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主体协同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科普新工作模式

2016-08-16林开淼郑那君

福建林业 2016年6期
关键词:管理局保护区科普

文/林开淼 郑那君

基于多主体协同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科普新工作模式

文/林开淼 郑那君

生态科普是科普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生态文明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以生态自然科学为核心内容的科学普及,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生态科普两个方面,也是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资源以及文化生态系统资源,其特有的珍稀性、典型性、脆弱性和生物的多样性等特点,为开展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创造便利的条件。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省级乃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科普教育的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完善的理论系统。基于此,本文以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保护区)生态科普工作为例,从多主体协同角度来研究探索保护区生态科普的新工作模式,以期对保护区生态科普事业的发展和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一、保护区生态科普工作现状

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坐落于福建省德化县境内,成立于1985年,2005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东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重点保护的是东南沿海分布面积最大的天然原生性黄山松林、野生兰科植物资源、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昆虫和植物模式标本物种。保护总面积13472.4公顷,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3.4%,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也是开展生态科普教育最佳的实践基地。经过几年来的努力,保护区管理局在生态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先后被授予“泉州市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并于2012年加入中国生态文明发展与促进会,2013年又被授予“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同时,创建“海峡两岸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推进两岸科普宣传教育交流与合作。

(一)生态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保护区的生态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一个中心,三个户外”,一个中心是以内容丰富多彩的“德化县生态科技馆”为中心,包括互动体验区、多媒体展示区、自动化信息管理区等室内场馆2000m2,户外感悟区3000m2以及300m2的动植物展示标本室,共有植物标本1000多份和动物标本200多份。三个户外是包括三个主题鲜明特色的户外基地“梦幻九仙”环境教育基地、后宅“峡谷探秘”自然体验区(建设中)以及“寨上家园”生态感悟区(建设中)。

(二)生态科普宣传图书

目前已经出版发行生态科普宣传图书有画册、宣传册、论文集以及乡土教材等。画册和论文集有《绿色瓷都》、《魅力戴云—德化县生态文化研究文选》、《双芹写生作品集》、《雄踞东南——戴云山》、《中国·戴云山》、《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1-3)等;宣传册有《戴云风光》、《黄山松》、《戴云山兰科资源拾锦》、《戴云山动物资源集锦》、《戴云山蝴蝶资源》、《蝴蝶的奥秘》及《台湾风光》、《台湾鸟类揽胜》、《原生水生动植物荟萃》等十多种,共计3万多份;另外将《闽中屋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等内容列入《德化地理》乡土教材。

(三)生态科普主题活动

开展多种多样的生态科普主题活动,包括设置和推行德化县生态科技馆“公众开放日”和参访预约制度,并使之常态化,成为社会公众解读德化生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据统计年受教育人数达5万人次以上;利用“世界环境日”、“科普宣传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广泛开展“绿色进校园”、“戴云山环保行”等环境教育、服务志愿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的积极性;举办“印象戴云·富贵红”大奖赛活动,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宣传戴云山生态文化的文学、摄影、书法、美术作品,深入挖掘和展示戴云山生态文化。

(四)生态科普队伍建设

保护区历来重视生态文化传播及生态科普教育工作,特别是2005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专门设置了科教科,配备专职生态文明教育人员,专职负责保护区的生态文化传播和科普宣教工作;面向社会招募组建了“德化县生态文化志愿者服务队”;组建校园环保协会,组织志愿者举办环保知识宣传、深入戴云山保护区开展卫生保洁和自然体验等系列活动。另外,积极与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德化职业技术学校等院校区建教学实践基地,为戴云山生态文化传播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科普知识宣传。

(五)生态科普多媒体宣传

主动与当地及泉州、福建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合作,加强对基地自身和环境教育活动的宣传,摄制《美丽家园》、《美在戴云》、《梦幻戴云》、《神奇的戴云山》等生态宣传DVD,以此同时还开通了戴云山保护区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设置“生态文化”、“生态景观”、“生态科普”等环境教育专栏,并成立了生态科普宣传队伍,各类生态科普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得以完善,宣传渠道以及与教育科研机构的常态化合作机制逐步形成。

但是保护区生态科普统一的工作协调机制尚未建立,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尚不完善,生态科普资源的提供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二、保护区生态科普主体构成分析

结合保护区生态科普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各政府部门、戴云山保护区管理局、周边社区居民、科研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团体、一般公众以及大众媒体。

(一)相关政府部门

相关政府部门是保护区生态科普宣传教育的主体,其通过行使行政管理和环境保护职责来协同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并在生态科普教育宣传中通过履行各自的职责发挥着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协助制定相应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政策和投入资金、人力、物力对保护区生态科普给予全力支持。

(二)保护区管理局

保护区管理局是保护区生态科普工作的主导者,是开展生态科普工作的基础。首先保护区管理局直接管理和监督各种生态科普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规划建设;其次保护区管理局组织和开展各种生态科普主题宣传活动;三是与协调各部门的职能关系,共同开展生态科普活动;四是与科研教育机构建立科学研究和生态观测的场所以及生态科普教育实习基地。目前与保护区相关的科研和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当地中小学、高校及台湾师大、台大等生态环境研究机构等。

(三)周边社区居民

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是生态科普活动主体。作为常年居住保护区周边的人对自己居住的生态环境更有感情,更易于接受保护区生态科普活动。同时社区居民是当地社会环境和人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保护区周边的风土人情,自身也是生态文明构成的一部分。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是位于德化县境内的,涉及赤水、雷峰、上涌等6个乡镇22个行政村,其中保护区赤水管理所、雷锋管理所和后宅管理所分别位于赤水镇、雷峰上寨村和上涌后宅村内,而西溪村整个村落都在保护区范围内,因此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开展生态科普活动的作用不能忽视。

(四)科研教育机构

科研教育机构是保护区生态科普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德化县内的小学、初中、高中以及职专等教育机构,还包括省内外的各类大学。各类大学以在保护区内建立科学研究和生态观测的场所以及科普教育调查实践基地,为保护区的生态科普宣传提供了基本素材,更为保护区生态科普工作展开辟了新的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社会组织团体

社会组织团体主要指有志愿服务于保护区生态科普的传统的环境保护组织团体以及新兴的各种网络团体、主题团体和临时团体。这类组织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具有一定的生态科学素养,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保护区的生态科普宣传活动中来,为保护区的生态科普知识宣增添力量。

(六)一般公众

保护区除了核心区和部分只对科研工作者开发的区域,一般只允许一定数量的公众进入参观,满足公众对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向往以及休闲游憩放松的需要。保护区的生态科普工作能够培养公众的科学素质和生态意识,同时公众之间的基于新媒介的互动传播能够增强生态科普效果。

(七)大众媒体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民众对媒体的重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及新媒体手段的应用,海量生态科普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极大的拓展了保护区生态科普宣传渠道和宣传方式。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科普活动来说,媒体可以为保护区进行生态科普教育宣传,普及自然科学的生态和社会科学的生态科普知识,提高公众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吸引公众关注保护区的生态科普建设,营造保护区的生态文化认同感,塑造一种典型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科普文化。

三、多主体协同下的保护区生态科普新工作模式及思路

保护区生态科普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涉及到相关政府部门、保护区管理局、社区居民、大众媒体等七类主体。不同主体的各自属性差异,其参与生态科普的形式、程度以及作用不同,因此只有各类主体间互相协同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才能为保护区生态科普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基于各主体的实际情况以及各类主体自身属性,构建了生态科普多元主体协调工作模式如图1所示。

保护区管理局是生态科普工作的主导者和核心力量。一方面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与政府相关部门和科研教育机构的职能对接,建立协调沟通渠道,培养共同的生态科普价值取向;另外一方面保护区管理局积极引导与支持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团体以及一般公众开展生态科普活动,整合协调各类生态科普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保证生态科普工作的良性循环。

大众媒体是保护区生态科普的主体,一方面承担提供保护区生态科普优质资源的重任,开发或者加工一些以保护区生态科普为主体的科普产品,提高生态科普产品的质量;另外一方面负责传播保护区生态科普信息与知识,提高传播效率,扩大各类生态科普活动和知识的影响效果。

在各相关政府部门和大众媒体的支持下,以保护区管理局为中心,联合科研教育机构、周边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团体以及一般公众形成互动与协同共同体,开发各类生态科普产品,建设生态科普人才队伍,组织各类生态科普活动,丰富生态科普宣传渠道,从而实现创新的生态科普多主体协同工作模式。

依据保护区生态科普多主体协同工作模式,保护区生态科普开展应该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和完善多主体协同的运行机制。采取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在不同主体的功能分工基础上,实现七个主体生态科普工作有效联合,将各类社会组织和大众媒体结合起来,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科普培训和教育,发挥出整体的生态科普宣传效果。

二是建立保护区多主体投入科普经费的协同机制。保护区生态科普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县政府拨款和保护区管理局自筹经费,经费筹集渠道单一,缺乏社会筹集融资渠道。要注重政府科普投入的引导作用,建立一种“市场、社会和政府”相结合的多渠道、社会化的生态科普投入体系。

三是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建立科普宣传技术平台。要大力开发通信和网络传播技术,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手机报等新工具、新手段,建立集七大主体间生态科普信息交流、共享以及共同开发生态科普产品为一体的创新平台,实现各主体范围内的知识共享,提高生态科普知识的传播速度。

四、结论

近年来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在生态科普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已经建立较为完备的生态科普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但是新形势下生态科普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对保护区生态科普多主体统一工作协调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科普工作应该以保护区管理局为中心,依据自身特点及优势,通过相关政府部门、保护区管理局、社区居民、大众媒体、科研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团体以及一般公众共七类主体协同合作,有效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形成多主体协同的新举措与新机制,才能为保护区生态科普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责任编辑/罗美娟

猜你喜欢

管理局保护区科普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科普达人养成记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