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能抢中国的“饭碗”?

2016-08-17谭保罗

南风窗 2016年16期
关键词:种姓饭碗肤色

谭保罗

中国在社会稳定期,一直拥有着强大的中央政府。在农业时代,这确保了中国人最基本的生存以及人身被保护的需求,在工业时代,这是中国的基建(比如高铁)卓尔不群的基础。

很久不看电视,但前几天,一部名为《共赢海上丝路》的纪录片把我吸引了。这是深圳卫视推出的一部大型新闻纪录片,讲的是深圳企业闯荡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

其中一集讲印度,一个细节非常有意思。深圳企业到印度卖手机,会从两个细节来迎合消费者:一是所有手机相机都自带美白功能,且白得恰到好处;二是手机多以暗色为主,灰、黑主打。

为什么这么做?第一个是因为印度人以白为美,在中国人早已开始以小麦色为美的时代,印度人的爱白倾向依然近乎偏执。网络交友时,照片的脸长得白净,别人会以为你有高种姓血统,就像中国有房子那样。加分!第二个则是因为印度城市基建较差,灰尘大,商旅人士国内出差环境堪忧,手机暗色才耐脏。

手机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中国制造”的用心,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龙象之争”到底是不是一个伪命题?印度真的有能力取代中国?我的结论是,很难。即便印度发展起来,也最多只能和中国差异化竞争,取代暂时谈不上。

第一个细节体现的肤色问题,我想到了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在上世纪中叶独立后,早已从法律上废除种姓制度,但这个制度的“影子”依然影响着印度社会的运作和印度人的行为模式。

种姓制度的起源是,公元前600年前左右—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代,白肤色的外族雅利安人由西向东,再由北向南入侵印度次大陆,并对深肤色印度本土人进行统治而确立。种姓制度最大的危害是,一个人的贵贱由出身所决定,个人努力毫无价值。

在农业时代,种姓制度能很好地维护社会稳固,让穷人安贫乐道,但在工业时代,先天身份凌驾于个人努力的社会文化和机制残余,必然阻碍人成为“经济动物”。一些在印度经商的中国人发现,在印度的大街上,尽管熙熙攘攘,但多数人其实在闲逛,浪费时间。但中国不一样,人走路的速度快很多,大家好像在直奔目的地。

印度最努力的人是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等少数院校的顶尖学生,但遗憾的是,他们努力的方向不是要学好本事,建设国家,而是要去追寻“美国梦”。

第二个关于手机颜色的细节,让我想到了印度的另一个大问题,这个国家的基础建设很糟糕。这部《共赢海上丝路》的纪录片中还可以看到,除了要耐脏之外,印度消费者对中国手机还有两个额外要求:一是必须超长待机;二是附送充电宝,消费者脸上乐开了花!

2012年,印度发生一次全球“停电史”上最严重的停电事故,北部、东部和东北部电网全面崩溃,近7亿人无电可用。在一些地区,一天停电十几次就是日常生活,而此时的室外温度超过40度。在一个国家,当停电成为家常便饭,至少表明其工业化水平还不是很高。

事实上,部分中国人一直认为印度企业的全球化程度比中国高,比如米塔尔、塔塔等,都是一流的跨国巨头,且营收主要来自于非印度市场。但你必须知道,在任何国家,企业走出国门都是被迫的,印度的基建、人民消费能力、劳动者素质以及政府效率,可能根本就无法支撑本地企业家的雄心。

当然,我们必须感受对手给予的压力,但我们也要清楚自己的优势。从秦汉开始,中国在社会稳定期,一直拥有着强大的中央政府。在农业时代,这确保了中国人最基本的生存以及人身被保护的需求,在工业时代,这是中国的基建(比如高铁)卓尔不群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真正强大的中央政府是显性或隐性的“贵族制”的克星,是遏制利益集团的最主要力量。让人的努力(科举、高考或者经商、创业)变得有价值,这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原动力。

猜你喜欢

种姓饭碗肤色
印度种姓制度下的内婚制
浅谈印度种姓制度
Conversation in a house
为什么人有不同的肤色?
如何区分印度高、低种姓人群?(答读者问)
就业“饭碗”端得更稳了
端牢国人饭碗 保障粮食安全
陶在我们生活中——“瓷饭碗”
肤色检测和Hu矩在安全帽识别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