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2016-08-16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语言

高 正



“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高 正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互动日益频繁,凸显了翻译的重要性。文章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构想,从语言文化角度,分析了对外宣传的新形势、新要求,并结合目前我国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尝试从如下角度提出优化外宣翻译的策略:一是注重地域文化研究,提升外宣翻译内容质量;二是成立专业研究机构,培养外宣翻译人才;三是借助网络科技元素,搭建语言转换平台;四是提高企业外宣能力,发挥中国元素资源优势。

语言战略;文化传播;民心相通;外宣翻译;策略

“一带一路”理念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主导,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凝聚各国融为一体、密切合作的纽带[1]。

一、外宣翻译之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

当下,“一带一路”壮美画卷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驼声铃铃、帆影幢幢的通商之路,更是一条民心交融、文化传播的友谊之路。在这一重大战略背景下,我国政府秉承亲清惠融的友好理念,更有开放融合的美好心愿,同时沿线国家和地区也有了解中国的热切需求。[2]志合得以成江海,言通得以聚民心。“一带一路”沿线地域广阔,国家众多,民族宗教等问题复杂。这60多个国家按照地域划分,主要包括东南亚11国,东亚1 国,南亚7 国,中亚5国,西亚 20 国,中东欧 16国,东欧4国以及北非 1国;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共有53种,逻辑思维和文化差异也大相径庭,为了促进不同文明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3]实现八音合奏,必须有准确的外文翻译。

丝路发展要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社会根基,是政治互信、经济包容的催化剂,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而要实现民心相通,前提是语言相通。说到底,外宣翻译实质上是对外文化宣传,利用中国悠久的文化影响力,加强外宣翻译研究,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中国,增进互信,方可让丝路文化越汇越浓,民心诠诠相通,这是我国外宣翻译的时代使命。

二、汉语言文化之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度

翻阅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篇章,早在西汉时期,朝廷便组建了常备的专业翻译队伍,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西域和印度的僧人,开始专门学习汉语,敦煌、凉州等地成立了西域僧人汉语培训班。隋唐时期,大批遣唐使与留学生涌入,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这一时期汉字逐渐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在东亚地区形成“汉字文化圈”。宋、元时期的大航海时代,通过海路移居东南亚的华人达1 200余万,汉语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在异域永久地扎下了根。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渐增强,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日益凸显。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响应,我们应立足于汉语言文化这一优势,做好外宣翻译,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使汉语言文化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融通心的桥。

三、外宣翻译现状

纵观近年来我国外宣翻译的发展现状,认知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理论研究成果丰富,翻译实践尚不理想。

1.外宣翻译的理论研究

外宣翻译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词语。就字面意义而言,“外宣”即对外宣传,指通过对外翻译实现与世界的沟通和交流。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我国外宣翻译研究逐渐繁荣(详见表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吕和发、邹彦群认为:“外宣翻译是与国家形象的确立和推广、和谐国际发展环境的构建、文化和企业‘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施关系最为密切的应用翻译门类。”[4]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张立蓉、孟祥春认为:外宣翻译涉及国体国格、民族形象、政策实质、人文内涵等,需要认真对待,深入分析,力争抓住其核心意义,并要按照受众的思维习惯去表达。[5]沈阳工程学院金品卓认为:“外宣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播,‘翻译’是手段,‘对外宣传’是目标。”[6]这些认识都很到位。

表1 基于知网的20年来我国外宣翻译研究成果数量调查统计表

毫无疑问,我国外宣翻译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与国外交流更加密切,外宣翻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水平都有相当大的进步,但与我国日益增加的外宣翻译需求相对比,尤其是对照“一带一路”建设的要求,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首从外宣翻译的研究情况来看,表1是以“外宣翻译”为检索词在知网进行搜索而得到的相关成果的分布年份与文献数量表。从中可以看出,在2008年之前,我国有关外宣翻译的文章每年仅有个位数,并且都不足5篇,之后逐渐高速增长,2012年进入高峰期,峰值出现在2015年,有123篇研究成果。这与中外交关系的发展变化有直接关联。随着我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我国与更多的国家建立了密切联系,对外宣翻译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促使了研究的加快,国家也对外宣翻译研究予以了大力扶持。可以说我国有关外宣翻译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但同时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目前有关外宣翻译的理论研究中,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从检索结果可以看到,有关外宣翻译的研究视角多样,有操纵论视角、目的论视角、模音论视角,等等,专业性强的有关系统性的理论的论述少之又少。并且,研究多数只是停留在就理论谈理论,理论研究不接地气,理论与实践脱轨,可操作性不强。尽管外宣翻译研究成果数量喜人,但在指导意义上则打了折扣。

2.外宣翻译的实践状况

鉴于本文讨论的核心话题,我们主要关注外宣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翻译不到位,甚至出现误译

在实际翻译中,外宣翻译大多以随感式的经验总结为主,宏观而粗糙,缺乏系统性、深层次、跨学科的深入分析思考,缺乏精细化的加工处理,甚至出现一些政治性误译,这一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事业中,这将严重影响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

具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中式外语,不符合外语表达习惯乃至国际通用惯例;望文生义,产生歧义;强行嫁接,生硬移植。特别是对于一些特色词汇、成语谚语,过分忠于原文,教条僵化,不够灵活。这种外宣翻译,将带来中外交流理解沟通上的障碍。

(2)医学外宣中的误译。在中医术语中,有一种运用植物配制而成的药剂“青龙汤”,其外宣翻译为“Qinglong Decoction”[7],这样简单粗糙的翻译每每引起外国人的误解,以为是用动物做成的汤药,不仅需要经常不断补充解释,而且也妨碍了世界对中医的理解和认识。

(3)企业外宣中的误译。一些企业在翻译“外资”时,将其翻译为“foreign investment”,这种外宣翻译语义模糊,容易把外国投资与港、澳、台投资混淆。应译为“Investment from outside the mainland”。

(4)中国特色词汇的误译。对于“十三五规划”,一些译者在外宣翻译时译为“13th five-year plan”,这个专有词汇对于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外国人来说简直不知所云,正确译法应补译为“National 13th five-year plan,an economic plan for the period between 2016-2020,approved by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 。再如“红色旅游”,一些译者直接译为“Red tourism”,显然也是不合理的,正确译法应为“Revolutionary tourism”,同理“绿色旅游”也不应译为“Green tourism”,恰当的译法为“Ecological tourism”。

(5)翻译人才严重匮乏

每年,我国都有大量的外语专业毕业生。然而真正胜任外宣翻译的翻译人才却十分匮乏,尤其是小语种的翻译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外宣翻译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53种语言,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时代的变迁、知识更新速率的加快,[8]信息内容的多样化和丰富化日益增强,外国受众的需求亦随之激增,急需大量的优秀外语人才加入外宣翻译队伍中来,不断提升外宣翻译水平。

(6)翻译推广形式单一

我国外宣翻译工作随着国家文化战略的部署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在外宣推广工作的媒介和推广方式上做得还远远不够。主流媒介如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网、人民网等,在我国的外宣工作方面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也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但外宣翻译不仅仅是国家与国家层面的对话,国际社会民众对中国元素、中国文化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尤其是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民众来说,中国印记还不是很清晰,甚至对中国或多或少还有误解。我们需要多渠道多路径推广外宣翻译的多方面成果,让世界尽快了解中国。

四、外宣翻译策略

1.注重地域文化研究,优化外宣翻译内容和翻译技巧

“一带一路”战略强调“互通”、“合作”和“共同繁荣”,那么首先要让我们的合作伙伴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大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政策,小到人民的生活,如工作、饮食、休闲和娱乐、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等。外宣翻译一定要承载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任务,不仅让我们的朋友了解我们的文化,更要吸引他们与我们合作。如中餐、中医药、中国服饰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等闻名全球的中国元素,都是外宣翻译优先对外翻译、推广的素材。外族人在了解这些优秀文化及产品之后,会主动与我们接洽、合作,把中国的好东西引到国外。

“一带一路”沿线涉及国家、民族众多,在有些方面难免存在分歧或文化的冲突。如因宗教、信仰、民俗的不同,以及历史遗留问题,有些领域或方面的内容,在外宣翻译中要避免出现,以免引起伤害民族感情,挑起国际争端的事件。针对外宣翻译成果传播的对象国的国情、民俗、文化的不同,在翻译内容的选取上要有侧重点、有针对性。[9]

2.注重外宣翻译技巧

在优化外宣翻译内容的同时,外宣翻译要尽力做到既形象生动,又准确无误。或采用含蓄、模糊、回避的间接翻译方法,将翻译对象转移,置身于事外;或选用补偿性的翻译方法,恰当运用音译、音译加注等手段;必要时甚至可采用异化策略,从而使外宣翻译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时,增强译文的可读性、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1)风俗习惯、中外表达方式的巧妙翻译

外宣翻译要从受众者的语言文化思维观念入手,掌握不同民族、地域背景下读者的文化解读习惯,对翻译的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和适当删减。[10]将抽象化的情感简洁具体化。例如:“这个事件已闹得满城风雨、人尽皆知了。”不必啰嗦地译为“This case has become a storm the whole city,and be known to all people around the city”,而应直接译为“There has been much publicity about unpleasant case。”情感效果足以传递明了。

(2)特色词汇、特定成语谚语的翻译

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以及政治色彩浓厚的词汇,外宣翻译时更需格外注意,这不仅关涉外宣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同时,还可能影响国家国际形象的构建。

如翻译“铁饭碗”时,简单译成“Iron rice bowl”则不能反映中国特色词汇所表达出的意思,在后面加上注释“Iron rice bowl(everyone gets the usual pay and benefits irrespective of his performance)”则使人容易理解了。

特别是一些民族品牌和民族企业,外宣翻译时更要翻译出企业的文化底蕴。例如“同仁堂”的译法有四种:“Tongrentang Chinese Medicine,Since 1669”、“Tongrentang”、 “T R T”、“Torento”,最后一种译法使用最为广泛,它是基于汉语拼音而造出来的一个新词,[11]恰巧与加拿大城市多伦多近似,从而既激发了海外消费者的好奇心,又传递了老字号特有的民族性。

广西黑五类芝麻糊的广告语为“逢黑必补,黑五类”。最初外宣翻译中直接译为“Five-Black-Category Sesame Paste,Whatever black is tonic”。在中国饮食文化观念中,黑豆、黑米、黑枣等黑色食物被认为是滋补身体的佳品,然海外民众却并不了解,因而很难打开国外市场。后来,在专业人士的建议下,改译为“Five black category sesame paste a day,keep doctors away”,由于与“One apple a day,keep the doctor away”非常类似,因而极大地吸引了海外朋友的眼球,继而产品风靡海外。这里巧妙利用了谚语的借用和换位思考翻译技巧。

3.成立专业研究机构,培养外宣翻译人才

(1)设置专业机构,进行专门研究。首先,深入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宗教、文化、政治经贸体制;其次,加强非主流英语的研究,如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的词汇、发音知识;[12]同时,深入学习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特别要注重研究古典诗歌、成语、谚语等特色文化,把握其内涵和精华、经典。做到知己知彼后,开设专业课程,进行专业外宣翻译人员的培训,才会收到最佳效果。部分外语类院校针对“一带一路”战略开展专项语言人才培养,如北京语言大学于2013年秋发起建立“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积极研究周边国家语言和中国边疆地区民族语言,旨在培养能研究和掌握“关键语言”的人才,建立“语言互联网”。2016年,北外在门类齐全的通用语种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成立了中亚五国第一个国别研究中心——哈萨克斯坦中心。

(2)培养外宣翻译人才。首先在态度上,外宣翻译人员必须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明确外宣翻译不仅是译者的个体行为和语言转换方面的硬性陈规,而关乎文化传播以及国家形象的塑造。其次,在素养上,外宣翻译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外文理解能力、广博的知识面、扎实的中文功底、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13]最后,译者必须拥有大胆的革新意识,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即精巧细致,又简洁明快。自2009年国家第一批翻译硕士点建立之后,相继有近二百所高校设置了翻译硕士专业,为我国翻译人才的储备提供了保障。

4.融合多元传播媒介,搭建语言转换平台

现代化的媒介传播手段主要依托互联网和移动信息平台,在外宣翻译推广中应使新媒体技术得到充分的利用,鼓励自媒体的开发利用,以满足多种语言即时互译的需求。目前国内已经建立了“the-silk-road.com”“travel china guide.com”“xian tour booking.com”“chian tour.com”等英语宣传平台,然而与国外的网络平台“mitchell teachers.org”“hua.umf.maine.edu”“en.unesco.org”“depts.washinggton.edu”相比,这些平台语言翻译的准确性还比较低,趣味性大打折扣。因此我国应建立专门的“一带一路语言转换平台”“外宣翻译智能助手”等网络平台和APP软件,[8]便于中外民间沟通和交流,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

网络数字平台的建设对于外宣翻译的推广可以是说立竿见影的,但传统媒介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我国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设置的教育机构在宣传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影响力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们居住在当地民众中,了解双方语言文化和习俗,交流顺畅,较好地承担并完成了外宣翻译任务。在数字技术占尽风头的时代,驻外机构的外宣作用不可忽视。

5.提高企业外宣能力,用活中国元素资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是增强中外文化交流、激发社会活力的助推器,企业的外宣翻译水平也关乎品牌影响力,从而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因此,出口企业、驻外企业更应该重视外宣翻译,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形象意识。

(1)品牌的打造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企业得到了更多的走出国门的机会,在外宣翻译服务于企业树立自身形象的同时,企业也承担着对外文化交流和提升国家影响力的责任。在企业谈判的时候,除了合约的签订,我们可以宣扬我国企业所遵循的经商之道,如“诚信经商”“人取我予”“待乏贸易”等,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产品广告的设计中更要加入中国元素,不但赋予了产品的标签感,增强了产品的辨识度,而且达到了外宣翻译的目的。

(2)人文的交流

大量的驻外企业除了在当地雇佣工作人员,也会由国内派驻大量员工。这些中国员工生活在国外,与当地人的生活交织在一起。他们在学习当地文化的同时,也将中国文化传播了出去。如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员工们都会组织活动,演出中国的歌曲、舞蹈和曲艺,吃传统美食,如饺子、粽子、月饼。这些生活化的内容是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也是外族人最感兴趣的地方。这种最自然发生的对外宣传,往往也是效果最好的。

五、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语言无疑是人文交流的推进器,因此必须立足“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拟定好语言规划,做好外宣翻译,彰显我国文化软实力。[14]唯有如此,才能与沿线国家民众通心,赢得广泛认同。通过外宣翻译,终会使汉语成为架通沿线政治经济文化的桥梁,成为丝绸之路上一道亮丽的彩虹!

[1] 赵世举.语言服务是“一带一路”的基础保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1-05(003) .

[2] Tsuday.The Hegemony of English and Strategies for Linguistic Pluralism:Proposing the Econology of Language Paradigm[EB/OL]. http://miresperanto.com/en/english _as_intern/hegemony_of_english.htm[3] 徐建国.外宣翻译的名与实——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述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3-96.

[4] 吕和发,邹彦群.“外宣”宣何?“外宣翻译”译何?[J].上海翻译,2014(4):24-27.

[5] 张立蓉,孟祥春.对外宣传翻译:译“名”更要译“实”——政治性误译举隅与应对策略[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2-136.

[6] 金品卓,韩英焕.外宣翻译与归化、异化策略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6,03:119-120.

[7]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角度谈起[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8] 王守宏.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9] 卢小军.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10] 朱义华.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11] 乐萍.目的论视角下贵州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12] 钱梦.目的论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兰州:兰州大学,2014.

[13] 孙先洪,段国华,张启振.浅议“外宣”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J].成功(教育),2009(12):293.

[14] 曹志颖,师玉萍.刍议功能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外宣翻译中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0):195-196.

【责任编辑 李开拓】

On Strategies of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Policy

Gao Zheng

(ForeignLanguageCollegeofBeihuaUniversity,Jilin132013,China)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having been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at the communication is increasing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 culture exchan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policy.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great new request from the aspect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aiming at solving the problem of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which include the first,to focus on the culture studies to improve the translation;second,to establish research institutes to train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the third,to build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platforms by network technology;the last,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ability of enterprises to promote the advantages of brand and Chinese elements resources.

Language policy;Culture communication;People-to-people bond;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 ation;Strategies

H059

A

1009-5101(2016)06-0018-05

2016-09-13

高正,北华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翻译教学与研究。(吉林 132013)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语言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语言是刀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