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舆情不等于民意

2016-08-17

南风窗 2016年16期
关键词:民意热点舆情

李北方

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最重要的工作方法,其涵义从来不是指对信息不加甄别地照单全收,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对信息进行鉴别整理后再制定政策。

每个时间段都有一个舆论上的焦点事件,这已经成了常态。几个月前,出了“魏则西事件”,大家纷纷就此发表看法,但讨论还没有真正得到深入,其他事件出来了,又有了新的话题。

我们的生活,成了一个热点接着另一个热点。

舆论上的热点不仅仅是人们的谈资,从政府的角度讲,也是要应对的舆情。如今,各级政府的舆情意识越来越强,一有舆情出现,就要赶紧“灭火”。上述几个事件都是全国性的,或者说是全网性的,即关注群体不以地域为限,此外,还有不少地域性的热点,外地人不大了解,却是当地政府要关注和处理的。

全国每天在发生着很多很多事,但哪些会成为热点,成为政府要关注解决的“舆情”,哪些不能,其中有着偶然的因素。一个事件如果偶然地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形成滚雪球效应,越闹越大。故而一般来说,舆论热点所受到的关注程度和事件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匹配,很多人只是借热点事件发言,宣泄一下情绪,并不一定表示他真地关心这个事。

舆论热点的形成虽有偶然性,但也不排除其中有一定的规律,可以被人把握。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人为制造的热点,也可以看到自然形成的热点事件中某些人刻意在推波助澜。为什么会有人这么做呢?动机就在于利用政府的舆情应对机制,一旦舆论造起来,政府部门就要加以解决。在这方面,“死磕派律师”大概可以算作代表了,他们善于炒作,也热衷于炒作,目的就是借舆论的倒逼作用,达成他们想要的结果。

这样的机制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那么想吃奶的孩子就会比赛谁哭得响,在这样的“哭声”竞争中,哪个孩子最需要奶吃—即哪个问题应该优先解决—这一最重要的问题就会被人忽略。如果想清楚了这个道理,就应该承认,各级政府不能被“舆情”牵着鼻子走。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

这是一个重要的论述,领导干部要深刻学习领会如何“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最重要的工作方法,其涵义从来不是指对信息不加甄别地照单全收,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对信息进行鉴别整理后再制定政策。毛主席对群众路线的经典表述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

就网上的声音而言,通过舆情表现出来的,只是众多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中的一种,并不必然具备比其他意见更多的重要性。而且,“舆情”中虽然包含民意,但通常是扭曲了的民意。鉴于此,对形成了“舆情”的意见,反而更要细心甄别,以免被误导。

猜你喜欢

民意热点舆情
热点
建议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热点
结合热点做演讲
舆情
舆情
舆情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
汇聚民情 畅达民意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