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品勇:千奇百味融于吾炉

2016-08-09

茶博览 2016年5期
关键词:青田石石雕大师

李 晖

封面故事

叶品勇:千奇百味融于吾炉

李 晖

青田石雕据考自崧泽文化时期开始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并经历了由初始的配饰及随葬品逐渐到案头摆设及简单的实用品,再到现如今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手工艺品的演变。青田石雕自身的命运的转变同样也带动着青田这座山城的变化,“华侨之乡”、“石文化之都”都因其而生、因其而大放异彩!就在这山城之中,青田石雕的发祥地——山口至今都是大师辈出的地方。而中国石雕艺术大师叶品勇就是其中之佼佼者。他以其扎实的传统功底、开阔的创新思维、灵活的雕刻思路正在逐渐的引领着青田石雕的蜕变潮流。

艺海辗转承家学

叶品勇自小就有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这也许就是祖辈给他带来的艺术天赋,他的父亲是青田石雕合作社的一名雕刻师,在父亲的带动下,哥哥姐姐和他都开始了石雕的创作之路。

但是这条石雕之路对于思路开阔的他却显得有点单调了,与生俱来的发散性思维使他按耐不住当时青田石雕统一风格、统一规格批量化生产所带来的思想禁锢。他选择了逃离,逃离出这种复制再复制的模式,他游走于书画、摄影、医学及禅道之间,广泛的涉猎使他的思路更加的开阔,思想也更加的成熟。

就在这时,以精雕细刻生产独立作品的青田石雕小作坊在市场需求大环境的影响下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了起来,叶品勇知道为他创造的时机到来了。

他设立了自己的“石秀苑”工作室,并开始了青田石雕的创作之路。事业的开始总是艰辛的,但庆幸的是,他有一个好哥哥,在大哥叶品然的指导下,他也逐渐摸索出了青田石雕的基本规律,一是巧色的运用,二是镂空的技巧,二者缺一不可。为了能够创作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他每天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的打好基本功。

长时间的磨练再加善于思考,他的石雕技术已变得炉火纯青,《丰收》就是他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作,高粱谷穗颗颗分明、饱满欲坠,叶片卷曲自然、随风飘舞,整体构图严谨合理又清爽自然,难能可贵的是该件作品是双面雕刻,更是大大增加了镂空的难度。这件作品一问世便受到业内外人士广泛好评,一举夺得该年度香港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赛金奖。

这也使他对自己的创作有了坚定地信心,同样,别人也都对他的技术予以了高度的肯定。

雨后

出生牛犊不畏虎

金奖的殊荣并没有使他沾沾自喜,而是让他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计划经济时期,青田石雕都是按照图纸,按照样品,一件一件复制,一件一件生产。现在,如果按照现有的作品,重复同样的题材,采取同样的构图,只不过是换作了另一块石头而已,但仍然是复制。他的想法在同时期的艺人看来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但他仍然坚定自己的理念:“不动脑筋一味的重复自己的作品,仍然是复制,没有实质的改变,我不要这样做。因为不会有两块同样色彩的石头,就不会有两件完全相同的作品。”

但问题是不这样做,怎样做?

答案很简单——创新!

“创新”这两个字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这不仅需要扎实的石雕基本功而且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要创新,对于石材结构性质、纹理走势必须做到深谙熟稔,光做到这一点就难如登天,就算跟石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前辈大师都不能有十分的把握,对于初出茅庐的叶品勇来说只有一句话,“初生牛犊不怕虎”!

风采

南国风光

这一时期能有他一样想法的人不多,苦于无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他只能寻求自身的突破。一方面,他参加各种培训辅导班,接受正统美术理论教育,诸如中国美院、温州大学、北京大学工艺美术专业。另一方面,他潜心研究青田石雕的创新,不断地在传统中寻找突破口。

他浸润于青田石鲜明的颜色对比及曼妙的花纹中,绚丽的色彩仿佛冥冥之中也在指引着他。他收集了越来越多的花纹石,这些在其他艺人眼里“难成大器”的石材在叶品勇的眼里就是千金不易的宝贝。

一天,正当叶品勇与这些石头“聊天”的时候,他仿佛看到了什么东西在注视着他,是一只眼睛,原来是一只眼睛!他拿起石头仔细端详:一只,两只,三只,四只,四目相对!灵感突然就显现出来了,他立即动手,给这四只眼睛找到了宿主——两只狐狸,这两只狐狸正在草丛中窃窃私语,一只眉开眼笑,一只挤眉弄眼,好像在暗地里谈论什么似的,他又给它们起了一个点睛之题《你知我知》。美丽的花纹就是如此的成就了一件开山得意之作,这件作品也有了一个好的归宿,被中国工艺美术馆征集收藏。

同样,被青田石雕博物馆收藏的《欢跃》也是叶品勇创新的代表作,三只海豚在大海之中自由徜徉,黑白取色分明,构图动感十足,尤其是海豚跃起瞬间的肌肉质感都是传统题材从未表现过的,也就是在创作这件作品时,他因为过于投入而将锋利的铲刀推到了左臂上,留下了一枚“光荣的印记”。

新生事物总是在接受着传统的挑战,创新不可避免的是被传统否定。就在叶品勇创作出他的扛鼎之作《祥瑞》以参加第二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的时候,挑战才真的刚刚开始。拘泥于传统形式的评委因为该作品的材质并非完美——可以说相比于其他参赛品而有些拙劣时——将它排挤出头奖之列。而作为评委之一的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陆光正看到了它的闪亮之处:硕大苍劲的老桩上生长出了一朵朵肥厚的灵芝,更奇怪的是灵芝向外生长的痕迹都自然展现出了花纹及线条,另有藤蔓缠绕期间,更是营造出一种深山仙草的气氛,点缀其间的是两只鸣蛐,给作品又添了些许活泼的颜色。面对这样出色的作品,最终陆大师力排众议,直呼:“化腐朽为神奇,莫过于此!”《祥瑞》也正因伯乐的出现而摘得了特等奖之冠,而叶品勇从那时起也就有了“叶灵芝”的雅号。

创新的滋味总是有苦有乐,苦的是因一块奇石千思万想而不得其解,乐的是每出佳品必然会心一笑。

跟随着叶大师的脚步,在开拓创新的这条路上,继往开来的艺人也多了起来,这是可喜的局面,只有这样,青田石雕这条路才能越走越宽。

繁华落尽简是真

叶品勇大师探索的脚步是永不停歇的,在石雕创作的二十多年后,他越来越深刻地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青田石雕的内涵文化性。

青田石雕尽管已经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但是真正的蓬勃发展还是从明清以来,尤其是民国到现在的百年时间里。在这百年间,从事青田石雕的大都是民间艺人,青田石雕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慢慢依靠上一代经验的基础之上完善起来的。虽然在外表上看到的是光鲜亮丽,但是脱掉衣服,却缺少了些文化的内涵。

玉石雕自古有“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说法,但是当下,只有吉祥的寓意是远远不够的,青田石雕必须承受得起审美文化的考验,而这其中文化内涵首当其冲。

增加青田石雕的文化内涵也正是叶品勇大师当下正在探索的,之于实践就产生了茶韵系列,至简至真。这一系列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刺激观感的同时增加把玩的质感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以壶的形式来呈现。这套壶雕工艺精湛,造型独特。这里既有青田石雕刻所遵循的以色取巧又有现代雕塑造型的时代感。青田石花纹因为是自然形成的,所以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每一块石料都是大自然对于叶品勇的考验,每一把都显示出不同的风格和个性,利用色彩与造型将人们带到不同的奇异世界里面。或者茶趣或者茶韵,或者鸟啼或者蛙鸣,或者婉转或者沧桑,或者灵动或者怆然,这就是他用壶所传递的感受。精美之石不仅之于视觉更之于触觉,与紫砂的慢慢保养而形成的乌亮光泽不同,青田石的温润在你触及的那一刻就能感染你,所以古人就有“令玉称臣”一说。在把玩的时候,那种心旷神怡的力量是那样令人如痴如醉而无法自拔。

中国的茶文化一方面在于茶本身及茶器的有形体,另一方面在于茶给人带来的精神净化的无形力量。禅宗经常把“禅茶一味”和“吃茶去”作为口头禅点悟弟子,正是因为茶具有禅性。茶具尤其是茶壶为禅在无形的世界里面找到了一个有形的出口,使禅得以“说”。这一套茶韵虽然是以简单的形式,没有过多的装饰,大体是以材质本身的纹路来表现,但是这正是脱掉浮华外衣之后所能见到的本来面目。内涵就在其中,至真就在其内。

传承的最优方法:承、变、传

青田石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关键,在叶品勇大师的理念中,传承并不是手把手的教会什么,而是传承一种思想,一种理念。

简而言之,就是三个字:承、变、传。

承,是承接上一代的思想;变,是整合自己的思想;传,是传递给下一代的思想。

清初大画家石涛有句话,“笔墨当随时代”。同样石雕手法和技术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更新进步。你教会了他做葡萄,他就只会做葡萄;你若教会他怎么去观察葡萄,怎么将现实的葡萄转化成石雕,那么它不仅可以将葡萄转化,以此类推万物皆可转化。

这就是在叶品勇大师心中青田石雕能够真正得以传承的最优方法。

在这种承、变、传的循环往复中,青田石雕将会有它最顽强的生命力,得以永久传承!

梅花扇

秋韵

蛙趣

猜你喜欢

青田石石雕大师
大师剪我也剪
渴望
齐白石刻青田石王泽宽自用对章赏
Simply Stunning
青田石雕中的“红船精神”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为一只石雕小鸟而歌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
曲阳石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