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从道生平事迹与文学交游考

2016-08-09温虎林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长城

温虎林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甘肃成县 742500)



郭从道生平事迹与文学交游考

温虎林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甘肃成县 742500)

摘 要:郭执中是北宋党人碑成员之一,因元祐党人斗争而避居徽县,郭氏一门是徽县当之无愧的名门望族。郭从道是郭执中八世孙,历任大名府通判、山西应州知州、潞安府同知、顺德府同知、贵州按察(司)兵备佥事。其修长城、建北禅院、修徽郡志以及文学交游等事迹散见于各种地方志中,郭从道以忠孝传家,普化文教,为巩固边关、教化乡党以及振兴郭氏家族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郭从道;长城;北禅寺;徽郡志;文学交游

郭从道,字省亭,一字汝能,今甘肃徽县伏镇(古称栗亭)人,明正德丙子年(1516)科举人。历任直隶大名府通判,嘉靖十年至十四年(1532—1536)任山西应州知州,升潞安府同知,值内艰回,服除补顺德府同知,升户部员外郎,嘉靖二十七年(1549)任贵州按察(司)兵备佥事,以老致仕[1]125。郭从道出生于显贵家庭,祖上郭执中因北宋元祐党人斗争而避居徽县,至郭从道已历八世。《徽郡志》载:“宋:郭执中。从道曰:按《通志》执中华亭人,第进士,累官枢密承旨。应诏言事切,至忤蔡京。籍为元祐党人,斥居同谷三十余年,因家焉。同谷即今属里泥阳也,执中公居同谷,殁则遂葬于此。其子孙以兵燹徙居州东四十里之骆坝村。后世至世精公,世精公生帖木儿公,帖木儿公复徙居栗亭。栗亭去同谷二十里,帖木儿公生守福公,即从道之高祖。帖木儿公以下居栗亭,世精公以上葬骆坝。至今骆坝有郭家坪,即执中公子孙墓嗣。是郭氏之传,绵绵奕奕。益衍于无穷矣。”[1]167后世以祖上进入党人碑而自豪,郭氏一门以忠孝传家,与郭执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郭从道以孝闻于乡里,同情弱小,接济困难者。清代《徽县志》载:“早失怙,事母至孝。母疾,日待寝侧,衣不解带,分享拜祷,请以身代。”[2]351“平生痛母氏苦节,凡里中瞥妇孤儿,无不馈济;有为粮役所迫者,必助给之。”[2]352郭从道被《徽县志·人物》列入乡贤[2]352,张伯魁评曰:“一生性成忠孝,事协圣贤。”[2]352郭从道一生秉持中华民族忠孝文化传统,在家为孝子,为官当忠臣,致仕建寺院、纂郡志,其生平事迹在明朝官员中具有典范意义,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应州知州留政声

郭从道于嘉靖十年(1532)至嘉靖十四年(1536)任应州知州。《应州志》记载:“郭从道,字汝能,陕西徽州举人,先任大名管河通判,治河底宁,嘉靖十年升知本州,升潞安府同知,见名宦。”[3]106《应州志》对郭从道任应州知州前后的仕宦情况记载明确,郭从道初仕任大名管河通判,因功擢升,于嘉靖十年知应州,后升任潞安府同知。考其字“汝能”未见于其它典籍,或为早期另一表字。郭从道任顺德同知时的字为省亭,见于《西关志·鹊山鼎建九龙桥记》:“二守省亭郭公,别驾南山白公,亦协心替画。”[4]586其后文献中均以省亭表字。郭从道任应州知州四年,“州事大治,远近俱称贤守。”《应州题名碑》曰:“应州自国初以来,为牧者若干人,始于陈君迄于郭君,岁月有久暂,政事有臧否,宦况既殊,显绩顿异,存于里□乡评之□,后之人必将有指议而称道之者,余于此复何赘哉?”[5]103显然,郭从道是属于被后人称道者,正如《应州志·名宦录·郭从道》所称颂的:“冰清玉洁之操,流水行云之政,荒芜多所开垦,逃移闻风归来。”[3]114郭从道任应州知州期间,不论是个人品德操守,还是勤政为官,开垦荒芜,移风易俗,都在应州留下了美好名声,被应州人所尊崇。为官一任事迹能留在名宦录之列,算是对为政者最好的褒奖,这也是郭从道为官一路升迁的原因。

二、顺德同知建长城

郭从道嘉靖十四年(1536)至嘉靖二十七年(1549)任潞安同知,中途母丧丁忧,服满转任顺德同知,又升户部员外郎。其中任顺德同知期间,督建长城事迹尤为突出,文献多有记载,最近发现的残碑证实《西关志》等有关郭从道的记载真实准确,是信史。

中央电视台拍摄《长城内外》节目组以及邢台地方学者于2015年新发现记载修建马岭关长城的《邢州西山关隘建修碑记》残碑,该碑建造于1542年,详尽记述了邢台区域内古长城的建造历史,记事者为顺德府知府王朝贤(嘉靖二十年至嘉靖二十三年任顺德知府)。碑文记载了明代嘉靖年间顺德府(现邢台市)修建长城和关口的起因缘由、负责建设的官员、建造的过程及马岭关的重要地位,碑文所记马岭关长城主要设计与建造者为顺德同知郭从道。残碑如下图:

其残存文字与《西关志》所载《邢州西山关隘建修碑记》一致,碑文详尽记述了郭从道在修建长城过程中作出的贡献。从碑文中看出,顺德同知郭从道受知府委托专门负责修建长城,对马岭关长城的修建“尤殚心力”,在修建长城期间自己居住在山野,并且就地取材,节省费用,“公帑之费,仅十之一二。”赏罚分明,“戾役者罚,劳力者犒。”郭从道还是马岭关长城的设计者,“其规模控制崇卑疏密之宜,悉郭君图授指示。”设计建造长城充分考虑军事防御功能,“每隘筑城,每城建楼,中设重门,以严启闭。旁列营房,以便直宿。树墩堡以备瞭望,缭垣墉以防越度。”[4]588同知郭从道从设计图纸、经费使用、工匠管理等方面为马岭关长城的修建作出了巨大贡献,故《邢州西山关隘建修碑记》的撰写者顺德知府王朝贤不吝笔墨,着重记述了同知郭从道修建长城的功绩,该碑文被当朝御史王士翘主编的《西关志》全文收入。

郭从道督造长城的事迹还见于其它文献记载,据《西关志·鹤度岭边城记》:“……躬督理播民和者,二守关中郭公也。”二守是同知郭从道官职的另一种表述,顺德府设同知一人,仅次于知府,为正五品,故称二守。又“……其初也,厥民以蹊径崛崎,若水、若土、若瓦木皆悬负数里,实苦焉,不乐趋,若莫终事。郭公因涕泣遍谕云:当道盖为众藩垣谋,故峻此要害耳。岂于汝畜毒乃多,庶渐自领解始画一,丕作尽力以诰治,夏五月告厥成功。”[4]589由此可知,郭从道做群众思想工作既能动之以情,又能晓之以理。修建边关是为了抵御众藩,不是和大家有仇怨,申之以国家大义为重,没有个人私利,作为五品同知“涕泣遍谕”实属难能可贵。又《西关志·大岭口设险记》:“二守郭侯督其役,聚财鸠工次第而举,缭垣墉,建箭楼,设门键,树墩台。”[4]591无疑,郭从道设计、督造的长城主要以防御为主,各项措施都是为了更好地御敌。

关于郭从道建造长城,《徽县志》有这样的记载:“时古北口常有边警,捐傣修关,民得安堵,人以郭公名关,刻石记功,有‘宇宙不雕经国绩,姓名永勒郭公关’之句。行取户部员外,转贵州按察司、兵备佥事,进阶参议。以老致仕。归家值秋睡,方食辍著,家人问其故,曰:‘转潞安修应城,一工未坚,今如此雨,恐圮矣!’怅然久之。”[2]352由于郭从道修建长城做出的重大贡献,人们才以他的名字起关名,多年后以老致仕,仍挂念着自己督建的关隘坚固与否,其情令人感佩。

明朝顺德府是中央直隶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修建长城又是明朝防御外敌的重要举措,鉴于郭从道在修建长城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朝廷又擢升郭从道为户部员外郎,转贵州按察司兵备佥事,由正五品升至正四品,官终于贵州按察司兵备佥事,终老致仕。观其平生仕宦,一路升迁,官运亨通,究其原因,郭从道不论是应州知州还是顺德同知,都是政绩卓著,廉洁奉公,在老百姓心目中留下好口碑,或入名宦之列,或勒石纪念,郭从道虽未进入明史,但从政事迹见于各种地志,足见其为人的高尚境界与为官的卓著政绩。

三、归里重修北禅寺

北禅寺,又名永昌寺或北禅院,位于甘肃徽县伏家镇(古栗亭)东北隅的紫荆山麓。郭从道纂《徽郡志》记载:“永昌寺,一名北禅寺,北三十里,至元四年建,元文宗封僧人张氏为真慧国师,掌国师印,国朝洪武初,天下僧册皆贮于此,实胜区也,岁久倾圮,僧册遗失,予昔读书其中,曾许重构,之近竟为新建,视昔改观时,嘉靖三十三年孟秋朔日也,从道志。”[1]39郭从道新建北禅寺,是在终老致仕之后,也算是对家乡的回报,还了自己当年北禅寺读书时的心愿。郭从道顺德任同知期间的诗歌虽然不多,但内容涉及皇寺、洪罗寺、玄庆观等寺观,说明郭从道亦重视寺院的教化功能,新建北禅寺大概也是同样的初衷吧!

明初,天下各寺院僧籍具贮于该寺,往来僧人络绎不绝,香火十分旺盛。郭从道新建北禅寺,正是看重北禅寺的悠久历史文化的影响力,从而为教化家乡民众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正德年间李昆曾巡察至徽郡,为北禅寺赋诗一首,郭从道次其韵和诗一首。李昆,高密人,字承裕,号东岗,弘治庚戌(1490)进士。历礼部主事,正德初,进员外郎转郎中,迁陕西按察司佥事督理学政、湖广右布政使、陕西左布政使。正德十年,以副都御史巡抚甘肃,左迁浙江副使。后入为兵部右侍郎,改左侍郎。

游北禅寺

李昆

迢远迷曲径,杏霭认崖扃。钟梵潮音远,松杉晓露零。林堂风不绝,石室雾常冥。

壁古丹青重,山尊云物灵。阶空呈虎迹,潭静起龙腥。禅海输僧籍,珠龛贮古经。

中峰飞薄霭,西鹿走惊霆。返驾冲花坞,行旌傍鹤汀。远村连树黑,暮云朵烟轻。

城廓归来晚,飘飘百念惺。[1]224

游北禅山寺次东岗先生韵

郭从道

日暮投萧寺,扪萝扣竹扃。半山斜日转,满院木兰零。古殿风声静,幽窗夜色冥。

鸟鸣杂梵语,虎啸动山灵。石溯寒流玉,鹤烟气避腥。丛林千载胜,法界几人经。

宝塔残遗像,金光荡疾霆。片云出远岫,双鹭落前汀。明月悬空碧,昙花逼眼青。

平生林壑趣,对此觉惺惺。[1]225

据文献记载,郭从道除建北禅寺外,还捐资修建了位于徽县城西凤山南麓的凤堂,宋开宝(968—975)中,于此建兴善禅院。绍兴初,吴玠于故址重修。明嘉靖间,郭从道捐资修缮,并改名凤堂,为文人聚会题诗咏对的场所。郭从道致仕后新建北禅寺、重修凤堂,主要还是作为封建士大夫的自我担当精神,为弘扬地方文教而尽心尽力。

四、致仕编撰《徽郡志》

明嘉靖年间,方志书的编撰蔚然成风,正是在此风气的影响之下,郭从道致仕后为家乡编撰了首部《徽郡志》,分为舆地志、建置志、祀典志、田赋志、秩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八卷,是志有嘉靖四十二年刻本,今北京图书馆、湖北图书馆有收藏,上海图书馆、甘肃图书馆有抄本。流行本则是中国方志丛书系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给本志写序的监察御史陇西刘应熊赞其:“分局列类,义例截如,循事考实,区书燦然。是故舆地经野也,建置体国也,祀典和神也,田赋治人也,秩官则建官位事之典昭矣,选举则宾与贤能之制章矣,人物则宗德而重道,艺文则崇雅而黜俗。”[1]1足见郭从道《徽郡志》内容简略而体例完备,充分显示出重人而崇文的价值取向。人文道德是郭从道一生的精神追求,故郭从道撰《徽郡志》也显其志。张令瑄《三陇方志见知录》评价曰:“此志经多人采搜,多录《陕西通志》及《巩郡记》,而州人郭从道为之厘订,体裁悉遵时例,文字涓洁可读。其志赋役,亟书人民疾苦;记祠祀,而尽斥淫祀,述风俗,而慨其趋变,传官师而能论其贤否,盖方正君子之言也。惟记述简而浮论多,诗文竟占全书之半,此其大失,固为明代文人积习也。”[6]42此论对郭从道《徽郡志》正面褒奖有加,不失公允;至于“浮论”部分,更是今人窥视郭从道立论堂奥,直至内心深处的绝佳材料。如《徽郡志·秩官志》载:“刘济,字洪仁,河南陕县人,举人,成化二十二年任。家居孝亲,亲没庐墓,居官岂弟,政务平易,节省里甲,一毫不妄取,首建学校,作兴士类,至于爱养元元,实古之循良也。故曰: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殆济之谓与。历升辽东苑马寺少卿,入名宦祠。”[1]89这里徽州知府刘济的事迹,正是郭从道为人为官的理想目标。纵观郭从道的一生,亦是在家为孝子,在知州、同知位上政绩卓著,也入名宦祠与乡贤祠。可以肯定,郭从道在对刘济的褒扬中有他对为官者的价值取向,郭从道颂扬刘济这样的地方官员。正如他在《徽郡志·人物志》所指:“夫所谓人物者,践形尽性,出则华国庇民,处则模世范俗,足为人之所望,方谓之人物。”[1]139依郭从道品评人物的标准,刘济是典范的忠臣孝子,值得颂扬。总体来看,《徽郡志》的内容受《史记》等传统史书以记人为主叙述体例的影响,也形成了记人为主的方志特色。

五、文学交游考

郭从道以举人身份为官至正四品,与其文学交游者均为进士出身,官位显赫的在任官员,这也从另一方面显示出郭从道道德文章的魅力。令人不解的是,致仕后的郭从道诗作存留仅有两首,除《游北禅山寺次东岗先生韵》外,还有一首《过杜甫祠次少宇先生韵》,且两首诗均为和诗。

郭从道任顺德同知与知府孙锦有诗歌唱和,留传下来的诗歌和知府孙锦(嘉靖十二年至十六年顺德知府)《皇寺诗》一首:“再入招提境,林深鸟鹊喧。风铃鸣碧殿,古塔似颓垣。点石能谈道,吞针已化言。如何萦此虑,自揣愧沙门。”[4]571(皇寺原名叫黄寺店,距邢台市20公里,是邢台西北路进入太行山的重镇,三面环山,山口向东部平原敞开,像一个精心构筑的鸟巢,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陈讲,名子学,字中川,四川省遂宁县罗家场人。明正德十一年(1516)解元,正德十五年(1520)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监察御史。嘉靖三年(1524),以御史巡视陕西马政。升山西提学使,历河南布政使、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山西巡抚。编撰《遂宁县志》、《茶马志》等。嘉靖十八年(1539),都御史陈讲督筑长城,经阳方堡到温岭、大水口、小水口、神池、荞麦川、八角堡长八百八十里,与郭从道都有过督筑长城的经历。徽县是明朝汉中至天水茶马互市的主要通道,其中徽县火鉆镇设有巡茶御史行台,所以茶御史陈讲与郭从道有交往机会,临别给郭从道留五言诗一首。该诗紧扣离别主题,叙写二人在栗亭的欢宴以及依依惜别之情,用卞氏与苏章比郭从道不被人知与卓越才能,对郭从道喻之以“伏龙”,对其名望褒之以“鸿名”,充分肯定郭从道的雄心壮志,真是知己之遇。

栗亭别郭省亭先生

陈 讲

东旭弄新晴,驱车出城徐。怜予淹道路,惜汝困风尘。卞氏无知己,苏章有故人。

褰衣三舍远,握手十年真。对酒栗亭下,高歌兰溆滨。乾坤催岁暮,日月欻西轮。

绝岫扳穷岭,横川渡远津。临岐还惜别,按剑欲伤神。柳媚长安日,花娇上苑春。

伏龙看雨花,屈蠖奋时伸。湖海升衢晚,风云变态新。鸿名惊霹雳,壮志峻嶙峋。

邈矣超遐步,何惭天地身。[1]228

冯惟讷(1513—1572),字汝言,号少洲,山东临朐人,冯惟敏之弟。冯惟讷出生于一个官宦书香世家,他的父亲冯裕,自幼酷爱读书,苦读经籍,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历任县令、知州、户部员外郎、知府、按察司副使等职。冯惟讷嘉靖十七年进士,三十九年任分巡陇右道佥事,四十三年改河南布政司参议,撰《古诗纪》一百五十六卷。冯惟讷分巡陇右必然拜会当地名人,此时郭从道致仕归里,而郭从道曾任贵州佥事,与自己官职相同,拜会在情理之中,为郭从道留诗一首。

再至徽山别省亭先生

冯惟讷

河池近接凤凰台,使节常随候雁来。尘世几逢桑叶熟,山城再见菊花开。

淹留绝塞悲冯衍,笑傲清时羡郭隗。便欲与君成远别,春风去剪北山莱。[1]240

陈棐,字汝忠,号文冈,河南鄢陵人,嘉靖十四年进士,任礼科给事中。直谏敢言,不避权贵。因忤上,于嘉靖二十六年谪大名府长垣县丞,升本县知县。曾任刑部郎中、山西道监察御史,官至巡抚甘肃都御史。撰《文冈集》二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陈棐虽是甘肃都御史,但他与郭从道都在大名府任过官职,共同的仕宦起点也可引起共鸣。

凤凰山堂郭省亭宪使坐序

万里孤槎客,仙舟此际君。山光堪互合,春色报平分。

胜览乾坤际,论交气概雄。诗谈虎谷雪,人坐凤峰云。[1]231

上述三人为郭从道赋诗,无不是颂扬郭从道的高尚品格,丝毫没有官场中人的虚情假意,看来郭从道的确是赢得了同僚们的尊敬。

徽县杜少陵祠在栗亭,杜甫乾元二年(759)从同谷入蜀途径栗亭,而栗亭又是郭从道的家乡,郭从道主编的《徽郡志》记载:“杜少陵祠在栗亭西,正德(1506—1521)中御史潘公(潘士藻)仿建。”郭从道《徽郡志》语云“…今栗亭有祠、有钓台,其集有栗亭诗,不谓之寓可乎,噫,草堂郁郁,遗像岩岩,望者兴思,谒者增慕,不可不谓之寓也。”[1]167当时来栗亭拜谒杜甫的名宦贤达必然要拜会郭从道这位地方乡贤,文人雅士间不免要有诗歌唱和。

宋贤,字及甫,号定宇,明朝东吴人,今上海市奉贤县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曾任浙江新昌知县,后又任广西道监察御史,并曾出按四川、甘肃等地。宋贤瞻仰徽县少陵祠后赋诗一首,郭从道次其韵和诗一首:

瞻少陵祠

宋贤

九日成州道,千年杜甫祠。松留云覆屋,菊带雨垂篱。

秋老归鸿急,山回去马迟。无能荐藻,吟眺有余思。[1]232

过杜甫祠次少宇先生韵

郭从道

老杜芳名远,高原见古祠。爱时悲去国,采菊向东篱。

白水江声转,青泥雁影迟。草堂一以望,千载抱幽思。[1]232

六、结 语

纵观郭从道的生平事迹,是一位出身于显赫的大家族之中的忠臣孝子,为官勤政廉洁,政绩卓著,步步升迁。郭从道参与了明朝极为重要的修建长城,并且是亲自勘察、设计、督建,郭公关碑石永在。致仕重修北禅寺教化乡民,编修首部《徽郡志》弘扬地方文化,堪称仕宦者的楷模,在当朝赢得人们的尊敬,被地志编入名宦与乡贤之列。郭从道于公当忠臣,于私以身垂范,提振了郭氏一门的后继发展,堪称泽被后世。郭从道子孙尤以其孙郭庄出色,“隆庆二年(1568)进士,以庶吉士授御史。万历辛未,巡案四川,丁丑年(1577),掌河南道,督学吴中。”[2]355在郭从道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封建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模式与实践,“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精神在郭从道身上得以完美体现,其生平事迹和人格魅力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附:郭从道任顺德同知期间诗歌四首:

洪罗寺①洪罗寺,地望在今邢台路罗镇的坡子村北,寺子村东南。

空山围野寺,老衲伴孤松。铁塔传千古,云峰护万重。

丛林随鸟寂,斜径自人通。有客来登览,幽怀谁与同。

玄庆观②玄庆观,位于河北省邢台县西部太行山东麓深山,距邢台市58公里。

两山排闼倚云偎,翠壁琳宫次第开。福地种灵联远岫,道人说法坐高台。

青牛紫气何年返,黄鹤清风有日来。须悟五千真妙诀,莫教一念堕尘埃。

虎塞③虎塞,在赞皇县西南60余里处,古曾为太行山长城上的关隘。

碧山万仞建楼台,只恐胡儿饮马来。我当关专重寄,关门常锁为谁开。

游九女峰

麻姑仙子驭云游,夜夜吹箫月满楼。一曲凤凰人不见,数峰青落碧云头。

参考文献:

[1] [明]郭从道.徽郡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2] 张伯魁.徽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

[3] [明]田蕙,纂.王有容,校刊.应州志[M].应县:应县志办公室,1983.

[4] [明]王士翘.西关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

[5] 雷云贵.三晋石刻总目·朔州卷[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

[6] 瑄张令.三陇方志见知录[M]//周丕显,等.甘肃方志述略.长春:吉林图书馆学会,1988.

(责任编辑:郑宗荣)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6)04-0026-06

收稿日期:2016-01-16

作者简介:温虎林(1966-),男,甘肃甘谷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陇南文史。

Research on Guo Congdao’s Life Stories and His Literature Learning Experiences

WEN Hulin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 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Chengxian Gansu 742500)

Abstract: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Guo Zhizhong, one of the party monument members, moved to Hui county because of avoiding Yuanyou party’s fight. His whole family then became a notable family in Hui County. Guo Congdao was the grandson of Guo Zhizhong’s eighth generation. He successively held the posts of local magistrate official in Daming Fu, a local prefecture offical in Yingzhou, Shanxi Province, as well as a prefect magistrate both in Lu’an Fu and Shunde Fu, an official in charge of soldiers in Guizhou Province. In addition,he repaired the Great Wall, built the North monastery, compiled the chronicles of Hui county and enhanced the literature scholars communication and so on. His deeds are scattered in various local chronicles. Guo Congdao was a filial man and he devoted his loyal service to his country. He attempted to extend culture and education,to consolidate the border and to educate his native villagers and revitalize the Guo’s family. He made his own contribution to his hometown.

Keywords:Guo Congdao; the Great Wall; the North monastery; the chronicles of Hui county; the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of scholars

猜你喜欢

长城
建造“长城”的人们
长城脚下的“双奥”之城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保护齐长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防御策略,还看齐长城
守护长城
啊!长城
登长城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