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传统体育在普通高校中开展现状研究

2016-08-17严盼盼刘静民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北京00084清华大学北京00084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年15期
关键词:武术民族运动

□ 严盼盼刘静民(.清华大学社科学院 北京 00084;. 清华大学 北京 00084)

民族传统体育在普通高校中开展现状研究

□ 严盼盼1刘静民2(1.清华大学社科学院 北京 100084;2. 清华大学 北京 100084)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通过身体运动来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随着西方竞技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中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被人们遗忘在角落。然而,饱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应是学校体育着力发展的体育运动,它通过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身体运动和教育理念,能使学生们在亲身实践、强健体魄的过程中深刻地了解中华文化、体验中华传统、继承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传统体育 高校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武术

1、我国普通高校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1.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介绍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它包含着许多极为精湛的实践和理论。由武术、养生导引气功、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等为主体构成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依赖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立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单一农业经济基础、宗法血缘社会基础和生命哲学基础上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泛和谐价值取向与德行实践目标的制约下,表现出重游艺娱乐、重养生、强身多于健体、多活动方式,以及缺乏量化标准和评价体系的特点。

除去我们已经非常了解的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外,还有很多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逐渐被现代人们遗忘的传统体育项目。近年来我国开始对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发掘整理,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第一批名录中共有581项,包含了竞技与杂技17项、其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5项。在第二批名录中共包含510项,其中包含竞技与杂技的项目38项、在这38项中包含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8项(表1)。

表1 第一、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项目

在国家开始实施保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外,一些地方以及民间组织也开始积极地进行保护行动。自1953年在天津举办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开始,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体育行政部门联合主办、地方承办,每4年举行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0届。该项赛事以其民族性、广泛性和业余性等特色,已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之一。其设置的比赛项目,皆是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如表2)。

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就像中华文化一样多彩多姿,每一项运动的背后都蕴含着中华古老的文明。然而当前,上两表中能够令现代人耳熟能详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不多了,尤其是在高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已经非常屈指可数了。

表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设置情况

1.2、我国普通高校中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1998年,教育部为解决高水平武术套路(散手)运动员退役之后的出路问题,以及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考虑,将武术专业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包括武术套路、散打、导引养生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四个方向)。为了凸显武术在国际上的知名程度和作为同时代表民族传统体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双重特性,2011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更名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目前,在教育部注册的具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有40所,具有运动训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有68所。在近百所具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资格的学校中,主要还是以武术项目为主。

除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本科生以外,对于普通大学生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本上是以选修课的形式。根据文献资料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90%的普通高校开设了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体育类课程,主要有:武术、散打、太极拳、导引养生功、舞龙舞狮、划龙舟、礼射、中国式摔跤、花键、中国象棋、博克、毽球、木球、珍珠球、蹴球、绣球、骑马、放风筝、跳绳、押加、陀螺、抖空竹等等,根据我国普通高校分布的地区不同,其开设的具有当地区域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就会有所不同。虽然开设的课程十分丰富,但是普通高校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类课程仅占其总体育类选修课程的4%,大部分普通高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课主要还是武术。

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在学校里接触和进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机会除了选修该类体育课程之外,还有学生体育社团、学校活动以及学校运动会等。当前在我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育分会的带领下,高校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方面得到不断地开展。但是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中仍然属于小众体育项目,即便是武术也只是得到了少部分大学生的参与。相比于近年来比较火热的校园马拉松以及足球赛、篮球赛等,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普通大学生群体中仍然得不到热烈的响应。

1.3、民族传统体育在普通高校体育中的失色

民族传统体育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教育意义不仅仅是身体素质方面的促进,更是对本国文化的弘扬。当前,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差、不了解中国文化的问题令人忧心。高校在对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手段还是西方竞技体育运动,例如增加体育课时、开展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强制体育手段等。在这些措施中,我们少有看到民族传统体育的参与。

虽然在国家层面上对民族传统体育做出了保护的规定,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项目的普及和推广率非常低,国人很少了解这些项目,特别是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他们更多参与和崇拜的体育明星都产自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以至于现在的普通大学生对中国的传统体育了解甚少,更不知道民族传统体育包含了哪些项目。

这些知识的空白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致命的,民族传统体育已然开始逐渐失去其生存的空间。如敦煌花架拳、蹴鞠、捶丸、角抵、顶幡、养生术、毯子功、石担、石锁、开弓等等已经或正在消失。青少年对于西方体育文化的狂热追求,更是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失去了最具有活力的受众群体,民族传统体育开始转向边缘的乡镇和农村,有的项目濒临失传。

2、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主要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2.1、中华武术

说起民族传统体育,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武术。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伴随着我国的历史沿革,武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与中国社会一同经历了起伏跌荡。武术早已深深地根植于中华大地的土壤,它的每一种特性与功能体现着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古代,武术是一种战场上的拼杀手段,是彰显华夏民族勇敢的拼搏精神,更是文人墨士一生所寻求的“道”与“义”。到了近代中国,为了抵御外侮、振兴民族精神,武术被剔除了其攻击性成为一种身体运动进入了学校体育。武术的改良迎合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相比于古代的武术形态,现代的武术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但是随着西方体育及文化思想的入侵,武术就显得不那么受欢迎了。

目前在我国普通高校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一类课程主要还是以武术为主,也是因为改良后的武术早一步进入学校体育,比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更坚实的基础。据了解,除去体育类院校以外,部分普通高校也招收武术特长生,例如浙江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这类学生有着较高的运动水平,但同时也作为学校的一名普通大学生受着本科教育,这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宣传与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另外,据统计,我国普通高校为普通大学生开设的武术类体育必修和选修课有:初级长拳、简化太极拳、导引养生功、散打、初级刀术、初级剑术等(见表3)。

表3 武术类体育课项目比率

这些武术拳种和器械套路的共同特点是在一学期之内能够使没有武术专业功底的普通大学生学习并掌握其基本技术。目前中国武术至少有129种拳术,其每种拳术各有的功法演练更是无法计量,在众多拳术中高校体育选择并编写了这些拳种供普通大学生学习训练,说明其普及性很高同时还兼具了武术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其适合中国普通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例如比率最高的太极拳课。据文献资料显示,太极拳在部分高校体育课中属于体育必修课,有些学校教授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还有一些学校教授十六式太极拳。招式简单的动作适合一学期16周的课时。太极拳作为高校体育的必修课体现了多重价值:第一,太极拳动作舒缓,是一项体现耐力的运动,而不是一种高强度运动,对于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质来说,这是一项十分适合而不具有危险性的运动;第二,太极拳运动过程中要求腿部保持屈蹲,可以锻炼并加强下肢的绝对力量,对于大学生体质考核中立定跳远、跑步等测试有辅助训练的功能;第三,太极拳动作复杂,需要手脚的共同配合,对于学业繁重常伏案劳作的中国大学生来说,有助于伸展其身体四肢,并有助于协调性的增强;第四,太极拳讲求神行合一、修身养性,在其习练过程中要拿捏好心理活动,不能过于急躁也不能过于松懈,对于调节压力,缓和身心有很好的帮助;第五,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太极拳不仅仅是对身体的习练更多的是对内心的磨练,太极拳的阴阳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大学生可以通过太极拳的习练更深刻地学习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中奥妙的哲学思想,也可以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付诸于实践来进行检验。

另外,武术也是最能表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髓的一项集聚身体运动和中华文化的项目。武术中的抱拳礼、尊师重道、点到为止等武德规范,或者说是武者无形的约束力表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礼仪以及伦理道德。武术的螳螂拳以模仿动物螳螂保护自己、夺取食物等的动作形态为套路演练的基本要领,表现了中华民族象形取义的的思维方式和中华语言比喻的表达方式。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涵了中华五千年来的智慧文明,通过武术的习练来学习、传承这种文化,让祖国未来的栋梁身受这种身体文化的熏陶,深化进日常行为,达到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目的。

2.2、毽球

踢毽子是中国一项流传最广,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体育活动。在古都北京,踢毽子还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翔翎。踢毽子的起源是学者争相讨论的议题,到底它的起源到底是什么样有趣的故事至今都还是一个谜。有传说认为:毽“创自辕黄帝”。当时叫“毱”,不叫毽,是武士练习的一种器具。“毱”在中华大字典中解释为“皮毛丸”显然,“皮毛丸”与毽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还有传说认为:“创自岳武穆,用箭之翎,配以金石之质,抛足而戏,以释军闷。”此种传说没有可靠的佐证,而且,“箭”与“毽”又不相同。也是不足为信的。

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踢毽子起源于我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唐《高僧传》二集卷十九《佛陀禅师传》中记载:有一个叫跋陀的人到洛阳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岁的惠光,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连续踢了五百次,观众赞叹不已。跋陀是南北朝北魏时(公元467——499年)人,为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祖师,他非常喜欢惠光,并将他收为弟子,惠光便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

宋朝高承在《事物记源》一书中,对踢毽子有较详细的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等各色。”

明、清时期,踢毽子进一步发展,关于踢毽子的记载也就更多了。明代踢毽子已成为民谚的内容,而且发展到数人同踢的技巧运动。至清末踢毽子已达到鼎盛时期,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不仅作为养生之道,而且把踢毽子和书画、下棋、放风筝、养花鸟、唱二黄等并提,一些人以会踢毽子而自荣。因此,踢毽子的活动更加广泛,特别是青少年参加者更为普遍,当时就有这样的童谣:“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说明踢毽子已经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民间踢毽爱好者更是用功苦练,以口传身授的方法代代相传。以北京为例,每遇城乡庙会,各路能手,步行相聚,观摩、比赛,培养新手,甚是热闹。

到了近代中国,毽球运动更是深受民间群众的喜爱,同时还被编入小学体育课程。1984年,原国家体委发出《关于把毽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决定》后,毽球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在当今的正规比赛中毽球运动主要分为以下几类:①单人赛(男单、女单):在场地中共两人进行比赛,每人占据一方,双方进行对踢。单人赛对个人的身体素质要求比较全面,而且对个人的体力要求也比较高。②双人赛(男双、女双):在场地中共有4人进行比赛,双方各上场2名队员。③混合双人赛:在场地中共有4人进行比赛,双方各上场一男一女2名队员。④团体赛:在场地中共六人进行比赛,双方各三人进行对踢。要打出高水平的比赛,无论是对整体的战术配合还是对个人的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比赛一般采取三盘两胜制,得分方法为具有发球权方造成对方死球才能得分,现代新规则为直接得分制。⑤单项赛:即踢毽比赛,一般分为三项,盘踢、磕踢、跳踢。规则为在一分钟内完成次数多少排出单项名次。单项赛要求运动员的基本功要扎实,既要求有速度又要求有准度,要踢好也有一定的难度。

如今,毽球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项集娱乐性、运动性、群众性、健身性、可普及性、教育性于一体较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它在花毽的趣味性、观赏性、健身性基础上,增加了对抗性和观赏性。集羽毛球的场地、排球的规则与战术、足球的技术为一体,在智慧的中国人民创新下变成了一种隔网对抗运动项目。其比赛场地类似排球场,中间挂网(男子网高1.60米,女子网高1.50米),在团体赛中每方各3人,每局15分,决胜局为每球得分制。比赛时运动员用脚踢球,不得用手、臂触球,在本方场区内最多只能击4次球。

据已有研究表明,毽球运动可以增强代谢和免疫力一次来提高自身运动能力、有助于缓解疲劳、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审美情趣等功能,同时也有利用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

2.3、龙狮运动

龙狮运动发源于2000年前的汉唐时代。两千余年来,一直颇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历代相传,鼎盛不衰。特别是随着华人的迁移而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当地人民所接受。近十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经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部门的不断挖掘和整理,已发展成为颇具民族特色、极具吉祥喜庆色彩和观赏价值的体育竞赛项目。在我国的文化中,龙狮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历经数千年,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这种象征着吉祥喜庆、欢乐幸福的龙狮运动已经成为我国广大城乡喜庆佳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同时也是目前我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大众体育项目之一。

舞龙运动是指: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鼓乐或音乐伴奏,通过人体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游、穿、腾、跃、翻、滚、戏、缠、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式,充分展示了龙的精、气、神、韵等内容的一项民族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反映了龙所象征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奔腾争跃、喜庆祥和的精神风貌。

舞狮运动是指:由狮头、狮尾组成的单狮,运用各种步形步法,模仿狮子的摔、跌、扒、跃等动态,通过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以及惟妙惟肖的憨态可掬的神态。在表演过程中,其舒绘婉转之处,令人忍俊不禁,拍手称绝;其飞腾、跳跃之时,让人胆战心惊而又昂然振奋。

龙狮运动均需要多人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对团队的配合程度有较高的要求。例如在舞龙的过程中,举龙头的人起到引领与带头作用,同时也要照顾举龙尾的人,若行进的太快,龙尾很有可能会跟不上。同时举龙身的人们需要把握龙的动作,如有一人没有做好他的动作,整个舞龙表演就会不成功。舞狮的配合就更严谨了,一般举狮头的人都比较瘦小,以便狮尾能够把举狮头的人举起来。在表现狮子跳起来的动作过程中,狮尾的人要把狮头的人举过头顶,然后半蹲将举狮头的人放在自己半蹲的大腿面上,这对于狮头狮尾两个人的信任度要求十分之高。往往一个狮的狮头和狮尾将会成为彼此最重要也是最信赖的伙伴。

龙狮运动除了对大学生生理机能的改善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之外,在传统文化、培养男子汉气质方面同样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2.4、龙舟运动

龙舟,俗称龙舟竞渡,又叫赛龙舟、划龙船。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着相当的群众基础,深受我国各族人民喜爱。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仿龙造形,以龙取名的龙舟,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一个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创造。龙舟聚会和竞渡具有浓厚的娱乐性和激烈的竞争性,是我国各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化和体育活动,特别在南方水乡地区,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

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传说纷纭,流传最广的是源于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因政治主张不被采纳,反遭小人诬陷,含恨抱石自沉汩罗江。楚人纷纷驾船争逐江上相救。随着历史推移,龙舟竞渡逐渐从民间地方习俗演变成具有官方色彩的专业竞技活动,形成有章法、有规范的龙舟体育文化,并影响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在浩瀚的世界体育大观园中占有一席地位。

龙舟竞渡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陛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体育运动。在国内,1984年,国家体委决定将龙舟运动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1985年中国龙舟协会成立。自1983年第一次举办全国正式龙舟比赛以来,在国内迄今已成功地举办了16届“屈原杯”全国龙舟赛。并自1988年开始,多次成功地举办了各种不同规模、具有特色以及颇具水平的国际龙舟赛事。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增进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了解和友谊,推动国际龙舟运动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99年在广西举行的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此项目第一次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

第8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龙舟竞赛规程规定,龙舟竞赛包括标准龙舟和小龙舟两个项目,标准龙舟比赛有男子直道竞速、女子直道竞速、男女混合直道竞速250米、500米、800米、1000米等比赛项目;小龙舟比赛有男子直道竞速、女子直道竞速、男女混合直道竞速250米、500米等比赛项目。

龙舟运动对参与者身体机能和相关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其中,龙舟运动高要求参与者了解第一,只有技术符合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的机能,获得最大实效。第二,要符合流体力学的某些原理,充分利用水的特殊性创造动力。第三,合理技术必须以整体实效为前提条件,并考虑局部技术和得失,结合个人条件发挥个性技术。第四,合理技术必须符合竞赛规则的要求,并能利用规则条文的有利部分改进技术。由此可以看出,龙舟运动对于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求都很高,同时也能够充分的挖掘参与运动者的潜能,提高综合素质水平。

龙舟运动不仅包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还锻炼着运动者的意志品质、团队精神,对我国大学生各方面的培养都有着良好的教育作用。

2.5、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除了以上具体介绍的四项在我国普通高校主要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以外,还有许多的项目,都具有调养身心、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优良品质且具有观赏性和竞技性的特点,例如:礼射、珍珠球、木球、抖空竹、马术、中国式摔跤等等。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经过日夜风霜,它们至今都还活跃在中国大地上,肩负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为人们带来欢声和笑语。

3、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功能

3.1、民族传统体育对普通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促进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与西方竞技体育追求的肌肉发达、筋骨强健等速度和力量不同,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更注重修身养性、调和身心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并不是说民族传统体育就没速度和力量上的训练,而是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本身追求的重点目标不是力量和速度的训练,它讲求在循序渐进、轻松娱乐的的运动氛围中达到健身的目的。民族传统体育沿袭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它的运动理念认为强健体魄、心智锻炼和社会运行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开来,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大多数都源自于日常生活的游戏、习俗,也是为什么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结合。

例如武术运动中,蹲马步可以锻炼下肢腿部力量;单脚支撑可以锻炼平衡能力;持器械的套路演练可以锻炼手臂的肌肉力量,同时也可以锻炼手腕部的灵活度和力量。随着人们最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学者和研究人员们对其进行研究,吉首大学的李谋涛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研究了《舞龙运动对男大学生心脏形态与功能影响的研究》,研究通过对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男大学生为受试者,随机抽取20名男大学生,10人为对照组进行正常生活,10人为实验组进行正常生活与16周舞龙训练。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心脏形态与功能各项指标测试,分别测量实验组训练前后安静时的心脏形态和功能指标及心脏血流频谱。研究结果表明,16周舞龙运动训练可形成心脏腔、径扩大;可引起室间隔、后壁直径的适应性显著增大;也可促使实验组男大学生心肌适应性肥大,心脏重量指数也随之增大。同时,16周舞龙运动训练后男大学生心脏形态改变必然导致功能产生适应性变化,呈现出窦性心动过缓;实验组男大学生心脏作功效率高,心脏较强的储备能力;实验前后实验组男大学生射血分数(EF)、缩减分数(FS)基本没有变化;也能使实验组男大学生左心室快速充盈能力与左心房收缩代偿能力增强。

辽宁师范大学的钮薇研究了《健身气功八段锦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能的影响》随机选取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大学一年129名学生,其中将受试者分为实验组64 名(男33名,女31名),对照组65名(男32名,女33名),进行为期12周中低强度的八段锦教学,进而对受试者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进行对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八段锦练习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指标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具体表现为12周八段锦练习后,男生实验组肺活量体重指数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脉搏、收缩压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足站立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立定跳远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握力有显著性差异(p≤0.05);女生实验组腰围有显著差异(p≤0.05),WHR 有显著差异(p≤0.05),肺活量体重指数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脉搏、舒张压有显著性差异(p≤0.05),坐位体前屈有显著性差异(p≤0.05),立定跳远有非常显著差异(p≤0.05),握力、闭眼单足均有明显上升。

相同的研究还有很多。目前,虽然高校对于普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十分重视,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制度,对于没有运动习惯和良好身体素质为前提的情况下,对普通大学生们进行单一的、枯燥的强度训练,并制定标准来强制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这种方式仍然有欠缺的地方。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有意思的活动形式,正是对当前普通高校体育现状的一种补充。

3.2、民族传统体育对普通大学生精神素质的提升

民族传统体育除了其健身理念的价值以外,更大的价值就是其承载着的中国传统文化。当前中国大学生是在西方文化势力融入中国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批孩子,他们崇尚自由、思维开放,相比过去有更多的渠道了解和接触西方的地域环境和思想文化。在标准化、个性化等西方文明标签的教育过程中,他们逐渐遗忘了中华文明中“物我皆忘”的“天人合一”境界。其实对于西方文化他们并不能够真正融入,而对于本国传统文化他们也不够了解,这是一件十分尴尬又很令人忧心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失去了内心的焦点,也越来越浮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内心的精神信念,人就等同于行尸走肉。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直接而又快捷地方式能够让中国大学生们重拾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这是一种无可名状的精神塑造,是身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气概。

华东师范大学的陆晶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研究了《不同的武术教学内容对女大生身体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影响的试验研究》,研宄采用18周的教学实验,对三个实验组实施不同武术内容的教学,运用身体自尊量表PSPP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实验者实施测量。结果表明:1、武术对大学女生的身体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水平有促进作用。2、不同武术教学内容对大学女生身体自尊各个维度影响存在差异。3、太极功夫扇对大学女生身体自尊水平提高有显著性促进作用。4、三路长拳对大学女生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不显著。5、24式太极拳大学女生身体自尊水平提高有促进作用。6、不同武术教学内容对大学女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存在差异。

李航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论民族传统体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融合与发展》中指出,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映, 是一个民族人文精神的彰显;运用传统体育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与传统体育自身的民族文化教育功能, 实施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与培养, 对于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及增强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与价值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力翔,王宗平,顾俊杰在《体育与科学》上发表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对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研究中通过对南京理工大学300余名大学生关于体育课进行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太极拳内容教学后, 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传统文化技能、知识以及传统养生观等作了广泛的调查, 发现接受了长期、系统地传统体育教育的大学生其技术动作水平远高于普通高校大学生, 且技术掌握牢固程度明显高于后者;在对传统体育文化的 解方面, 前者在相关的太极拳理论方面好于一般大学生;在对我国传统养生观的理解上经历系统传统体育教育的大学生除在基本养生观上相近外,对动静平衡及神形协调养生观方面两者存在差异,经历系统养生观的大学生其对古代养生观的科学理解与其本意较为吻合,反映出系统太极拳教育的成效。

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这些研究都表明了民族传统体育对普通大学生在精神层面的促进。另外,还表明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不能只是作为选修课,在一学期的学习后就不再学习这种情况仍然不利于大学生掌握和内化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中华文化,需作为一个长期而又系统的课程才能使普通大学生很好地了解。

4、结语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承载物,在中华大地上应该得到传承和保护。同时,也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它通过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身体运动能够提高普通大学生的身体力量、协调能力、柔韧度、速度和耐力等身体机能。另外,其体育运动背后的思想文化内涵,能树立大学生“气一元论”中自然观和生命观的整体健康理念,将运动健康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思考方式;还能培养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的思想意识,作为中国人,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文化,要让民族精神内化为爱国情怀,将为祖国兴盛而努力奋斗成为自然而然的一生追求。

大学生是孕育建设祖国栋梁的核心之地,而身体健康、身心健全是核心中的关键。高校体育在培养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更应该认识到通过体育来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素质,而民族传统体育是对当前高校体育现状的最好补充。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不应再被搁置在角落了,通过它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迫在眉睫,高校体育应重视和加强其发展,使大学生了解、喜爱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华文化!

[1]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4.

[2]乔凤杰.文化符号:武术[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陈莉主编.大学体育与健康[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4]石小健主编,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方哲红主编,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6]赵文,胡小明.发展民族体育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0,03:18-20.

[7]周伟良主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雷军蓉著.龙狮运动训练[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9]卫志强主编.中国龙文化与龙运动[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10]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06,08:66-70.

[11]邓以华,姚仲凯,赵辉著.民族传统体育与项目教学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

[12]谢成超.高校开设毽球课的可行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3]余汉桥.中国舞龙舞狮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7.

[14]马双.高校开展舞龙运动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

[15]李谋涛.舞龙运动对男大学生心脏形态与功能影响的研究[D].吉首大学,2011.

[16]钮薇.健身气功·八段锦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能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7]陆晶.不同的武术教学内容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18]李航.论民族传统体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融合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07:92-94.

[19]高力翔,王宗平,顾俊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对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00,06:54-56+59.

[20]胡平清.武术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功能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武术民族运动
我们的民族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不正经运动范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武术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