志,力图改变定州面貌,修废建新。为了缓解科考时贡生的不便,王大年“据诸生之辞,请于台宪,而与阖属士民捐资创修之”。乾隆三年(1738年),贡院建成,“诸生自是免隔属赴试之难”。[4]

道光时期,定州贡院已经年久失修,十分破败,仅仅能够勉强使用,“文场坍塌过半,公廨渐就欹斜,其余墙垣房舍向以土为之者,复旋筑而旋圮”。[5]如此破败的境况,给士子科考带来诸多不便,贡院“历时既久,损坏浸多,而号桌坐凳及顶棚为尤甚。每届学宪案临,辄杂取市廛板片为供应。桌面之狭小横斜,坐凳之高低欹侧,诸多不适。一遇风雨,则顶棚飘摇渗漏,竟难展卷,诸生苦之久矣。”[6]道光十二年(1832年)新任知州王仲槐上任,勤政爱民,恪尽职守,在得知贡院破败不堪的情况后,提倡捐资重修,而民众也慨然捐助,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后,于1834年开始重修,“凡十阅月而竣事”,不仅恢复了原有建筑,还有所增建,“计内外工重修者三分之一,继长增高更易添修者三分之二。东西文场各加宽,展顶棚弥加整固而桌凳则一律宽平”。至此,定州贡院一直沿用至清末科举废除。

清朝灭亡之后,定州贡院被废弃。1926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办事处由北京迁至定县翟城村,“到民国十八年度,承地方的赞助,将定县城内贡院借与本会办公”。平教会根据工作需要,虽对贡院进行了一些休整,但大致保持了原貌:“此间所有屋舍完全就原有建筑改造成功的,以期适于现代之用,所以它虽应有尽有,而一切建筑之外形,则仍为旧式的。大门向西,入门有广场;二门向南,对面有大影壁,上书‘除文盲,作新民’六大字,一望而知为平教会之最终目标。”抗战爆发后,平教会迁往湖南长沙,贡院再次废弃。解放之后,贡院以及相关建筑归属当地政府管辖。1956年,入选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单位。2001年,国家文物局专门拨款重新修缮定州贡院,并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在河北省文物局主持下对贡院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工程。2015年7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定州贡院展示利用工程立项。

(二)贡院建筑布局及结构特征

定州贡院的建筑别具一格,是清代北方官方大型建筑的典范,同时又具有地方特色。定州贡院在修建之初,“墙垣房舍向以土为之者,复旋筑而旋圮”。道光年间重修时,“群房围墙均易以砖瓦,以为经久之计”。定州贡院的建筑格局,从南向北依次为影壁、门正、二门、魁阁以及号舍,北边是二堂和后楼。贡院大门两边分别为东辕门和西辕门,西边建筑主要是演武厅、文昌宫等几座。现存比较完整的主要有影壁(当代重修)、魁阁、号舍、大堂、揽胜楼,但演武厅和二门已经毁坏。

贡院现存最南边建筑是临街而建的影壁,影壁长22.25米,高6.10米,厚度约为1.25米,是典型的北方砖木结构建筑。影壁是考试放榜的地方,用料考究,底部用条状的青砖,防止腐蚀,上部分为砖坯用料,外抹上白灰,顶端为吊兽和挑檐,使影壁在空旷的考场前显得格外庄重。

影壁以北是大门,门上有定州贡院匾额,大门两侧各有一座石狮子,正前方有一杆旗杆,大门已经毁坏,为今人修建。二门是考生进入贡院的第二道通道中间为二进院,院落比较狭长,给人以压抑的感觉,实际是考试的需要,以彰显科举考试的严肃、庄重。

魁阁又叫作正厅,位于号舍前,连为一体,是贡院的最主要、最复杂的建筑,属于典型的砖木结构建筑。号舍是文举贡生和秀才考试答题和收卷的场所,同时这里也是举行童试的地方。现在的魁阁号舍东西长29米,南北跨度30米,面积900平方米之多。魁阁二层裸露的天台朝南正对院门,上铸有一尊魁星神像,造型奇特,怒目圆睁,身披黄衣,十分威严。魁阁号舍的屋顶建造特殊,有三个斜面坡顶,五条屋脊支撑。正厅从中间开始由高到低,建造了七个尖顶,造型整体规整有序。魁阁系砖木结构的高大瓦房,中厅高耸起脊,两廊顶下部落,两面出水,看似分为两层,外观犹如快速低飞的春燕,又像夜空中悬挂的北斗七星。号舍的内部共63间,Т梁有34架,明柱、金柱、檐柱八行,每行八根。魁阁内部设有中厅和侧廊,两侧为科考场地,分成百十余个小的隔间,防止作弊。号舍建筑独特,设有通长的直棂窗,使得内部采光十分充足,在阴雨天也可以看清试卷。这也是定州贡院最独特之处。

号舍的后方建有大堂、二堂,是考官主持考试的办公之地。大堂与号舍十分接近,仅有2.85米,大堂是考生交卷和主考官整理考卷的地方。大堂以北为内部办公区域,考生禁止进入,以南为外办公区域,大堂是两者分界之处。大堂、二堂北面有一个院落和两排低矮的建筑,是贡院的内帘办公区域。内帘办公区域的一个重要建筑就是东西两侧的耳楼,用来存放试卷。

贡院内部正北方有一栋较为破旧的三层建筑,叫“揽胜楼”,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建筑,坡顶为单脊四角形式,两侧挂有耳楼,楼层十二米,建筑占地约一百三十平方米。楼房坐南朝北,二、三层有两排木制栏杆,圈起看台,后面为卧室,是官员住宿和观看武贡生比武的场所。

在定州贡院围墙的东侧,是武举户外考试的地方。和文科考场不同的是,武举考场建筑稀少,且结构较简单。武场的中间空地是跑马场,中间有一条跑道环绕武场半周,北侧是武场主要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是演武厅、文昌宫、最北边为后宫。现在贡院东边武场部分已成为民居,原有的建筑已全部毁坏。

二、定州贡院与科举选才

(一)清代科举概况

清代科举制度基本上沿用了前朝制度,清太宗天聪三年(1629年)就曾下旨开科取士。顺治二年(1645年),浙江总督张存仁上奏清廷:“速遣提学,科取士,则读书者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顺治帝权衡利弊,参考明朝的科举制度,稍加改变,于顺治二年开始实行文科举考试,又在隔年进行武举考试。

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文科举与武科举大体相同,仅考试内容有所差异。童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考生被称为“童生”,考中者称为“生员”。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每到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份举行,故称为“秋闱”。

会试是在乡试的下一年举办,顺治、康熙时期在农历二月,雍正时改为农历三月份,乾隆后固定为三月,称为“春闱”。会试考试制度大体与乡试相同,会试由礼部主持。落选士子中才能突出的允许通过大挑等方式步入仕途。科举考试文体是八股文,文章格式要求严厉,写作内容和命题范围也严格控制。考试内容主要从四书五经当中选择,其做法是从四书五经中摘抄下某一句话,用来做题目,让考生依据此句话发挥写作,但是不能脱离经义。

武举和文举在考官级别、考生身份、考试等级等方面均与文科举相同,但是科试和武试不在同一年举行。武科举的童试和岁试与文科举岁试在同一年份举行,考官为外省的武将协同学政监考。童试的考试内容分内外场,外场考马箭、步箭、弓、马、石等,内场则考武经,在号舍大厅内举行。清初武举文笔主要考策论,后来简化为默写《武经》的内容。

(二)定州贡院的科举人才

科举制创建以来,直隶的科举活动就十分繁盛。据统计,清代全国取进士为26391人,其中河北取进士2666名,接近全国进士数量的10%。定州为京畿地区的大州,科举活动活跃。作为直隶州,定州贡院级别高于一般州府的贡院,科举级别为岁试和科试,会试者须到顺天府贡院参加考试。据史料记载,从乾隆三年贡院设立到清末科举制废除,定州贡院终清一代共产生227名文武举人,其中又有11名文科进士和13名武进士。

年份 文举人 文进士 武举人 武进士乾隆年间 13 2 31 4嘉庆年间 4 1 39 5道光年间 15 1 21 4咸丰年间 10 1 7同治年间2 1 1光绪年间 2 5 3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清代定州地区科举活动比较发达,巍然成风。值得注意的是,定州地区武科举无论进士还是举人人数,均高于文科举,说明直隶地区武举发达,胜于文科举。武举在当地受到重视,这和燕赵之地好武的传统有关系,历史上的状元一多半也是武举出身,仅定州一地乾隆年间就出现邢敦行、邸飞虎两名状元,嘉庆年间出现何明德会元一名。而且,定州地区的武举有着深厚的家族传统,比如乾隆年间的邢敦行、邢敦伦、邢敦信三兄弟,王万年、王万清、王万春三兄弟,马开昌、马福昌兄弟,嘉庆年间的胥国泰、胥国清、胥国梁、胥国干四兄弟等。这中间,家族传统还表现出地域特点,如胥国泰四兄弟和王万年三兄弟均是曲阳县东旺村人氏,邢敦行三兄弟以及邢梦椿、邢承诰、刘嵩年等人均是子位村人。

三、定州贡院科举的影响

科举取士是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对古今政治、文化、教育、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定州贡院作为科举制度的实体产物,推动了科举制的发展,也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发展。从定州贡院的开科取士到科举制的废除,期间一百多年一共为清代选拔优秀人才227名之多。定州贡院的科举考试制度首先为寒门士子进入仕途开辟了一条相对公平的道路,取士标准依靠的是才学成绩而不是经济背景和身份阶层,有利于平民士子和各阶层的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人才的选拔。

定州贡院对当地最大的影响在文化教育方面,主要体现在考试内容方面。清代童试和乡试的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考题从四书五经里面出,答题必须符合四书五经的内容。士子需要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从而直接肯定了理学是官学,也推动了当地儒家文化的传播,道德伦理的确立。科举的兴盛同时,有助于当地小说和诗歌的发展,形成于河北地区的“北学”也因为科举而传播兴盛。其中,从定州贡院科举考试走出去的安文澜和马锡蕃就是桐城学派比较有名的传承者。

教育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内容和学堂的建设上。定州贡院的兴建推动了当地的科举兴盛,考科举,入仕途,成为当地学生学习的目标,通经入仕成为社会风气。科举考试蔚然成风直接,带动了学堂书院的兴建,据《直隶定州志》记载定州贡院修建后,修建的书院有咸丰年间创修的定武书院,并聘请多位名师教授。新建的学堂有抬头、田家庄、宣村、西汉等三十一所之多,基本覆盖定州整个地区,推动了学堂教育的推广。

四、结语

贡院的修建根本目的就是选拔优秀人才,清代定州贡院的修建与使用,对清代定州的科举、教育、文化、政治、经济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定州贡院的建立促进了科举活动的兴盛,进而推动了定州地区教育的兴盛。科举的发展,带来文化教育的兴盛,书院和学堂的建立,反过来也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同时,作为北方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贡院,定州贡院在贡院建筑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既是了解科举制度的实物资料,也是不可多得历史文化遗产,值得去保护利用。

[1]李肇撰.唐国史补(卷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1:133~144.

[2](清)谢启昆修,胡虔篡.广西通志[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5965.

[3](清)宝琳等.定州志[M].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69:916.

[4](清)宝琳等.定州志[M].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69:2016.

[5](清)宝琳等.定州志[M].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69:2012.

[6](清)宝琳等.定州志[M].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69:2016.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贾飞(1990-),男,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定州贡院科举
明代乡会试贡院研究述评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雄安、辛集、定州专场一)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雄安、辛集、定州专场二)
江南贡院
南京江南贡院的“三门”
想念定州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科举”
千年古县 魅力定州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