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成长需要为导向的教育思考与实践

2016-08-15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1期
关键词:班会情感学校

孙 娜 张 涛

(1.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华中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3.武汉军械士官学校电子技术教研室,湖北 武汉 430074)

教师经常会揣摩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什么是教育?书中大多将其定义为“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那么,是不是将受教育者只要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便能称其为好的教育呢?答案明显不是!什么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宏大的叙事结构或制度结构,它最终是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个人尤其是学生的真实生命成长之中。”因此,如何才能促动学生的内心灵魂,引导他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可持续化发展?需要我们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导向来思考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其方法并进行实践探索。

首先,从教育的目标来分析,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而学生的内在成长需要表现为两方面素质的提升,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情感与价值。然而,在当今应试主义、功利主义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学校教育“做人、成才”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扭曲,片面的专注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其内在情感的需要,即价值体系的引导与提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引导,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自我规划的行动与意识,反映感觉“空虚、寂寞、冷”。所以,作为一名“授人以鱼和渔”的教师,必须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引导,确切的说,就是从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来思考和实践教育的育人属性。以笔者教授的教师教育类通识必修课《教育学》为例,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于学习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与授课技巧,并顺利地通过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为了实现学生本身对于知识的渴望及自我职业规划发展的需求,在授课中,笔者适当添加了教师资格证考试题目的讲解与模拟授课的实践环节。然而,光懂得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的职前学生,一旦缺乏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自觉的专业化发展意识,其在入职后,必然会成为空壳的教书匠,无法从职业生涯中获得自我认同感和人生幸福感,则教育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教授理论的同时,还需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引导。如通过课前阅读诗歌、散文、小品或故事等来启发学生进行自我人生思考及领悟;亦会通过课堂教学视频、课后交流等方式让学生重新审视教师职业,体会教书育人的深层含义,从而唤醒、激发他们的职业认同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观察,笔者发现学生们普遍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不再抱怨日子无聊,而是开始主动进行职业及人生规划,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实践证明,教育应从学生的内在成长需要出发,做到有的放矢、积极引导,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育人目标。

其次,审视当前的学校教育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学科教育还是德育,其内容都缺乏与学生成长需要的内在联系,突出表现为教育内容过于理论化。诚然,理论知识是个体学习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然而,理论知识≠教育内容,它只是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若教育者仅仅关注前者,而忽略教育主体学生的成长情感需要与价值教育,则教育将失去它最本真的人文意义,甚至酿成悲剧。如马加爵事件,通过《南方周末》的还原报道,我们认识到马加爵并非天性嗜血、杀人如麻,正是由于其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引导和人文关怀,才促使其对人性产生绝望心理,通过攻击来宣泄自己的压抑和仇视,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今学校教育对于学生成长内在需求引导工作的缺失与忽视!

最后,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因材施教,选择适宜个体成长需要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当前学校教育的方法仍显单一,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式情感体验,加之学生的成长需要是一个动态转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成长的具体状态来分析,并通过实践引导学生形成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以笔者教授的《班主任工作》课程为例,以往讲授“班级主题活动”时,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如班级主题形式的类型、主题班会设计的框架及案例分析等,因学生普遍缺乏中、小学实习的实际操练,故而学习兴致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实具备设计和组织主题班会的能力呢?经过思考,笔者将主题班会的对象调整为大学生,经小组分工,为本班某位同学举办一次集体生日主题班会。参与式的情景模拟好处在于:所有小组成员都绞尽脑汁进行活动策划,拍摄祝福视频、设计并组织集体游戏环节等,实践证明教学效果非常好,且充分的调动了后期学生自主学习班级管理的能力和探索班级管理技巧的动力。

综上所述,对学生的成长需要的探索与实践,会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及起点。一个仅关注理论知识培养,而忽略学生成长状态与内在需求的教育,必然难以对学生产生实质性的深远影响。有价值的学校教育须同学生的成长需要紧密相连,而如何适应教育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去唤醒、引导、提升学生的成长需要,仍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1] 当代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李伟,张雯雯. 道德教育应基于学生的成长需要[J]. 教育科学研究,2014,(8).

猜你喜欢

班会情感学校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学校推介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