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心理地图” 重视区域地理 培养空间思维

2016-08-10崔丽玲

新课程(下) 2016年4期
关键词:经纬网经线区域

崔丽玲

(瓜州县第一中学)

构建“心理地图” 重视区域地理培养空间思维

崔丽玲

(瓜州县第一中学)

区域地理具有基础性、常识性和综合性,是学习地理课程的起点和归宿。由于区域地理已经成为综合能力测试中地理试题命题的切入点,这是多年高考命题的考查方向,所以也正是学生在地理学习中面临的瓶颈。通过构建“心理地图”,增强区域地理的空间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加强对学生区域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心理地图;区域地理;空间思维

纵观近些年的高考试题,常常选用大比例尺区域案例来考查学生通过综合运用相关地理原理进行判断推理。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加大对初中区域地理的复习力度,所以学生不仅对初中地理的区域知识要强化记忆,而且还有高考地理的区域问题要强化学习,但是当学生面对高考试题中的区域问题时却还是无从下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通过实践,在“心理地图”指导下,充分发展学生的地图思维,开发学生的智能,为区域地理的学习起到了减负增效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应该科学地培养学生“心理地图”的形成并合理地运用。

所谓心理地图就是包含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在人脑中形成的表象。在地理教学中,心理地图的应用不仅能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记忆效率的提高。学生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记忆训练,可以获得一种比较稳定的地域知识认知,提高学生的综合评价分析能力,而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一、构建“心理地图”,提高区域地理学习效率

在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地理的区域性特征体现明显,要求地理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区域位置判读能力,尤其是利用经纬线来判读某地的区域位置,仍然是高三学生复习的难点。然而,通过构建全球经纬网心理地图,就可化难为易,达到省时高效。

现在高考的读图能力要求达到三个层次:①手中有图,解问题;②手中无图,心中有图,解问题;③心中有“变图”,解问题。因此,“区域定位、空间思维和思维培养”是高三地理复习的三个突破点,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地图”是高三地理复习的基础,也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建立心理地图需要日积月累,贯穿始终。现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建立心理地图的方法总结如下:

(一)铺垫基础知识

帮助学生掌握建立心理地图必备的基础知识,如:

1.“点”——选取赤道与极点作为空间定位的基准点。

2.“线”——选择赤道、南北回归线、北纬40°纬线、南北极圈;0°经线、西经20°经线、东经160°经线、180°经线10条典型经纬线,并掌握经、纬度的划分和空间分布规律。

3.“网”——经线与纬线建立平面和立体的经纬网地图,树立起图形的网络感。

4.“图”——填充重要的图例与注记,如重要的地形、河湖、城市、交通干线、洲界和国界等,形成一幅完整清晰的心理地图。

(二)传授基本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掌握了建立心理地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生才能独立自主地构建自己的心理地图。

基本思路:掌握10条重要经纬线所穿过的大洲与大洋和各大洲主要分区和世界主要海区与10条重要经纬线的相对位置关系。总结如下:

经过台湾夏威夷。 20°E 斯堪波罗巴尔干,波德刚果好望穿0°纬线 刚果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亚马逊。 40°E 23.5°N 一湾两海三半岛,东经四十度,东欧平原穿,黑海和红海,东非高23.5°S 南非澳洲南美洲,拉普巴拉向南流 60°E 北乌拉尔山,南阿拉伯海,中穿伊朗和咸海20°W 冰岛以西格陵兰,大西洋中东部穿 120°E 兴安渤海台湾海,澳大利亚西部穿0°经线 零度经线不列颠,伊比利亚几内亚 180° 白令海中,新西兰东

总结构建心理地图的基本方法:

1.运用“十”字“、井”字定位法定位;

2.以线(经纬线)串面(区域),编制网络(经纬网地图);

3.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

(三)加强思维训练

高三地理复习分为两条主线:一条以课堂引导复习为主,教师传授基本方法,并运用典型例题进行空间思维训练,并将基本训练思路,总结如下:

经纬递变判大洲,国家、省区重点攻。

海陆位置定区域,图例、注记可点睛。

另一条以学生自行练习为主,学生以个人或两人一组形式“走经纬线”,从高三第一学期开学初就开始重点练习经纬网定位,每月的复习计划不断添加新的复习内容,自始至终贯穿空间思维训练,以提升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突破解答文综试题的门槛“区域空间定位”。

二、构建心理地图的策略

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心理地图,需要一定的过程和一些具体的操作步骤。尤其是地图的空间要求性很强,为增强心理地图的空间感,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三动”构建心理地图,即“动眼看、动手建、动脑记”的步骤。

1.动眼看地图

在初步构建心理地图时,学生对区域地理空间认识比较模糊,学生借助一些看图、用图的方法可以增强区域的空间感,让学生观察,建立初步的空间结构。

2.动手建地图

学生通过动手绘草图的方式,建立地理事物的基本空间位置,把相关地理事物构建在草图上,一目了然,这样一来头脑中的区域空间表象逐渐清晰,并再次观察内容的准确与否、掌握多少,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检测。

3.动脑输地图

动脑是让学生先通过熟知地理事物的空间性在脑海中有所显现,再把一些陌生事物通过相对位置有所补充,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清晰的区域地图表象,并能根据特定的需要迅速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判断和分析。

学生通过对长期有意识的心理地图训练,并在遵循其认知规律的情况下,通过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先总体后局部的合理训练,学生的空间感知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利于学生自主、高效的学习。

地理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地域空间性,而“心理地图”作为地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却被忽视。通过对区域空间定位中经纬网的复习,构建关于经纬网的完整的“心理地图”,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更为重要的是地图在头脑中得以保持、再现、整合和分析,地理空间系统的观念就会越来越明朗。因而,凭借“心理地图”进行形象思维,也就是地理空间的系统思维,使得区域地理学习如鱼得水,事半功倍。因此,做为提高地理综合素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学生“心理地图”的构建是非常必要的。

[1]江新平,张万敏,汤江波.心理地图:一种地图学习的重要模式[J].地理教育,2005(3).

[2]徐榕,刘明霞.地理教学中心理地图的构建[J].济宁学院学报,2011(3).

·编辑薄跃华

猜你喜欢

经纬网经线区域
分割区域
一种反光耐磨编织袋
高考地理中关于日期比例问题计算的探讨
初中地理课程中经纬网地图判读方法分类指导举隅
画出0°经纬线,轻松读出经纬度
区域发展篇
区域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语言
高考中有关日界线常考的问题及解题方法
巧用规律妙解“日期变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