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山里的梦

2016-08-13刘俊奇刘肇秋

电影文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铁蛋老支书神情

刘俊奇 刘肇秋

字幕:谨以此片,献给为我国支教事业无私奉献的人们。

1.山区 日

字幕:1953年农历正月初,沂蒙山区。

白雪皑皑的群山,冰雪覆盖的山路上,一位约十七八岁、身穿蓝咔叽中山服、头戴“青年帽”、脚穿球鞋的城市青年,背着一个类似军人行装的背包,肩上斜跨一黄帆布书包,手里提着装有搪瓷盆、书籍等物品的线织网兜,艰难地行走着。他时而停下来,搓一搓双手,放在嘴上哈几口热气,继续前进。

球鞋与雪地的摩擦发出有节奏的“咯吱、咯吱”的声音,山路上,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

伴随着“吧嗒吧嗒”的驴蹄子与路面的撞击声,一小毛驴拉着地排车迎面缓缓驶来。

赶车青年头戴瓜壳毡帽,穿着鼓鼓囊囊的粗布棉衣,手里扬着鞭子,嘴里不时地发出“驾、驾”声。车上坐着一个穿着学生服装的年轻姑娘,脖子上鲜红的围巾在雪野中格外醒目。

背包青年微笑着向驴车上的青年人挥手,女青年回应,她恬静、充满青春活力的笑脸,十分动人。

赶车人一声“驾”,驴车与背包青年擦肩而过。

背包青年看着没有尽头的山路,回望远去的驴车,脸上羡慕的神情。青年艰难跋涉着,他略带稚气的脸上,洋溢着期待与向往的神情。

路边有一些被大雪压弯的松树。山风裹着雪花袭来,青年打了个趔趄。路边的一堆瓷器碎片旁,有些草绳子,青年捡起一些,在球鞋上缠着,脸上露出一丝微笑,站起来,继续前进。

2.大学校园 日(回忆)

校门,带有繁体字的校牌“南京师范学院”。

校园的墙上,红绿方块纸书写着大字标语: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校园里的报名点上,人头攒动,拥挤不堪。

大喇叭传来充满激情的男声:“同学们,新中国向每一个有理想、有志气、有作为的青年发出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女广播员富有鼓动性的声音:“同学们,响应祖国的召唤,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一个青年学生站在台子上,慷慨激昂,振臂高呼:“革命青年,志在四方!”

此起彼伏的口号声。校园一片沸腾。

李振华身穿学生装与一位女生一起挤进报名人群,他翻看着“支援革命老区建设报名表”,掏出钢笔,与女生对视,然后在“姓名”栏签字:李振华,在“去向”栏写上沂蒙山。

背景音乐《沂蒙山小调》中,推出片名:大山里的梦。

李振华与女同学漫步在校园里。

李振华:“丽娟,即使你报了名,学校也不会同意你去的,你母亲现在一个人……”

丽娟:“振华,我多么想和你一起去沂蒙山支教啊。”

李振华:“你母亲身体不好,还有我的父亲、母亲,都拜托你了。”

丽娟充满深情的目光:“振华,你放心地去吧!只是……你要早一点回来啊……”(回忆完)

3.山区 黄昏

夕阳的余晖映照着冰雪覆盖的山路,剪影里的李振华一瘸一拐地走着,有节奏的“咯吱、咯吱”声音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

空中,一只苍鹰在逆风飞翔。蜿蜒崎岖的山路,看不到尽头。

十分疲惫的李振华喘着粗气,眉毛、帽檐上挂着霜花。忽然,他脚下一滑,跌进路边一个约有两米深的雪坑里,帽子、搪瓷盘甩出老远。雪坑几乎将李振华淹没,他艰难地挣扎着,试图爬上来,却一次次滑下坑底。

呼啸的山风卷着雪花,灌进雪坑,坑的四壁已经被李振华抓得十分光滑。看着橘红色的夕阳摇摇欲坠,焦虑、无助的他潸然泪下:“爸……妈……丽娟……”

校园里群情振奋的画面,轮渡码头上父亲和丽娟以及同学们为李振华送行的画面,在李振华面前闪现着。

李振华画外音:“那一刻,恐惧与绝望、‘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哀笼罩着我,今夜,我肯定会冻死在这里了……”

空旷的雪野,传来浑厚、缓慢、略带苍凉的男声《沂蒙山小调》: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伴随着驴蹄子“吧嗒吧嗒”的声音,白天出现过的毛驴车急速驶来。

“吁……”驴车在孤零零的搪瓷盆、帽子跟前缓缓停下,赶车青年惊讶的神情。

雪坑里传来李振华的呼救声。

赶车青年一口地方话:“哎呦哎呦,这是怎么了?”一手抓住雪坑边的树,然后把长长的鞭杆伸给李振华,想拉他出来。

鞭杆有些短,李振华够不着。青年迅速把小毛驴头上的缰绳解下来,一头拴在树上,另一甩给李振华,青年用力把李振华拉出雪坑。

青年拍打着李振华身上的雪,把一瘸一拐的李振华扶到驴车上:“上来,俺捎着你吧。”

李振华感激、感慨万端的神情。

“驾!”赶车青年扬起鞭子,驴车在雪地上缓缓地行驶着。

李振华说着一口的南京话:“老乡,谢谢,谢谢您啊!不然的话,我今天就冻死在这里了!”

赶车青年十分惊讶的神情和语气:“啊?哈哈哈……怎么是个‘瞀子(瞀,音mao)啊!”

李振华好奇地听着赶车人的地方话,懵懵懂懂的神情。

李振华画外音:“后来才知道,‘瞀子是北方人对南方口音的戏称。也正是这冰天雪地中的一摔,便有了后来的故事……”

青年:“嗨,你这是从哪里过来的啊?”

李振华努力思索着赶车人的话,回答:“从南京。哦,不、不,我是在八陡站下的火车。”

青年一脸的惊讶:“哪里?八陡?到这边90多里路唻,你就是这样,用脚量着过来的啊?”

李振华似懂非懂地听着,摇摇头,又点点头,问道:“老乡,我去韩旺村,还有多远?”

青年:“韩旺啊?还有一百多里路呢!你明儿个也到不了啊!嗌,你上韩旺做什么的?”

李振华略作迟疑:“哦,教书,教书,我是去当老师的。你呢?”

青年:“哦哦,是个先生。啊!不赖、可不赖啊。俺是去车站送妹妹去上学的。”

李振华似懂非懂点点头。

青年:“嗨,黑天了,今儿晚上,你得住在俺家里了。”

李振华有些疑惑地点点头:“哦……”

寂静的山里,驴蹄子“吧嗒吧嗒”的声音格外清晰。山风呼啸,赶车青年把脑袋缩进脖子里,怀里抱着鞭子,在瞌睡。

李振华思索着,进入回忆状态……

4.南京李家 日(回忆)

李振华与50多岁、文雅、戴着眼镜的父亲站在窗前。

李母戴着老花镜,为一件蓝色的中山服缝扣子。老人脸上纠结、难以割舍的神情让人感受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意境。床上,放着叠得整整齐齐的毛衣、衬衣和一床深红色被子。

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繁华的街景,父子正在对话。

李父:“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啊!只是沂蒙山区目前的艰苦条件,你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爸爸相信我的儿子不会半途而废。不要在乎别人说什么,自己认准的路,就要走下去。”

李振华郑重地点了点头。

李父:“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我在沂蒙山区打了十几年的仗,今生今世,也忘不了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抬担架,送给养,做军鞋的沂蒙老区的老百姓啊!你这次去支教,多少可以弥补我们父辈们的亏欠……”

正在钉扣子的李母用牙咬下线头,招呼李振华:“孩子,过来,穿上给妈看看。”

李振华穿上中山装。

李母一边给儿子整理衣服,一边抹眼泪:“振华啊,妈该说的都说了,你执意要去支教,妈不会硬拦着你。只是离家这么远,又是第一次出远门,妈的心里……”

“妈,您放心吧,我已经长大了,会照顾好自己的。”李振华眼睛里噙着泪花,掏出手绢给母亲擦眼泪。

李母:“在那里工作三年五年的就回来,爸妈还等着抱孙子呢。”

李振华羞涩地点点头。

李母:“丽娟是个懂事的姑娘。那天她对我说,你去了沂蒙山,她会经常过来照顾我和你爸……”

敲门声。

李振华开门,丽娟进来,手里提着一个装有书籍、香皂、毛巾等物品的网兜。

李母:“哈哈哈,丽娟,正说着你和振华的事情呢……”

丽娟略带羞涩的笑容:“大妈……”

李振华双手接过丽娟手里的网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一摞书籍。

5.江边轮渡码头 日

李振华与父亲母亲、丽娟挥手告别。(回忆完)

6.山村 夜

李振华从回忆中回过神来,擦拭着眼角。

驴车在一个农家小院门前停下。院门口堆着雪,旁边一个硕大的碾盘。驴子“啊欧、啊欧”叫了两声。

一位踮着小脚、慈眉善目的老太太走出来,她拍着赶车青年的后背,爱怜的埋怨声:“到家了,还睡啊?把你妹妹送上车了?”老人看着李振华,投去惊奇的目光。

赶车青年睁开惺忪的眼睛,指着李振华:“嗯、嗯。娘,他是南京城里来的,去韩旺教书的先生。”

李振华下车,有些一瘸一拐。

大娘连忙扶住他,慈善地笑道:“哎呦,孩子,慢着点,慢着点……”她摸摸李振华有些单薄的衣服,“穿的这么单薄,冷不冷啊?”

李振华努力思索大娘地方话的意思,腼腆地回答:“谢谢大娘,我不怕。”

大娘笑了起来:“哈哈哈哈,是个南方‘瞀子啊!”

李振华傻傻地笑了笑。

大娘:“你多大了啊?还不到20岁吧?”

李振华:“17岁了。”

大娘怜惜道:“哎呦,还是个孩子啊,爹娘怎么舍得啊!”

李振华腼腆的神情。他新奇地看着眼前的一切:石头的房子,墙上挂着一串串玉米、红辣椒。院子里一个木质独轮车。

满天的星斗,一阵狗的叫声传来,李振华脸上有些惊秫的神情。

7.农舍 夜

走进屋子,李振华好奇地打量着。

墙上一盏煤油灯,墙上的毛主席像,领袖像的下方挂着“光荣人家”的牌子,旁边贴着几张“三好学生”奖状,煤油灯下,隐隐约约可以看见“杨潮清”几个字。屋子里还放着纺线车,陈设简陋。

大娘把一碗热气腾腾的杂面条递到李振华手里,上面是两个荷包蛋,李振华连忙双手接下,捧在手里。

大娘:“孩子啊,趁热,赶紧地吃了吧。”

李振华感激地接过碗:“谢谢大娘!”

李振华看着他旁边的青年,手里捧着黑乎乎的煎饼,煎饼里夹着一棵大葱,吃得津津有味。

8.农舍 夜

大娘端来一盆热气腾腾的水,伸手试水温,放到李振华跟前:“来,孩子,烫烫脚吧。”老人蹲下来,想给李振华脱袜子。

李振华连忙阻止,自己脱下,把脚放进黑乎乎的泥盆里:“哎呀!”李振华突然喊了一声,迅速把脚从盆子里提了起来。

大娘:“哎呦,孩子,烫着你了没有?”

李振华眼睛里闪动着泪花,点点头,又摇了摇头。

大娘怜惜地把李振华的脚揽在怀里,仔细的看着。

李振华脚上几个血泡,有的已经磨破了。

大娘:“哎,可怜的孩子,这是走了多少的路啊,磨成了这个样子……”老人再次试了试水温,小心翼翼把李振华的脚放进盆里,慢慢地给他洗着。

李振华画外音:“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母亲。看着眼前的老人,好想喊一声妈妈……”

9.南京李家 夜

正在吃饭的李母忧心忡忡:“振华走了第四天了,不知道到了没有?第一次出远门,路上顺利吗?北方的天气那么冷,他受得了吗?老李啊,这些天,我心里老是发慌,寝食不安……”

李父把手里的碗放下,端起茶杯:“呵呵,儿行千里母担忧啊……放心吧,他们学校报名的有一千多人呢,一起去山东的就有40多个同学……”

李母:“听说,振华是他们同学中年龄最小的……”

李父:“我在沂蒙山区十几年,山东人的实在、热情、厚道,有口皆碑,儿子不会受委屈的,你就放心好了。”

李母擦拭着眼睛,李父转过身,不易觉察地叹了口气。

10.农舍 夜

大娘把李振华的双脚放在自己的膝盖上,从发髻上拔下一根针,又从旁边的针线筐扯出一根白线,纫进针眼。她小心翼翼地把手里的针刺进李振华脚上的血泡,再慢慢地抽出来,白线变成红色。她问道:“孩子,疼不?”

李振华泪眼迷蒙:“大娘,不要紧……”

大娘拿出一个纸包,用手捏起一些药面一样的东西,洒在李振华脚底的血泡上,又拿出一双崭新的白布袜子,给李振华穿上。然后,轻轻地拍打着他的腿肚子。她摸着李振华单薄的衣服说:“孩子啊,早一点睡吧,明天还有一百多里的山路,陡得连驴都上不去呦!”

李振华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11.山村 晨

阳光映照着雪地有些刺眼。

一只公鸡站在屋顶的石板上,伸长了脖子:“喔——喔——喔……”

门口的一棵光秃秃的树上,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两个老丝瓜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小毛驴打着响鼻,在东张西望,一群鸡在雪地里觅食。

精神焕发的李振华背着背包,大娘往李振华的衣服口袋里装鸡蛋、大枣:“孩子,拿着,在路上吃。”

李振华推辞着,感激地看看大娘,上了驴车。

“驾!”青年赶车上路,坐在车上的李振华与大娘挥手告别。

12.山区 日

驴车驶近一个村庄,村庄的上空,飘着缕缕炊烟。

坐在车上的李振华精神一振,背上背包,提起网兜,准备下车的样子。

“驾!”青年挥鞭,驴车继续前行,李振华失望地放下背包。

驴车在一座大山面前停下,赶车青年说:“哈哈,俺只能送你到这里了,前头还有80多里的山路,俺这驴车爬不上去了,你可得小心一点啊。”

李振华感激的神情,背起背包,与青年握手告别,走上陡峭的山路。

13.山村 日

村口,一群人站在那里。

石头的房子,石头的巷子,男人身上臃肿的粗布棉衣,头戴瓜壳状的毡帽,妇女们蓝色印花棉衣,鼓鼓囊囊,头巾包着半边脸。几个男人手里拿着锣鼓家什,人们似乎期待着什么。

孩子们在打雪仗,有两个孩子在堆雪人。一个男孩悄悄地走近堆雪人的男孩,往他的脖子里塞了一把雪,然后撒腿就跑。

被塞雪的男孩一边从脖子里掏雪,一边骂着:“哎呀!铁蛋,你这个贼羔子!”起身去追。

铁蛋笑着,跑进一个屋子。

14.山村 日

屋子里站着许多人,铁蛋慌忙向人缝里藏着。

屋子黑乎乎的墙上,画着十几组长短不一的线条,一个人说着地方话:“耿老蔫!”

人群中一个人答:“俺一天。”

画线人在其中的一组线中画上一条线。

画线人继续喊:“张二柱!”

一个背着步枪的青年人答:“俺半天。”

画线人在一组线中画了一条线的一半。

张二柱嘟囔了一句:“嗨,我说大秀才,你光会画杠杠,哪辈子才会写俺的名字啊?俺听说今儿新老师来,你干脆到山神庙,再上几年的一年级吧!”

画线人反唇相讥:“哈哈哈哈,你可甭说什么一年级二年级,俺还就是会写你这个二!”

张二柱:“你才二呢,二百五!”

屋子里的哄笑声……

一个男孩子匆匆跑进来,兴奋地喊着:“来啦!来啦!”

人们争先恐后,一涌而出。

15.山村 日

李振华一瘸一拐地走来。

村民们兴高采烈迎过来,敲锣打鼓,把李振华围在中间。

李振华放下背包,露出笑容,一种如释重负到家的神情。

一位村干部模样的老人,把烟袋杆别进腰里,来到李振华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小伙子,真不简单啊!俺老耿头和乡亲们,在这里欢迎你啦!哈哈哈哈……”

李振华腼腆地笑着。他与村民的衣着打扮,形成鲜明的反差。

村民们围拢过来,七嘴八舌说着什么,上上下下打量着李振华,如见到外星人。

孩子们抢过李振华的背包、网兜,簇拥着李振华,向山坡的学校走去,村民跟在后面敲锣打鼓。

山坡的一地势开阔处,有一个古朴、破旧的石头房子,一棵粗大的老槐树,人们在这里停了下来。李振华这才注意到,墙上用石灰水写的几个大字:韩旺村小学。

笑呵呵的老支书,把李振华领进屋子。

16.学校 日

教室墙上的黑板上写着一些粉笔字,黑板上方挂着毛主席像,两旁各挂着一个马灯。讲台上一个破旧的课桌,大大小小的石块,有规则地散落在教室里,有的上面放着门板。阳光从木格格的窗户檑子上照进来,窗台上摆着一些用墨水瓶、药瓶子做的简易煤油灯。

李振华看着老支书,脸上茫然的表情。

老支书:“这里啊,原先是个山神庙,也是咱们这里最大的房子了。前头的那个张老师病了,学校已经放假大半年了。”

李振华茫然的神情。

老支书:“乡亲们天天盼着新老师啊。没想到,上级给俺们派来一个城里的洋老师。哈哈哈哈,咱山里的孩子们有盼头喽!”

人们的笑声与李振华茫然的神情。

老支书指着教室里的石头说:“这大的呢,是课桌,小的呢,是凳子。”说着,把一个哨子递给李振华,“咱们这里呢,没有什么钟表,该上课的时候啊,你就吹哨子。上课下课的时间嘛,你自己约摸着,差不离就行了,哈哈哈……”

李振华似懂非懂,点点头,又摇摇头。

看着有些懵懵懂懂的李振华,围观的乡亲和孩子们笑了起来。

孩子们围着李振华,摸着他的衣服,看着他头上的“青年帽”、脚上的球鞋,十分新奇的表情。

老支书:“哎,对了,你睡觉,做饭,在这里。”

顺着老支书的手看过去,教室的西头,一个简易的木板床,床板是捆扎整齐的高粱秸,墙角一个黑乎乎的锅灶,一个落满灰尘的瓦罐,一些柴禾。

李振华有些黯淡的神情。

老支书指着窗台下面一个高粱秸做的方形物品说:“晚上睡觉的时候,要把这个堵上,可别让狼进来了哈!”

听到“狼”,李振华有些恐惧的神情,围观的人们哈哈大笑。

老支书:“吃饭嘛,原先的那个张老师,是轮流到各家去吃。你刚刚来,路还不熟悉,先让大伙们送给你吃,你看好不好?”

李振华不知所措,妇女们怜惜的表情。

老支书突然有些郑重起来:“嗨,我说年轻人,你会不会吃不了俺们山里的苦,哪一天偷偷地跑了吧!啊?”

李振华眨眨眼睛,茫然的神情。

老支书:“哈哈哈,俺说笑话,说笑话呢……”

几个妇女过来,有的捏着李振华的衣服,有的摸他的背包。

其中一个妇女咂咂嘴:“看看这细缎子的被面,还粘手唻!”

另一个妇女:“俺的个娘睞,穿得这么少啊!可别冻着哈。”

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大娘若有所思,用手在李振华的肩膀、胳膊、腰等处拃量着,李振华的眼睛随着大娘的手在游走,莫名其妙。

17.学校 日

李振华走到老支书面前,脸上的表情有些奇怪,欲言又止。

老支书:“哈哈哈,这是怎么了?”

李振华两只手摸摸腰带,小声说:“厕所……”

老支书哈哈大笑:“啊?上茅房啊?”他指了指教室的西南侧。

李振华随着老支书的手势看去,一圈石头的矮墙,两个开放式的门,门口分别写着大大的“男”、“女”。

李振华皱起了眉头,有些无奈地走了过去。厕所里,李振华的半个身子露了出来,他不时地向外面回头,一副尴尬的样子。

李振华回到老支书身边,有些无奈地做了个想洗手的动作。

老支书哈哈大笑:“哎呦,这么讲究啊!”他从地上捧起一把雪,放到李振华手里,“看看,这不是现成的嘛!”

李振华用雪搓着手,人们善意地笑着。

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子和刚才堆雪人的两个男孩跑到一个中年男人的跟前,看着中年人的眼睛,乞求的声音:“爹,俺要和狗剩、趴牯他们一起上学!”

中年男人有些为难的样子:“拴柱……”然后,把眼睛投向旁边的中年妇女。

拴柱乞求的神情:“娘,俺想上学,行不?”

拴柱母亲看看李振华,点了点头。三个孩子高兴地跳了起来。

18.山村 日

农家小院里,那个在李振华身上拃量的大娘,与媳妇正在推磨。

媳妇:“娘,刚来的这个小老师啊,看着怪让人心疼的,十七八岁,猛个丁的到咱这山沟沟,受得了这个罪吗?”

大娘叹了口气:“谁说不是啊!来咱这里教书的先生,哪有干长远的?上年到现在,都换了三个了,最长的不到一年。半山腰的破庙透风澈气不说,光是这吃饭也受不了啊,这家一顿,那家一顿,吃肥了也走瘦了……”

媳妇:“让俺看啊,这个小老师保准也撑不了几天。”

大娘:“哎,不管怎么着,咱得好好地对待人家啊,能留住几天算几天吧。”

媳妇:“娘,听说来了新老师,妮子高兴的啊。昨儿晚上就把书本找出来了,夜里睡觉都搂在怀里……”

大娘:“今儿啊,是咱们头一家给李老师送饭,实在知不道他吃什么啊!人家大城市来的……”

媳妇:“娘,捡咱家里最好的做就行啊。就那半罐子杂粮了,都留着给李老师烙煎饼吃吧。”一边说,一边拿起勺子,向磨眼里添着黑不溜秋的东西,石磨里流出黑乎乎、黏稠的糊糊。

大娘:“只是妮子和她弟弟肚子受屈啊!家里的几只鸡,光吃食不下蛋啊,急煞人了。再不下蛋,就宰了给李老师吃。”

媳妇笑了笑:“那还舍不得,称盐打油的钱,还靠它睞!”

大娘:“俺说气话呢。你去把瓢端来吧。”

媳妇端来一个瓢,里面泡着杂粮。媳妇捞出一把,放进磨眼,随着石磨转动,涌出黏稠的黄白色糊糊,与下层的黑色糊糊形成反差。媳妇把瓢在磨眼上磕了磕,片刻,娘儿俩停止推磨,媳妇用手把上层黄白色糊糊一点点的抹进瓢里,然后把下面黑色糊糊收到一个瓦盆里。

大娘娴熟地在鏊子上烙煎饼,瓢里的一点杂粮糊糊烙出几个黄白色煎饼,放在圆圆的“盖垫”上。大娘又在鏊子上烙着黑色的煎饼,烟熏火燎,大娘一阵咳嗽。

媳妇连忙进来:“娘,我来……”

19.学校 日

媳妇挎着篮子,提着一个小罐子,快步走进教室,对正在发怔的李振华说:“嗨,李老师,您饿了吧,赶紧的吃饭。”把篮子、罐子放在门板课桌上,从篮子里取出一个布包,解开,拿出几根葱,一个黑黑的大碗,一个小碗,小碗里是一些粉末状的东西。她用一把木头勺子,从罐子里把菜汤舀到碗里,“李老师,这是豆沫子,这是葱、芝麻盐,您慢慢的吃,俺先出去啦。”走出了教室。

李振华捧起那碗菜汤,闻了闻,试着喝了一口,脸上显出涩涩的表情,连忙吐了出来。他打开布包,看着煎饼,有些迟疑,以为是包装纸,好奇地一层层展开。他手里捧着圆圆的、薄薄的煎饼,里面什么都没有。李振华满脸的疑惑,不知如何是好。

“哈哈哈哈……”“嘻嘻嘻嘻……”教室的窗户上,几个青年和狗剩、趴牯等孩子们在笑。

李振华慌乱地把手里的煎饼握成一团,在桌子上用手捂着。

“调皮鬼,捣的什么乱啊?”媳妇出现在窗口,两只手拧着两个孩子的耳朵,“都给我滚一边去!”

正翘着脚看热闹的孩子伸长了脖子,龇牙咧嘴,不愿意离开。青年们和其他孩子的哄笑声。

媳妇走进教室,有些抱歉地说:“李老师,您没有吃过这个吧?唻,您看着啊……”她从李振华手里接过煎饼,对折了一下,然后撕下一半,卷得细细长长,把剥好的葱夹进煎饼,又撒上一些芝麻盐,递到李振华手上。

李振华两只手握着煎饼,使劲地咬,脑袋晃动着,咬不动。窗外传来青年和孩子们的笑声……

看着李振华难堪的样子,媳妇指了指那碗菜汤说:“李老师,要不,您蘸着吃,试试……”

李振华迟疑着,站了起来,使劲地咬着煎饼,头摇得像货郎鼓,依然咬不动。

“哈哈哈哈……”窗外又是青年和孩子们的笑声。

媳妇也有些忍俊不住:“李老师,您坐下吃,俺是让你蘸着碗里的豆沫子……”

李振华忽闪着眼睛,不知所措。媳妇把煎饼从李振华手里拿过来,在菜汤里蘸了一下,递给他。李振华把煎饼送到嘴里,艰难地嚼着,一种难以下咽的表情。

媳妇怜惜的神情,轻轻地叹了口气。

20.学校 夜

孤零零的教室,门缝里透出微弱的光。煤油灯下,李振华在写日记。

“殴——”远处传来一阵狼嚎。

李振华惊恐地慌忙起身,摸了摸已经拴好了的门拴,推一推窗子上的高粱秸。

李振华画外音:“今天,终于领悟了何为‘天壤之别。这里,就是让爸爸难以释怀的革命老区吗?这里,就是《沂蒙山小调》里歌唱的地方吗?今后,就要在这里工作,生活吗?我不寒而栗……”

李振华在备课,他用毛笔在裁好的卡片纸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字。风从门缝里吹来,灯光在忽闪着……

老支书的画外音回响着:“嗨,我说年轻人,你不会吃不了俺们这里的苦,哪一天偷偷地跑了吧!啊?哈哈哈哈,说笑话、说笑话呢……”

李振华收拾好桌子上的卡片,演示着上课的样子,从门口走向讲台,面向教室的石头桌凳鞠躬,然后,在黑板上写字,写了擦,擦了再写……李振华有些稚气的脸上,显示着倔强、无奈的神情。

李振华画外音:“我不能让老支书、这里的老百姓们瞧不起,即使是后天就离开这里,我也要把第一堂课上好。”

21.山村农舍 夜

煤油灯下,大娘戴着老花镜与媳妇和另外一个妇女正聚精会神缝衣服,纳鞋底。

“喔——喔——喔——”外面传来鸡叫声。

妇女们打着哈欠,把手里的针在头皮上磨一磨,继续忙碌着。

22.学校

阳光明媚。树上,几只喜鹊跳着叫着,树枝上的雪落了下来,泛着银光。

三二两两的孩子在向学校走来,有的身上背着筐,有的背着柴禾,怀里抱着一个布包,或者手里提着用泥盆的底子做的写字板。

教室门前摆放着一些筐、篮子和柴禾。

李振华站在教室门口,有些忐忑地微微笑着,他拿起挂在胸前的哨子,“嘟嘟”吹了两声,孩子们连忙跑进教室。

23.教室 日

教室里约有30多人,除了孩子,还有七八个中青年妇女,妇女们一边纳鞋底,绣鞋垫,一边聊天。

李振华进来,嘈杂的声音戛然而止。略显紧张的他走上讲台,环视着教室,一口的南京话:“同学们好!”

教室里一阵轻轻的骚动,即刻安静下来,人们紧盯着李振华。

李振华有些尴尬,他停顿片刻,继续说:“同学们,现在上课。请家长们离开教室。”他的眼睛看着那几个妇女。

教室里的人们先是一愣,随后发出嘈杂的议论声。

妇女们面面相觑:“啊?怎么是个瞀子啊!”“哎呦,说话给唱歌似的啊,这是哪国的话啊?”

孩子们窃窃私语:“像是鸟叫唻,说的是什么呀……”

教室里的笑声、议论声,此起彼伏。

李振华有些慌乱,他拿起胸前的哨子,吹了两个短促音,做出威严的样子,南京口音愈加浓重,语速也变快了:“现在是上课时间,请大家遵守纪律,不要讲话,肃静!肃静!”

几个年龄大的妇女正襟危坐,教室里多数人忍着笑,看着讲台上的李振华。这时,三个男孩子说着沂源的地方话,俏皮、有节奏地喊着:“瞀子!瞀子!”在教室里奔跑起来。

媳妇连忙起身,把其中一个孩子拉过来,向座位上使劲地按,孩子挣扎着。一个孩子笑得前仰后合,干脆钻进课桌底下,屁股撅在外面,发出开心的笑声。旁边的妇女把桌子底下的孩子向外拖,孩子的头碰到门板上,他摸着头,哇哇大哭起来。

教室里乱成一锅粥,李振华慌张地吹哨子,喊着“肃静、肃静”,哭声、笑声盖过了哨子声。讲台上的李振华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老支书走进教室,举着手里长长的烟袋杆,对着几个乱跑的孩子喊道:“熊孩子,反了!我看谁敢调皮,提溜着腿撂到门外面去!”

一个孩子向老支书做着鬼脸,另外两个孩子吓得抱着头,悄悄地回到座位上。

老支书气呼呼地宣布:“放学、放学!”

24.学校 日

李振华呆呆地站在教室里,神情沮丧,一筹莫展。

老支书走进来,和蔼地拍了拍李振华肩膀:“小李啊,你刚到这里,说的又是南方话,咱这里还听不习惯。你千万不能撒急,慢慢地来,心急喝不得热糊粥(音“嘟”)啊。”

一个送饭的妇女挎着篮子,提着小罐子匆匆进来。妇女拿出布包,依然是煎饼,还有一碗黄澄澄的小米粥。

李振华有些无可奈何,他把煎饼卷起来,因为咬不动,神情愈发沮丧。他若有所思,把煎饼撕扯开,一片片蘸着小米粥,慢慢地嚼着,艰难地吞咽着,心事重重。

窗外,几个年轻媳妇和孩子怜悯的表情,妮子忧虑地看着里面。

老支书手里端着烟袋杆,默默地抽烟:“我说李老师,你可千万不能撒急啊,以后慢慢地就习惯了哈。有什么要求,你就告诉俺,行不行?”

李振华迟疑的神情:“我……晚上害怕……狼……”

老支书点点头:“哦,这个啊,好办、好办厂

25.学校 夜

煤油灯下,神情凝重的李振华正在写日记,一阵凄厉的狼嚎声,李振华的脸上恐惧的神情。

李振华画外音:“曾经的梦想和向往,曾经的信誓旦旦、慷慨激昂,顷刻间化为乌有。第一次吃饭的尴尬,第一次上课的尴尬,我仿佛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几乎不敢喝水,害怕去露天的厕所,想象着那狼,此时此刻正在厕所里等着我……”

窗外呼啸的风声夹杂着狼嚎,煤油灯照着李振华忧郁的脸。

李振华画外音:“想家,想爸爸、妈妈,感觉这里一天也不能待下去。可是,我如何见到父母和老师?还有劝我不要心血来潮的亲友和同学们?我不知道自己能够坚持几天,一定要想办法离开这里……”

一筹莫展的李振华,室外呼啸的风,床头飘忽不定的灯……

又是一阵凄厉的狼嚎。从门缝里,李振华看见雪地上一只狼在门口嗅来嗅去,用嘴在拱门,时而把两腿搭在窗户上,发出令人恐惧的嚎叫。李振华浑身哆嗦,把讲台上的桌子搬起,顶在教室门上,又搬几块石头压在桌子上,搬起一个门板顶在窗户上,然后钻进被窝,把头蒙起来。

“嘭嘭嘭”,一阵敲门声,床上的被窝剧烈的抖动着。

“嘭嘭嘭”,敲门声继续,李振华把头露出来,恐惧的神情。

门口传来老支书的声音:“李老师,你开开门啊。”

李振华快速跳下床,搬下石头,拉开桌子,开门。

老支书、背着枪的民兵张二柱,白天在李振华身上拃量、烙煎饼的大娘与那个推磨的媳妇,一起进来。大娘怀里抱着蓝色包袱,张二柱胳膊夹着一个草苫子、被子,提一个装满麦穰的大篮子。人们看着教室中间的桌子和地上的石头,窗上的门板,面面相觑。

老支书指着青年:“李老师,俺给你派了民兵。往后呢,二柱他们晚上轮流过来给你站岗,做伴。可是俺不知道你习惯不?”

李振华感激的神情,连忙点头。

大娘:“李老师,俺山里冷啊,给您做的棉衣知不道合不合身,您可别嫌孬。来,穿穿试试吧。”打开包袱,里面是崭新的老粗布棉袄棉裤,还有一双山里人特有的“钩子鞋”。

媳妇拿出一双用芦苇樱子编的暖鞋。

李振华不知所措,大娘解开李振华中山服上衣的扣子。

穿着老粗布棉衣、芦苇樱子暖鞋的李振华出现在人们面前,人们上下打量着李振华,发出会心的笑声。

老支书:“你们看看李老师,像不像是咱们山里人啊?哈哈哈哈……”

人们拍着手笑起来。

李振华低头看看自己臃肿的样子,脸上傻傻的表情。

老支书、大娘把席子揭下,把麦穰铺到床上,再把席子放好。张二柱把剩下的一些麦穰倒到地上,点上火,从锅台边拿来一些柴禾放在火上。老支书和大娘凑过去烤火,火光映在他们的脸上,教室里顿时有了温暖的感觉。

老支书、大娘等给李振华告别。

张二柱把草苫子铺在门板的课桌上,把被子放在上面,准备睡觉。

李振华指了指自己的床:“睡在这里吧。”

二柱哈哈笑着:“李老师,俺怕俺身上的虱子爬到你身上呢!”

李振华莫名其妙的表情。

26.学校 晨

阳光明媚。学生们三三两两来到学校,教室的门前放着一些筐和柴禾。

神情有些抑郁的李振华吹了两声哨子,同学们跑进教室。

27.学校 日

教室里,依然是那些妇女和孩子。

讲台上,李振华努力放慢语速,说着蹩脚的普通话:“同学们好!”

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教室里极其安静。

李振华略微迟疑了一下:“现在开始上课,请家长们到外面去。”

妇女们认真地听着,没有一个人动。

李振华走到妇女们身旁,用手指了指门外:“上课了,你们先出去,好不好啊?”

一个妇女有些诧异地说:“哦,老师,你是让俺们出去吗?俺是来上学的啊!”

李振华惊讶的神情:“上学?您……多大年龄了?”

妇女:“俺36啦。”

李振华问另一个妇女:“你呢?”

另一个妇女:“俺30啦。”

一个小女孩指着媳妇,怯生生地说:“老师、老师,俺七岁了,她、她是俺娘。”

媳妇羞红了脸,怪嗔着:“这个妮子……”

教室里哄堂大笑。一个调皮男孩正在向趴牯、狗剩他们挤眉弄眼,夸张地笑着。

36岁的妇女站起来,严肃训斥:“笑什么笑?有什么好笑的,啊?看看谁再敢胡来,俺揍死他!”

几个妇女连忙安顿好周边的孩子。

36岁妇女和蔼地面向李振华:“老师,俺们上的是‘识字班,庄稼地里忙的时候,俺就不来了啊。”

李振华不知所云,疑惑着,点点头又摇摇头。

教室里的笑声。

李振华开始上课:“同学们,二年级写生字,三年级预习新课,四年级写作文,题目是……”在黑板上写《我们的新老师》,“请同学们写出对我的印象和建议。现在一年级开始上课,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人们看着李振华说话,好奇以及因为听不懂而有些焦急的神情。

李振华手里拿出识字卡片,举着“人”字,用南方话念着。

教室里一年龄的孩子,瞪大了眼睛,认真的读着,发出不同的读声“引”、“忍”,高年级的几个男孩子故意用地方话发音“认”……

讲台上,李振华有些无奈地摇头;

讲台下,孩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在摇头。

李振华吃力地讲着,学生们吃力地听着。

妮子忽闪着大眼睛,有些忧虑的神情……

28.农舍 日

“咯咯咯咯——嗒……”一只母鸡从鸡窝里跑出来。

妮子跑过来,从鸡窝里拿出一个鸡蛋,兴冲冲地喊道:“奶奶,奶奶,又下了一个!”

大娘跑出来,从妮子手里接鸡蛋,妮子眼巴巴的神情,有些不情愿的样子,不肯松手。

大娘蹲下来,摸着妮子的小脸:“明儿啊,再下了蛋,就煮了给妮子和弟弟吃,哈……”

妮子“嗯”着,把鸡蛋给奶奶。

29.学校 日

李振华正在上课,他无意间拉开讲台桌子的抽屉,脸上现出吃惊的神情,里面两个鸡蛋滚动着。他把鸡蛋举在手里:“这是谁放在这里的?”

学生们面面相觑,没有人回答。

李振华拿着鸡蛋走向窗子,做出向外扔的动作。

妮子慌忙站起来,“哇”地哭了起来:“老师,老师,您别扔……弟弟病了,俺娘都没舍得给他吃……”

坐在妮子旁边的媳妇想制止,已经来不及,媳妇尴尬的表情,僵在脸上。

人们七嘴八舌:“老师,您就吃了吧!”

妮子的哭腔:“俺娘说,你咬不动煎饼,就会、就会回南京老家……俺不让老师走,俺想上学……”

李振华脸上震撼的神情,学生们复杂、期待的目光,几个识字班的妇女在擦眼抹泪……

30.学校 夜

煤油灯下,李振华在备课,桌子上,放着那两个鸡蛋。

李振华画外音:“这两个鸡蛋,让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这里人们的善良、真诚和热情,对知识的渴求,开始让我对自己的逃避、退缩念头有所动摇。只是这里的煎饼,特别是语言的障碍,不知道何时才能够适应……”

31.教室 日

李振华在上课,一个挎着篮子的送饭妇女出现在教室门口。

李振华:“同学们,今天上午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送饭妇女走进教室,把一个布包打开,里面包着两个鸡蛋,两个煮熟了的红薯。妇女的脸上有些歉意的神情:“李老师,俺们家没有烙煎饼,给您煮的地瓜,不知道您吃得惯不。这个东西吃多了疠心(当地话,胃酸的意思),不行的话,俺下次给您送煎饼。”

李振华把鸡蛋塞回妇女手里,两个人推辞着。李振华拿过还有些热的红薯,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脸上露出喜色,然后大口吃起来。妇女露出脸上的笑容,悄悄地把鸡蛋放进李振华的抽屉。学生们围过来,好奇地看着李振华吃红薯的表情,笑着。

正在吃红薯的李振华,脸上突然显出诧异的表情,周围的学生,有的手里拿着黑乎乎的煎饼,有的拿着红薯。一个学生正在使劲啃着黑乎乎的饼子。

李振华从学生手里拿过饼子、窝窝头,仔细地看,粗糙的食物冻得硬邦邦的,上面清晰的牙印。他捏了捏一个学生手里的红薯,又凉又硬,问:“你们怎么不回家吃饭?”

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说离学校十几里路,有的说八九里。

李振华疑惑的神情。

教室门口出现了一个衣衫破旧的中年妇女,胳膊上挎着篮子,怀抱着一根棍子,右手端着一个瓢。正午的阳光照耀下,那位削瘦的妇女站在那里,脸上显示着坚强、慈祥。

教室里一个学生立刻跑了过去,叫了一声“娘”。

中年妇女小心地把瓢递到孩子手里,疼爱地说:“孩子,娘刚刚要来的地瓜干糊嘟,还热着呢,赶紧地喝了吧。”

孩子双手接过,大口喝了起来。

中年妇女怜惜的表情:“孩子,别噎着……”妇女有些凌乱的头发,阳光下闪着剔透的光……

送饭的妇女凑近告诉李振华:“她每天出去讨饭,供着孩子上学……”

李振华震撼的神情。

32.学校 日

课间,教室门前的老槐树下,李振华与讨饭妇女的孩子在对话:“你叫什么名字?”

衣服破旧但整洁、神情坚强的孩子回答:“刘卫国。”

李振华:“家里都有什么人?”

刘卫国:“就俺娘俩,俺爹抗美援朝牺牲了。”

“哦。”李振华的眼睛有些湿润,“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让母亲失望。将来有出息了,好好地孝顺母亲啊。”

刘卫国使劲点了点头。

李振华:“以后有什么困难,就告诉我,好吗?”

刘卫国点点头。

33.学校 黄昏

橘红色的太阳挂在西南方向的山坡上。放学了,同学们背着筐,或者提着篮子,向不同的方向走去。

李振华把刘卫国叫到跟前,把两个鸡蛋还有一些零钱塞到他的手里,刘卫国感激地推辞着。

李振华抚摸着他的头,凝视着远方。

李振华画外音:“就是这个刘卫国,20多年后,担任了县长,后来当了县委书记。他清正廉洁,威信非常高,无论到哪里工作,一直把母亲带在身边……”

34.一组镜头

石头的巷子口,一位拄着双拐的独腿老人在执著地登着坡。清晨的阳光下,老人高大、倔强的背影。

老支书画外音:“这位是华东地区的支前模范,在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中,敌人的一颗炮弹落下来,他赶紧的护在伤员身上,战士的生命保住了,他的一条腿,却永远地搁在了战场上……”

村办公室,李振华站在“抗日支前模范”、“支前模范”、“抗战模范村”锦旗前沉思。

李振华画外音:“我慢慢地了解到,在战争年代,韩旺村是‘支前模范村,老支书是大名鼎鼎的‘支前英雄,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村子里曾经70多人上前线抬担架,送给养,十几人牺牲在战场上。

一个园林,老支书与李振华沐浴着霞光,老支书抚摸一块墓碑,在讲述着。

35.村外山路晨

一位农民肩上扛着犁,一个七八岁的男孩牵着牛跟在身后在向村子里走来。孩子走到李振华跟前时,眼睛里渴望的神情。

李振华在孩子跟前蹲下:“你没有上学吗?”

孩子摇了摇头。

老牛发出“哞——”的声音,霞光中,瘦小的孩子牵着老牛渐渐走远……

李振华久久的凝视着,脸上复杂的表情。

36.学校 日

李振华指着课本上《小猫钓鱼》的插图,用南京话说“小猫”、“钓鱼”,孩子们用临沂话说给李振华听,彼此间指着眼睛、鼻子、耳朵等部位,交流发音,然后哈哈大笑着……

李振华画外音:“韩旺小学是个复式班,一至四年级,包括识字班,38个学生,由我一个人教,晚上还要给夜校扫盲班上课。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相互之间听不懂,闹出了许多笑话。我让家里寄来了一个收音机,每天跟着收音机学习普通话,后来觉得山里人说话好玩,干脆学习这里的地方话。”

随着自行车铃声,邮递员来到学校,递给李振华一个包裹。李振华欣喜地打开,取出一个台式收音机,调试着。

收音机发出播音员的声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对少年儿童广播……”

学生们围着收音机,兴奋、好奇地神情,一个孩子似乎想找出藏在收音机里说话的人……

37.学校 夜

教室里坐满了成年人,每个石头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煤油灯,黑板的两旁各挂着一盏亮堂堂的马灯。

李振华在上课,黑板上一些简单的字:木、本、米、采、菜、彩、豆、耕、高粱,社会主义好等,讲台旁边的墙上,倚着几支老式的步枪。

李振华用南方话,缓慢的语速,认真地讲着从“十”到“千、禾、和”笔画增减到读音。人们在听课,课堂上不断爆发出笑声。

李振华在擦黑板,他用手背撩了撩飘到前额的头发,额头上留下些粉笔沫子。

李振华转过身来,一个青年说:“李老师,看看你的窝儿盖(沂源地方话,指额头)上啊……”

李振华莫名其妙,青年指着自己的额头,李振华疑惑地摸了一下自己的额头,头上的粉末更多了,教室里的笑声。

38.山村 日

村口,李振华与村民们在交流着语言,比划着。

一个村民说:“窝儿盖……”

李振华连忙指一指自己的额头。

村民:“胳儿拜……”

李振华连忙指一指自己的膝盖。

村民:“二抖!”

李振华连忙摸着耳朵,茫然、羞涩地笑了,孩子和村民们也开心地笑了。

大娘用手兜着衣襟,小跑着过来,对那几个村民和孩子说:“咱可不兴耍弄李老师的啊!”来到李振华跟前,打开衣襟,里面是一些核桃、大枣等,她往李振华衣服口袋里塞。

李振华看着自己鼓鼓囊囊的衣袋,十分感动。

39.学校 夜

煤油灯下,李振华一边听收音机,练习口型,一边在搓着黄泥条。他用刀把泥条切成算盘珠的样子,然后分别从中间扎孔,旁边放着一个计数器的架子。

张二柱背着枪进来:“哈哈,李老师,该睡觉了啊!”

李振华打着哈欠,愉快地:“我还要备课,你先睡吧。”

40.山村 日

唢呐声,鞭炮声。

一个农户的院子里人头攒动,一对穿着鲜艳、臃肿服装的青年男女正在拜堂。

一位老太太喊:“把先生请来了吗?”

“来了!来了!”一个中年人高兴地答应着,拉着李振华的手,走进院子。

人们纷纷让路。院子里的桌子上摆着一些花生、栗子、大枣等,一个孩子端着一盘烧好的鱼走过来。李振华与人们围坐在一起,一位长者在招呼李振华夹菜。

李振华画外音:“乡亲们自己吃糠咽菜,却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送给我吃,家里办喜事或者来了客人,都要把我拉去陪客,吃酒席。沂蒙山人民的纯朴、善良、热情,每天让我处于感动之中。”

41.学校 日

学校旁边的小河边,金色的迎春花盛开着,河水映着山的倒影,一群学生坐在河边的石头上吃煎饼。两个吃过煎饼的孩子,扒开河里的沙子,用手捧起泉水喝,指头缝落下的晶莹的水滴,闪烁着炫目的光泽。阳光下,孩子们追逐、嬉戏着,笑声与笑脸。

蓝天白云,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爷爷七岁去讨饭,爸爸七岁去逃荒。今年我也七岁啦,高高兴兴把学上……”

教室门前,李振华和孩子们围成一圈跳着《找朋友》的舞蹈。

学生们边跳边唱:“找呀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啊,鞠个躬,笑嘻嘻啊握握手,大家一起来跳舞……”

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围观的识字班们开心的笑声。

老支书手里提着装有红薯和红薯干的篮子走来,李振华和学生们围了上来。

老支书:“李老师,俺给你拿来了一些地瓜,还有地瓜干。你可以学着自己做饭吃,这样,不想吃煎饼就可以不吃了。俺害怕把你的大门牙给拽掉了,耽误了给孩子们上课呢!哈哈哈哈……”老支书指挥着学生,“快,帮老师拾柴火、抬水去!”

学生们笑着,拉扯着,从教室提出瓦罐,雀跃而去。

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抱着柴火,抬着水罐归来。识字班们给李振华示范洗红薯,妮子妈妈在刷锅,点火,李振华好奇的看着眼前的一切。

42.学校 日

教室里,李振华正在收集学生们带来的窝窝头、饼子、红薯等。他拿起刘卫国面前的小布包,打开,里面是一些碎碎的、半块的窝窝头和饼子。他把刘卫国的碎窝窝头一起放在锅的篦子上,盖上一个泥盆。

一个同学在向灶膛添柴,红红的火苗闪动着……

“开饭喽!”一个学生兴奋地喊着。

李振华和学生们手里冒着热气的食物,李振华和孩子们开心的笑容。

李振华捧着刚刚煮熟的红薯,咬了一口,因为烫,他不住地哈气、吹着红薯,红薯在两只手里倒来倒去。村支书、孩子们看着,开心地笑着。一个送饭的妇女挎着篮子进来,看着李振华捧着烫手的红薯,脸上怪怪的样子,也一起笑了起来。

老支书:“李老师,还是你想得周到啊,从今儿开始,孩子们再也不用啃干煎饼、凉地瓜和糊饼子啦!”

43.学校 日

附近的山坡上盛开着金色的迎春花,小河边随风飘逸着垂柳,教室门前的大树上,两只喜鹊飞来飞去,喳喳叫着,正在做窝。

几个女孩子围成一圈,正在做拍手的游戏,用地方话念着:“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专吃杜鲁门。一二三四五,开会斗地主,地主不说话,一个大嘴巴……”

伴随着清脆的自行车铃铛声,身穿绿色制服的邮递员出现在教室门前,同学们围了过来。

邮递员把一个包裹抱到李振华面前:“李老师,您的信!还有南京寄来的大米。”喜出望外的李振华签收邮件。

妮子天真的神情:“老师,俺这里有小米,小米稀饭可香了,过年才能喝呢。大米什么样啊?能吃吗?”

“大米啊,可好吃、可香了呢!”李振华怜惜地摸着妮子的头,模仿着她的语气。又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明天上学时带一个碗来。”

同学们面面相觑,随后欢呼起来。

44.学校 夜 内

煤油灯下,李振华在读信。

父亲的画外音:“振华,寄去的收音机,应该早就收到了,不知道在山区的收音效果如何。知道你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爸妈十分的欣慰。开弓没有回头箭,期待着我们的儿子载誉归来!寄去20斤大米,馋了的时候,改善一下生活……”

伴随着画外音,李振华正在聚精会神制作、调试“地球仪”。

李振华同期声:“父亲曾经不止一次对我说,教育孩子读书学习,不是为了做官和发财,而是将来能够报效国家,振兴我中华。也许,这是父亲为我取名“振华”的缘由吧……”

45.教室 日

李振华朝气蓬勃进来:“同学们好厂

刘卫国:“起立!”

同学们一齐站起来:“老师好!”

李振华微笑着走向讲台,向同学们鞠躬。

刘卫国:“坐下!”

黑板上,李振华在写着粉笔字:《我的梦想》。

46.教室 日

李振华拿上地球仪给学生们演示,随着他手柄的转动,月亮从圆到缺的过程得到展现。他示意学生刘卫国演示。

刘卫国演示着“日食”、“月食”的发生过程,其他学生们新奇,跃跃欲试的神情。

忽然,教室里一阵骚动。

一个同学说:“什么味啊,这么香厂

其他同学附和着,目光寻觅着。

李振华愉快地说:“同学们,下课!”他神秘地笑了,“同学们把碗带来了吗?”

十几只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碗、瓢举在他的面前。

李振华掀开锅盖,把一个木头的勺子递给36岁“识字班”,识字班给每个碗里舀上一勺大米粥,同学们好奇地嗅着。

狗剩疑惑的神情:“老师,都是些白虫子啊,这……能吃吗?”

李振华笑而不语,眼睛盯着妮子,鼓励的神情。

妮子试着抿了一小口,甜甜的表情。

碗和瓢在同学们的手里传递着,你一口,他一口,笑语盈盈。

几个识字班妇女看着李振华开心的样子,脸上现出感激、感动、感慨的神情……

妮子举着碗来到母亲面前:“娘,你也尝一口……”

47.学校 夜

煤油灯下,放着丽娟的来信。

李振华在一个球上画着经纬线,一个简易地球仪出现了,李振华安装支架。

丽娟画外音:“振华,听说你们一起去沂蒙山支教的同学中,许多人不能适应那里的生活,已经回南京了。我真的为你感到骄傲,此时此刻,我的心已经飞到了你的身边……对了,大伯让我告诉你,以后不要再给家里寄钱了。你每月21块钱的工资,寄给家里一半,还要帮助困难家庭的孩子读书,自己只剩下5块零花钱,大伯大妈担心你委屈了自己。”

李振华画外音:“丽娟,在沂蒙山,每天都处于感动之中,吃的穿的,几乎都是乡亲们送的,这里的温暖,不是语言所能够表达的。不能在老人身边尽孝,我唯有努力工作,让爸妈高兴。让每月的10元钱,带去我的问候,求得内心慰藉……”

“喔——喔——喔——”传来鸡叫的声音。

李振华看着桌子上的教具,充满朝气的脸上,显出惬意、自信的神情。

48.学校 日

一个中年妇女牵着一个男孩子的胳膊,连拉带拽向学校走来,男孩子歪着头,倔强、极不情愿的样子。

妇女把孩子拉到李振华跟前:“铁蛋,叫老师。”

铁蛋倔强地低着头,不吱声。

铁蛋妈:“李老师,俺铁蛋啊,整天价上树爬屋,调皮捣蛋,俺今儿给您领过来了,您可要多担待他啊。”

李振华摸着铁蛋的头,笑容满面:“呵呵,调皮的孩子聪明啊,我就是喜欢这样的孩子,你放心好了。”

趴牯、狗剩拉着铁蛋,欢呼着,向远处跑去。

49.教室 日

李振华在点名,同学们认真答“到”。每当点到“狗剩”、“栓柱”、“趴牯”这些名字时,他忍不住想笑的样子。

点到“铁蛋”时,没有应答声。此时,铁蛋正拿着粉笔,全神贯注地在拴柱的后背上画着一个乌龟,拴柱浑然不觉。

李振华继续点名:“铁蛋。”

前面的同学们回过头来,向铁蛋的座位上观望。后面的同学看见了正在恶作剧的铁蛋,发出笑声。

拴柱回头,看着狗剩等同学窃喜的样子,莫名其妙,再看看铁蛋手里的粉笔头,疑惑地脱下棉袄,看见了画在衣服上的乌龟。光着膀子的拴柱,恼怒地用棉袄向铁蛋头上甩去。铁蛋伸手去抓拴柱的头发,旁边的几个识字班连忙站起来拉架。前排的36岁“识字班”气恼地瞪了一眼铁蛋,想拧他的耳朵,被另一妇女制止。

李振华严肃的声音:“张铁蛋,向拴柱同学道歉!”

铁蛋向拴柱做了个鬼脸。与此同时,他狡黠地瞥了36岁“识字班”一眼,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坏笑。

50.教室 日

李振华走进教室。

刘卫国:“起立!”

铁蛋以极快的速度,悄悄地用脚把前面36岁“识字班”的小板凳挑到旁边。随着刘卫国喊“坐下”,“识字班”哎呦一声,摔了个屁股墩,她在地上挣扎着,几个男孩子的笑声。

李振华连忙跑过来:“没事吧?”

旁边的同学看着铁蛋偷偷地笑,“识字班”气恼地向铁蛋抬起手,被李振华阻止。

李振华十分生气地把铁蛋拉到教室门口,训斥着:“太过分了!站在这里听课!”

李振华继续上课,狗剩等几个男同学悄悄地向铁蛋扮鬼脸。

铁蛋狡黠又无奈地冲李振华说:“老师,俺想尿尿……”

教室里一片笑声。李振华生气地瞪了他一眼,继续在黑板上写字。

铁蛋两腿夹着,有些站不住的样子,慢慢地,裤裆湿了,狗剩等男孩子们在窃笑。

铁蛋哭着跑走,李振华无奈的神情,教室里的笑声。

51.学校 晨

李振华吹哨子,同学们跑进教室。

铁蛋的座位空着,李振华不安地问铁蛋的同桌:“铁蛋怎么没有到校?”

同桌举手回答:“他昨天说,不想上学了。”

狗剩举手:“俺听说,好像是他爹病了。”

52.山区 日

崎岖的山路上,李振华疾步走着,手里提着一个有些沉甸甸的袋子。山坡上开着一簇簇的金黄色的迎春花。

来到一个村庄,他在向路人打听着什么,路人指指点点,李振华道谢,继续走着。

53.一农舍前 日

李振华来到篱笆墙的门口:“请问,张铁蛋在家吗?”

“谁呀?来屋里坐吧。”屋子里传出一个微弱的声音。

李振华把手里的袋子放在石磨上,进屋。

54.农舍 日

躺在地铺上的男人一边咳嗽,一边挣扎着想坐起来。

李振华连忙上前扶起他:“我是铁蛋的老师,孩子这两天怎么没有去上学?”

铁蛋爸:“哦,是李老师啊。铁蛋他没有惹你生气吧?孩子太调皮了,他娘管不了啊。”

李振华:“铁蛋很聪明,将来会有出息啊。听说您病了?”

铁蛋爸:“哎,俺这不争气的身子,病了一些日子了,老是不见轻,拖累娘儿俩啊……家里没有干活的。不想让铁蛋上学了。”

李振华:“哦,是这样啊。有困难咱们想办法克服,不让铁蛋上学不行,耽误了孩子前途啊。”

铁蛋爸深深叹了一口气。

55.农舍外 日

铁蛋和母亲各背着一些柴禾走进院子,两个人同时看见了石磨上放着的袋子。铁蛋脸上疑虑、紧张的神情,他悄悄地躲在院子的树丛后面。铁蛋妈没有注意孩子的反常,径直进屋。这时,李振华走出来。

铁蛋妈:“哦,李老师来了,是不是铁蛋调皮,惹您生气了?”

李振华:“大嫂,听说铁蛋爸爸病了,我过来看看。铁蛋上学花钱的事,你们不用操心。今天星期六,星期一必须让他上学去。”把石磨上的布袋提下来,“大嫂,这些大米,给铁蛋爸爸补补身子吧!”

铁蛋妈双手接过:“李老师,这可怎么好啊……”

铁蛋悄悄地从树后探出头,有些愧疚地看着李振华离开。

忽然,屋子里传出母亲惊慌的叫喊声:“孩子他爹,你这是怎么了?铁蛋,快来!”传来铁蛋恐惧的哭声,“爹……”

李振华匆匆返回小院。

56.崎岖不平的山路 日

一行人抬着担架匆匆地走着,李振华拉着铁蛋的手,紧紧跟在担架的后面。

铁蛋愧疚的神情:“老师,俺错了。”

李振华:“老师也不该那样对待你,我向你道歉……”

铁蛋脸上的泪水。铁蛋妈挎着一个包袱,凌乱的头发在风中飘着,小跑着追上来。

57.医院抢救室 日

医生摘下听诊器:“病人的胃大出血,需要住院手术。”

铁蛋妈、铁蛋惊慌的神情。

医生:“赶快办理住院手续吧。病人需要输血,谁是家属?”

铁蛋妈和铁蛋“哇哇”地哭起来。

在门口观望的乡亲们不知所措:“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

李振华:“医生,快救人吧,我去办住院手续。还有,我是。型血,输我的!”

58.学校 夜

煤油灯下,李振华在写日记。

李振华画外音:“铁蛋的爸爸终于出院了。当铁蛋母亲要给我跪下,被我扶起的那一刻,我的心震撼了。她流着眼泪对铁蛋说,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报答李老师。这里人们的善良,还有那个讨饭也要让孩子读书的母亲,常常让我夜不能寐。我的梦想,就是让更多的孩子上学读书,将来,能够走出大山,建设大山……”

59.学校 日

阳光明媚,山坡上的杏树、桃树花团锦簇,山峦呈现出春天的色彩和勃勃生机,学校旁边的小河里流水潺潺。

李振华带着几个学生在山坡上植树。

随着自行车“叮铃铃”清脆的声音,投递员来到李振华身边:“李老师,您的信,还有邮件。”投递员递给李振华一个小盒子。

信封上娟秀的字体。李振华读信,喜悦的神情。

丽娟画外音:“振华,我跑了几个商店,才买到了你要的理发推子。我能够想象的到,你给山里的孩子们理发时,那欢乐的情景。可是我无法想象,你的头发谁来理啊……好想去沂蒙山,陪伴着你,与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

一阵风儿吹来,狗剩的帽子吹了下来,露出长长的头发,同学们互相看着、取笑着。

李振华手里拿着一个毛巾和理发的推子:“你们谁先来?”

同学们面面相觑。

“我!”狗剩一屁股坐在了凳子上。

李振华给他围上一块白布,拿出推子在自己头上试了试,然后给狗剩理发。推子在他的手里“嚓嚓”作响。狗剩龇牙咧嘴的样子。

李振华:“狗剩这个名字不好听,谁给你起的啊?”

狗剩:“俺爷爷说,这样的名字好养活。俺那里还有叫狗蛋、狗屎的睞。”

李振华和同学们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狗剩:“有一次,狗蛋欺负他弟弟,他娘就气呼呼地说,狗蛋,我看你趁早把狗屎给吃了吧!”

欢乐的笑声,在蓝天白云间回响着。

李振华:“给你改一个名字,叫文学吧,耿文学,好吗?将来,你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作家!”

同学们一齐鼓掌。

李振华:“还有拴柱。拴什么柱啊,叫启航吧,张启航,好吗?”

拴柱腼腆的笑脸和同学们的欢呼声。

李振华:“铁蛋,叫张天星,趴牯,叫张建设,建设新中国,你们说,好不好?”

明媚的阳光下,学生们开心的笑脸。

孩子们面向大山,大声地喊着:“耿——文——学——张——建——设——”

山谷回应:“张——建——设——张——启——航——”

“哈哈哈哈……”村支书笑着走了过来,“好啊好啊!名字这么好,还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将来啊,都能够走出咱这山沟沟,像咱们李老师一样,去教书,去开飞机,开拖拉机,还有什么……当个什么科学家。啊?是吧李老师?”

李振华和同学们开心的笑声。

老支书:“嗨,你们这些熊孩子,都要向人家春生学着点。听李老师说,每次考试,春生每次都是第一。你们不都是一样的吃煎饼、喝糊涂(嘟)吗?春生吃的是大米干饭啊?”

春生腼腆的神情。

老支书:“穷,咱不怕,得有文化,有了文化才不再受穷。甭跟俺老耿头似的,一辈子睁眼瞎,拿着上级的文件,它认得俺,俺不认得它……”

狗剩等几个男孩子哈哈大笑。

老支书指着狗剩:“小兔崽子,笑什么笑?你爹比俺也强不到哪里去!过年请先生写的对子,你爹把个‘六畜兴旺贴在了堂屋门上。我问你,那猪圈里贴什么?啊?小于,好好上学,给你爹争个面子,哈!”

欢声笑语一片。

60.学校 日

土坡上,一只老母鸡“咯咯”地叫着,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一只火红的大公鸡昂着头,机警地守护着。

教室门前的空地上,李振华正在和孩子们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36岁的“识字班”是“老鹰”,李振华是“鸡头”。孩子们的手相互搭在前面一个同学的腰上,紧紧地跟随着李振华,躲过了“老鹰”一次次的袭击。“老鹰”一不小心,摔了个仰面朝天,哈哈大笑着。李振华赶紧过去把她拉起来,孩子们开心的笑脸。

不远的地方,一个七八岁大眼睛的小女孩牵着两只羊,羡慕地看着学校面前的欢乐情景。

61.教室 日

李振华正在用挂在墙上的大算盘讲课,他拨动算盘珠,口里念着“三一三剩一,二一添作五”的口诀。

窗户外面趴着那个大眼睛的小女孩,她目不转睛地看着黑板上的算盘,小手在比划着。当李振华的目光与女孩子目光不期而遇时,女孩子有些惊慌地把身子缩了下去。

李振华走出教室,女孩子慌张的样子,手里牵着两只羊,懦懦地向后退着,不知所措。

李振华和蔼的神情:“小朋友,不用怕,到教室里来上课,好吗?”李振华把她手里的羊绳接过来,拴在门口的小树上,把女孩领进教室。

同学们鼓掌。

一个识字班妇女示意女孩子坐在她旁边一个空位子上,女孩子大眼睛闪动着渴求的目光,用手指头在石头的桌子上认真写着。李振华拿给她一个崭新的本子,一支铅笔,女孩子忽闪着大眼睛,有些不知所措的样子。

62.山村 日

开着各种花儿的小路上,李振华跟着牵羊的小女孩,来到一农家小院。

一个妇女在推磨,小女孩怯生生地叫了一声“娘”,显示着怀里的那个本子。

妇女停下来,热情地给李振华打了一声招呼。

李振华:“大嫂,让孩子上学吧。”

大嫂一边推磨一边说:“哎……丫头片子,上什么学啊!家里的羊还没有人放呢。”

李振华:“大嫂,孩子喜欢学习,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让她上学吧,可以一边放羊,一边读书嘛。”

女孩子怯生生地说:“娘,俺要上学,俺想识字……”

大嫂把磨棍放下,蹲在孩子身边,怜惜地说:“闺女,咱家里哪有买书、买本子的钱啊!要不,等到把羊放的大了,卖了钱,你再去上学,行吗?”

李振华面露喜色:“大嫂,我有钱,我有钱啊,我给孩子买书买本子,只要你让孩子去上学!”

大嫂感激的神情:“老师,好人啊!行,明儿个让她上学吧。”

63.一组镜头

李振华画外音:“我慢慢了解到,这里十几个自然村,还有许多孩子没有上学。那些上学的孩子们,上学的路上还要挖野菜,打猪草,拾柴火。在动员孩子们上学的同时,我尝试着勤工俭学、半耕半读的办法。”

教室门前,同学们按照年级排成五个横队,刘卫国在喊口令,同学们按照口令,整齐划一,向前看,向右转,举着少先队队旗,齐步走……

小河旁,李振华带领孩子们一起在割草。

山坡上,李振华和孩子们一起拾柴火。

孩子们围坐李振华身边,他手里拿着一张《中国少年报》读着,孩子们聚精会神的听着。

开满了各种花儿的山坡上,李振华正在教唱歌。

孩子们唱着歌,举着“星星火炬”队旗来到一个门口挂着“军属光荣”牌的人家,帮助老大娘打扫卫生,两个孩子抬着一罐子水进来,老大娘拉着李振华的手,脸上灿烂的笑容……

64.教室 日

李振华看着教室里的一个空位子,问道:“春生怎么没有来上学,哪个同学知道?”

刘卫国举手,站起来:“他是耿家村的,离这里十几里路,听说……他爹不想让他上学了。”

65.山村 日

李振华手里提着一个小黑板,站在一个农家小院门口:“耿春生在家吗?”

邻居一个老太太出来,看着李振华手里的黑板:“哦,你是先生啊?他们一家在后山干活呢,我去给喊一声吧。”

李振华:“谢谢大娘,我自己去吧厂

66.山坡 日

一头牛在路边吃草,春生蹲在路边的地上写字。

李振华走近了,孩子全然不觉,在地上写着“李老师”三个字。

李振华轻轻地叫了一声:“春生。”

春生站起来,叫了一声:“李老师。”眼睛里含着泪,把头低下。

李振华:“走,带我去找你父亲。”

一个中年男人正在提着一个罐子,向垄上的一个个土坑里倒水.中年妇女正在栽红薯。

春生怯生生的叫了一声“爹……”

耿父、耿母给李振华打招呼,李振华放下手里的小黑板,帮着栽红薯。

耿父:“李老师,你是来叫春生上学的吧?俺不想让他上了。咱庄户人家,认识那几个‘苍蝇爪子(当地人对文字的戏称),没有多少用处,不当吃不当喝的。”

李振华:“总不能让孩子在山沟里一辈子吧?”

耿父:“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改不了的命啊!”

李振华:“哪有天生的贫贱富贵?现在国家需要人才啊,春生学习非常好,让他继续读书吧。”

耿父干咳了两声:“俺和孩子他娘身子骨都不好,放牛拾柴火的,都指望着春生啊!”

李振华:“学校现在半耕半读嘛。再说,马上就成立农业合作社,庄稼地的活不用愁了。”

耿父干咳一声:“上学的路这么远,俺还怕狼把他衔了去睞!养这么大,也不容易呢。老师别操心了,您忙去吧!”

看着春生父母埋头干活,李振华欲言又止。他摇了摇头,提起小黑板,给春生打了个招呼,有些尴尬地离开。

看着李振华的离去的背影,春生脸上失落、无助的神情。

67.山村 黄昏

李振华怀里抱着柴禾,来到春生门口。

正在门口做针线的老太太看着奇怪:“哎呦,先生,你这是……”

李振华放下柴禾,无意中看见手指在流血。

老太太连忙从针线筐里找出一白布条,在李振华手上缠着,口中念叨着:“你看看……疼不疼?”

李振华摇摇头:“谢谢大娘,我回去了,再见!”

老人手里提一个简易的灯笼,踮着小脚,从李振华的后面追来:“先生,你等一等啊!快黑天了啊,拿着照亮。”又向李振华手里塞了一盒火柴。

李振华感激地:“大娘,谢谢您啊!”回到树林旁,提起小黑板,疾步向学校方向走去。

68.山村 黄昏

夕阳下,春生父母扛着农具、挑着罐子,春生牵着牛向家里走。看到家门口放着一大捆柴火,春生父亲愕然的神情。

邻居老太太出来:“是那个先生给拾来的啊,手都让圪针给扎破了呢厂

春生一家人感激的神情。

春生父亲看看霞光,忽然想起什么,连忙问:“老师多霎走的?”

老太太:“差不离有一个时辰了吧。”

春生父亲拉起春生就跑。

春生妈提着灯笼追出来:“拿着这个……”

69.学校 夜

张二柱背着枪来到学校门口,见教室关着门,漆黑一片,他有些紧张的神情:“李老师,你在屋里吗?”

没有回应。

张二柱一手持枪,猛地推开门,急火火看了一眼,大惊失色,撒腿向村里跑去。

老支书披着棉袄正在向学校走来,嘴里哼着曲子:“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

“耿书记,不好了、不好了,李老师不见了啊!”奔跑的张二柱气喘吁吁,神色慌张。

“你说的什么?”老支书惊愕地瞪着眼,嘴张得老大。

张二柱:“我刚刚从学校出来,屋里黑咕隆咚的!”

“啊?”老支书焦急地吼着,“我让你好好地给我看着他,你是干什么吃的?跑了李老师,看我怎么收拾你这个兔崽子!走,赶紧的去问问学生们,有没有知道的!”

两个人急促的向村子里跑去。

70.狗剩家 夜

“啪啪啪”,老支书的手在一门上使劲拍着,狗剩跑了出来。

老支书焦急的神情:“小兔崽子,知道你们李老师去哪里了吗?啊?赶紧地说厂

狗剩挠挠头:“今儿星期六,他是不是给学生补课去了啊?”

老支书:“补课?都这个时候了,还不回来吗?”

张二柱:“快说,他有可能去哪里了?”

狗剩挠着头:“刘卫国他娘病了,李老师已经看过了啊……对了,趴牯,趴牯也病了……还有春生,春生旷课已经两天了,听说他爹不想让他上学了,俺看着李老师怪着急的。”

老支书瞪着眼:“再想想,还有吗?”

狗剩摇摇头。

老支书转身向张二柱:“你赶紧的去春生家,趴牯家近,我去看看!”他狠狠地瞪着张二柱,“你小子找不回来李老师,我撤了你的民兵队长!啊!还不赶紧地走!”

张二柱和赶过来的两个民兵撒腿就跑。狗剩提着灯笼,随后向张二柱他们追去。

71.山区 夜

崎岖的山路上,李振华一手提着点亮了的灯笼,一手提着黑板,小心翼翼地走着。

“欧——”狼嚎的声音,前面的山坡上,隐约可以看见一只狼蹲在那里。

李振华惊慌地回过头,背后两个绿莹莹的亮点,他惊恐的神情。

李振华画外音:“记得老支书曾经告诉过我,狗怕弯腰,狼怕点火,越紧张,就越危险。可是此刻,我感觉手和腿已经不听使唤了。”

极度紧张的李振华迅速在地上划拉起一些枯草和树枝,蹲下来,从衣袋里掏出一张纸,放在灯笼罩子的上方,想引燃,手哆嗦着,怎么也点不着。他想取下灯罩,刚刚提起一点,风把灯吹灭了。

狼嚎叫着,跑下山坡。

李振华紧张的掏出老太太给的火柴,哆嗦着,一根根地划着,火柴或者折断,或者划不着。火柴盒空了。他捡起旁边一根树棒,与前后的狼对峙着。狼嚎叫着,一步步向李振华逼近,李振华举着树棒,腿在发抖。他与前后的狼周旋着,在倒退时被石头绊倒,狼向他扑来……

72.山区 夜

黑黑的山野中,两个亮点快速地向一个方向移动着。

张二柱背着枪,狗剩提着灯笼,两个村民手里拿着棍子跑着,远处传来狼嚎的声音。

狗剩:“柱子叔,刚才我看见那里有亮光!”

张二柱的手作喇叭:“李——老——师——”

狗剩、村民们一齐喊着:“李——老——师——”

远处传来李振华的呼唤声:“我、我在这里,狼!狼!”

“咣”,张二柱向天空放了一枪,两只狼跑走。

人们跑到正在挣扎着站起来的李振华跟前,关切地询问着:“李老师,你没事吧?”

狗剩抱着李振华哇哇大哭:“李老师,你可吓死俺了啊……”

春生父子提着灯笼,气喘吁吁从另一个方向跑过来。

春生父亲上下打量着李振华:“李老师,你没事吧?”

片刻,老支书和一个背着枪的民兵也气喘吁吁跑了过来。

老支书一屁股坐在旁边的石头上,摸出烟袋杆点烟,长长的舒了一口气:“老天爷啊,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漆黑的山野里,两个亮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着,夜空中老支书的笑声:“俺还以为你偷偷地跑回南京了呢,哈哈哈哈!”

73.农舍 日

李振华背着满满的一筐青草,右手拿着镰刀,左手提着小黑板,出现在春生家门口,春生一家迎了出来。

李振华腼腆的笑脸:“我是来给春生补课的。”

春生父亲呐呐地说:“你看,这么远的路,让、让老师跑了两三趟了。要不,就让春生再去上学吧……”

李振华连忙给春生父母鞠躬:“谢谢、谢谢啊!这样吧,学校离家远,春生就和我一起吃住,每个星期回家一次,好不好?”

春生父母面面相觑,感激的神情。

春生母亲嘴里念叨着:“这可怎么好,这可怎么好啊……”她拿出一个布袋,春生父亲把一些红薯、红薯干装进去。

春生母亲忽然面露难色:“李老师,俺家里可是没有被子给春生带着啊,这怎么办……”

李振华笑了:“大嫂,不要紧啊,就让春生给我通腿好了,正好给我做伴,冬天暖脚呢,你们尽管放心吧!”

74.学校 日

放学了,同学们陆续离开。春生在教室里洒水、扫地,张建设(趴牯)低着头在教室门口徘徊着。

李振华走过去,关切的问:“你怎么还不回家啊?”

张建设:“俺……也不想上学了。”

李振华慌忙问:“啊?为什么?”

张建设:“俺一个人害怕。原先是春生给俺一起走,俺两个村很近。”

李振华:“哦,是这样啊。”他招呼春生,“你今天先陪张建设回家,明天你们一起住这里,好吗?”又摸着张建设的头,“回家给你父母说一声,你和春生一个被窝,好不好?”

张建设喜出望外。

“谢谢老师!”两个孩子拉着手,欢快地跑去。

75.学校 夜

煤油灯下,春生和张建设正在写作业,李振华的面前放着一摞摞的作业本,在看着。

张二柱背着枪进来,两个孩子几乎同时:“柱子叔……”

张二柱:“你们两个小兔崽子,来蹭李老师的花被子,是吧?”他抱起自己的被子,提起张建设的耳朵有些吃醋地,“怎么着,我听说你还尿床?可不要把李老师的被子给祸害了哈!”又冲着春生做了个鬼脸,笑着给李老师告别。

张建设把被子铺开。

春生双手捧着一碗水送到李振华面前:“老师喝水……”

李振华打了一哈欠,接过水,欣慰地笑了,说:“你们俩先睡吧。”

76.学校 夜

煤油灯下,春生、张建设在写作业,李振华在读信。

丽娟画外音:“振华,自从你去了沂蒙山区,《沂蒙山小调》成了我最喜欢的曲子,常常不由自主地哼出声,引来别人诧异的目光。我多么向往沂蒙山啊,可是,妈坚决不同意。是啊,她身体不好,我走了,她一个人怎么生活?振华,我会继续做妈的工作,等着我的好消息,好吗?”

李振华在沉思,神情慢慢变得有些凝重。

77.学校 黄昏

一场大雨刚刚过去,到处湿漉漉的。阳光照耀下的庄稼和树叶上,闪闪发光。

湍急的小河旁,李振华挽着裤腿,背着年龄小的学生们在过河,几个年龄大一些的同学,手着拉手,小心翼翼在淌水。

夕阳下,河水泛着金光,师生们手拉手过河的情景,如一幅美轮美奂的图画。

河对岸的同学们挥手与李振华告别,李振华向孩子们挥手。

78.学校 夜

煤油灯下,李振华在写信。

李振华画外音:“爸、妈,随着春节的临近,儿子越来越忐忑不安。连续两个春节,都是因为大雪封山,儿子不能回去陪爸妈过年,如果今年还不回家,真的开不了口。我想利用寒假,为明年考初中的孩子们补课。还有,回家的车票是儿子整整一个月的工资,这些钱,可以帮助多少孩子上学啊!如果我今年还是不回去,爸妈能理解吗?”

79.学校 日

教室门口,李振华穿着粗布棉衣,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心事重重,脸上的泪痕。教室的地上,放着已经准备好的行李,还有装着花生、核桃、柿饼的几个篮子。

教室外,老支书、大娘和一个“识字班”踏着厚厚的雪,手里提着篮子端着盆,艰难地向学校走来。

人们进屋,拍打着身上的雪。大娘从篮子里拿出一块豆腐、一棵白菜,剥去菜帮,开始剁馅子。老支书从篮子里拿出一块肉、一瓶酒。识字班提着一罐子水进来,开始烧火、炒菜。

李振华学着大娘的样子在包水饺,看着他包水饺的拙笨样子,识字班“哈哈”笑着。

80.学校 日

热气腾腾的饺子放在门板上,老支书端起酒杯,邀李振华喝酒:“来来来,过年喽!”

李振华抿了一小口酒,脸上怪怪的表情,人们开心的笑脸。

忽然,浑身是雪的张二柱跌跌撞撞走进教室,人们连忙起来。

老支书:“快,快坐下,喝口酒,暖和暖和。电报发出去了?”

张二柱喘着粗气:“嗯。走了一天一夜,才到县城啊,回来时掉进雪窟窿里,差一点见不着您老人家了……”

老支书感动的神情:“不赖、不赖……哈哈哈哈,放心,你的民兵队长俺不撤了哈!”他转过脸来,“振华啊,你爸妈不用担心了,来,喝酒、喝酒!”

“啊?”李振华惊讶、感激的神情。

81.山村 晨

零星、清脆的鞭炮声,随着二踢脚“咚——叭”响亮的声音,村子里传来孩子们的欢呼声:“过年喽!”

李振华拉开教室的门,许多学生等候在门外,李振华幸福、感激的神情。

孩子们一拥而上:“老师,上俺家吃饺子!”

孩子们拉拉扯扯,让李振华不知如何是好,向这边走几步,又向那边走几步。

忽然,大家目光惊异,停止了脚步。

学校门前站满了人,有成年人,有老人和孩子,许多人手里端着装满水饺的大碗,脸上挂满了笑容,静静地站在那里。

李振华脸上感动的泪花。

82.学校 日

李振华在上课,黑板上写着“朱德的扁担”等字。

教室里挤得满满的,约有50多人,“识字班”们坐在床上。

83.学校 日

放学了,学生们正在离开教室。

李振华在给“识字班”商量事情,妇女们七嘴八舌。

“俺不。李老师,你怎么能不让俺们来上学呢?”

“老师,过些日子就割麦子,您可不能现在就撵俺们走啊。”

李振华:“你们晚上过来上夜校不好吗?”

妇女:“可不行,黑灯瞎火的,再说,俺们晚上还得做针线味!”

李振华:“这样吧,星期天的时候,我专门给咱们识字班上课,可以吗?你们可以多叫一些姐妹们一起来上学,好不好?”

妇女们一边离开教室,一边嘻嘻哈哈地说着:“这还差不离呢。”

84.学校 日

山坡上,老支书领着四个人向学校走来,有两个人推着自行车,其中一个年轻女青年,脖子上鲜红的纱巾。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人,后背上挂着斗笠,自行车后座上绑着一个锄头。

一城市模样的青年说:“当时,是我在省教育厅接待的他们。一起来山东的46个同学中,因为李振华年龄最小,省里想把他安排到条件好一些的昌潍地区,他指着地图上临沂这个地方,说他父亲在这里打过仗,坚持要来这里。”

另一个青年:“在我们临沂地区教育局,本来是打算把他留在县城的学校,可他坚决要求到山区学校。”

城市青年干部:“目前,山东还有9个支教的南京学生,只有李振华还在山村教书。省里对这个典型很重视啊!”

老支书:“这个小伙子,工作可有劲头了!”

85.教室 日

李振华在给中青年妇女上课,黑板上写着“占”、“沾”、“站”,“干”、“肝”、“竿”等。

李振华神采飞扬,指着黑板上的“沾”和“站”,看着第一次给他送饭的媳妇:“她指着豆沫让我沾着吃,我以为是让我站起来吃……”

妇女们笑得前仰后合。

老支书领着三个人走进教室,被笑声感染了,情不自禁哈哈大笑:“哦,怎么这么热闹,啊?”

妇女们七嘴八舌:“老支书,您也来上识字班吧,可恣着睞!”

“哈哈哈哈……”教室里欢声笑语。

老支书:“啊?俺大老爷们的,也成识字班了?哈哈哈哈。”他指了指客人,“我说,都不要瞎嚷嚷了。今天呢,上级领导来咱们这里来看望李老师,提前放学,赶紧的都回家做饭去吧!”

教室里嘈杂的声音,妇女们边走边议论着。

一个妇女疑虑地:“这不会是要把李老师给调走了吧?啊?”

另外一个妇女:“嗯,不好说啊。”

其他妇女嚷嚷着:“都打听着点,可不能让他走了啊……”

妇女们都走了后,老支书说:“李老师,过来,俺给你介绍一下……”

李振华紧紧的握着40多岁中年干部的手:“张书记,您怎么又来了?”

老支书指着自行车上绑锄头的人:“县委书记张奇书记你认识,这两位是省和地区教育上的领导,专门来看你的呢。”

李振华惊喜地握着那位城市青年的手:“刘处长,怎么是您啊!”

刘处长上下打量着李振华,拍着李振华的肩膀说:“振华,南京小伙子,好样的啊!”

张奇书记向李振华介绍年轻姑娘:“振华,这位是临沂师范的杨潮清同学,是来咱们这里见习的,明年就要毕业了。”

热情大方的杨潮清与李振华握手,有些俏皮地说:“哈哈哈哈,曾经擦肩而过吧?暑假里回家,妈和哥哥告诉我,韩旺新来了一个南方的老师,在俺家落过脚呢。李老师,向您学习啊……”

(闪回)冰雪覆盖的山路上,背着背包的李振华与毛驴车上的年轻姑娘彼此挥手。(闪回完)

李振华腼腆的神情:“大娘好吗?我一定会再去看老人家的。”

张奇书记等兴致勃勃看着眼前的一切。

黑板的右侧,挂着少年队队旗,左侧是“流动红旗”专栏,在各小组名下,分别挂着“讲究卫生”、“热爱劳动”、“遵守纪律”三角小红旗。教室北面墙上的“学习园地”专栏,张贴着学生们的作文:《我的梦想》《最敬佩的人》《我最感动的一件事》,教室门口右侧,挂着一个小木箱,上面写着“红领巾小银行”,旁边挂着一本“好人好事登记簿”。

刘处长在认真翻看着记录,念道:“第一小组帮助烈属耿大娘打扫卫生,刘卫国拾金不昧……”他情不自禁地直点头,脸上露出欣喜。

刘处长饶有兴趣地看着墙上的大算盘。算盘珠是黄泥做的,他向上推了几个珠子,珠子固定在那里不动,他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张奇书记在摆弄着那个地球仪。

老支书指着地球仪:“哈哈哈,这个李老师,让我想办法弄来个破篮球,捣鼓了半天,原来是做了这个!”

刘处长:“李老师,您不愧是大城市里来的,不愧是读过大学的啊,经多见广,太有创意了!你一共制作了多少件教具?”

李振华:“差不多有30件吧。”

刘处长:“我回去向厅领导建议,今年暑假在省城举办一个你的自制教具展览,以推动全省的教学创新工作。”

李振华腼腆地笑着。

张奇书记拍着李振华的肩膀:“李老师,老支书告诉我,你在这里吃了不少的苦,还经常掏出自己的工资资助家庭困难的孩子读书,给群众垫付看病的钱。我代表沂源县的父老乡亲,给你鞠躬了!”非常郑重地给李振华鞠躬。

李振华阻止不及,慌忙给张奇书记、老支书等人鞠躬。

张奇书记充满激情地:“今天,咱们沂蒙老区在建设新家园,最缺的是文化人啊!你们来了,山区就有了希望,孩子们就有了希望!明年,最迟后年,一定要把咱们县第一所高级中学建起来。知识改变命运,一定要让孩子们走出大山,他们是新中国的建设者啊!”

老支书:“张书记,俺韩旺小学明年想改为‘高小,你还要给俺们派几个老师来啊!”

张奇书记:“好!好!那就让振华老师当校长吧厂他看着杨潮清,“哎,潮清姑娘,师范毕业后,也回咱们老家当老师吧,好不好?”

杨潮清郑重地点了点头,人们一齐鼓掌。

张奇书记:“振华,你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告诉我啊。”

李振华欲言又止的样子。

张奇书记:“嗨嗨,不要不好意思嘛。”

李振华红着脸说:“我想让南京的女朋友,也到咱们沂蒙山区来工作……”

张奇书记面露惊喜,拍着李振华的肩膀:“好,好,振华老师要扎根沂蒙山区了!你女朋友工作安排和调动的事,包在我身上了!”

人们快乐的笑脸。

86.山区 日

茂密的树林,各种鸟儿在歌唱。洒满阳光的山路上,朝气蓬勃的李振华背着一个筐,一群学生们跟随着他,有的背着筐,有的挎着篮子。

李振华画外音:“那个时候,区里经常利用周末组织各学校的教师集中学习和培训,交流工作经验。对我的学生们来说,这也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张建设背着李振华的背包,学着老师的样子,雄赳赳气昂昂地走着,有的学生在起哄。

耿文学从张建设身上抢背包:“该我了,该我了!”

李振华牵着妮子的手,妮子仰着脸看老师,天真的神情:“老师,我长大了,也要当老师,背着背包,上区里开会、学习。”

李振华和同学们哈哈笑着。

山口,李振华和学生们挥手告别,学生们目送他的神情。

87.山坡 黄昏

一群学生坐在那里,有的在读书,一个学生手里拿着一些野果跑过来,旁边放着一些装满青草的篮子和一捆捆柴禾。

“李老师回来了!”爬到树上的铁蛋惊喜的声音。

背着背包的李振华走来,孩子们拿起各自的篮子等,欢呼着跑过去抢他的背包。李振华从妮子手里接过篮子,把背包给她背上,他高兴地与同学们分享野果。

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中,妮子背着背包,欣喜的神情。

金色的晚霞洒在师生们的身上,铺满各种颜色树叶的山路上,笑语盈盈。

88.教室 日

李振华正在上课,一阵锣鼓声传来,李振华和孩子们蜂拥而出。

县委书记张奇、老支书、临沂地区教育局上次来过的那个干部、杨潮清等来到学校门前。

老支书双手提着一张大红纸,上面两个大字:喜报。

张奇书记:“振华,祝贺你,双喜临门啊!”

地区教育局干部拿出一张《大众日报》:“李老师上报纸喽!看看这标题《‘洋学生与他的‘土教具——沂源县韩旺小学教师李振华自制教具展在济南举办》。”

人们欢呼、鼓掌。

张奇书记:“第二喜,李振华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县委将欢送他去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说着,给李振华带上大红花。

杨潮清与李振华握手:“振华老师,祝贺你啊!我已经毕业了,也来咱们沂源县当老师,马上就要分配了。”

孩子们从大人手里抢过锣鼓,敲打起来,他们簇拥着胸带红花的李振华在学校门前转着圈。

89.山村 日

秋天的沂蒙山,金色的田野,一片丰收景象。山坡上,各种树的叶子五彩缤纷,几株杨树金黄色的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山路上,李振华背着背包,满面喜色,精神抖擞地走着,快乐地哼着曲子:“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去……”

一群孩子们欢呼着迎上来,抢过他的背包,向村子里走去。

90.村子里 日

老支书拿着自制的铁片喇叭筒,顺着一个梯子,爬到大树上喊话:“乡亲们,李老师从北京回来喽!李老师回来喽!”

在欢呼声中,人们簇拥着身披绶带、满面春风的李振华。柿子树上挂满了火红、晶莹剔透的果实,红叶似火。

李振华画外音:“我回来了,带着我的梦想回到了山村,回到了孩子们中间。群英会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宴请了时传祥、董家耕、邢燕子等我们青年代表,并合影留念。此时此刻,我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省委书记白如冰接见山东代表团时,征求我的意见,建议我留在团省委机关,我婉言谢绝了。我已经离不开我的学生,离不开我的沂蒙山了。”

91.山村 日

老支书正在指挥村民们建学校,人们抬着、扛着木头和高粱秸等向工地上涌来,李振华挽着裤腿,赤脚在泥里踩着,几个村民正在往布兜里铲泥、抬泥。

大娘端着一碗水,热情地招呼着:“李老师,您可甭累着啊!来,快出来,喝口水!”

老支书:“咱们韩旺学校改为高小了,说不定,哪一天还能改中学呢!那个时候,孩子们再不用背着煎饼和地瓜出去上学了!”

工地上的欢声笑语。

李振华画外音:“学校的学生们越来越多,原先的那个山神庙已经装不下了,乡亲们凑钱建了学校。看着新校舍,我仿佛看到了学校的明天,孩子们的明天,沂蒙山的明天……”

叠印:新教室门前,学生们在列队做广播体操。

叠印:学生们在新教室里上课。

叠印:李振华在新学校前与杨潮清及一个男青年握手。

李振华画外音:“县里给韩旺小学派来了两个老师,一个是杨潮清,一个是刚刚毕业的青年大学生小栾。这两个人的出现,让我的支教生涯充满了戏剧色彩……”

92.学校 日

小栾正对着镜子捌饬头发,看着油光光的偏分头,青年得意、自负的神情,他把皮鞋擦得锃光瓦亮,走了出来。看着李振华与美丽端庄、朝气蓬勃的杨潮清正站在教室门前说话,小栾有些酸溜溜的神情。

李振华、杨潮清热情地与他打招呼:“小栾老师好帅啊!”

小栾:“你们好……哎,潮清老师,今天星期天,我们俩一起爬山去吧厂他自负、迷离的眼神。

杨潮清:“哈哈哈,刚刚和振华老师说好了,今天一起去学生家走访呢,咱们一起去吧。”

李振华:“小栾老师,一起去吧,中午我请客。”

栾老师:“哈哈哈哈……吃你的煮地瓜?我可享受不了。我还有别的事情,你们一起去吧。”吹着口哨向房间走去。

李振华与杨潮清对视,杨潮清笑着摇摇头,两个人边走边聊。

李振华:“潮清,我已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了,您要多帮助我啊!”

杨潮清:“哈哈哈,校长谦虚啊,您前年就是全县的劳动模范了,我应该好好地向您学习呢。”

93.山村 日

一辆白色带斗的三轮摩托车飞驰着,一个头戴大盖帽、身穿白色公安服装的人驾车,车厢里坐在一个约30岁左右的青年人,摩托车在老支书面前停下。

老支书哈哈笑着:“吆,王公安,哪阵风把您给吹来了?”

王公安下车、熄火,与老支书耳语着。

老支书惊讶而又不屑的表情,频频摇头:“不可能,你说的绝对不可能!这是哪个龟孙子造这样的谣?”

王公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咱们韩旺是矿区,苏联老大哥帮助我们建起来的钢铁厂生产战备用的特种钢材,咱们这里还有在建的三线厂子。不要忘了,南京过去可是……”

老支书打断他的话:“哈哈哈,俺老耿头长着火眼金睛呢!”

王公安严肃的神情:“上级已经侦测到,附近山里有神秘的电台信号。群众还反映,夜里见过山里发射的信号弹,应该提高革命警惕性,严防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啊!”他指着一起来的人,“这位是上级派来的王侦查员,你们一定要好好配合他的工作。我再说一遍:要严格保密!”

老支书与身穿便衣的王侦查员握手。

94.学校 日

李振华手里拿着一个铃,摇着,同学们匆匆地进入教室,教室里响起“起立!”“同学们好!”“请坐下”的声音。

王侦查员机敏、迅速闪进李振华宿舍。

95.李振华宿舍 日

简陋、简洁的宿舍里,王侦查员快速察看一下,在墙上轻轻地敲击着。他的眼睛停留在收音机上,拿出几个工具,快速打开收音机后盖,卸下线路板,两面观察着,摇了摇头。然后快速安装好。他把所有动过的物品恢复原样,再一次环视,快速离开。

96.学校 夜

乌云滚滚的天空。借着一道耀眼的闪电,我们看见王侦查员穿着雨衣,趴在学校不远处,紧紧盯着亮灯光的一个窗口,时而把耳朵贴在一个仪器上。

窗口,李振华面前放着收音机,他正在调台,李振华开始在练习口型。

床上,春生和张建设正在熟睡。

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霹雳,大雨滂沱。王侦查员把仪器紧紧地抱在怀里,眼睛依然盯着窗口。

李振华站起来,看着窗外,焦虑的神情。

李振华画外音:“明天,六年级的12个孩子就要去乡里参加升学考试了,这是韩旺的孩子们第一次考中学,这雨啊,但愿明天能够停下来……”

97.山区 晨

雨过天晴,明媚的晨光里,树上、地里庄稼叶子上,水珠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李振华、杨潮清、小栾与12个学生们匆匆地行走在泥泞的小路上,他们身后不远处,王侦查员悄悄跟着。

传来山洪的咆哮声,一条湍急的河流出现在人们面前,浑浊的洪水泛着泡沫,漂浮着一些杂草树木,翻滚着汇入远处宽阔的沂河。人们惊愕、无助的神情。

李振华脱掉外衣,穿着背心短裤,试探着向水里走去。

杨潮清惊呼着:“不要啊,李校长!危险!”

李振华对杨潮清和小栾说:“马上就要开考了,同学们现在肯定不能过河。你们两个先在这里守着,我先过河给领导们报告情况,看怎么解决好这个问题。”

杨潮清忧虑的神情:“不行啊,李老师,水流太急了,会出危险的!”

李振华:“我从小在长江边长大,多大的水没有见过?游泳是我的特长,你们放心吧!”

小栾:“不行,你不知道山洪的厉害,再等一等吧。”

“顾不了那么多了!”李振华一边说着,快速扑进湍急的河水。他在激流中奋力游着,不时地陷入漩涡中。

岸上,杨潮清和孩子们的惊呼声与河水咆哮声交织在一起。

一个浪头打来,漩涡中的李振华没了踪影。

杨潮清急得直跺脚,尖叫声,学生们哭声一片:“老师……李老师啊……”

春生和刘卫国要向河里扑,被杨潮清紧紧地拉住。

侦查员迅速跑过来,跳入河水中,向李振华奋力游去。河里漂来一根木棒,侦查员抱着木棒,离李振华越来越近了。李振华从水里露出头,挣扎着,又沉了下去。

侦查员大声喊着:“李老师!”

李振华终于抓住木棒,大口地呼吸着,两人扶着木棒,艰难地向河对岸游去。

两个人上岸,李振华感激地握着王侦查员的手:“同志,谢谢您救了我啊,没想到水流这么急!哎,您是……”

侦查员:“不要问了,李老师,赶紧的走吧,别耽误了孩子考试!”

湿漉漉的李振华在前面跑,侦查员紧随着。

98.某学校 日

两个人跑进校园,校园里静悄悄的。

两位中年人迎上来,其中一个人脸上的焦急与惊讶:“李校长,你们是怎么过来的?学生呢?没事吧?”

李振华:“河里的水太大了,同学们在对岸,过不来啊!王校长,您看怎么办,能不能把试卷拿到对面,在附近的村子里,单独给我们学校考试?”

王校长指着另一个中年人:“李校长,这是咱们县教育局来监考的张局长……”

张局长:“我看可以。山洪来的快,去的也快,看看下午能不能过河,我带着试卷和你们一起过去,单独为你们学校考试。”

李振华感激的神情:“谢谢局长。我先回去,把考试的地方和同学们的吃饭安排一下。”

王校长和张局长看着两个湿漉漉的背影匆匆离开,感动的神情。

99.小河边 日

杨潮清和孩子们焦虑、期待的神情。

李振华和侦查员从河对岸游来,两个人上岸,人们欢呼与激动的神情。

小栾老师看着自己脏兮兮的皮鞋,心疼的样子,左顾右盼。

100.山村 日

村头,王侦查员正在与老支书告别。

老支书哈哈笑着:“怎么?这特务还没有抓出来,王公安你就回去了,怎么给领导交差啊?”

侦查员:“其实,我已经悄悄地跟踪李振华很久了,没有发现任何的异常。我坚决不信有这样的特务,为了孩子们的考试,不顾自己的性命。把自己给淹死了,搜集情报的任务谁完成啊?我倒是想建议,查查这匿名信是谁写的,王八蛋!”

老支书:“好人坏人虽然不写在脸上,差不离还是能够看出来的。李老师,俺给李老师打包票,哈哈哈哈……”

李振华画外音:“一个月之后,传来好消息,韩旺12名六年级学生,全部考上初中。而当时临沂地区初中升学率只有百分之十。为此,县里为我举行了庆功会。不久,组织上在批准我转为正式党员的谈话时,才知道曾经发生的特务嫌疑小插曲……”

101.南京李家 日

李父在看书,李母在擦着桌子,神情忧郁。

李母:“快六年了,振华一直没有调回南京的意思,丽娟这孩子啊,一门心思等着振华。该回的不回来,想去的去不了,眼看着年龄越来越大,急煞我了,咱们等着抱孙子呢,你说怎么办啊!”

李父:“丽娟她妈也真是,和孩子一起去沂蒙山不就得了,城市里就那么离不开的?”

“你以为人家和你一样,老八路啊?将心比心,换了我,也得仔细掂量。生活习惯,光是这露天厕所就受不了……再说,她妈身体不好,那里的医疗条件能行吗?听丽娟说,她妈正张罗着给振华联系工作呢。”李母轻轻叹了一口气。

李父:“我看啊,振华是没有打算调回南京来。”

“六年了,丽娟为咱们家做的那些事,操的那些心,振华如果真的不回来,咱对不住这孩子啊……”李母忧郁的神情。

102.学校 日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来到李振华身边:“李老师,南京的信。”

李振华接过,信封上是熟悉的娟秀字体。他亟不可待地拆开看着,表情越来越凝重。

丽娟画外音:“振华,我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妈妈甚至以死相逼,不准我去沂蒙山工作,甚至天天盯着我,怕我偷偷地跑了,我真的很无奈。她已经把你的工作单位联系好了,说让你认真考虑,尽快调回南京。还说给你三个月的期限……”

李振华痛苦、恍惚地蹲在地上,两只手捧着头。

103.秦淮河边 夜(回忆)

李振华和丽娟倚着栏杆,对面闪烁的霓虹灯。

李振华:“丽娟,在你的心目中,最大的理想和愿望是什么?”

丽娟:“当然是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和喜欢的人永远在一起!”

李振华:“丽娟,你有没有想过,假如有一天,为了最喜欢的事业,为了一个美好的梦想,需要我们离开这个城市……”

“振华,你还对我不放心啊?假如有这一天,你走到哪里,我一定随你到哪里……”丽娟依偎在李振华胸前,深情地说。

霓虹灯的映衬下,丽娟幸福的神情,李振华的眼睛里闪现着泪花。(回忆完)

104.学校 夜

煤油灯下,李振华在写信。

李振华画外音:“丽娟:沂蒙山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这里人们的纯朴、勤劳、善良,他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特别是那个讨饭也要让孩子读书的母亲,让我懂得了希望、爱的真正含义。没有这样刻骨铭心的经历,很难懂得什么是难舍难分。丽娟,我理解你的难处,也理解你母亲的心情……”

105.一组镜头

城里丽娟家,电灯下,丽娟在读信,脸上的泪水汩汩流淌。

李振华画外音:“丽娟,一边是你,一边是这里的一百多个孩子。感情,良心,责任,承诺,还有当初的誓言,我的心被撕扯着。不知道该怎样说出我的选择,说出我对你的愧疚。为了孩子们能够走出大山,也许我会永远的留在这里。不敢想象,有一天再见面时,我如何面对你;更无法想象,因为我的离开,给孩子们的心灵带来的影响甚至伤害,他们的老师,以结婚为借口回到了舒适的城市。我怎样的为人师表?我如何面对关心、呵护我的沂蒙山父老乡亲?我迈不开回去的步啊……丽娟,你能够理解我吗?”

秦淮河边,丽娟孤单的身影,忧郁痛苦的神情……

李振华家,李母与丽娟相拥而泣……

106.学校 日

宿舍里,李振华流泪读信。

李振华画外音:“母亲来信说,丽娟上个月结婚了。那一刻,痛苦、愧疚与无奈,几乎击垮了我。我在沂蒙山默默地祝愿丽娟幸福。我加倍努力的工作,排解着内心无以言表的痛苦……”

敲门声,杨潮清甜甜的声音:“李老师在吗?”

李振华开门,强装笑颜:“潮清老师啊,您请进,坐。”

一阵风儿吹落了桌子上的信,两个人同时去捡,手碰在一起,李振华触电般地躲开。

杨潮清看信,李振华转过身,背对着她。

杨潮清脸上凝重的神情,两个人沉默着。

杨潮清打破沉默:“李老师,事情已经这样了啊,您就尽快解脱出来吧……”

李振华痛苦的神情:“谢谢潮清老师。您忙去吧,我想一个人静一静……”

杨潮清欲言又止,神情忧虑:“李老师,您休息,我走了……”

107.山坡 日

李振华和杨潮清带领学生们在勤工俭学,有的学生在挖中药材,有的在摘酸枣。

春生手里举着两个硕大的灵芝跑到杨潮清跟前:“老师,看!”

同学们把自己篮子里各种药材举到老师面前。

杨潮清:“同学们,我们这个学期勤工俭学的收入,建篮球架已经绰绰有余,还可以给每人买一双回力牌球鞋呢!”

刘卫国:“太好了,去年南京丽娟阿姨给我们买来的球鞋快穿坏了呢。”

杨潮清把目光瞄向坐在远处一块石头上面向南方沉思的李振华,把手指放在嘴上:“嘘……”

镜头转向神情忧郁的李振华,他的面前放着一个装有中药材的篮子。

母亲的画外音:“振华啊,回来吧!丽娟她天天盼着你啊。你不在家,她为了我和你爸爸,操的那些心啊。那次我病了,丽娟背着我在医院楼上楼下……”

恍惚中的李振华喊了一声“丽娟”,叽里咕噜滚下山坡。

杨潮清和同学们惊呼着,跑向李振华……

108.学校宿舍 日

李振华头上缠着绷带,躺在一张简易的单人床上。

杨潮清在一勺勺给他喂药:“李老师,那天,你快吓死我和同学们了……”

李振华愧疚的神情:“潮清老师,对不起啊,给您添麻烦了……”

杨潮清:“哦,对了,我妈给您织了一个围脖,已经很久了,前天我回家才带回来的,只是不知道您……喜欢不?”从包里拿出一条围巾。

李振华连忙从床上下来,杨潮清把围巾搭在李振华脖子上,认真地整理着。

李振华看着杨潮清温柔的动作,眼睛湿润,轻轻地说:“谢谢大娘,谢谢你……潮清……”他转身背对着杨潮清,凝视着窗外,动情地说,“潮清,从六年前踏进沂蒙山,冰天雪地中走进那个温暖的家,就注定了我此生与沂蒙山的缘分……忘不了那碗荷包蛋,忘不了大娘给我洗脚的感受,那时,好想喊一声妈妈……”

杨潮清湿润的眼睛。

李振华:“潮清,我深深地爱着这里的一切……”

杨潮清低着头,轻轻地唤了一声:“振华……”

109.山村 日

清脆的鞭炮声,欢快的唢呐声。欢乐的人群,拥挤在石头的巷子里,墙上,隐约显出用石灰水写的大字:三面红旗万……

一个房子的门上,贴着大红“囍”子。

在人们的欢笑声中,穿着朴素服装的李振华与杨潮清恭恭敬敬,向赶车青年的母亲三鞠躬。

李振华用地地道道的沂源话,腼腆地叫了一声:“娘!”

人们一齐鼓掌喊“好!”老人幸福的神情,拿起手绢,擦了擦眼睛。

李振华、杨潮清给县委书记张奇和老支书鞠躬。

张奇书记紧紧握着李振华和杨潮清的手,对着参加婚礼的人们激动地说:“乡亲们,李振华老师17岁来到咱们沂蒙山,已经七个年头了。今天,他与潮清姑娘结婚了,李老师已经把自己的根扎在咱们沂蒙山区了!我张奇,代表县委,还有全县的老百姓,感谢李振华老师啊!祝愿李老师、潮清老师,明年给咱们生一个活泼可爱的沂蒙娃,大家说,好不好啊?”

欢快的唢呐声,盖过了人们的欢笑声。

在人们的簇拥下,二人进入贴着“囍”子的洞房。

李振华画外音:“那个时候,没有所谓公房。妮子的奶奶腾出自家的一间房子,我和潮清把被子抱到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开始了新的生活。”

110.李振华新家 晨

阳光下,李振华和杨潮清喜气盈盈走了院门。

随着自行车铃声,投递员出现,递给李振华一封信。信封上熟悉的娟秀字体。

李振华疑惑的神情,杨潮清深情、鼓励的目光,李振华看信。

丽娟画外音:“振华,你好吗?人生有许多许多的无奈,让我们相信缘分吧。不要惦记大伯、大妈,不要牵挂我,记住我们曾经的承诺。南京有我,你要安心在沂蒙山工作……”

李振华掩面擦泪,把信递给杨潮清。杨潮清读信,泪流满面。

111.学校 日

字幕:20年后。

群山环抱的沂源县张家坡中学,门口的校牌简陋、相对整齐的校园和石头垒砌的教室。教室的外墙上,贴着用方块红绿纸书写的标语:“迎接高考,向祖国交一份优秀答卷!”

在一个标有“高三(2)”的教室里,李振华正在讲课,同学们全神贯注听课。

自行车清脆的铃声,邮递员骑车进入校园。

112.学校办公室 日

校长手里拿着一份电报,神情凝重。李振华进来,校长给李振华端过一杯水,示意他坐下。

校长把电报递给他:“振华,看来老人家病得不轻啊,不然不会发电报的。”

李振华看着电报,情绪有些失控的样子,转过身擦眼泪,他的肩头抖动着。

校长:“振华啊,赶紧回去看看老人吧,我已经让小张老师去车站给你买票了。”

李振华脸上的泪水:“谢谢校长。这大半年,父亲几次信里说身体有些不舒服,好久没有见到我和孩子们了,希望我们能回南京一趟。我想,人年龄大了,都是这样吧,应该没有大碍……”

校长:“振华,听我的,不要留下什么遗憾,回去吧。如果有必要,就陪着老人多住些日子。”

李振华犹豫的神情:“校长,现在是高考复习的关键时期,看着老师和同学们恨不能把一天当成两天用,我不忍心走开啊!等高考结束吧,不差这几天了。”

“振华……”校长还想说什么。

李振华摆摆手:“校长,您不用操心了,我自己会处理好这件事的。”

校长目送李振华,脸上敬佩、心疼的表情。

113.李振华家 日

普通而简陋的居室,简单的陈设。正面墙上,贴着大大小小的学生奖状,装在镜框中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全国群英会代表合影”的照片格外显眼。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正趴在床沿上写作业。

李振华正在与妻子交谈。

李振华:“潮清,你就不用争了,你也送毕业班啊。学生们盼了十几年,终于迎来了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次高考,你说,咱们能够扔下学生们不管,心安理得回南京吗?”

杨潮清:“振华,我懂得这些。只是南京那边,如果咱们两个都不回去,人家会不会说,咱沂蒙山的人不懂得道理,工作再怎么忙,老人病了,不能撒手不管吧?再说了,儿子的学习成绩你是知道的,一直名列前茅,万一误了他的前程,将来咱怎么面对他啊!”

李振华:“潮清,不要再说了,父亲母亲那边,我会做好解释工作的。东伟那里,我来做说服工作。”

“咣”的一声门响,李振华、杨潮清惊异地回过头来。

儿子李东伟僵直地站在那里,泪流满面,屋门在摇晃着。

妹妹海鹰放下作业本,跑过去,抱着哥哥的胳膊。

东伟诧异、埋怨的声音:“爸,您是爷爷的儿子,回南京的应该是您啊!您不是经常给我们同学们说,百善孝为先吗?”

杨潮清生气的样子:“东伟,你这是怎么跟爸爸说话的?”

李振华:“东伟啊,爸懂得百善孝为先,爸实在是没有办法,我不是还带着二百多个学生的课吗?我能扔下同学们不管吗?”

东伟惊讶地声音:“爸,你怎么忘记了?我也是你的学生啊!”

李振华欲言又止。

东伟:“爸,我没有指望您为我‘开小灶,我们兄妹,谁都没有这样的奢望。您可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别的学生身上,可是……您、您不能剥夺我参加高考的权利啊!”说完,蹲在地上伤心地哇哇大哭。

海鹰给哥哥擦眼泪。

李振华把儿子扶起来:“孩子啊,不是爸妈心狠,也不是爸妈偏心眼,我反复想过了,你是城镇户口,吃商品粮,不考大学可以就业,去上班,挣工资,而农村的孩子呢?只有考上大学……”

东伟有些泣不成声:“爸、妈,在你们的眼里,别人的孩子永远都重要,是吧?谁不想出人头地?爸爸,你整天说你的梦想,我就没有梦想啊?我做梦都是上大学!为了这次高考,我下了多少功夫,吃了多少苦,您看不到吗?你们这样做,是不是太过分了……”

李振华:“孩子啊,爸妈实在是没有更好的办法。为了山里的孩子们,你做出一次牺牲吧,算是爸爸求你了,好不好?”

杨潮清转过身去,悄悄地擦眼泪。

东伟哽咽着,海鹰给哥哥擦眼泪。

114.李振华家 日

一群中学生嘁嘁喳喳地出现在门口,李振华和杨潮清走了出来。

一个学生双手递给李振华一张纸:“李老师,这是我们全体同学们的保证书,大家都签了字的。您放心回南京吧,我们一定会努力复习,绝不会让您失望的!”

李振华看着手里的保证书,上面密密麻麻的签满了名字。

海鹰怯生生的声音:“我爸爸不回南京了,他说,让东伟哥哥回南京去照顾爷爷……”

“啊?”同学们惊讶的神情,“李老师,您不能这样,这对东伟不公平啊厂

杨潮清:“好了好了,同学们,我和李老师再商量一下,你们先回去学习吧,好不好?”

同学们拉着东伟的手,簇拥着东伟,向教室方向走去。

115.火车站 日

李振华一家在为东伟送行。

东伟手里提着一些大包、小包,肩上背着书包,脸上挂着泪水。

李振华把一封信交给他,拍拍他的肩膀:“孩子,委屈你了,爸妈谢谢你啊。把这封信给爷爷。”

东伟点点头。

海鹰:“哥,爷爷的病好了,你就赶紧的回来,千万不要耽误了高考啊!”

东伟摸着妹妹的头,挥手告别。

随着汽车喇叭声,一辆吉普车在李振华跟前停下,张奇书记匆匆地走下车,拉住了正在准备上火车的东伟。

李振华一脸的惊愕。

张奇书记严肃地:“振华,你糊涂啊!不管农村还是机关的孩子,他们都是平等的,孩子们是属于国家的,你没有权利阻止东伟高考!他不能去南京,今天,你必须给我走!”从东伟手里拿过车票,塞给李振华。

“呜——”火车鸣笛,腾起的蒸汽中,张奇推着李振华走向车门。火车开走了,蒸汽散去,李振华两手捂着脸,痛苦地蹲在地上。

人们愕然的神情。

李振华满脸的泪水:“张书记,再有几天就高考了,我现在无论如何都不能走啊……”

张奇书记摊开双手,生气而又无奈地:“你,你……这……”

116.李振华家 夜

李振华与杨潮清坐在饭桌旁,筷子放在盛满稀饭的碗上,饭桌上的饭菜,看上去没有动过。

杨潮清看着满脸泪水的李振华:“振华,伤心无助于事。再怎么也不能不吃饭啊!你的情绪,是会影响同学们的复习的。”

李振华:“这辈子,我最对不起的就是父亲了。刚到沂蒙山时,连续三个春节都没有回南京,有一次是因为大雪封山,那时候,打电话、发电报,要跑一百多里路去县城。那是百年不遇的大雪。从小年那天,爸妈一直盼到除夕。爸跟我妈说,儿子今天肯定回来了,我去车站接他,你在家包饺子吧……”

杨潮清在抽泣。

李振华:“爸在码头上,从上午一直站到下午,天快黑了……”

(闪回)

江边码头上,在提着大包小包的人流中,李父眼巴巴的寻觅着。

丽娟手里拿着电报跑来:“李伯,振华他来电报了……”

路灯下,几乎空无一人的大街上,老人在丽娟陪伴下,疲惫行走的身影。

老人躺在床上,李母轻轻地叹着气,用毛巾在李父额头上热敷……(闪回完)

李振华:“那时候,父亲知道我的粮票接济了学生和乡亲们,怕我挨饿,每次来信,总要随信寄来十斤粮票。后来妈告诉我,爸因为吃不饱,营养不良,患了水肿病……”

杨潮清:“振华,不说了,但愿这一次爸爸能够康复,闯过这一关。休息吧,明天还要上课。”

117.教室 日

李振华正在讲课。黑板上方写着醒目的粉笔字:距高考还有5天。

邮递员推着自行车,神色慌张出现在教室门前。

李振华连忙出来,投递员递过一封电报:父病危,速回。

李振华拿电报手抖动着,他向邮递员示意道别,然后把电报塞进兜里,擦干眼泪,大步流星走进教室,继续讲课。

118.教室 日

李振华正在讲课。黑板上方的“倒计时”显示:距高考还有3天。

教室门口,停着一辆绿色的自行车,邮递员蹲在地上,双肩抖动着,手捂着脸,泣不成声。

李振华瞥了一眼邮递员,神情有些恍惚。

李振华用镇定声音对同学们说:“现在自习15分钟,任何人都不要离开教室。”他从讲台桌子的抽屉里拿出一叠白纸,悄悄地夹进怀里,走出教室。他来到邮递员身旁,轻轻地拍了拍蹲在地上抽泣的邮递员。

邮递员没有抬头,递去手里的电报。

李振华接过电报,看都没看,泪流满面,有些踉踉跄跄地走向学校后面的山坡。

119.学校外 日

一片岩石裸露的空地上,李振华面向南方,猝然跪下,发出低沉的哀鸣:“爸啊……”

山谷中肃穆、悠长的回声:“爸啊……”

泪流满面的李振华把白纸点着,纸灰缓缓地飘向天空。

父亲当年的声音:“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啊!在那里工作个三年五载就回来,我和你妈还等着抱孙子呢,呵呵呵!”

李振华画外音:“爸,儿子对不起你,儿子不孝啊!您为什么要走得这样匆忙,儿子连一口水也没有给你端啊!再有几天,儿子就可以回去,和您见上一面的,你怎么不等儿子啊……”

松涛伴随着低沉压抑的《沂蒙山小调》响起。

李振华的身后,传来一阵压抑的哭泣声,他缓慢起身,回过头,表情瞬间凝固。

山坡上,学生们跪倒了一片,“李老师……”“老爸……”“李老爸……”学生们哭喊着。

李振华突然感觉到了自己的失态,他迅速擦干眼泪,镇定地说:“同学们,咱们去上课。如果你们考出好成绩,我父亲的在天之灵,会感到欣慰的,我的心里也会好受一些……”

120.考场 日

教室门口贴着“第x考场”,学生们正在考试。

铃声响了,东伟和同学们走出考场,相互间交流着考试题答案。

海鹰拿着一个冰棍,向东伟跑去。

121.火车上 日

李振华坐在靠窗的位子,看着车外一闪而过的青山绿水。

父亲的声音:“我们期待着儿子从沂蒙山载誉归来。寄去20斤大米,馋了的时候,改善一下生活……”

李振华泪流满面……

122.南京李家 日

慈眉善目的母亲脸上挂着微笑,李振华正在为母亲洗脚,洗的非常仔细。然后,他为老人按摩腿和肩膀。

李母缓慢的声音:“你爸说,他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去儿子工作的地方去看看。他临走的时候啊,一再嘱咐,振华回来,不要责备他,忠孝不能两全,儿子他没有错啊。”

李振华哽咽着,继续为母亲推拿。

李母:“你父亲说,爱自己孩子的,是人,因为天经地义;爱别人孩子的,是神,因为这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咱们为有这样的儿子,骄傲啊!振华,不要惦记我。妈就是走不了路了,不然啊,我真想去沂蒙山,去儿子工作的地方看一看啊。”

123.南京某商店 日

文具柜台前,李振华浏览着。

海鹰的画外音:“爸爸,我想要一个带乘法口诀的铅笔盒,我们好几个同学都有。你这次在南京给我买一个,好吗?”

李振华看看手里的钱,指着文具盒对售货员说:“要10个。”

售货员取文具盒:“不好意思,只有7个了。”

李振华向售货员指点着其他文具。

124.学校 日

张家坡中学校园里一片欢腾,同学们围成一圈圈,兴奋地交换看着录取通知书,喜形于色。

李振华提着大包小包走进校园,立刻被同学们围了起来。“李老师”、“李老爸”的声音不绝于耳。

李振华面带笑容,给这个递上一支钢笔,给那个送上一个硬壳的日记本,说着鼓励的话,在同学们递过来的本子上写留言。其中,李振华在一个本子上写:“走出大山,勿忘沂蒙养育情——李振华,1978年8月。”

人群外,一个姑娘手里拿着录取通知书,低着头,愁眉不展,孤零零地站在那里。

李振华来到她的身边,关切地问:“赵丽,怎么了?”

赵丽给老师鞠躬:“李老爸好。”她强装笑脸,还是忍不住流下眼泪,“俺弟弟今年考上了高中,俺爹的病老是不见好,娘说,俺考上了,怕也……”

李振华接过通知书,“复旦大学”几个字赫然入目。

李振华欣慰的神情:“孩子啊,你没有辜负爸妈和老师们的期望,祝贺你啊!上学的费用你不用愁,我来想办法。”

赵丽:“李老爸,我上初中、高中都是您资助的,还有俺爹看病的钱,你能有多少钱啊?俺家就是个无底洞,再不能麻烦您了!”

李振华:“孩子啊,能够考上复旦大学的,咱们这里有几个?老师不是为了你自己,国家需要人才啊!无论如何,老师也要送你上学!让你爸妈放心吧!”

“老爸……”泪眼迷蒙的赵丽,深深地鞠躬。

125.学校小学部 日

一群小女孩围着李振华欢呼雀跃,有的抱着他的胳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李振华打开一个包装,拿出漂亮的文具盒给孩子们分发着。

拿到文具盒的孩子欢呼跳跃着离开。

李振华手里只剩下一个文具盒,海鹰和一个叫小兰的女孩跑到他的面前,看到李振华手里的文具盒,两个孩子你看我,我看你。

李振华把文具盒塞到小兰手里,小兰看看海鹰,不知如何是好,海鹰擦眼泪转身跑开。

小兰举着铅笔盒,向海鹰追去。

126.李振华家 夜

李振华、杨潮清坐在低矮的板凳上,神情凝重。

杨潮清:“振华啊,咱俩结婚20年了,当初,我就是敬佩你的人品,你的事业心,你的责任感,你对咱沂蒙山孩子无私的爱。可是,事业和家庭不应该是对立的啊。作为女人,我多承担一些家务,理所当然。可是,在许多方面,比如父爱,我取代不了你啊。”

李振华轻轻地叹了口气,头低垂着。

杨潮清:“一连三天了,东伟一直没有接到录取通知书,看着同学们领到通知书的高兴劲儿,听着校园里的笑声,他躲在家里掉泪。振华,你不觉得我们欠孩子们太多太多吗?结婚后,我们长期调不到一起,那时候我一个人带着东伟,上课时就把他锁在家里。他出生半年多,一次我带着同学们外出勤工俭学,中午回到家,孩子睡觉的篮子翻倒在地,东伟却不见踪影。那一刻,我简直要疯掉了,以为他被狼叼走了,结果,他睡在了床底下,一脸的灰土、泪痕……我生海鹰的时候,你已经调到张家坡中学,孩子出生一百天,你才回来看她。今天下午,因为那个铅笔盒,海鹰流着眼泪跑回家,我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她也知道那个文具盒自己不能要,可她毕竟是个孩子啊!你如果平时多关心她,她会觉得委屈吗?”

李振华泪眼迷蒙:“潮清,不要再说了……”

杨潮清:“孩子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你过问得的确太少了。你不觉得,孩子们对你越来越生疏了吗?”声音有些哽咽了,“孩子们抱怨时,我只能说,你们爸爸做得对,为人师表,就应该这样。可是振华,我背地里掉过多少眼泪,你知道吗?手心手背都是肉啊!你对学生们和咱们自己的孩子,能够做到一视同仁,我就知足了……”

李振华起身,擦干眼泪,走进女儿的房间。

海鹰睡着了,脸上挂着泪珠。

李振华默默地坐着床沿上,愧疚地看着女儿,轻轻地把孩子脸上的泪珠拭去,出衣袋里掏出一个蝴蝶结状的漂亮发卡,放在海鹰枕头旁边……

127.学校 夜

夜深人静,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上,偶尔飘过一团云彩,洒满月光的地上,忽明忽暗。

李振华独自坐在校园一角的石头上,随着月光下云彩的流动,他流泪的脸上忽明忽暗。

周围是蛐蛐的叫声。

杨潮清哽咽的画外音:“振华,这么多年了,我在省里担任厅长的哥哥,几次想把我们调到省城,因为你的坚持,我便心甘情愿,陪你留在山里。你的工资,大都资助了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我一个人的工资,养三个孩子还有老人,我没有抱怨。我一件衬衣,晚上洗了晾干,第二天接着穿,我也不抱怨。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吃饱,我把粮店供应的细粮,背到集市上换粗粮,当一些熟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我的时候,我像是做贼一样,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啊!”

李振华低着头,肩头在抖动。

杨潮清压抑哭诉的画外音:“有一次,东伟居然问我,妈,父亲是我们亲爹吗?我打了他一巴掌,孩子没哭,我先哭了……”

李振华双手捂在脸上,泪水从指头缝里溢出来。

杨潮清呜咽的画外音:“那一年,大年三十,我拿出仅有的几块钱让东伟去买肉……”

128.集市 日(回忆)

一个卖肉的摊子前,人们正在买肉。

“俺要5斤,要瘦一点的!”

“俺割10斤,肥瘦搭配着。”

东伟走来,人们热情地向他打着招呼。

“东伟,割肉啊?明天是大年初一,俺给李老师、潮清老师拜年去。”

“东伟,代俺给李老师、潮清老师问好啊!”

东伟一边感谢众人,把一把零钱递给卖肉的:“就买这些钱的。”

卖肉人数了数钱说:“可以称一斤半。要肥的瘦的?”

东伟迟疑了片刻说:“肥的吧。”

人们诧异的神情,目送东伟提着一小块肉匆匆的离开。

129.李振华家 日

李振华正在院子里劈柴。

一个农民打扮的人提着一只白条鸡,另一手里端着一瓢鸡蛋进来:“李老师,俺给您拜早年了!今年养的鸡不少,给您拿来一只,李老师,您可别见外啊!”

李振华和杨潮清正在推让,又有一个村民提着一块肉进来,二话不说,扔下就跑。

李振华、杨潮清连忙追出去,人已不见踪影,送鸡和鸡蛋的村民放下东西,匆匆离开。

李振华回来,看着这些东西若有所思,他把大门关上。

一会儿,门外有人喊:“李老师开门,给老师拜早年了!”

李振华向杨潮清、东伟摆摆手,示意不要说话。

片刻,门外传来那个人的声音:“李老师,俺拿来一点猪肉,挂在您大门上了啊!”

一会儿,门外又有人敲门和“拜早年”的问候声。

李振华一家人互相看看,都不应声。

门外传来海鹰的声音:“爸、妈,开门啊!你们出来看看,这是怎么了?”

李振华、杨潮清来到大门外,目瞪口呆。

门的锁鼻上,把手上,墙的钉子上挂着七八份肉和白条鸡……

李振华对东伟说:“都给我退回去。”

东伟为难的样子:“爸,你能告诉我,都是谁送来的吗?”

李振华左右为难的样子。

一个村民走过来:“李老师啊,俺们欠你的情,一辈子也还不清啊,就这么一点点心意,您就别难为孩子了!”

李振华、杨潮清满眼的泪花。

村子里传来二踢脚“咚——叭!”的响声和孩子们孩子们愉快的喊声:“过年喽!”(回忆完)

李振华从回忆中回过神来,他擦干眼泪,思索着什么……

130.学校 日

办公室里,一个老师正在接电话:“喂,哪里?南京啊?哦,我马上去喊振华老师。”

李振华匆匆进来接电话,焦急的声音:“啊?什么?”

校长和老师们连忙跑过来:“怎么了?振华!”

李振华几乎站立不住,嚎啕大哭:“我妈……她脑血栓,偏瘫了啊……”

同事们围了过来,扶着他,七嘴八舌安慰他。

131.学校 日

校长在打电话:“刘县长吗?”

电话里:“哪里?我是刘卫国。”

校长“刘县长,看来这一次,李振华老师是非调回去不可了。对,您给地区教育局的领导协调一下吧,请他们尽快给南京方面联系。对,把调令发过来。好,还是县长想得周到。对,越快越好!谢谢县长关心重视啊厂

132.校长办公室 日

校长正在把一些文件给李振华看:“这是你的调令,这是潮清老师的调令,这是儿子东伟的商调函,这是海鹰的转学证明,这是商品粮关系转移、户口转移介绍信,你收好了。”

李振华手里拿着一沓文件,眼睛湿湿的:“校长,您这是硬要赶我振华走啊……”

校长泪流满面:“振华,百善孝为先啊。你自己说,我们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老师们,同学们,乡亲们,哪一个舍得你离开?话再说回来,你在沂蒙山区奉献了30多年了,对得起乡亲们了。叶落总是归根啊,你也该回去了!”

两个人同时在擦眼泪。

133.李振华家 晨

天刚蒙蒙亮,李振华一家在匆匆忙忙收拾整理物品,屋里堆着一个个大包小包。

李振华正在催促着杨潮清和孩子们:“快一点,趁着乡亲们和同事没有起床,咱们赶紧的去车站。”他推开房门,脸上神情瞬间凝固了。

134.李振华家门外 晨

巷子里挤满了人,有的妇女怀里抱着一只鸡,有的手里提着各种各样的水果、花生、核桃,有的提着一篮子鸡蛋。

一个男孩子的手里,捧着一个蝈蝈笼子,一只蝈蝈向外张望着。

没有一个人说话,人们静静地站在那里,泪水在一些人的脸上悄悄地流淌。

一辆吉普车开了过来,司机和一个中年人下车,他拉开吉普车后座的门,扶出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

李振华:“卫国,你怎么来了?”

刘卫国:“李老师,我妈也来了,过来送送您啊。”

刘卫国的母亲来到李振华面前,从怀里掏出一面绣着“铭记师恩”的锦旗,捧着李振华的手,想跪下。

李振华一把拉住她:“老大姐,使不得,使不得啊!”

刘卫国掏出手绢,擦拭着眼睛,拉开车门:“李老师,您上车吧。”

此刻,小兰匆匆地跑来,手里捧着那个文具盒,她缓缓地来到海鹰面前:“海鹰姐姐……”

两个孩子抱在一起,失声哭起来,所有的人都在擦眼抹泪。

小兰泪眼迷蒙:“海鹰姐,别走……”

“咚”的一声,李振华手里箱子掉在地上,他泪流满面:“乡亲们,我李振华,不走了……”

“咚!”杨潮清、孩子们手里的包掉在地上,脸上复杂的表情。

乡亲们惊愕的表情。

一个妇女流着眼泪,激动地说:“乡亲们,李老师为了咱们的孩子,连自己的老娘都顾不上伺候,人心都是肉长的啊,谁都是爹娘养的,咱们替李老师尽孝!俺闺女小青没有考上高中,俺让她去南京伺候老太太!”

几个人同时说:“好,明年,让俺的闺女去!”

李振华、刘卫国脸上流淌的泪水。

深情、舒缓的背景音乐《沂蒙山小调》响起。

音乐声中,闪现一个恬静、有些稚气的女孩子挥手与家人告别,登上公共汽车。

135.南京李家 日

小青正在给轮椅上的李母捶背。

李母:“小青啊,辛苦你了。来了半年多了,一定想爸爸妈妈了吧?等放了暑假,让振华把你带回去吧。”

小青:“奶奶,俺不想回家,李老师在俺们老家工作30多年了,都不回来呢!”

李母呵呵笑着。

小青:“俺爸说,有许多次,上级要调李老师去临沂和省里工作,李老师都没有去。李老师从我们韩旺小学往张家坡中学调的时候,两个村子还差一点打了起来。”

李母:“哦?有那么严重吗?”

小青:“就是,那天……”

136.山村 日(回忆)

村头,李振华与老支书正在说话。

老支书手里拿着一份文件,愤愤不平的样子:“张家坡中学?上级怎么会这样办事?也不给俺们商量一下,说调走就调走吗?不行。还像前两次那样,乡亲们都到区委坐着去,看哪个能把你调走!”

李振华为难的神情:“耿书记啊,咱都是党的人啊,调动工作必须五条件服从。前两次我没有走成,教育局长很恼火。张奇书记警告我了,这次如果再走漏了消息,他就处分我……”

老支书:“啊,有这么严重啊?俺可不能让你受处分!不过,俺得给大伙们说一声,私自把你放走了,俺可担不了这个责啊。这样,你先回学校去准备一下吧厂

李振华转身向学校走去。

老支书拿着铁皮喇叭筒,匆匆来到大树下,“噔噔噔”向梯子上爬,因为用力过猛,梯子的第三格突然断了,老支书跌落到地上。他一边“哎呦”,一边挣扎着爬起来,发现喇叭筒被自己压扁了。他把喇叭翻转,用脚踩了一下,喇叭筒复原,再抬头看看断了的梯子,气恼地离开。

137.山村 日

老支书提着一面铜锣出来,一边敲锣一边喊:“乡亲们,李老师要调走喽!”

人们慌慌张张地从不同的方向跑出来,急切地相互询问着:“怎么了,怎么了?”

锣声与吆喝声:“乡亲们,李老师要调到张家坡喽1”

此刻,几个陌生人与推着自行车的李振华从学校方向走来,自行车的后座上,夹着一个脸盆,脸盆里装着书等简单的生活用品,黑压压的学生跟在后面。

村民们把这几个人团团围住,双方剑拔弩张,许多人喊着:“李老师不能走!”

无奈的李振华向老支书投去求助的目光。

老支书拨开人群,十分生气的样子:“唼,这是怎么了?我看哪个拦着,敢不让李老师走?还无法五天了啊?你们是不是傻了啊?李老师在咱们村教的是小学,到张家坡是教中学,这是提拔,你们懂不懂?你们想让李老师教一辈子小学吗?啊?有本事,考上张家坡的中学,李老师还教你们的孩子!都给我让开!”拨开人群,护着李振华上路。

大街小巷挤满了人,人们泪流满面,脸上无奈、无助的神情,跟着李振华,向村子外走。

李振华脸上挂满泪水,推着自行车,三步一回头,频频向乡亲们和孩子们挥手,泣不成声:“乡亲们,同学们,都请回吧,我振华还会回来看大家的……”

小青提着一篮子苹果从一个巷子里跑出来,向李振华跑去……(回忆完)

138.南京李家 日

小青脸上挂着泪珠,李母欣慰的神情。

几个妇女正在裁剪衣服,天蓝色的缎子布料,格外刺目。

小青疑惑的神情:“奶奶,这是在做什么呀?”

李母:“这是给奶奶做送老的寿衣啊。”

小青惊恐道:“奶奶不要啊,小青害怕!”

李母:“小青不怕,奶奶现在还舍不得走呢。将来啊,我要等小青结婚,然后,小青领着孩子来给奶奶过90大寿、百岁大寿哦!呵呵呵呵……”

“奶奶!”小青破涕为笑。

敲门声。

小青开门:“奶奶,丽娟阿姨来了!”

丽娟提着一些水果进来。

李母感激的声音:“哎呦,闺女,快坐下,大热天的。”

丽娟:“大妈,给您织了个毛衣,不知道合身不,您试一试。”

李母笑呵呵的神情:“丽娟,这夏天,就把冬天的衣服送来了,你让大妈说什么才好哦……”

丽娟拿出另一件红色的毛衣:“哎,小青,这一件是你的。我不能经常过来,辛苦你了。”

小青:“俺应该的啊。谢谢丽娟阿姨了!”

139.南京李家

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女孩捧着一杯水,双手递给轮椅上的李母。

李母指着一个红木箱子说:“杏花啊,把这个拿出去,晒一晒。”

杏花打开包袱,一脸的惊愕:“奶奶,俺怕……”

李母:“杏花不怕。每年晒一晒,要让阎王爷爷知道,这里啊,还有一个老不死的……”

杏花:“奶奶,您在说什么呀,俺不让奶奶死!”

李母:“等到阎王爷爷听烦了的时候啊,就说,你越是想来我这里啊,哼,就偏不让你来,呵呵……”

杏花纯真的笑声。

晾在院子里的寿衣格外刺目。

140.南京李家 日

一阵敲门声,杏花开门,街道办事处一位女主任与一个干部模样的男同志进来。

杏花:“奶奶,来客人了。”

客人来到李母跟前,女主任介绍说:“大娘,咱们玄武区教育局新到任的王局长过来看望您老人家。”

李母:“谢谢,谢谢。这些年啊,教育局的领导们每年来好几次啊,我替在山东工作的儿子,谢谢你们了!”

王局长:“大娘,您今年有80岁了吧?”

李母:“虚岁83喽!”

女主任:“把振华调回来,伺候您老人家呗!”

李母呵呵笑着:“那敢情好哦!”

女主任:“振华暑假回来的时候,您问问,他有没有这个想法,好吗?大娘。”

李母:“好啊!好啊!”

141.火车上 日

车窗外飞闪的田园风光。

伴随着火车前进的节奏,餐车上,李振华把削好的一个苹果递到杨潮清手里:“一转眼,就是30多年啊!想想初到沂蒙山时的艰难,看看今天……”

杨潮清:“是啊,国家,社会,我们每个人,发生着多么大的变化啊!最大的变化,是我们越来越老了。常常感叹流逝的时光,感叹人生的奇妙。假如30多年前你不是来沂蒙山,也许你现在是一所大学的资深教授。假如全国群英会之后你留在了省委机关……”

李振华:“是啊,生命中有那么多未知的假如。假如我在沂蒙山没有经受住考验,假如因为工作和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让人变得自暴自弃,假如……”

杨潮清:“哈哈哈哈……那不是你振华的风格。”

李振华充满深情地:“是啊,当年的一幕一幕,常常在脑海里晃啊晃啊,韩旺村的老支书,还有那个独腿老英雄……”

142.山村 日(回忆)

村子里到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标语。在一个临时搭起的台子上,一面旗子上写着“革命大串联战斗队”。台子上坐着一群穿草绿色服装的男女青年。

老支书挂着“走资派”的牌子,低着头,站在上面。

小栾老师正在呼口号:“打到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李振华!揪出国民党特务李振华!”

台下,站着李振华和拄着双拐的老人,还有许多孩子和乡亲们。

小栾:“把国民党特务、刘少奇的孝子贤孙李振华揪上台来!”

李振华甩开几个想对他“别烧鸡”的人,大步走上台子。

两个人给李振华的脖子上挂“国民党特务”、“走资派”的牌子,猛地向下按他的头,李振华倔强地昂着头。

小栾:“李振华,你要彻底坦白!当年刘少奇为什么送给你请柬,怎么没有送给我们啊?”

台下的乡亲们哈哈大笑。

小栾:“你与刘少奇是什么关系?南京特务机关派你来干什么?你的上级是谁?同伙是谁?秘密电台藏在哪里?你要老实交代厂

李振华不慌不忙,从衣服兜里掏出一张纸,不紧不慢念起来:“最高指示,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它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台上台下一阵骚动。

李振华:“我的检讨: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

台子上的老支书低着头“嘿嘿”笑着,台下乡亲们和孩子忍俊不止,哈哈大笑。

小栾气急败坏地喊着:“李振华不投降,就叫他灭亡!”

几个人跑过来,要对李振华“别烧鸡”。

“住手!”支前老英雄拄着双拐,艰难地走上台子,他愤怒地举起一支拐,把“革命大串联战斗队”旗子打落下来,然后指着小栾和那几个造反派:“你们几个是哪里来的乌龟王八蛋?啊?滚出我们沂蒙山!老子当年连日本鬼子都不怕,还怕你们几个兔崽子?我看哪个敢动李老师一指头!”说着,他把拐仗扔向那几个造反派。因为用力过猛,老人跌坐在地上。

台下的乡亲们高呼着:“贫下中农永远忠于毛主席!”“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人们一拥而上,扶起老人,把老支书和李振华脖子上的牌子摘下来,扔在地上,与造反派们对峙着。

小栾他们看着老英雄气得浑身哆嗦的样子,看着群众护着李振华,扶着老支书,便虚张声势互相招呼着,灰溜溜地离开。(回忆完)

143.火车上 日

李振华:“每一次被批斗回到牛棚,总要从被窝里发现水果糖、花生、栗子、鸡蛋等好吃的。我知道,那是乡亲们冒着危险,悄悄地送过来的。有乡亲们的呵护,那时候,还真没有怕过什么人……”

杨潮清笑着擦眼泪:“30多年了,我们的学生遍布天南地北、各行各业,那么多学生出类拔萃,那种成就感,无以言表。咱的学生中有省部级干部,有国家级的科学家。每年春节,那么多拜年的学生,电话里深情的问候,特别是学生们拥着我,喊我‘妈妈的时候,无论经历怎样的艰难和委屈,那一声‘妈妈,觉得这辈子当老师值了……常常想,假如有来世,我还选择做教师。”

李振华:“是啊,工作和生活中有许多的假如,也有许多的不如意。想一想,我们在传递知识、传递爱的同时,收获喜悦,收获爱,内心永远是那样平和、纯净。常常想,‘老师这个称谓,是何等的神圣!”

杨潮清:“呵呵,振华,你老了,还是那么富有激情……”

一个30多岁、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青年来到李振华夫妻面前:“是李老师、杨老师吗?”

夫妻俩疑惑地神情:“你是?”

青年呵呵笑着:“我是张天星啊!”

李振华:“哎呦,是那个调皮的铁蛋啊,哈哈哈哈!你怎么在火车上?你现在哪里工作?”

张天星:“我在南极考察队工作十几年了,这次是回来是去南京参加一个学术交流活动。老师,你们这是……”

李振华:“暑假,回南京看看老人。”

张天星:“哦,奶奶身体好吧?这次去南京,我想和老师一起去看奶奶。哎,对了,这趟车上还有我们好几个同学,我先到前面打个招呼,一会再过来陪老师说话啊!”匆匆离开。

李振华感慨的神情,眼前闪现着,弯弯的山路上,他拉着铁蛋的手,跟着担架小跑着的画面。

车厢喇叭在广播:“各位乘客,刚才,一位朋友为9号车厢里来自沂蒙山的李振华、杨潮清老师点播了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祝两位老师幸福安康,永远年轻!现在请各位乘客一起欣赏。”

车厢里充满深情的歌声。

片刻,9号车厢里涌来不同年龄段的人:“李老师好,杨老师好!”

人们互相报出自己的姓名,或者父母的姓名。

一个美丽的女孩说:“我是刘卫国的女儿啊!”

许多人挤过来,与两位老师握手,合影……

充满深情的歌声中,李振华、杨潮清热泪盈眶。

144.南京李家 日

李振华在为轮椅上的母亲捶背,杨潮清戴着眼镜,在为老人洗脚,修剪脚趾甲。

敲门声,杨潮清开门,丽娟抱着西瓜进来。

李母:“哎呦,看看这个巧哦……”

李振华、丽娟几乎同时喊着对方的名字:“振华……”“丽娟……”

李母:“丽娟啊,快坐快坐,振华他们昨天刚刚来呦……”

杨潮清过来,拉着丽娟的手,激动、感慨的神情:“丽娟妹妹,妈说您……”杨潮清说不下去了,泪流满面。

丽娟:“应该的啊。嫂子,你们那么远,老人身边没有人不行。你们就放心好了!”

李振华感动、复杂的神情:“丽娟……”

李母:“振华啊,你去买菜,把丽娟留下一起吃饭……”

丽娟:“大妈、振华、嫂子,我顺道过来看看,今天不在这里吃饭了,我还有事情,改日吧1”

李振华、杨潮清送丽娟出门,回来后,李振华脸上挂着感动、若有所思的神情。

李母:“振华啊,区教育局王局长说,这两天想请你一起吃饭。”

李振华:“妈,王局长已经给我说了他的想法。我已经在沂蒙山工作了30多年了,已经适应了那里的环境,回到城市,还有一个再适应的过程。再说我也就快退休了,再回到咱们南京,也出不了几年的力了啊。”

李母:“振华啊,妈尊重你的选择。只是,这十年里,山里的姑娘们先后来了八个,对妈那个好啊,个个都像亲孙女一样。虽说呢,咱给了孩子们保姆费,可是,我心里还是过意不去啊。改革开放了,她们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和天地,咱不能误了孩子们的前程啊!”

杨潮清:“妈,过几年我就退休了,我来南京伺候您老人家,现在您不用想那么多。”

李母:“孩子,我想好了,这一次啊,我就跟你们走,我也想去沂蒙山,看看你们工作的地方,看看那里的好山,好水,好人……”

杨潮清担忧地:“妈,我有些担心,您能够适应山区的生活吗?”

李母:“呵呵呵呵,妈这把老骨头了,哪里不能埋呦……”

“妈……”李振华、杨潮清一齐叫着,眼睛里闪着泪花。

145.沂源县公共汽车站 日

许多熟悉的面孔前来迎接李振华一家,他们抢着推轮椅上的老人。

李母幸福的神情。

146.李振华家 日

李母坐在轮椅上,正在看墙上儿子参加全国各种表彰会的照片,翻看书橱里各种荣誉证书,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李振华正在为母亲整理床铺。床边的那个红木箱子被他碰倒,里面的寿衣露了出来。李振华蹲下,把寿衣抱在怀里,泪流满面……

147.山村 日

李振华和妻子推着轮椅上的老人游走在风光如画的小河旁、果园、公园里,无论男女老少,都热情地跟给老人打招呼,问候,有的跟老人合影。

两个年轻美丽的姑娘与幼儿园的小朋友走来。

“海鹰!”李母高兴地喊着。

海鹰姑娘来到李母轮椅旁:“奶奶,这是我同事小兰。”

小兰:“奶奶好!”

幼儿园的孩子们围着老人喊:“奶奶好。”

一个孩子抱着苹果,送到老人手里。

李母呵呵笑着,李振华、杨潮清和孩子们欣慰的表情。

148.山村 日

一个50岁左右的人笑呵呵地推着李母,李振华扶着母亲的肩膀,在一条小河边走着。

李母:“你也是振华的学生?”

老人:“俺,俺儿子、闺女,还有俺孙子孙女,都是李老师的学生啊!俺上学的时候,穷啊!书本、文具,包括吃饭和穿的衣裳,都是李老师替我买的。十年前,儿子、闺女同时考上大学,家里只能供得起一个,李老师二话没说……”

李振华连忙制止:“清华……”

清华:“哈哈哈,大娘,李老师给我起了这么个好的名字,我枉废了李老师心愿啊!”

李母呵呵的笑着。

149.山村 日

揪心的救护车的声音。

车停在李振华家门口,医生用担架把眼睛紧闭的李母抬进救护车,救护车疾驶而去。

150.医院急诊室 日

医生正在为李母检查:“除了偏瘫的老毛病,没有发现什么大的问题,可能是因为水土不服,引起的心力衰竭。”

151.医院病房外

刘卫国等来病房送鲜花和水果的人隔着病房的窗户在看李母。

李母微弱的声音:“振华啊,把那个箱子拿来……”

箱子打开,寿衣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泪流满面。

李振华“扑通”跪倒在母亲床前,泣不成声:“妈,是儿子害了你,振华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把您老人家接到山里来啊!妈,儿子好后悔啊!”

走廊里,一个中年人哭诉着:“大娘,李老师都是为了俺们山里的孩子啊,您千万不要怪罪李老师,您可千万不能走啊……”

几个学生们哭喊着:“奶奶,李老师是为了我们,才把您接来的呀,奶奶,您不要怪罪李老师呀……”

一个戴着白帽子和口罩的中年人一边穿白大褂一边急匆匆走进病房。

护士:“大家不要哭,让一让,省里的专家来了。”

专家戴着听诊器给老人做检查,然后拿出银针,轻轻地在老人头上扎着。

老人慢慢的睁开眼睛,看着人们,露出笑容……

医生摘下口罩,与李振华紧紧地握手:“李老师,奶奶没事了。”

李振华:“启航,是你啊!谢谢,谢谢……”

152.沂源县实验中学 日

美丽整洁的校园里,李振华、杨潮清推着轮椅上的李母在游览,老师们、穿着整齐的学生们热情地向老人问候。

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老师跑过来:“奶奶!”

李母:“呵呵呵,我们的东伟老师啊!”

东伟推起轮椅,朝前走去,一群学生们问候着:“老奶奶好!东伟老师好!”

校园的公园里,一片金灿灿的蒲公英,秋日的阳光下,蒲公英细长的茎上,结着一个个绒绒球,晶莹剔透。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蹒跚着走过来,採下一个绒绒球,撅起小嘴吹着,蒲公英的种子闪着银光,缓缓地飘飞……

李母慈善的笑容与孩子吹绒绒球的画面叠加,如梦如幻……

尾声

伴随着键盘敲击声,出现字幕:李振华,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先后18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李振华退休时,把仅有的积蓄和国务院特殊津贴共1.5万元,分别捐给曾经工作过的韩旺中学、张家坡中学、沂源县实验中学,设立了三个“振华扶困奖学基金会”。截至2014年10月,基金会的资金已滚动到290多万元,惠及数千学生和优秀教师……

伴随着字幕,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人物原型李振华、李振华在全国各地高校、机关等做传统报告,以及青年学生们争相请他签名的照片相继叠出。

沂蒙山的老百姓安放李振华塑像场面。

旁白:“为活的人塑像,这在沂蒙山区,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对这位奉献了一辈子的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沂蒙山的乡亲们似乎无以表达对李振华的浓浓深情……”

(剧终)

猜你喜欢

铁蛋老支书神情
乡村老支书
咱村的老支书
老支书
我就叫铁蛋
老支书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美
很多年后
醒悟
忘川,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