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意社区视域下的旧城有机更新发展探讨

2016-08-13万春林王岑涅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2016年6期

万春林 王岑涅

摘 要:旧城有机更新强调城市更新顺应城市肌理与内在发展规律,关注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创意社区应承了旧城有机更新的核心理念,是创意产业介入旧城有机更新后的一种新型业态模式,契合于旧城有机更新的实质。相比于传统的旧城有机更新,创意社区视域下的旧城有机更新在目标、结构和结果三方面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创意社区 整体人文生态 旧城有机更新

一、旧城更新的理念演变

旧城更新理论在我国经历了一个过程的演变。早期的旧城改造理论与实践侧重于城市物理空间层面的改建与修缮,后来逐步侧重于城市物理环境与社会环境双重更新的城市更新理论。上世纪80年代吴良镛先生开始提出“有机更新”思想,强调旧城更新应兼顾城市传统特色的继承与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满足现代居民的生活需求。吴先生认为,所谓“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自此,侧重于城市小规模整治与改造,不赞成大拆大建,强调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的“旧城有机更新”理论,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理论和实践中越来越关注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内在肌理的自然演进与城市更新带来的综合效益,重视城市规划上的“形随机能”,以及城市文脉的有机传承,将城市发展置于永续的新陈代谢过程之中。

二、创意社区理念的提出

创意社区理念,最早可追溯至早期以社区为基础的地方振兴模式,如日本的造町、造村运动,英国“市民振兴”计划,美国社区再造等,近代以来,在傅里叶、欧文、霍华德、格迪斯等的倡议下,城市改造运动开始高扬人文主义精神,强调城市建设中应注入文脉精神。二战后,为了解决城市大规模扩张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邻里陌生化等弊病,公共空间再造运动得以声势浩大的掀起。刘易斯·芒福德、简·雅各布、“10次小组”、道萨蒂亚斯等倡导社区建设应回归人性,强调以人为本。发展至当代,社区更新与营建体系呈现出偏重于生态学角度、综合考虑物质与非物质空间因素,以此探究社区组成的社会空间结构与模式,关注人们日常生活的城市社会——空间系统为趋势的特征。公共空间再造运动重视以社区为单位改善人居环境,这一运动促进了创意社区的产生。澳大利亚的凯文·格罗夫都市村庄(简称KGUV)是全球第一个以“创意社区”理念规划和建设的社区。该社区以传统邻里为特征、围绕昆士兰创意产业园形成创意社区,集商业、住宅、教育、研究、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同时纳入附近的昆士兰理工大学,形成了园区、校区、社区“三区”联动的创意社区格局。创意社区是由社区居民、创意阶层、产业部门共同构成的活态群落,以创意为核心驱动要素,以自然、人文和产业生态的和谐发展为发展宗旨。

我国的创意社区实践起步较晚,是在创意园区基础上逐渐被认识和发展起来的。最初的创意园区以创意产业发展为背景,立足于生产性造城定位与功能,在实践中往往导致生产与生活脱离,丢失了原有的地域文化根源。创意社区是由原住民、创意人士、政府和创意产品服务对象共同构筑的整体人文生态,强调生活态的多元异质性空间集群。日本社区营造专家宫崎清先生认为,社区营造包括“人、文、地、景、产”等五个向度的社区发展意涵。其中“人”是指社区居民共同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生活福祉的创造;“文”是指社区共同历史文化的延续,艺文活动的经营,终身学习等;“地”是指社区所在地地理特色的维护和发扬,以及所在地特质的强调;“产”是指所在地产品的研发与行销,及所在地经济活动的集体推展等;“景”是指社区独特景观的创造,生活环境的可持续经营,居民自力投入景观的营造等。与创意园区不同,创意社区的社会分工体系具有非线性的交叉性,不同主体以及主体与空间之间存在着多种心理联系和社会关系,不同主体之间通过经济活动、公共文化等彼此互动,模糊了社会分工的界限,丰富了原有的劳动模式,形成了开放、多元而包容的独特社区文化。

三、创意社区与旧城有机更新的结合

创意社区作为公共空间再造运动的产物,一开始就着眼于社区内自然、人文、产业生态的和谐发展,创意作为其中的核心驱动要素,强调创意产业介入社区发展,激活社区原有记忆与传统,有利于社区原貌的存留与文脉的延续。创意社区关注由原住民、创意人士、政府和创意产品服务对象共同构筑的整体人文生态,关注凝聚社区文化价值认同,服务于生活态的多元异质性空间集群。旧城有机更新强调城市更新顺应城市肌理与内在发展规律,关注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创意社区应承了旧城有机更新的核心理念,是创意产业介入旧城有机更新后的一种新型业态模式,契合于旧城有机更新的实质。我国传统旧城更新往往由于忽略城市肌理、历史格局、社区结构、文脉风貌、居民需求等,导致城市更新出现千城一面、原有领里关系解体、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丢失的现象,此类案例不少。因此,在创意社区营造的开放、多元、包容文化下,创意产业可以通过将承载社区记忆与文脉的元素“创意化”,形成独特的植根于特定社区价值认同的生活态体验产品与服务,为旧城区域基于城市记忆与文脉的发展带来各种机会。创意社区视域下,通过创意产业的有机介入,可以将旧城既有空间再利用,传统文脉再传承,融生产与生活于一体,并带动旧城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重新焕发旧城活力,建立基于“家园感”的城市文化价值认同。台湾地区宜兰鄂王社区的有机更新是创意社区视域下成功转型的典型案例。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台湾地区,发现只注重经济发展的后果是形成一个“没有想象力与不方便的生活空间”,为改变这种现状,90年代起掀起了“社区营造”活动。鄂王社区原是传统市集、庙宇、工匠聚集之地,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社区渐呈凋零之态,房屋破旧,环境杂乱,工匠流失。为唤醒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珍惜,“田中央工作室”等创意人士和当地居民共同进行了营造。通过创意产业有机介入,艺术介入空间,展示民间工艺,开展传统活动等,唤回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记忆与文化认同,老社区重新焕发当日风采,社区文脉得以生活态呈现和继承。创意人士、政府、居民、游客之间有机互动,创新了创意社区这种旧城有机更新的新模式,再造了基于社区文化价值认同的整体人文生态,收获了创意社区视域下旧城有机更新的多重效益。

四、创意社区视域下旧城有机更新

创意社区视域下的旧城有机更新,运用创意社区理念对旧城区域进行有机更新,在目标、结构、结果三方面具有传统旧城有机更新不及的鲜明而独特的优势。首先,创意社区视域下的旧城有机更新以生活态文脉有机传承为目标,关注凝聚城市文脉的文化价值认同,以此来构建由当地居民、政府、创意人士和外来游客共同组成的整体人文生态,并指导城市规划上的“形随机能”,更契合于旧城有机更新的实质。其次,创意社区视域下的旧城有机更新更注重旧城整体人文生态的维护和可持续发展,注重城市利益共生机制的建立。为实现旧城文脉的生活态传承,并达成基于城市文脉的文化价值认同共识,创意社区视域下的旧城有机更新需要处理好原住民、政府、创意人士、外来游客之间的互动关系。当地居民、创意人士与外来游客共同承担着城市文脉体验者、继承者与传播者的多重角色,政府、当地居民、创意人士与外来游客等利益相关者共同营造了具有城市“家园感”的生活态文脉资源和体验机会。第三,创意社区视域下的旧城有机更新有利于理清“有机”更新的关键脉络,在留存和培育城市更新中生活态文脉内核方面尤其重视,并注重体验机会的营造,收获包括“人、文、地、景、产”在内的整体人文生态上更广泛意义上的“旧城有机更新”。

参考文献:

[1]王亚云,夏雨禾.创意社区:概念、发展议题和建构模式[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4(25):65-68.

[2]徐翔.“创意社区”:转型机理与发展路径[J].社會科学,2015,5:45-50.

[3]洪亮平,赵茜.走向社区发展的旧城更新规划——美日旧城更新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与管理,2013,3(20):21-2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四川景观与游憩中心“创意社区视角下的丘陵居住类旧城有机更新”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YQ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