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乡愁有所寄托
——中原新农村建设中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

2016-08-22李龙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中原地区中原村落

□李龙

让乡愁有所寄托
——中原新农村建设中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

□李龙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分布广泛的村居空间,不仅孕育出形形色色的民间乡土文化,而且为地方文化与乡土文化的保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舞台[1]。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如何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关注。中原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朝历代留下的传统村落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胜数。据相关调研表明,河南至今保存较好的传统村落有上千个之多。在前三批入选我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村落中,云南、贵州的传统村落较多,占前两位,河南省共有99个村落入选,在全国排在第8位。但这些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却不容乐观,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在城镇化建设中大量拆“古”建“新”,导致千村一面、失去文化特征和地方特色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大潮中,如何保护和利用好中原地区的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发挥其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的作用,是一个急迫而又极具意义的课题。

一、中原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作用、现实意义

《中共河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对具有中原特色的古民居、村落、街区等文化资源进行普查,加大保护、规划、开发力度”,这标志着传统村落保护成为河南省“十二五”期间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助于传承中原文化,促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中原历史文化是河南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基础。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中原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村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美学和科学价值,是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历史悠久、数量较多、文化内涵丰富的一种聚落类型,传统村落是文化遗产的活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最大的物质遗产是万里长城,最大的非物质遗产是春节,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古村落。”[2]传统村落多为古村落,它不仅承载了建筑、街道等物质文化,也承载着乡土文化、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中原地区的传统村落,是传承了千年的华夏文明根系所在,是中原民众乡愁的寄托所在。目前,传统乡村文化受现代城市文化冲击,边缘化、空心化现象突出,乡土文化存在着严重的“断根”危机。做好中原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既是对物质文化的保护,也是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保护农村传统文化,提升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品位,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二)有助于提升中原人的文化素养,助力文明河南建设

文明河南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文化建设在河南的具体化,传统村落是文明河南建设的有效依托与物质载体。中原地区的传统村落,往往是古圣先贤、世宦大族故居所在,蕴含了大量敬老爱幼、助人为乐、艰苦奋斗等充满正能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保护好这些传统村落,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将其建设成为具有中原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地,有利于提升中原地区乃至全国的文化素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有些传统村落还是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地方,对团结海外华人、弘扬中原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现代文明成果、吸引外资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村落

(三)有助于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中原地区的传统村落不但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且具有旅游开发的价值。传统村落既有中原文化特色,又吸纳了陕、晋、鲁、徽等周边文化特色,尤其是豫西的土窑民居、豫北的太行山石建筑、豫南的江南村落,都是农村最现成的物质资源,保护并利用好这些资源能创造不可估量的财富。在旅游经济兴盛的今天,传统村落以其传统的乡土文化、历史风貌与田园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观光者,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已日趋成为一种时尚。有条件的地方,以传统村落为平台,不仅农村的旅游业可以得到空前的发展,同时还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首先,发掘传统村落中的特色手工业、传统小吃,并将其推向市场,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其次,传统村落本身就是亮点和名片,可以突出乡情特色,不同产品用同一商标,提高产品与地域的知名度。湖南龙山县对“惹巴拉”土家传统村落进行旅游开发与乡土小吃的开发,并以“惹巴拉”为商标进行商标注册,带动了湖南一个偏远地区的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同样具有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作用。

二、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中原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较多,传统村落资源丰富。然而,有些传统村落还“养在深山人未识”,甚至在不为人知之时已经荒废、消失了,一些颇有名声的传统村落在中原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过程中地位尴尬,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日益突显。

(一)传统村落保护主体缺失,文化遗产破坏严重

在我国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传统村落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中原地区也不例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中,传统村落遗产的保护意识严重缺乏是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村民作为保护传统村落的中坚力量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多数村民保护意识淡薄,不能清晰认识到传统村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现存的传统村落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道路、排水以及卫生条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古建筑中有价值的文物失窃现象严重,被废弃现象严重,被拆除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基层地方政府,作为传统村落保护的直接管理者和新农村建设中直接执行者,在意识和决策层面上没有意识到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政府不重视,地方政府资金有限,保护资金匮乏,对传统村落的修缮和维护也就无从谈起。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为求政绩,急功近利,着重致力于“新”的发展建设,水泥路、楼房等建设铺天盖地,老街区、古建筑迅速消失,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历史和文化逐渐消逝。

(二)传统村落的保护失衡,文化内涵流失

中原地区传统村落以明清时期为主,很大程度上保存了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的建筑风格与建筑艺术。据笔者调查,仅存的传统村落中,古建筑虽然还坚强地现存于世,但很多木雕、砖雕等传统艺术品已经破烂不堪,有的经过维修、翻新,已经失去了原有传统村落的风貌。更严重的是,传统村落本来不仅承载着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人文环境、社会风气等诸多要素,但在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所谓的保护只强调了古建筑、历史遗迹等物质层面上的保护与传承,却忽视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致使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难以系统完善。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蓬勃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许多传统村落原居民选择外出打工或者迁出村庄去城镇发展,致使传统村落“真空化”现象日益突出。居民对乡土的了解日渐减少,带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等由于无人传承而逐渐消亡,传统的礼仪、风俗也被现代生活逐渐代替而失去了原有的乡土乡情的韵味。

(三)盲目、过度的商业开发破坏了传统村落的文化面貌

诚然,目前在传统村落保护资金匮缺的现实条件下,科学、适度地将传统村落进行商业包装,发展旅游业,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为传统村落保护筹集资金的有效途径,更能形成传统村落保护的良性循环。但这样的成功模式并不多见,对政绩观与利益最大化的盲目追求造成不当开发和过度开发,给传统村落保护带来了极大的负面作用。历史真实性伴随着对传统村落的过度开发而消失,使其成为一个“文化空壳”。随意新建、翻建古建筑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传统村落的原生态面貌逐渐消亡。尤其是外来因素的干扰——如开发商入驻、外来商户迁入等,加速了传统村落人文环境的改变。郑州西郊的马固村 ,当地政府承包给开发商搞旅游开发,勒令原居民整体搬迁,使得有几百年历史的村“空心化”,失去了原先的文化面貌,而现在的马固村已经面目全非。这样的事例,在中原地区不是孤例,这也可能是中原地区传统村落在我国传统村落名录中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中原地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原地区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需要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进行规划保护。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搞好普查,科学发展,即从传统村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出发,科学地制订符合村镇自身情况的建设发展规划。二是尊重历史的完整性、真实性,保护好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尽量保持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原貌,并处理好新旧建筑之间、新旧文化之间的关系。三是认真科学保护,合理有效利用,在遵守“保护第一”原则的基础上,对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3]。

在这三条原则的基础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

(一)搞好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普查与保护规划工作

在前三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村落中,中原地区入选的传统村落数量并不多,显然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不相符。平顶山、信阳数量较多,郑州、濮阳、漯河、驻马店数量极少,而开封、许昌、商丘、周口、济源都颗粒无收。是我们这些地方确实已经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村落?还是我们没有发现它们,更谈不上去保护它们?2013年,河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文化厅、财政厅联合公布了河南首批320个传统村落名单。显然,这只是中原地区传统村落普查的第一步,各级政府应该组织古建、历史、文学、美术、民俗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发动基层干部群众,对中原地区的传统村落进行拉网式详查,按年代、风格、保持完好程度等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并有针对性地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制订详细规划。

(二)充实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力量

各级政府应该提高对中原传统村落保护的意识,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的责任主体,将传统村落保护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有机统一起来,避免“弃、包、拆”行为,即:或漠然放弃,任其自生自灭;或转让给开发商进行任意的商业开发;或让位于工程项目,野蛮地一拆了之。对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尤其是已经入围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村落,要集中力量进行就地保护;对于个别村落中的古建筑,可考虑效仿三峡库区文物整体拆迁、异地保护的方法,甚至可以将各村落单个古建筑集中异地保护,成立中原特色民居博物馆。政府要制定规章制度,使传统村落的保护有章可循,使破坏传统村落的行为得到应有的惩罚。动员传统村落的原居民,提高他们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使其成为传统村落文物防盗防抢、保护珍贵文化遗产的一线力量。设立传统村落保护基金,采用政府注资、社会投资、爱心人士捐资的形式,使中原传统村落保护有足够的资金。

(三)树立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意识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可偏废。既要保护物质遗产,也要保护非物质遗产,物质遗产必然产生相关的非物质遗产,而非物质遗产必然有其物质载体,两者相辅相成[4]。我们应从中原地区已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这些传统村落开始,进行系统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工作,为整体保护传统村落打下坚实的基础。传统村落遗产整体保护意识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传统村落的建筑(物质遗产)进行保护。中原地区传统村落中的古建筑主要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特色构筑物、古遗迹(如宗祠、绣楼、堂屋、花厅)等,明清时代的中原建筑风格突出。应参照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的相关条款,划定遗产保护的范围,对重点文物要扩大保护区域。在划定保护区的基础上,对保护区内的每一幢建筑,综合评价其建造年代、保存质量、历史价值、风貌状况,明确划分、界定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建筑、历史建筑、一般建筑物,并针对不同类型建筑制订出相应的保护、整治措施[5]。对于历史建筑,要进行及时的保护及维修,务必在文物部门及相关专家的指导下有理有据、有计划地实施,并遵循“原址、原貌、原物”的原则进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方可适当调整、更新内部,以适应现代化居住、生活要求;对近年新建并且质量较好、与传统村落风貌协调的建筑可以保留;对那些质量尚可,但与整体环境不协调的建筑进行必要的整修和治理;对建筑风貌和质量较差,且占据村内原来的公共空间的建筑可协调拆除,并进行新的规划;对割断传统村落文化脉络、严重影响古村总体规划和村容村貌的违章建筑及危房,坚决予以拆除。传统村落的保护应尊重其既有空间结构和历史风貌,与其保持一致与协调,不得进行任何破坏古村落格局的建设。

二是对中原传统村落所蕴含的当地风俗、民情等实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这是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传承乡土、乡情的韵味所在。中原传统村落历史悠久,有很多民俗文化,如2009年信阳市公布的第二批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中,光山县东岳村就独占10项,其中光山大鼓、皮影戏等都别具地方特色。保留并弘扬这些能明显反映中原特色的民俗文化是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形象、深化传统村落文化内涵必须要做的。中原地区传统村落所承载的民俗文化,是经历几千年农耕文明,由农业社会结构产生的、具有乡村特点的原生性的文化形式,是经过历史风雨、大浪淘沙之后保存下来的传统文化精华,是现在所讲的乡土文化符号与象征,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地域性,能瞬间勾起人们对特定地域历史的丰富记忆,是 “乡愁”寄托的地方。

(四)开发适宜的中原传统村落文化资源

中原传统村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前提下,可进行适度的开发。一是打造寻根文化品牌。中原的很多传统村落,往往蕴含着特有的姓氏文化、家族文化以及名人文化等,是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所在地。郏县张店村的张良故里、长葛陈故村的陈寔故里、郑州马固村的王氏老宅等一大批珍贵寻根文化资源有待开发。二是建设爱国主义基地。中原大别山、桐柏山、太行山等地的很多传统村落,留下了革命先驱奋斗的足迹;罗山县何家冲村、光山县的东岳村、清丰县的单拐村等,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可以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是开发特色传统村落旅游。中原有的传统村落,人文建筑各有特色,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生态环境上佳。郏县临沣寨被誉为中原红石古寨,卫辉市小店河村是太行山中典型的古寨堡,陕县庙上村是中原地区独特的地下四合院,新县的丁李湾村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中原传统村落开发要坚持“保护为基础,发展为前提,效益为目标”的原则,结合当地人文地理和经济发展特色,因地制宜、合理适宜地对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保护并重,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

(五)培养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的专业人才

作为历史文化大省,中原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抓住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机遇,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出贡献。特别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针对传统村落中古建筑的保护,要调动村民的积极性,选拔文化水平高的青年,组织古建专家对其进行专门培训,凝聚古建筑保护的一线力量。其次,对传统村落中的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搜集、记录与保存,积极挖掘、整理传统村落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加强对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人的保护与奖励工作,选拔有兴趣的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再次,对传统非物质技艺进行开发,支持传统曲艺的市场化运作,加大对传统手工艺品市场的开发力度,将传统村落小吃开发为名优食品,为传统村落的新农村经济注入活力。

中原地区传统村落资源丰富,传统村落保护在新农村建设中既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一方面,要抓住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机遇,合理规划、科学保护,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效解决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让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在新时代中再次展现其迷人的魅力。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该抛却短暂的利益和政绩观,深刻领悟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层次、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意义,尊重传统村落发展规律,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和建设的和谐,进而推进中原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注释:

[1]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居空间》,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2]杨重光:《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保护》,《今日国土》2006年第4期。

[3]刘歆、徐良:《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4]阙维民、赵蕃蕃:《山西省洪洞大槐树遗址保护规划的建议》,《中国园林》2010年第10期。

[5]祁双、李新海:《地方传统古村落保护规划探析——以祁阳县龙溪古村为例》,《中外建筑》第1期。

(作者单位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责任编辑 孟昭勇]

猜你喜欢

中原地区中原村落
沁园春·赞中原
“一席话”的来历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打造中原地区航空人才培养高端平台
共绘新蓝图 中原更出彩
紫外法快速测定中原地区12种蔬菜VC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