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旱地覆膜条件下8个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比较研究

2016-08-11周泉佚马先锋曹志东赵冠军

畜牧兽医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鲜草苜蓿牧草

周泉佚,马先锋,曹志东,赵冠军

(定西市畜牧兽医局,甘肃 定西 743000)



旱地覆膜条件下8个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比较研究

周泉佚,马先锋,曹志东,赵冠军

(定西市畜牧兽医局,甘肃 定西 743000)

在干旱半干旱的定西地区,采取随机区组排列的方式,对WL363、WL343、WL319、WL168、挑战者、康赛、阿迪娜、多叶等8个苜蓿品种进行产草量、茎叶比、粗蛋白含量等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挑战者、阿迪娜、WL343、WL319为高产品种,平均每公顷产鲜草52 500 kg以上;康赛、阿迪娜、多叶苜蓿、WL343、WL319粗蛋白含量较高,均在14.5 %以上。

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

紫花苜蓿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一种多年生豆科牧草,不仅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而且适口性好,被誉为“牧草之王”和“饲料皇后”。苜蓿虽然为多年生牧草,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苜蓿只能收割5~7年,且种植第1年不割草,第2年只能刈割1茬,经济效益较低,第3年以后,产量逐渐达到稳定,每年可刈割2~3茬,高产期为3~5年。达到高产期以后,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产量不断下降。目前定西市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当地陇中紫花苜蓿虽有较好的适应性,但品质和产量不能满足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更不能保障奶业的安全发展。201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因此,引进优质苜蓿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苜蓿生产的核心问题。

全膜覆土穴播苜蓿种植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地保蓄土壤水分,提前苜蓿刈割高产期,增加刈割次数,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膜上覆土还可以明显延长地膜使用年限,有效抑制杂草,促进苜蓿生长,提高作物产量。但国内对该项技术的研究多以一年生粮食作物小麦为主,对多年生牧草的研究报道较少。本试验引进了国外优质苜蓿品种,测定了旱地覆膜条件下不同苜蓿品种的生长高度、鲜草产量、茎叶比等指标,旨在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苜蓿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李家咀村侯家川(35.5326°N、104.5334°E),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处于干旱向半干旱区过渡地带,海拔1 972 m,土壤类型为黄绵土,pH为7.85,有机质45.47 g/kg,全磷1.1 g/kg,速磷11.74 mg/kg,全氮1.02 g/kg,速氮30.1 mg/kg,速钾133.09 mg/kg,硝态氮52.69 mg/kg,铵态氮106.53 mg/kg。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41.4 kCal/cm2,年平均日照2 590.1 h。年均气温6.7 ℃,极端最高温31.3 ℃,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4.1 ℃。正常年降水量350~400 mm左右,多集中在秋季,无霜期142 d,蒸发量高达1 500 mm以上。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试验品种

试验苜蓿品种8个,全部为国外进口品种。

表1 试验苜蓿品种

2.2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宽1.2 m、厚0.8×10-5m的黑色地膜,采取随机区组排列,设WL363、WL343、WL319、WL168、挑战者、康赛、阿迪娜、多叶8个品种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10 m2(1 m×10 m)。陇中苜蓿为对照。

2.3播种与刈割

试验于2014年5月30日采用定西三牛农机公司生产的苜蓿穴播机播种,每穴下种量控制在10粒左右。6月8日测定出苗率,平均出苗率66.2%。播种当年分别于8月15日初花期、10月13日孕蕾~初花期割草2茬,第一茬平均生长高度66.7 cm、平均每公顷产鲜草10 039.50 kg,第二茬平均生长高度47.7 cm、平均每公顷产鲜草13 063.50 kg。生长第2年,由于降水影响第一茬鲜草于2015年6月30日盛花期刈割,刈割时二茬草平均生长高度为13.31 cm;第二茬苜蓿于2015年8月6日现蕾期~初花期刈割。

2.4田间管理

试验地土壤肥力中等、地力均匀。栽培管理均按当地全覆膜作物种植习惯和水平进行。前茬作物为高粱,播前施过磷酸钙750 kg/hm2,尿素150 kg/hm2,二胺150 kg/hm2,农家有机肥15 000 kg/hm2,期间人工除草2次,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2.5测定项目和方法

2.5.1生长高度刈割前,每个小区随机选定10株,测定每株自地面到顶端生长点的垂直高度,3个重复的平均值为该处理的生长高度。

2.5.2鲜草产量每个小区随机选取生长均匀的样方1 m2(1 m×1 m),留茬5 cm,刈割后称重,3个重复的平均值为该处理的鲜草产量。

2.5.3鲜干比测产时,每个小区随机取样称重,田间自然晾晒至重量不变时称取干草质量,计算公式:鲜干比=鲜草重(g)/干草重(g),3个重复的平均值为该品种的鲜干比。

2.5.4茎叶比苜蓿刈割后,每个小区随机取样,人工分离茎叶,用精度0.001 g戥子秤分别称重,计算公式:茎叶比=茎鲜重(g)/叶鲜重(g),3个重复的平均值为该品种的茎叶比。

粗蛋白(CP)含量由甘肃民祥牧草有限公司测定。

2.6数据统计

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处理和图表绘制,并采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不同苜蓿品种生长及生产性能比较

3.1.1全覆膜栽培方式对生长高度的影响植株生长高度是描述牧草生长状况,反映其产量高低较为理想的一个特征量,植株生长高度既是衡量其生长发育状况的重要标准,也是反映草地生产能力的生产指标。各供试品种的生长高度处理结果见表2。

表2  全覆膜栽培方式对生长高度的影响  cm

注:同列数据后缀小写字母相同表示5 %水平无显著差异。(下同)

播种第2年,第一茬草生长高度除WL363以外,平均都在100 cm以上,最高的是WL168达到115.83 cm,较对照高出55.69%,最低的是WL363为95.23 cm。当地陇中苜蓿第二茬鲜草生长高度仅为30.90 cm,与8个供试品种比较差异显著,供试品种间差异不明显,WL343生长高度最高为77.20 cm,阿迪娜生长高度最低为67.70 cm。从植株长势来看,国外引进品种均好于当地陇中苜蓿。

3.1.2全覆膜栽培方式对鲜草产量的影响产量是衡量草地生产性能的主要指标。苜蓿的产量是指单位面积上苜蓿通过光合作用生产的地上部分各种器官的总生物量。研究不同苜蓿品种的产量特性可以确定不同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对苜蓿的引进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表3苜蓿鲜草产草量测定可以看出,第一茬苜蓿鲜草产量明显高于第二茬产量,约占鲜草总产量的65.3 %。在参试的8个品种中,以挑战者产草量最高,达到66 851.10 kg/hm2,每公顷产量比对照当地陇中苜蓿增产32 729.10 kg;多叶苜蓿产量最低为38 661.75 kg/hm2,每公顷产量比对照陇中苜蓿增产4 539.75 kg。阿迪娜、WL343、WL319、WL363、WL168、康赛鲜草产量在46 500 kg/hm2以上,每公顷产量比陇中苜蓿高出12 481.80~23 587.05 kg。第一茬鲜草产量以阿迪娜最高为42 506.10 kg/hm2,其次是挑战者为40 573.50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参试品种和对照。第二茬鲜草产量以挑战者最高为26 277.60 kg/hm2,其次为WL343、WL319、WL363,产量均在18 000 kg/hm2以上,与多叶苜蓿、康赛、阿迪娜、WL168和陇中苜蓿差异显著。

表3 全覆膜栽培方式对鲜草产量的影响  kg/hm2

3.1.3全覆膜栽培方式对鲜干比的影响鲜干比能反映苜蓿的干物质积累程度和利用价值,鲜干比与苜蓿的品质呈正相关,鲜干比越高蛋白含量就越高,适口性就越好。从表4可以看出,第一茬草中,WL363和挑战者鲜干比最高,分别为4.64和4.21,且与其他处理呈显著性差异;其次为WL343、康赛、WL168、多叶苜蓿、阿迪娜、WL319,鲜干比在3~4之间;陇中苜蓿品质较差,鲜干比仅为2.59。第二茬草中,挑战者鲜干比高达6.68,且与其他处理与对照均呈显著性差异。

表4 全覆膜栽培方式对鲜干比的影响

3.1.4全覆膜栽培方式对茎叶比的影响茎叶比能够较好反映牧草适口性与牧草品质,是牧草评价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苜蓿质量的探索,多由茎叶比的改变为突破口。牧草中叶片的比例越高,饲草越柔软,适口性越强,牧草的品质越好。通过对全膜覆土条件下不同苜蓿品种的茎叶比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见表5),不同茬次之间,苜蓿的茎叶比不同,柔嫩程度不一,第一茬茎叶比在1.01~1.31之间,第二茬茎叶比在0.65~1.34,叶量较多的品种为康赛和阿迪娜,叶量分别占总重量的48.59%和46.55%。第一茬茎叶比整体高于第二茬,可能是由于第一茬苜蓿收割之后,随着气温和短日照的环境条件,苜蓿的茎节缩短,叶量增加,茎叶比也随着减小。

表5 全覆膜栽培方式对茎叶比的影响

3.2不同苜蓿品种粗蛋白含量比较

一般认为,苜蓿孕蕾期前后,粗蛋白含量急剧下降,营养价值降低。由于降水影响,本试验苜蓿在盛花期刈割,表6可以看出,WL319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5.84 %,其次WL343为15.34 %,阿迪娜、多叶苜蓿、康赛、挑战者、陇中苜蓿粗蛋白含量在14 %~15 %之间,WL168和WL363蛋白含量分别为13.99 %、13.57 %。

表6 全覆膜栽培方式对粗蛋白的影响 %

4 讨论

本试验研究了旱地覆膜条件下不同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生长第2年,国外苜蓿品种返青期较当地陇中苜蓿提前5~7 d,各品种生育期也有明显差异,WL系列较其他品种略有提前。国外引进品种的生长高度、鲜草产量、鲜干比等指标明显高于当地陇中苜蓿,尤其是挑战者、阿迪娜、WL343、WL319两茬草的每公顷鲜草产量达到52 500 kg以上。康赛、阿迪娜、多叶苜蓿、WL343、WL319的叶片含量较高,粗蛋白含量也较高。生长第2 a,国外品种的适应性表现均好于当地陇中苜蓿,苜蓿为多年生牧草,进入高产期后的表现性状还需进一步观察。

[1]于辉,姚江华,刘荣,等.四个紫花苜蓿品种草产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的综合评价[J].中国草地学报,2010,32(3): 108-111.

[2]曹宏,章会玲,盖琼辉,等.2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引种试验和生产性能综合评价[J].草业学报, 2011,20(6):219-229.

[3]刘东霞,刘贵和,杨志敏.种植及收获因子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茎叶比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5,24(3):48-57.

[4]郑玉英.红小豆全膜覆土穴播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4(16):9,11.

[5]李福,李城德,刘广才,等.甘肃发展旱地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的重要意义[J].节水农业,2010(23):03-04,27.

[6]王赞,李源,孙桂枝,等.国内外16个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比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2):4-10.

[7]张杰,贾志宽,韩清芳.不同养分对苜蓿茎叶比和鲜干比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7,16(4): 121-125.

[8]郭艳丽,郝正里,曹致中,等.不同生育期和不同品种苜蓿的果胶含量及与其他营养素的相互关系[J].草业学报,2006,15(2):74-78.

[9]柴凤久,刘崇生,罗新义,等.苜蓿引种筛选试验初报[J].草业科学,2005,22(4):36-39.

[10]侯百枝,杨浩哲,蔡海峡.引进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效能研究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25-27.

[11]匡崇义,薛世明,奎嘉祥,等.云南引进紫花苜蓿品种的品比试验研究[J].草业科学,2004,21(6):21-24.

Comparative Study on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8 Alfalfa Varieti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Film Mulching in Dry Land

ZHOU Quan-yi, MA Xian-feng, CAO Zhi-dong, ZHAO Guan-jun

(AnimalHusbandryandVeterinaryBureau,DingxiGansu743000China)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area of Dingxi, the way of random group arrangement was adopted for 8 alfalfa: WL363, WL343, WL319, WL168, Challenger, Kangsai, Adina, multi-leaf. Grass yield, stem leaf ratio and crude protein content and other indices of these alfalfas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allenger, Adina, WL343, WL319 were high-yielding varieties (52 500kg per hectare); Kangsai, Adina, multi-leaf, WL343, WL319 were of higher crude protein content (more than 14.5%).

Alfalfa; variety; production performance

1004-6704(2016)04-0030-04

2016-05-17

周泉佚( 1986 - ) ,女,甘肃定西人,畜牧师,本科,从事牧草高产栽培与草原技术推广工作。

S 551+7

A

猜你喜欢

鲜草苜蓿牧草
牧草病虫害及牧草保护工作探析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苜蓿的种植技术
牧草的种植管理与利用
苜蓿鲜草不可作为单一饲料喂牛羊
要造就一片草原
一只羊的结局
初探优质牧草周年均衡供给高产栽培技术
苏丹草—拟高粱杂交种鲜草饲喂獭兔的效果
苜蓿:天马的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