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思邈针灸学术思想浅析

2016-08-16刘常胜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孙思邈学术思想针灸

刘常胜

【摘 要】 孙思邈为隋唐著名医家,本文重点阐述孙思邈的针灸学术思想和对针灸学的重要贡献。孙思邈对于疾病的早期预防与治疗相当重视,提出保健灸的方法以防病,推行针刺、艾灸、汤药三者并重、综合治疗的理念,提倡多种疗法的互补。孙氏重视经外奇穴, 倡“阿是穴法”,并发挥刺灸理论,在针法上提出多种针具灵活应用,在灸法上提倡早灸急灸。此外,孙氏首次介绍了取穴指寸法,绘制了彩色穴位图,积极推动针灸教学的发展,为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 孙思邈;针灸;学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3-0056-02

Abstract:Sun Simiao was one of the famous TCM doctors in Sui-Tang dynasty.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acupuncture learned contribution of Sun Simiao and his acupuncture learned thoughts. Firstly, Sun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in early stage, and put forward disease prevention by health care moxibustion. He advocated that the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Chinese herbs should be paid equal attention so as to develop the mutual functions among the different therapies. Besides, Sun attached importance to extra points, and proposed the Ashi points. He also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urthermore, Sun introduced the choosing acupoints by fingers-cun measure, and protracted the chromatic acupoint picture. H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upuncture teaching, and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for the acupuncture.

Keywords: Sun Simiao;acupuncture;Academic thought

孙思邈(约公元581~682年),今陕西省耀县人,隋唐时期的著名医学家,为我国历史上三大医学家之一,被后辈医家尊称为“孙真人”、“药王”等。孙氏学识渊博,博览群书,贯通临床各科,尤善用汤药、针灸配合治病。他撰著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药学成就[1]。二书对针灸有多处论述,《千金要方》卷29、30,《千金翼方》卷26、27、28,均专论针灸,还有不少则散见于其它各卷中,为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2]。孙思邈在针灸学术上造诣不凡、见解精辟,本文对其针灸学术贡献探讨如下。

1 防病早治

孙氏传承《内经》“圣人治未病”的治疗思想,推崇上古医家的养生理念,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2]。孙思邈指出:“众多平安无事的人,但其实不是每个人本来就平安,而是他们勤于思考,想尽各种方法防病保命;而能够心情愉快,且无灾之人,并非天生的乐观派,而是因为他们经常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才可保安康”。孙思邈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就是为后人防病治病提供了重要参考,以供救急。孙氏强调:“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延续《内经》“圣人治未病”准则,提出作为医之大家应明辨未病之体,及早提出应对措施,即使是一般的医生,也可诊查出疾病爆发的先兆。下医只能治疗已病之体,而真正懂得预防疾病发生的医生才是真正高明的大家,这体现了控制疾病传变的思想和早期治疗的理念。孙氏首次提出采用预防性艾灸法以防病,“凡入吴蜀地游宦,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湿疟毒气,不能著人。故吴蜀多行灸法。”[1]在进入四川或者其他南方湿气困重、瘴疠横行处之前时应施灸,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他在《千金要方》卷十七“中风”条中提出,灸百会、风池、足三里、大椎、肩井、曲池、间使七穴能够预防中风的发生[1]。孙氏强调预防与早治的思想,给后世医家带来重要的启示。

2 针、灸、药并重

孙氏注重发挥多种疗法的互补作用,将针灸与药物配合使用,是其重要治疗思想。孙思邈指出“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不少中医只知汤药,不知针灸,有的医者仅以一方剂之长治疗所有疾病,或者只知施予针灸,不知汤药,都是不可取的。在治疗上,强调综合治疗,孙氏不仅精于用药,同时又长于用针法、灸法。临床上一定要多种疗法配合使用才能改善疾病的症状,得到疗效。他说:“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方知针灸之功,过于药矣。” [3]此外,孙思邈将灸法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向人们倡导保健灸,其本人也善用灸疗法治疗急症、热症。

3 重奇穴、定阿是

经外奇穴属于针灸腧穴的重要部分,虽在唐代以前文献有所记述,但为数不多。孙氏现补充了许多经外奇穴,其中一类是注有穴名、部位以及取穴法,如《千金要方》中的当阳、寅门、颊里、燕口,《千金翼方》中泉门、气端、虎口、转谷[1],其中治癫痫狂症的十三鬼门穴,现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4];另外一种只有部位及取穴法但无穴名,如“十宣”穴,属于抢救要穴。

阿是穴,是孙氏首先命名的,《内经》有类似阿是穴的记载,如原文中有“以痛为输”的描述,但没有正式的名称。《千金要方·灸例》云:“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孙思邈所提出的阿是穴,除压痛处定穴外,还包括触诊时患者感觉舒快之处,相较于《内经》,应是发展了古人的观点。

4 发挥刺灸理论

孙氏总结了唐代以前,特别是《内经》以后的刺灸法内容,临床实践丰富,对于刺法灸法在针灸学术界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针法上,孙氏提出锋针、铍针、燔针、大针等多种针具灵活应用,如关于锋针的运用方面,他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九》云“刃三隅”,锋针具有三个棱面,可以“发痼疾”,治疗顽固性、迁延不愈之疾患。而对于铍针的描述方面,《千金要方·卷二十二》:“以两刃针当头直刺疮,痛彻拔出疮。”[5]此处所说的“两刃针”即是铍针,铍针刃有两面,可以刺破痈疽,排出脓血。大针方面,《卷十三》:“心腹痛,懊发作,肿聚往来……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5]大针针体较粗,针尖微圆,可以治疗心腹疼痛,局部肿胀之病证。此外《千金要方》中还提到毫针、火针、白针、温针、燔针的相关针具的具体运用。关于针刺补泻法的临床应用方面,孙氏也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千金要方·卷二十九》:“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呼吸应江汉,补泻校升斗,经纬有法则,阴阳不相千。”[6]孙氏的主要补泻手法有重轻补泻、捻转补泻等。此外,《千金要方》在操作补泻时还与呼吸的节律配合,如泻五呼、泻五吸、补三十九息等。

在灸法上,孙氏重视灸法的运用,提倡早灸、急灸。对于急症,甚至认为艾灸可以弥补针刺之不及,《千金要方·针灸》提出:“大凡人有卒暴得风,或中时气……皆需急灸疗,常能愈疾。”关于灸法种类方面,孙思邈首创苇筒灸,这是用于治卒中口喎的良方,如在《千金翼方·针灸》就有描述到:“卒中风口歪,以苇筒长五寸,以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气,一头纳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瘥。”这一记载,被众多医家认为是灸疗器械的开山之作,这种疗法经过时代的演变,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温筒灸。此外,目前临床上运用较为广泛的隔物灸也是由孙氏提出的,丰富了除《肘后备急方》的隔蒜灸以外的隔物灸法,如隔泥饼、豆豉饼、葶苈等用于治疗发背等外科疾病。

5 针灸人图

针灸临床疗效的优劣与取穴是否准确密切相关,但是明堂图出世的年代久远,而且传写错误众多,对于指导腧穴定位有一定偏差,从而影响了针灸的疗效。鉴于此,孙思邈以甄权所新撰《针经钞》(已佚)作为腧穴的蓝本,并结合自己多年的针灸临床经验,按部位分经分别绘制了三幅彩色《明堂经图》。曰:“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作之。仰人二百八十三穴,背人一百九十四穴,侧人一百七十四穴,穴各三百四十九个”[6]。虽然这三幅图已失传,但它们的详细内容却被记载在《千金要方》卷29当中,对针灸学术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6 取穴指寸法

准确地取穴是针灸施术的关键,规范腧穴定位方法对于指导针灸临床有重要意义。孙思邈指出腧穴是脏腑荣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临时救难,必在审详。孙氏创用“指寸法”以确定人体穴位。用患者的手中指第一节定做一寸,将除拇指以外的四指并拢,称为“一夫法”,横量为三寸,这就是目前针灸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指寸定位法”,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定腧穴指寸。

总之,孙思邈不仅继承而且发扬了唐代以前针灸学术内容,善于针药结合,长于养生,后世医家将他奉为医药养生、针灸的祖师,更将他的著作视若珍宝,刻成碑文,广为流传,对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铁.孙思邈对糖尿病治疗的贡献[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12):891.

[2]刘有明,水思源,陈玉铭.孙思邈学术思想探[J].中医研究,2012,25(2):68-70.

[3]杨贵琦.孙思邈对祖国医药学的重要贡献及创新[A].孙思邈与中医药文化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三秦文化研究会,2006:1.

[4]严善余.试论孙思邈针灸学术思想[J].中国针灸,2000,20(2):121-122.

[5]毕明深.孙思邈针法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8,8(21):5-6.

[7]黄晓菁,李永堂.孙思邈针灸学术思想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29(3):64-65.

(收稿日期:2016.05.15)

猜你喜欢

孙思邈学术思想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孙思邈与屠苏酒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孙思邈的长生之道——饮食之道
药王孙思邈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孙思邈学术思想点滴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
方慎盦及其学术思想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