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信阳黄国贵族墓出土青铜鼎的保护研究与修复

2016-08-22陈振耀

关键词:矫形墓葬青铜

□陈振耀

河南信阳黄国贵族墓出土青铜鼎的保护研究与修复

□陈振耀

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重要器类之一,具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多种用途。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的夏代晚期遗址。商周时期青铜鼎大量使用,主要用于祭祀、陪葬等用途,并逐渐形成了严格的用鼎制度和礼仪,历经两汉至魏晋而长期沿用。青铜鼎是古代青铜器中使用时间最长的器类,在古代冶金史、艺术史、制度史等方面表现出浓厚的文化特点。商周时期的青铜鼎,多是统治阶级用来作为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借以“明尊卑、别上下”。宋代金石学的兴起,青铜鼎开始成为古代遗物研究的重要对象。近代考古学兴起以后,青铜鼎的分类、形制、纹饰、断代、铭文、冶铸工艺等各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考古学、文物学、艺术学、冶金技术等学科的高度关注,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2012年7月,河南省青铜器文物保护修复提高班在河南省文物保护中心开课,笔者参加了相关课程的学习。在文保中心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修复了一件河南信阳黄国贵族墓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鼎。该鼎1999年出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黄国墓地的第十五号墓葬,器物编号为99XHM15①:1。黄国是周代嬴姓国,故城在今潢川县西北约6公里处,始建于周初,鲁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为楚人所灭,立国400多年。由于黄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其文化既有东夷或淮夷的文化因子,又具有中原文化的显著特征,同时还受楚文化的影响[1]。黄国文化在融合多元文化因子之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展示出不同凡响的文化成就。出土的这一件青铜鼎,正融合了上述多种文化因素,对研究黄国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修复工作具有特别意义。现对相关修复方案的制订与研究、修复过程总结如下,请各位专家指正。

一、初步研究

1.出土情况与保存环境调查。黄国贵族墓地,地势较低,地下水位长年较高。1999年6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葬区进行考古发掘。至2000年年底,共清理春秋时期墓葬近60座,出土铜礼器150余件,陶器500多件,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木器、漆器、兵器、车马器、杂器等。这批春秋墓从墓葬形制看,分中型墓和小型墓,均为竖穴土圹墓葬。大部分墓葬均随葬有铜器,铜器的基本组合为鼎、敦、舟,部分墓葬随葬有簋、壶、豆、盘、匜、簠等。99XHM15①:1,处于水平面以下。进行考古发掘时,墓室已塌陷,墓室随葬器物全部在水内浸泡。铜鼎出土时,器身花纹严重矿化,轻微扭曲变形,一足氧化锈蚀严重近乎脱落,腹部缺失一块。铜鼎出土后,移至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库房中保存。

2.器物形制与纹饰特征的研究与观测。器物为盆状。出土时,器物被压变形。方唇,口微敛,直腹,腹上部置对称的双附耳;圆底,下有三足,附耳内外两侧素面。口沿下与腹中饰蟠虺纹,腹部一周饰旋纹。铜胎较薄,厚薄均匀,器内壁平滑,鼎腹底部和三足为古时补铸,鼎身裂缝4处(分别位于口沿2处、口沿至鼎足2处),口径轻微变形,鼎足中空,足部有明显范线,一足氧化严重,近乎脱落,腹部有一圈纹饰(因铜质矿化,纹饰不明显),鼎高26厘米,口径27.5厘米,质量24000克。在以上初步观测的基础上,查阅《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发掘报告》[2]等资料,以期对信阳地区春秋时期墓葬出土的同类青铜器物形制及纹饰特征有准确的了解。

3.铸造工艺研究。由鼎腹底外壁可以看出有明显的披缝,呈三角形,三个顶点分别位于鼎足的根部,因此初步推测该鼎为用泥范合铸而成。

4.残损病害现象的观测与描述。从器物的外部观测,有三处残损明显。口部变形,口部因为在地下的埋藏环境中受到了挤压而变形,呈近圆形,但多处凸凹不规整,有四处特别明显。腹壁裂缝与缺口,腹部两侧有两处裂口,一侧竖直至近底部形成一残洞后沿壁底横向弯折,另一侧裂缝从器物口沿部延伸至近底部。一足变形,与鼎腹底连接处松动脱落。(图一)

二、确定修复原则和制定方案

通过对这件青铜鼎的初步认识,我们对黄国历史及青铜鼎的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黄国为春秋战国时期江淮流域的重要方国,在当时为楚国属地。黄国贵族墓地的墓葬发掘,对研究楚国高级贵族墓地的随葬习俗、埋葬制度、生产力发展状况及春秋时期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件青铜鼎,整个纹饰布局严谨,左右对称,栩栩如生,年代明确,是研究中国青铜文化难得的实物资料和科学的断代标准器,实属难得的珍品,对其保护具有特别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制定了详细的修复方案,以规范之后的修复工作。

1.物理除锈工作:以物理手段去除青铜鼎器表的锈蚀物和污垢,对其进行初步的清洗工作。在除锈的过程中保留样品,并标注出提取的位置。

2.对保留有纹饰、范线等器物艺术特征的部位或土紧密黏附于器壁的部位不予去除。

3.少使用无毒无害的化学品。

4.参照黄国贵族墓地出土的同时期其他同类器物,在器物形制、表面特征等方面尽量以其为参照,做到修旧如旧。

有了以上的修复原则,我们根据有关的修复理论和现有技术水平,确定了清洗、矫形、焊接、打磨、做旧、封护的修复步骤,并有序地开展工作。

图一 99XHM15①:1修复前

图二 99XHM15①:1矫形过程

三、修复工作

提取青铜鼎后,对器物拍摄影像以备以后查验,对浇注口、范线等重点部位做好局部信息采集,做好测量、出土资料、尺寸、重量、完残情况等信息的文字登记记录。在采集了相关信息后,开始修复工作。

1.清洗。器物表面存留灰尘,用蒸馏水浸泡,一是清理灰尘,二是将存留的盐分去除,清洗用较软的毛刷轻轻刷洗,减少对器物表面划伤。焊接后,对焊缝部位进行二次清洗,以免残留的氯化锌溶液对器物造成腐蚀。

2.矫形。青铜鼎提取以后发现鼎身稍微扭曲变形。青铜鼎大部分铜质较好,以矫枉过正的原理,采用直杆推拉器在鼎口沿内变形部位向外顶,恢复到原弧度、原形状。(图二)

矫正这件器物,首先注意不要在操作过程中造成人为的二次破坏。在矫形中,尽可能采用机械矫形,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其功效显著。传统的矫形,有时人的力量达不到需要的点,充分利用机械力量可以固定到需要的位置,借助器械用推、压等方法使器物恢复原有形状。

3.焊接。基本以电子恒温烙铁和电烙铁为主要工具,原则上不损伤纹饰、铭文。有纹饰、铭文的地方,焊口要做在背面,个别可采取跳焊和普焊,一是避免损伤纹饰,二是减少以后雕刻做锈工作的难度。在裂缝位置用电动磨具打一斜破口露出金属后,用盐酸锌溶液涂抹,清除其表面的氧化物与污迹,以达到助焊的目的。(图三)

图三 99XHM15①:1残损部位的焊接

4.打磨。把原子灰和固化剂调和,涂抹在焊接和补配的位置。有的腻子高出器物表面,等腻子自然风干后,分别用电磨、钢锉和粗、细砂纸打磨。特别在纹饰、边角位置,要注意不要磨损纹饰,随后用手来回触摸感觉有没有凸凹感,直到器物焊接、补配部位光滑。(图四)

5.做旧。用漆片汁和矿物颜色调色,以毛笔、油画笔、脱脂棉、牙刷为工具,运用挑、弹、拨、点等方法熟练操作。按照原有颜色一层一层着色,喷涂泥汁,每个局部的色调要一致,严格控制着色范围,达到同原器物颜色近似。

6.封护。为了把它与保存环境中的氧气、水分隔绝,使青铜器处于稳定状态,达到防止锈蚀蔓延的目的,对修复好的器物,依据其表面保存状况,用B-72溶液等材料进行必要的缓蚀封护处理,完成青铜鼎全部修复工作。(图五)

图四 99XHM15①:1焊接部位的打磨

四、修复后的保护工作

文物的存放环境对文物保护具有直接影响,尤其是青铜器,与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因此,为了保护好经过修复的青铜鼎,我们建议该器物最好在如下环境中存放:存放空间温度在15℃~20℃,相对湿度为50%以下,环境洁净[3]。展出时,要包装合理、轻拿轻放、避免剧烈振动。保管库房及展柜,避免强光直接照射,要有防风防尘防霉变的条件,尽量保持恒温恒湿,防止有害气体入侵,存放地化学与物理环境相对平衡,并最好定期巡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图五 99XHM15①:1修复后

注释:

[1]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 103~104 页。

[2]河南信阳地区文管会、光山县文管会:《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发掘报告》,《考古》1984年第4期。

[3]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群众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页。

(作者单位:郑州博物馆)

[责任编辑:孟昭勇]

猜你喜欢

矫形墓葬青铜
昆明医科大学假肢矫形工程专业通过国际教育标准认证
生僻字里识青铜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青铜之光
钣金柜体焊接矫形方法分析
鎏金錾花镂空铜冠的保护修复
3D打印钛合金漏斗胸矫形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青铜古鼎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关、地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