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平印象

2016-08-13陈永平

岁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浮梁昌江南城

陈永平

这里所说的新平,是指原新平乡所在地东江桥一带。想寻找新平印象,一是因为追溯景德镇陶瓷,史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这也是现代陶瓷界公认的说法;二是浮梁设县也从新平开始,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浮梁县的前身新平乡从鄱阳县东界析出,置新平县。

南 城

南城曾经是县城所在地,这是没有争议的。官方史志的说法是,浮梁第一次设县新平县时,县治设在现在的江村乡沽演;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在原新平县范围内置新昌县,县治才设在昌江与其支流东河交汇处的南城里。而当地人也有认为南城设县治在江村沽演之前,因为沽演今天还能看到古县城遗迹,而南城就看不到任何古县城遗迹。这些我们都暂且不去考证,还是多体会今天的南城也许更有意义。

到南城问南城,也许周边人会一时语塞。上了年岁的想一下会告诉你;年轻一点的,也许说不清楚。不知南城具体位置,你最好问“新平粮管所在哪里?”包你问谁问知道。新平粮管所所在地就是南城。人们对口粮的关注远比对一个古城的关注。

今天,虽然我们一点也看不到一座盛唐时代的古城痕迹,看不到夕照下的万户炊烟,也听不到踏过古街青石的马蹄声声,但南城的名字就从唐叫到今。南城这个地名,使一座消失的古城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南城最老的长者印象中的新平县城遗留下的蛛丝马迹,也都随着那条横穿南城而过的皖赣铁路的开通而变得无影无踪。今天当我们站在高高的铁路线上,再来细细品读南城时,我们才会明白1300年前浮梁先辈在此建县的奥秘所在。

始于汉代的新平冶陶,至唐代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时期,尤其是涌现出了制瓷业一代名师陶玉、霍仲初,新平陶瓷成为当时最时尚的皇宫贡品。也许正是这些原因,才有了最初的新平县,后来的新昌县,并选择南城建城。南城建城在当时可以说占尽了天时地利,两边临水,三面环山。东河与昌江环抱着南城,这里地势平坦、开阔、高威,在此建一座古小城邑,应该是个明智之举。

新平正处昌江中段,昌江在流经新平时,仿佛要歇一歇,在此豁然开朗变得宽畅起来,而且转了一个大弯;同时,东河也从新平汇入昌江。在以水运为主要交通方式的远古时代,新平的宜居宜瓷宜业宜商优势显得尤为突出。随着滔滔不绝的昌江,徽赣思想在这里碰撞出智慧火花;伴着涓涓不息的东河,高岭瓷土在这里烧制成精美瓷器。站在东江桥头,今天我们依稀可见无数中小船只穿梭往来,瓷都之器,就靠新平昌江河道上排列如蚁般的小型船只驳运,转入长江出海,器行九域,誉满全球。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与新平古县城南城一江相隔的是浮梁古县城,现称旧城,如今是国家AAAA级景区古县衙景区。站在安静的南城遥看旧城如今依然的繁华,不禁让人生发出对历史的敬畏和感叹。无情的光阴和列车的呼啸,把一座盛唐时的繁华县城涤荡得只剩下几棵苦楝树和几栋稀落的旧屋。

凤凰嘴

凤凰嘴是座临江山名,形似鸟嘴,也许凤凰吉祥,乃取名凤凰嘴。古“昌江八景”之一“双溪映月”就出此这里。

凤凰嘴呈三角夹在昌江河与东江河之间。站在这里观昌江,本来地势就陡峭,加上跨东江而过的铁路桥作参照,更加让人有万丈深渊之感。如果是皓月当空的夜晚,站立凤凰嘴上,水光山色,一片清幽,晚风徐徐吹来,抬头望望天空那轮明月,再低頭看看那动中带静的江面,你定会被眼前的景象所惊叹。你的右边昌江倒映着一轮明月,你的左边东河也倒映着一轮明月,这就是所谓的“双溪映月”。

凤凰嘴上观昌江,听江涛,激情澎湃会油然而生,甚至会有张开双臂合上双眼腾空而去的欲望。哪怕是凡夫俗子,此时此刻也想吟唱几句。文人墨客更是如此,宋代诗人苏东坡游后,就曾诗兴骤起,赋作一首:

娟娟月色浴分流,客立仙槎两岸浮。

雪浪飞凫趋玉宇,金波顾兔下琼楼。

江心镜朗泛双鬓,地肺轮空写并头。

我欲乘风轻万里,雁声叫破海天秋。

沿着被各种叫不上名的花草掩盖着的曲折小径,再来观赏凤凰嘴,那又是一番品味。古樟、古桂、古枫,还有板栗树,柚子树,棕榈树等,且都被蔓藤所拉扯,把整个凤凰嘴笼罩得严严实实,成群的鸟儿在此尽情歌唱,郁郁葱葱,让人有穿越时空之感。

一个没名的古石臼,一口名叫剑井的古井,向人们诉说着有关于一座古塔和一座古寺的故事。

凤凰嘴上曾经有一座塔叫白塔,与一江对望的红塔遥遥相对,构成了昌江古八景中的“西塔夕照”。由于年代太久远,白塔的遗迹现在已经找不到多少。据当地人说,当年景德镇建人民电影院时,用的就是从白塔拆去的砖做的。但令人欣喜的是昌江之西的红塔依然耸立在凤凰嘴的对岸;只要红塔还在,人们就不会忘记凤凰嘴上的白塔。

凤凰嘴上的古寺遗迹就很明显,剑井就是最好的见证。剑井口不大,井栏也不高,但水很深很清澈,一直沿用至今。从石井栏上的青苔和被井绳拉出的条条伤痕,我们不难看出剑井历经沧桑。在那座古寺香火兴旺时,它不知与古寺一起热闹了多少年;在那座古寺消失后,它又不知沉寂了多少年。

剑井始建于唐朝末年。关于剑井,还有一美妙的传说。传说铁拐李变成一个老太婆,前往庙里找和尚讨水喝。因水缸无水,庙里和尚只好跑到几十米外坡底昌江河取水。铁拐李被和尚的诚意感动,就用拐杖往地上一插变成一口井。

青峰岭

新平处处有美景,最美应数青峰岭。青峰岭是与浮梁古城隔江相望的一座丘陵。它虽高不过百寻,长不过千米。但由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五百里昌江上的一颗明珠。

青峰岭上原有一座青峰寺,县志载:“青峰寺,在东隅青峰山,唐大中七年僧普创。”邑人李符先诗曰:

偶然一苇柳堤边,借问青峰寺脚圆;

鱼步阔从江水远,鸟梯直上岫云连。

僧挑菜甲添茶果,人傍花阴垦石田;

经阁试听深夜月,有无鬼斧琢山前。

据当地老人说,青峰寺到“文革”前都保存完好,寺里有十八罗汉,中间三个大的石雕罗汉像,十分高大,坐着上半身都有成年男子高。说起这些石雕罗汉,这里的老人说,传说是大水从上游冲来的。面对如此多而巨大的石雕罗汉,人们说不清是如何运来的,所以留下了这样的传说。“文革”时,青峰寺与十八罗汉一起被彻底摧毁。青峰寺遗址仍然保留,看着残砖碎瓦中散落着雕刻精细的石墩子,不禁令人心痛。尤其是看到那些支离破碎的罗汉石像,更是令人扼腕长叹。

青峰寺虽然不复存在,但据说它在北京、省里的业内寺谱里都是入了册的,现在仍然时时有许多信徒来此焚香朝拜。

青峰岭历史上虽然没有著名书院,但这里就曾出过状元。相传,古时有一仙翁观此山后留有谶言:“峰脚圆,出状元。”此语果真应在了宋代邑人程瑀身上。臧湾的宋代名士程瑀就是在这里读书后考上“状元”的。他是浮梁有史记载的唯一一个状元。他曾历官校书郎、兵部员外郎。

青峰寺右原有一座留隐轩,内有程瑀读书处。程瑀存诗一首:

先生肮脏与谁同,直道何伤竟不容;

欲约故人赓素志,苦求晚节隐青峰。

祥符讖地诗篇重,客倦僧床归兴浓;

问舍求田端有日,从他百尺卧元龙。

新平与旧城仿佛相依相生,新平这边有青峰寺,旧城对岸则有宝积寺。宝积寺与青峰寺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屡遭破坏。目前宝积寺正在筹建恢复之中。当被唤醒的宝积寺告诉还在沉睡中的青峰寺,说他又要回来时,青峰寺会作何想?

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官马大道穿青峰岭古村而过,这条官马大道是一条从浮梁古县城,经瑶里,通往安徽休宁的古徽州之路。青石板路中间是青石,两边用鹅卵石砌护,不仅增加了道路的宽度,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透过青石板上的条条车辙,仿佛还能听到当年马车沉重的支呀声。沿着这条官马大道,自然就会来到青峰渡口。渡口处的古亭已经被一座新建的亭子所替代。据说这座新建的亭子由个人出资,他读书时每天在此过渡,后出息了,建此亭以报乡亲之恩。

浮梁古县城出昌江通新平的渡口原有三处,青峰渡,也叫东门渡,处于最上游,运力一直都是最繁忙的,其他两个渡口都只有一条船,而青峰渡却是两条船。这个渡口一直通行到上世纪末,随着陆路交通的便利,那只在昌江上穿梭了千年的渡船,终于有一天结束了它的使命,从此岸再也没有到彼岸。

青峰岭的自然景色更是美不胜收。昌江古八景之一的“青峰脚圆”说的就是这里。为什么这样取名,可能是站在浮梁古县城遥望耸立于昌江边上的青峰岭,整体呈圆形。青峰岭上以翠竹为主,其他古木夹杂其中。青峰岭虽是个古村落,但由于它临江陆路交通不便,如今这里只有几栋上个世纪六七十代建的一些老房子,也只住了一些上了年岁的老人,人们都慢慢往外迁居了。这里既没有古村落的马頭高墙,也没有现代气息的洋房别墅。

走南城,登凤凰嘴,游青峰岭。当跨过新平大桥,隔着昌江再回望新平时,她就像安静地睡躺在昌江边的妙龄少女,美不可言。她似乎在告诉世人,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更有丰富的内涵。

猜你喜欢

浮梁昌江南城
昌江烟雨高岭泥
Molecular mechanism study of 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 synergistically induced by plasma and plasma-activated water
居家抗疫作品东莞市南城中心小学才艺专辑
Art at Fuliang 艺术在浮梁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海南昌江核电二期工程项目建设进展
买茶去浮梁
南城秋意
慢城理念下浮梁镇景观小品设计探究
怪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