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建设

2016-08-15姜文雯黄帅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民办指标体系指标

姜文雯 黄帅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提出“以人为发展中心,社会、人与自然、经济、生态整体的、系统的发展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跨越,我国政府在1994年3月发布正式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以及随后制定的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远景发展规划中都明确提出了中国未来发展中要实现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我国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变也同时给予了我国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式质量提升转变的土壤。

一、民办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可持续性理念由来已久,在美国,上世纪90年代“全美科学高等教育理事会”发表的《普及科学——美国 2061计划》中所提倡的理念和具体改革措施为高等教育改革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方向,认为“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是内外环境提出的必然要求。随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各个国家逐渐兴起与推广,至今被认为是解决高等教育资源与需求矛盾的根本需要,任何单纯的将教育作为政治统治工具或者拉动经济发展手段的观念都是极为片面的,可持续的教育是强调教育与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制改革实践的产物诞生,并于上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进程,民办教育呈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改变了国家财政单独承担高等教育投资的状况,为解决高等教育供需矛盾提供了条件,拓宽了教育资金渠道。仅以辽宁省为例。民办高校数量由2003年的5所增加到2014年的34所,占辽宁省普通高校总数的29.31% 。民办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探索,在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和高教的发展环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研究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提出新世纪中国教育分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到2010年的“发展关键期”,2011-2020年的“全国提升期”,2021-2050年的“追赶超越期”,其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提高到2020年的40%和2050年的 55%。2010年正式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可以说,高等教育的发展必将需要民办高等教育长久不变的补充力量。

二、构建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条件与原则

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促进高等教育系统完善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根本保障,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具体、客观、可行的指标体系势在必行。指标体系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为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指引、评价、强制、监督等作用。

(一) 指标体系构建的条件

国际上对于高等教育指标体系的研究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影响最大,UNESCO出版的《世界教育报告》提供了一套综合了解世界教育状况的指标体系,规定一个整体理论框架,根据框架归纳演绎出具体因素,制定出指标集后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指标体系确定了五个研究基本框架即教育供给、教育需求、入学与参与、教育内部效率和教育产出,结构较为严谨、关联密切。OECD从1991年起推出《教育要览》,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将市场经济中的供需模型用于教育指标的评估模型,建立一个包括教育背景、教育成本、资源与学校过程、教育结果的系统,从宏观到微观对教育情况进行统计。我国也有部分学者提出过高等教育指标体系构建的框架,但数量极少且都较为宏观、偏于定性。从这些指标体系构建条件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些启示。

首先,科学的指标体系需要理论依据为基础,任何建立在理论框架以外的评价体系均会出现内在链条的脱节与断裂,只有科学、严谨的理论基础下,指标体系才会更加系统、更具有逻辑性与依靠性。

其次,指标体系构建应包含宏观与微观性问题考量,我国的大量研究实践中多可见学者对于高等教育整体统计状况的宏观描述与测评体系或者对于微观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培养目标等具体情境评述,而教育是不能凌驾于社会整体发展之上,脱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独立发展的,因而客观有效的指标体系应涵盖多元化评价方向。

最后,可行、有效的指标应具有前瞻性和动态性,环境变化的速度和复合度正比从前有着飞跃的改变,过于硬性的指标体系难以适应多变的情境,使指标评定与统计结果失去意义。

(二)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系统论从唯物辩证法原理出发,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提出系统的基本思想,我们在对任何事物进行管理时都应当把这个对象当成一个系统去看待。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国家、社会整体系统发展的有效组成部分。构建民办高等教育指标体系过程中,以管理的系统原理作为理论依据,强调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动态平衡,可以更有效的完成指标体系构建,提高实践性。具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整体性。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涉及到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整体性即是强调这种因素或子系统所构成的整体性观念。即强调指标组成部分自身的可持续,又强调整体因素的不可缺一性。指标的构建一定要考虑融合性、相互作用性才能够成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整体能力。

2、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间的联系表现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各指标构成体系的表现通过相关协调性原则而具体化,内部指标之间、指标与整个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协调。从构成和相互作用看人才培养、教育投入、教育产出、资源与社会等要素在复合系统中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动态依存的,是多个目标的相互交织、协调的综合反映。

3、动态性和可控性。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不会是自顾自封的闭合系统,它是一个开放系统存在于复合环境中,通过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改变再适应使自身发展从无序走向有序,这个过程中指标的构建与评价应该是可调控性。同时对于在发展过程中外部变化环境对指标体系进行的干预,系统应具有动态的调控作用,这样指标体系才能促进民办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民办高等教育是将人才的培养置于社会、经济系统环境下,通过信息、资金、物质、人力等资源输入,在结合有效资源配置与管理手段基础上向外输出人才的过程,基于上述条件与原则,结合多方评价体系构建方式,最终将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为五个一级指标,三十二个二级指标,并扩展具体观测点:

一级指标教育社会系统,包括二级指标:民办学校毛入学率;教育公平度;突发性比率;综合声誉。具体观测点可包含同年入学注册生生源比率;农村生源与城市生源数;突发性退学人数占在校生比率;万人中该校大学生数等。一级指标教育目的与规划,包括二级指标学校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战略;管理制度;办学特色;创新人才计划;个性化自主学习。一级指标教育投入与保障,包括二级指标办学基本设施;办学经费投入;教育规模;教学科研投入;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教师流动性;专任教师发展。可包含观测点生均固定资产投资;在校生总数;人均科研经费;生师比;专任教师比率;教师职称比率等。一级指标教育产出与效果,包含二级指标毕业生;就业;学生获奖情况;教师科研立项;创新创业项目;科研实践;学风建设;专业知识和能力。可包含观测点毕业生人数;毕业生各产业就业率;毕业生失业率;毕业生考研率等。一级指标教育质量与监控,可包含二级指标德育;校内外评价;公关宣传能力;规章制度执行力;辐射力。(观测点为部分举例)

四、 指标体系实施问题

民办高等教育指标体系旨在构建一个科学、合理、有效、有力的指标评价标准进而形成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管理良性循环发展的体系,在指标体系实施过程中一定遵循系统论的基本原则,考虑各指标因素的相互区别又相互协调作用,综合评价。由于指标系统实施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相互交融作用,不可控因素较多,因此存在较多定性分析指标,精确数据存在缺失性,使得指标体系的实施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民办高等教育指标体系的构建属于尝试性工作,存在诸多不足与障碍,应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真知、融入实践,实现科学有效的动态性指标构建。

[基金项目:2013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2013337。]

猜你喜欢

民办指标体系指标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北京高等教育中的民办普通高校(2001年- 2019年)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教育部发布民办本科教育首份“体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