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洲际漫行

2016-08-05高鸿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6年7期

高鸿

我躺在草地上看风景。

我按白云的形状区分出五大洲,在蓝天的部分找出四大洋。我给那些云朵命名为苏门答腊岛、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和西西里岛,然后找到了马六甲海峡、红海、地中海及黑海。少年的我思想放肆,天马行空。一架小小的飞机拖着长长的尾巴从“亚欧大陆”飞过,我的心跟着那架飞机便冲了上去,遁形匿迹,云游天外……

机舱外,一绺绺雨珠贴着玻璃斜斜地飞,像天女散花,越甩越远。

飞机倾斜着离开地面。外面一片白雾。世界在一瞬间进入混沌状态,只剩下巨大的轰鸣声。

我要和女儿做一次洲际旅行。

出发点选在深圳。

对深圳并不陌生。十多年前,我从威海来到这里的时候,原以为会一样不适,却平安地待了下来。利用周末时间,我们去蛇口游泳。对面便是香港,神秘而诱惑,可惜没机会过去。盛夏的阳光看起来并不歹毒,水里也无不适。然而一天下来,皮肤却全爆皮了。在朋友的建议下,我在太阳落下的时候去了大梅沙,看人潮在水里煮饺子般涌动,山呼海啸。

在深圳待过一年时间,不知道在山上的华侨城,还有这么一处所在,红楼绿水,西洋景象。酒店叫“茵特拉根”,女儿说这是瑞士取的经,估计不是复制粘贴便是微缩景观——然而的确是大美,令人眼前豁然开亮,心情大好。那些长在水里的树,一直以为它是假的呢,不知叫什么名字。红的、绿的、紫的、黄的植物带从山上逶迤而来,可谓是异彩纷呈了。山上的植被高低错落,葳蕤茂盛,阔叶针叶相依相偎,纵横盘亘。路边的牌子上介绍有许多动物,一个也没见到。有流水声叮咚作响,淙淙潺潺。转弯过后,果然有水面如镜,青山倒映,碧波潾潾。想起深圳酷夏的溽热,这绝对是一处避暑的好所在。脚下是大梅沙和小梅沙,当年人山人海、百般喧闹的景象已不复再。如今的海滩,除了阳光和白色的沙子,一望无际的大海空空荡荡,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山上有许多游乐项目,人们的呐喊声从丛林中呼啸而来,呼啸而去。那个空中的大摆轮,排了很长时间的队,到跟前时居然被无情地拒绝了。才知道,已进入不适合玩心跳的年龄。一丝暗暗的悲凉浮起又快速落下。人啊,如若不能坦然面对现实,你将永远生活在痛苦中。健步如飞,不代表明天还能走路。所以,趁着身体还能自由支配的时候,到该去的地方走一走。忙碌了大半生,生活像一根绷直的缰绳拽着行走,黔突暖席,送往迎来,风尘碌碌。适当的时候,让自己放松放松吧。

深圳去香港的轮渡,居然走了一个小时。最后一班的缘故,偌大的船上稀稀拉拉几个旅客。原以为十几分钟就到呢。想当年一些大陆客偷渡,就是从蛇口。可是船越走越远,看到的也是荒凉的海岛和孤寂的山峁,那些巨大的繁华,都藏在哪里呢?

快到中环的时候,高楼突然就跳了出来,一座座跨海大桥神气十足,车子在上面川流不息,飞速疾驰。楼越长越高,繁华越逼越近。想想这便是香港的模样,一座让我期待了许多年的城市,今天,终于羞答答地掀开了神秘的盖头。

一座曾经的小渔港,被割让出去一百多个年头。一百多年,三代人或四代人,已说不清楚。一百年前的记忆已经模糊,唯黄色的皮肤不变。依仗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英国人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华人奋力的打拼,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已经成为一个相当发达的地区。而内地,由于运动的浩劫及闭塞守旧,改革开放前夕,我们已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拉开很远的距离。香港的繁华与内地的贫穷差距巨大,赫然的鸿沟让港人对内地人有着明显的优越感。然而作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港人在1991年之前的近百年里,根本不能担任高级公务员、高级警官、法官、检察官等职务。由英国政府单方面任命的港督享有至高无上、完全不受约束的“超级权力”,对一切议案都享有最终否决权。

这一切,大家都不应该忘记。

由于带着行李,下了船,我们不知所措。一位兜售旅店的妇女热情地帮我们叫到了出租,前往预定好的九龙酒店。

习惯了左方向盘,走到右面副驾驶座位,被温柔地拒绝了,说已不习惯。司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亲和中带着几位威仪,透着港人的优越感。他车子开得很猛,我们坐在后面,不约而同地系上了安全带。车流很稠,道路很窄,但奇怪的是除了中间一点路段有些塞,其余的车速都很快。

向往已久的城市,完全没有预想中的兴奋。许是因了那些不愉快的闹事,心早就淡了许多。这里不过是窄仄的街道,不过是高耸的楼房,不过是繁忙的车流,不过是纷呈闪亮的霓虹夜景。而我,只是一个过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香港与内地的差距正在一点点缩短。以上海为例,三十年前香港远比上海发达,原因它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窗口。据有关资料统计,1978年上海的GDP仅为27亿美元,香港GDP约为180亿美元;2014年,上海GDP约为2.26万亿人民币(超越新加坡、丹麦、泰国等),香港为1.8万亿人民币。深圳在改革开放前不过是个小渔村,谈什么经济发展?2015年7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深圳超香港居第一位!

还有一组数字:1980年,我国GDP为3000多亿美元,是当时美国的九分之一,日本的三分之一。2015年根据第一季度经济发展预测,我们是日本的一倍,仅次于美国,全球排名第二位!

这些数据如果放在三十多年前说,无疑是痴人说梦!别说港人不信,我们也不敢相信啊!

不仅有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天津、苏州等城市GDP也已完成对香港的超越或正在逼近。广东GDP已超越台湾,正在逼近韩国。请不要拿人均说事。13亿人能填饱肚子已是个不小的奇迹了。2014年,广东、福建等省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深圳人均2.4万美元,已超过台湾省。相信用不了多久,全国也会赶上这个数字的。

我们住的是海景房,价格不菲,为的就是一睹维多利亚湾靓丽的夜景。熟悉的画卷徐徐展开,当年的中国银行大厦已不再是地标,更多的高楼脱颖而出,一如上海陆家嘴的光景。

酒店有大巴,每15分钟一班,通往尖沙嘴的繁华地带。等车的人自觉排队,看似松松散散,没人乱插。排了许久,女儿突然想起一件事,回前台去问,回来后站在最后面喊我。我有些生气,因为排了那么久,这一班是坐不上了。女儿说她不能插队,态度很坚决。而每每过马路,她也是紧盯着红绿灯,哪怕没有车,或有人穿街而过,也要等到绿灯亮起才走。

被女儿时时搀着,突然觉得,真是老了。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看那些琳琅满目的店铺楼宇和有些凋谢的繁华。穿过逼仄的小巷,又脏又乱的广告涂鸦和内地并无两样。人流并不是很稠,填充在低矮屋檐下的小商贩用期待的目光望着我们,生意看样子并不太好做。

飞机被改签到晚上,机场的冷气实在太足,衣服随行李都已托运,而我们却要在这里滞留六七个小时,为女儿的感冒打好基础。

云层像冰河解冻,露出人间的底色,万米之下,是绿茵茵的人间烟火。我们穿越南海到达新加坡的时候已是夜里十一点。这一路的景色去年已经领略,航拍了不少岛屿,空透的白云下面是闪亮的海景,分不清哪是东沙,哪是西沙,哪是南沙了。

转机去T2,很长时间的一段路。樟宜也许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吧。记得去年到曼谷,也是先到这里,然后再折回去。去巴黎,如果从西安走,是否会节省许多路程?

当然,深圳的旖旎你看不到,香港的繁华你看不到,南海的浩渺你看不到,苏门答腊岛以及马六甲海峡你看不到。我们会横渡印度洋,跨越那条九千多米深的波多黎各大海沟吗?马航事件后,印度洋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那次魔鬼之旅啊,几百条生命葬身大海,至今杳无音信。我不知道,时隔一年之久,他们还躺在那深不可测的幽暗海底吗?阳光可否穿透厚厚的海水,给他们以微弱的光芒?

大海茫茫,茫茫大海。在自然面前,人是多么脆弱啊!

马航事件后,接连又发生了一些事故,马来西亚经济因此大幅度滑坡。没有人再敢坐马航的飞机,包括马来西亚的诸多人,都会选择从新加坡出行。

第一次坐这么大的飞机,除了超大的头等舱,居然有三个机舱,每排10个座位,从A到K,前后有62排,那么就是620个座位了。这么庞大的尤物,加之二百多吨的自身重量,是怎样飞起来的呢?你看那长长的机翼,有一百多米吧?

飞机在加速。巨大的轰鸣声,时速288km,已经起飞了。然后是388、488……高度从200米到500米,再到800米。目前,828米的迪拜塔是人类建筑的最高度,可以俯瞰云端。高度接着便升至1000米、2000米、3000米,外面的温度在一点点下降,20℃、15℃、10℃。等到高度上升至4500米的时候,屏幕显示外面已是零度了。这个高度,我在西藏的时候经历过。翻越5100米的卡若拉山口天寒地冻。冷可以接受,只是那风有些太销魂,每个毛孔仿佛都结冰了。

飞机还在爬坡,7000米,8000米,温度也下降到了零下20℃,零下30℃。等到万米的时候,外面是零下38℃;11000米,零下45℃;12000米的时候,已是零下55℃了。这个温度,人会不会很快被冻死?我想不会。因为南极的极端温度在零下80℃,考察队员经常会面临零下五六十度的考验。机舱里估计是冷气太足,裹了一层毛毯,还是有些发抖。

飞机掠过苏门答腊岛,穿越孟加拉湾,进入印度上空。这个国度有着和我们差不多的人口,面积却只有300余万平方公里。它的人口密度,想想都觉得令人窒息。

接下来便是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朗。飞越这些国家的时候,我打了个盹,醒来的时候,飞机已在里海的上空。

里海,这个面积相当于两个陕西省的大湖,诱惑了我整整四十年!

那时候,我还是个小小少年。

少年站在家里的土炕上畅游世界。巨大的地图几乎覆盖了我家的半个墙面。地图上,一个圈的是小城市,两个圈的是大城市,三个圈的是特大城市。

我把自己这辈子可能要去的地方做了标记:北京、上海、重庆、广州、香港……

“还有西安呢!你这个瓜娃!”表叔大声地提醒我。

“北京你先去,记得拍照片,回来给婶子看呵。”婶婶说。

“先去上海!上海最繁华了!”堂兄说。

“哥,你要去香港!听说那里可以见到外国人。”二弟说。

“这些,都要去的!”我用红蓝铅笔把那些城市又扩大了一圈,得意地跳下土炕,放羊去了。

山坡上,阳光像水一样在草皮上流泻,那些羊群像卷起的浪花儿。

我躺在白色的草皮上看地理书。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门课程,我可以一口气说出世界十大城市、十大河流、十大岛屿、十大高原或山脉的名字,如同说出我们村庄的那些山峁和沟渠。我可以用树枝在地上默画出一幅世界地图,标注出重要的高原、湖泊、海峡和运河。我不敢奢望自己以后一定会去这些地方,但喜欢源自内心——直到现在,我还能一口气说出那些著名的岛屿、海峡、高原以及河流的名字。

少年的我躺在草地上,从西安到北京,从北京到上海,我信马由缰,肆无忌惮,沿着长江一路狂奔——南京、武汉、重庆……

多年后,当我站在朝天门的码头看长江与嘉陵江交汇,江流急湍,猛浪若奔。我忘乎其形,潸然泪下!

那时候,我最远到达过的地方是县城。县城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

阳光很饱满。我野心膨胀,沿着河西走廊翻过天山,穿越帕米尔高原,来到一片蔚蓝的水域。水域的名字叫里海,有38万平方公里。老师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

黄土高原上的孩子,对水有一种特殊的渴望。我幻想比村里涝池更大的水域,幻想洪水弥漫后的高原,沟壑成为湖泊,浩渺无际。若干年后,我有机会去北京出差,第一件事竟是赶往天津塘沽观海。现实中的海洋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码头和船舶将水面分割成若干区域,零零碎碎。

我想看到漫无边际的景象,海天一色。

飞机在万米高空轰鸣,时速九百多公里。这样的速度穿越里海,大概只需要二十多分钟。

大约一万年前,里海和黑海还是一家,它们连在一起,是地中海的共同部分。座椅后背上的视屏标划出飞机的位置和下面的地貌,我看见巴库的名字。这个外高加索的第一大城市,在我们那时的地理课本上还只是苏联的一个石油城,如今已是阿塞拜疆的首都。

我们沿着晨昏线,与地球自转赛跑,也在与太阳赛跑。尽管知道跑不赢,飞机依然很努力。

已是北京时间早晨八点,外面依然繁星点点,下面的城市灯火辉煌。一片黑色的云朵像浸染了墨汁,浮在城市的上空。城市的边缘是高加索山脉,是茂密的草地和大片的森林。伏尔加河每年都会带着丰沛的水量注入这座大湖,滋润着湖边千千万万的人们。200多年前,土尔扈特人从这里出发,冲破沙皇重重阻击,完成了他们伟大的东归。那段在飞机上仅仅几小时的路程,他们悲壮地走了半年,并付出了八九万条生命的代价!今年六月份,在新疆的巴音布鲁克,我们有幸观看了当地蒙古族民众表演的《东归英雄传》。深沉磅礴的画面和铿锵顿挫的音乐让我一下子便融入到故事中去,一股苍凉和悲壮在我胸中奔突,一时竟无语凝咽……

飞机越过格鲁吉亚,进入黑海上空。黑海南岸是土耳其。这个突厥人后裔建立的国家,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通往地中海。

当年,他们想法去欧洲发展。长期的西迁过程中,突厥民族与中亚、西亚、东欧等各人种混合,形成了现在的土耳其人。1453年,年少的穆罕默德二世攻占拜占庭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建立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场攻坚战持续50多天,血腥而暴力。万米高空之上,依稀听见隆隆的炮声和惨烈的嘶吼。城破之后,土耳其士兵在城里大掠3天,放肆杀戮。许多历代相传的艺术珍品被洗劫一空,壮丽豪华的宫殿付之一炬,数万居民被掳为奴隶。穆罕默德下令将城内著名的圣索非亚教堂改建为清真寺。不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这座城市更名为伊斯坦布尔,一直沿用至今。

土耳其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标志着延续达1000多年的东罗马帝国从此覆灭了,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则成了东地中海的霸主。

飞机依然在追着晨昏线轰鸣,我酣然入睡。

我看见了故乡的羊群和花朵,看见大片的麦浪和收割的社员。打麦场上,连枷翻飞,沉重的碌碡在厚实的麦摞上发出“咯咯滋滋”的声响。硕大无朋的核桃树把半个场子遮了起来,麦秸垛里做游戏的孩子们接二连三地爬上树梢,然后再接二连三地跳进旁边的涝池里。

我看见小小的村庄和低矮的牛棚,看见高高的老槐树上悬挂的秋千。我乘着秋千荡出天外,离开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

我看见母亲风中的簸箕和深褐色的头巾,散乱的白发遮在她的脸上。看见父亲的镢头和铁锨。我喜欢他那树皮一样粗粝的手抚摸我的脸颊,喜欢那黑色的棉袄和浓郁的牛粪味道。

我看见漫山遍野的白蒿和杜梨树,看见躺在草地上的那个小小少年。夏日的小河清澈透亮,少年倚岩翔嬉,恣意所欲,忘乎其形。上岸后,我发现山坡上的羊群已不知去向。一同丢失的还有那块带着香味的橡皮,是同桌女孩送给我的。女孩的爸爸在外面工作,总会带来一些我们没见过的东西。橡皮生机勃勃,神采奕奕,像女孩那红红的脸蛋。我把附近的草皮几乎翻了个个儿,直到太阳西沉,沟里啥也看不见了,鲜红色的橡皮依然没有找到。

多年后,我多次在梦中,见到了那块在小河边丢失的橡皮。

……

我被一阵气流的晃动弄醒了,发现自己还在飞机上。前排后背的电子屏显示着航班的轨迹,世界地形图亲切而耀眼。飞机在一点点移动,沿着既定的航线行走。大陆架。高高的世界屋脊,白雪皑皑的山脉。蓝色的海洋,深色区域的海盆和海沟。

我们已经飞越了黑海。高度12198米,速度879公里,外面温度零下53度。

北京时间中午12点,这里是拂晓。厚厚的云层与天际的早霞连在一起。地图显示下面是布达佩斯,我们的目的地不远了。我看见了地中海和亚平宁半岛上的米兰、罗马、威尼斯等熟悉的名字,看到了维也纳、日内瓦、柏林、慕尼黑等城市,此刻,它们就在我的眼前,在脚下不远的地方。

舱外,天边一抹橘亮的黄色区域,是太阳就要升起的地方。早霞一点点地烧起来了,越来越艳。云层太厚实了,像结冰后愤怒咆哮的大海!冰河渐渐解冻,露出大地的底色。万米之下,是绿茵茵的人间烟火。这是欧罗巴大陆,一块我从未涉足过的土地,正在一点点地掀起面纱,袒露出她广阔的胸怀。万米高空俯瞰,闲散的云朵像贴在地面上散步的羊群。北京时间下午一点钟,我们已在法兰克福的上空。云朵越烧越艳,太阳犹抱琵琶,还未出面。飞机开始下降到9445米。地面上像蟒蛇逶迤蜿蜒的不是河流,是云雾。它的下面也许就是一条大河。而缭绕的云彩,则是它神秘的盖头。

飞机继续下降,高度3340米。舱外,大朵的白云岌岌可危,摇摇欲坠,像雪崩一样四溅开来。裸露出来的,是一块块补丁状的农田。

太阳依然没有露面,然而地面上的景象却愈来愈清晰了。高度2000米,巴黎已经越来越近,能感到它脉搏的跳动。1200米,飞机掠过巴黎上空。密集的中世纪建筑,很少超高。远处可见埃菲尔铁塔朦胧的身影。

飞机降落的那一刻,太阳喷薄而出,霞光似火。机翼托着旭日,像飞溅的钢水,光彩溢目,明艳无比!

这是巴黎的清晨,早上七点半钟,比北京时间整整晚了六个小时。

在欧洲,如果只选一个城市,我选择巴黎。

这座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古都,不仅是文化之都、艺术之都、浪漫之都、时尚之都和花卉之都,也是欧洲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商业、娱乐中心和公路、铁路交通中心,是世界航空运输的中心之一。

戴高乐机场旅客通道,分别用法语、汉语、英语、日语、阿拉伯语等写着:“欢迎来到巴黎!”如果说在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看到这样的提示,我一点不奇怪,但是在欧洲,就觉得格外亲切了。

说起法国,我会想起一连串的名字:拿破仑、路易十六、戴高乐;想起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想起蒙田、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小仲马、福楼拜、莫泊桑、左拉、罗曼·罗兰,想起米勒、马奈、库尔贝、德加、塞尚、莫奈、高更、雷诺阿、罗丹等等。这些名字似乎从来就不陌生。眼下,我正在准备撰写《一代水圣李仪祉传》。在搜集李仪祉相关资料的时候,发现一百多年前的科举考试题目,已经有拿破仑的名字,致许多秀才搔耳挠首,一头雾水,可见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程度。当然,后面列举的其他人物在这个星球上也是鼎铛有耳,电照风行,并将持续地照耀下去。法国的历史就是由这些人书写,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塞纳河边,到处是闲散的人们。河水清洌可鉴,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内的城市是见不到的。我们的河水经过治理已经好了许多,但远远未到清澈见底的地步。两岸皆巴洛特或哥特式风格式建筑,仿佛穿越历史,回到了中世纪。整个城市的风格是敦厚的,朴实的,内敛的。就想:为什么我们的一个小县城都盖起了一排排几十层的高楼,横七竖八,五颜六色,闪闪发亮,弥天张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巴黎,咋就这么“落后”呢?以至于飞机从上面掠过的时候,我还以为是郊区呢!

长期以来,巴黎一直遵守严格的城市规划,特别是限制建筑物的高度。法兰西第二帝国的规划在许多情况下今天仍然适用。城市规划中,对于高度超过37米的新建楼宇只在特殊的例外情形下才被允许,而在许多地区,对于高度的限制甚至更低。这就使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巴黎,埃菲尔铁塔都显得高大挺拔,卓尔不凡。反观我们的十三朝古都西安,有着比巴黎早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钟楼和城墙也有六百多年历史。城墙内,高楼鳞次栉比,曾经高大巍峨的钟楼湮没在高高的现代建筑群里,形单影只。西安古城墙为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城墙,多次申遗未果。城墙在周边高楼大厦的簇拥下,显得很不协调。唯一幸运的是,这座古城墙在“文革”时差点作为封建余孽被铲除!被拆掉的几处大豁口也弥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大方印。

不仅是巴黎。后来我先后去了伯尔尼、苏黎世、日内瓦、慕尼黑等欧洲城市,发现城市风貌保护得都很好,而天更蓝,云更白,水更清,草更绿。这种情况在国内只有新疆的巴音布鲁克、那拉提及江布拉克等地才有。西藏的蓝天和白云让我们自豪,但绿色爬不上那么高的屋脊,剩下的只有苍凉和神圣了。

沿塞纳河往前走,看婆娑的树影和倒映的云朵在水中呢喃。不远一段便有石桥相连。桥墩斑驳深沉,记录着古巴黎的一截截历史。桥下穿梭着各种船只,构成一道流动的景象。坐在船上看岸边的风景,岸边的人们向我们挥着手,我们便成了他们眼中的光景。这样的船每隔几分钟便会有一艘,而他们热情不减。孩子们甚至跑到桥上,冲着我们大声打招呼,直到有人与之互动,方满意而归,等待下艘游轮的到来。

巴黎的热情不仅体现在塞纳河上。大街上的人,只要你目光与之对应,便会收获微笑或颔首;遇到好的景点求助照相,都会热情相帮,不厌其烦。唯一遭到拒绝的反倒是一位国人,一声“我不会”!扭头离开。因为是自由行,没有导游,我们要去的景点不知该如何走,女儿用不太熟练的英语与人交流,大多数人能够听懂,热情相帮;也有少部分法国人不会英语,一番比画后明白了我们的意思,也会真诚相待。他们会停下来认真听你比画,或带你一段路程,令人感动。

由于语言障碍,我们能够选择的交通工具只有地铁。当地人会很热情地告诉你坐几号线,到什么地方倒车。地铁是巴黎最繁忙的交通,每天客流量超过600万人次。巴黎地铁方便快捷,几乎覆盖全市的每个角落。有一个说法:无论你站在巴黎市区的哪一个点,离你500米内肯定有个地铁站。

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建于伦敦,始于1863年。作为国际大都市,巴黎当然不甘落伍,随之开始论证,并于1898年4月开始兴建,1900年7月开通。65年后的7月,北京开始兴建我国第一条地铁,1969年10月1日,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通车,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1993年,上海建成沪内第一条地铁。在接下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想包括北京人在内的大部分国人对地铁是没有概念的。1993年我在北京上学,每天的公交都快挤爆了,却从未听谁说有地铁可以缓解。大规模的普及,应该在2000年以后。我们的地铁起步晚,发展却非常神速。目前,北京地铁总里程已突破500公里,居世界第一位。日均客运量超过1000万,成为世界上最为繁忙的地铁。

巴黎人对他们的地铁系统是十分自豪的。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目前巴黎地铁无论从其覆盖的范围、管理的完善还是运行的效率来看,都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水平。巴黎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学艺术氛围,这可从普通老百姓的嗜书如命上体现。无论在站台等车还是坐在车厢内,许多人悄无声息地捧着本大部头的小说或诗集在研读,与我们地铁上清一色的低头族玩手机,形成鲜明对比。当然,现在地铁上玩手机的年轻人也很多。地铁上遇到两个卖艺的年轻人,看样子都是华人。他们手拿双管竹叶笛,吹着《一剪梅》等中国音乐,委婉动听,可一车人似乎都无动于衷,没人赏钱。到站了,青年迅速出门,赶对面那一列去了。

随处可见黑人青年,与白人一样时尚,靓丽。由于法国殖民地基本都在非洲,距离北非也近,所以移民很多。据统计,6500多万人口中黑人约500万左右。我们熟悉的球星亨利、西塞、图拉姆、维埃拉、阿内尔卡等,都是黑人。旅游景点,手拿埃菲尔铁塔等工艺品叫卖的,几乎都是黑人。而地摊上画像、卖艺的,则以华人为主。他们说着地道的普通话,帮黑人朋友拉生意。

女人是巴黎最美的风景。地铁上,随处可见浪漫女郎,风度翩翩,清香迷人。衣着时尚的年轻人在秀恩爱,感觉那么随意,却那么自然。我这个坐在对面的土老帽,居然一点都没觉得难为情。

然而,你看到的不仅仅有浪漫,还有血腥和暴力。

从某些方便来说,路易十六是一位不务正业的国王。他喜欢锁类,达到了痴迷的地步,诨名“锁匠”。王储时期,路易十六已显露出机械方面不凡的天赋。他曾在凡尔赛宫里专门建造了一间全法国最高级的五金作坊,在这间面积近百平方米的房间内,挂满了各种工具。当上国王后,路易十六更是无心朝政,专心锁业,与各式各样的锁子为伍。据说路易十六制锁的水平非常精湛,他的锁极富创意、形状各异,几乎每一把都是一件艺术品。他设计制作的“蝾螈”锁,钥匙插进后转动三圈,“蝾螈”嘴中就会喷出水来,堪称巧夺天工,为之一绝。这一点很像我们的南唐后主李煜及宋徽宗赵佶。前者是一位优秀的词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谓千古绝唱;后者则独创“瘦金体”,成一代书法大家。至于杂耍、木匠、戏子,一应有之,甚至痴迷和尚道人,遁入空门。这些人,当皇帝并非他们本愿,所以怎么也做不好。

有一次,酷爱机械改造的路易十六发现断头台的刀是直的,认为效率较低,便改为三角形。他万万没有想到,数十年后,正是自己的这个创意,“请君入瓮”,让自己成了发明的祭品!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米涅曾说:“路易十六以他的胸怀和品德来说,是最适合于他那个时代的。当人们对独断专制的政治体制不满时,他就自愿地放弃这种专制的做法;当人们对路易十五的荒淫挥霍感到愤恨时,他能够品行端方,生活俭朴。人们要求做一些必要的改革时,他也能够体察公众的需要并要给予满足。”这位波旁王朝复辟前的最后一位国王甚至因为没有情妇而遭到法国人的嘲笑。他曾试图改革以挽救国家的危亡,但生性软弱的性格注定了他悲剧的命运。面对一边是贫苦的法国人民,一边是强势的贵族阶级,他没有能力撼动任何一方,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

据说路易十六人头落地的那一瞬,鲜血飞溅,围观行刑的民众涌向刑台,争着让自己手中的丝绢沾上国王的鲜血……他的尸体一度被扔在万人坑埋葬,而他的妻子也在数月后被以同样的方法处死。七岁的儿子路易·查理在父母被处死后,判定由一名鞋匠抚养,以成为一名“好公民”。后来这个鞋匠也被处死之后,年幼的路易·查理便一直待在圣殿塔监狱,一日仅有一餐,“主要是粪便和垃圾”。那个胖乎乎、有着一双大大的眼睛,曾经活泼可爱喜欢听故事的小王子在狱中随地大小便,不许洗澡。即便这样折磨还远远不够,可怜的孩子最后被砍去四肢,三年后悲惨地死去,年仅十岁!儿子凄惨,女儿也不能幸免,遭到暴民和狱卒的殴打和轮奸。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还逼这个年仅15岁的姑娘参加父母那血腥的死刑,并逼她作伪证,指控她母亲与弟弟的乱伦关系!她痛不欲生,几次割脉、服毒自杀,均未成功。

1989年7月14日,在庆祝法国革命200周年的庆典上,法国总统密特朗表示:“路易十六是个好人,把他处死是件悲剧,但也是不可避免的。说他是暴君是不合适的,因为此人性格软弱,不敢采取强力的措施,不会统治国家。”

据说,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走上断头台时,依然保持着法国国王优雅的尊严。刑场上,他从容地脱去衣服,高声对围观的人们说:“我的死是无辜的,我宽恕我的敌人们。我希望我的血会对法兰西人有益。”他还不忘要求革命者不要加害在他生命最后时刻陪伴他的宫廷牧师。

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王后是九个月后被处死的。这位因奢侈和顽固坚持专制而被法国人痛恨的女人,临刑前也表现了十足的优雅和善良。她给即将成为孤儿的七岁儿子留下遗言:“永远不要给父母报仇!”她请求上帝宽恕自己,同时原谅所有的敌人。

米涅在《法国革命史》一书中谈到路易十六之死时说:“一个最善良又最软弱的国王,经过十六年半一心谋求幸福的统治之后,在三十九岁上死去了。他的祖先给他遗留下一场革命。他比他的祖先哪一个都更适合于防止或结束这场革命;因为他在革命爆发前能成为一个实行改革的国王,或者在革命爆发后做一个立宪君主。”他是“唯一具有一切好国王所应有的畏上帝和爱百姓这两个优点的国君”。

历史就是这样无情。路易十六深爱着他的国民,但最终他们却杀死了他。

小时候,我们的课本开篇是“我爱北京天安门”,一幅彩色的天安门照片令多少人心驰神往。多年后,这个愿望得以实现,突然发现自己的野心远不止这个。我以为,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应该去一次巴黎。这里不仅时尚、浪漫,还有世界最繁华的街道,最奢侈的宫殿,最养眼的女人,以及瓦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丰满的文化和可以触摸的历史。

巴黎的历史是装在卢浮宫里的。这里不仅是法国的精髓,也是世界艺术的盛宴。这座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的皇家宫殿将巴黎和法国的历史错综地交织在一起,满腹经纶,风华绝代。它占地约198公顷,有198个展览大厅,陈列面积5.5万平方米。有人说,每天花3小时到卢浮宫参观,就可以在巴黎待上1年了。

卢浮宫既是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也是法国近千年来历史的见证。这里先后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也生活过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卢浮宫拥有的艺术收藏达40万件以上,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6个门类,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镇馆之宝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更是美轮美奂,举世瞩目,成为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

法国第二天,女儿由于香港机场冷气太给力而感冒,到巴黎后开始发烧,参观完凯旋门、埃菲尔铁塔等景点后便躺在床上了。这样一来,我这个只懂汉语的人就成了文盲和哑巴。想去的地方不知该如何走,问人又不会外语,只好拿着地图一番比画,好在巴黎人热情好客,我顺利到达目的地。

天下着雨,有些阴冷。卢浮宫外,一辆白色的法拉利跑车展开像鸟一样长长的翅膀,旁边站着两位身着白色西装、个头高挑的帅小伙,等待游人的合影。雨越下越大,正准备进门,发现提前预订的门票竟没带!好在原路返回,一路上的地名都默默地记住了。只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令人有些懊恼。

没有导游,也没有解说,稀里糊涂跟着人流涌了进去。眼前的诸多艺术品都是熟悉的面孔,因为在太多的书本画册上,我都曾多次欣赏。如今咫尺相望,仿佛便穿越了时空,令人难以置信。

通常,我们见到的珍贵文物最多一两件,感觉稀罕,便流连忘返。这里整个都是艺术珍宝,琳琅满目,感觉自己一下子呼吸都有些紧张,难以平静了。就想:为什么这么多的珍贵文物都跑到卢浮宫了?如记载两河流域文明的雕塑“汉谟拉比法典”、古希腊时代的雕塑“胜利女神尼卡”等等。绘画中除了法国名家名画,还有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国艺术大师的惊世名作,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花园中的圣母》、米开朗琪罗的《奴隶》等等。它们本该代表本国的荣耀待在自己的故乡受人瞻仰啊!

查了一下资料,原来从十六世纪开始,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就开始搜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雕塑等珍贵文物。拿破仑一世东征西伐时,从世界各地掠夺了大量的艺术珍品。对拿破仑来说,每一幅天才的作品都必须属于法国。这样的观点是德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所不能接受的。拿破仑失势后,他们来到卢浮宫,约有5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由于法国人卓越的外交手段及难以抗拒的说服力,仍然有许多艺术品被留在了卢浮宫。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入侵法国巴黎前,卢浮宫许多名作被分散藏于法国民间各地,希特勒曾多次想寻找夺走,却最终一无所获。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艺术珍品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无论存放在哪里,只要能得到最好的保护,千古流传,便是丰功伟绩了。

对许多游客来说,来卢浮宫的最大心愿便是看《蒙娜丽莎》。想象中的《蒙娜丽莎》是巨大的,辉煌的,流光溢彩的。因为她的身上有太多神秘的光环,令全世界为之倾倒。然而真正见到这幅巨作的时候却有些失望,因为它太小了,并且被保护在防弹玻璃的罩子里,与游人拉开一段距离,再一段距离。即使这样,她的面前还是人山人海,一大堆人举着相机、手机,争先恐后与之合影,哪怕她的周边,全是巨幅的世界名画,感觉却备受冷落。据说《蒙娜丽莎》最初是和其他油画一样不受保护的,结果遭到极端分子的喷酸,被扔石块,不得已才隔离起来。因此,我倒担心起其他名画的安全问题来了。万一哪个疯子对着《自由引导人民》《梅杜萨之筏》《马拉之死》《拾麦穗者》等油画泼上硫酸,岂不是毁了?

由于时间仓促,也无人引导,我在卢浮宫并没有看到中国的藏品。

利用两天时间游览巴黎,只能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而用有限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儿,只能期冀下一次的相遇了。

从巴黎到慕尼黑的飞机只需要一个多小时。送我们去机场的年轻人来自乌鲁木齐,在法国已居住十多年了。谈起这座城市,他的脸上难掩骄傲的神态。他喜欢法国足球队,喜欢齐达内、亨利、特雷泽盖、本泽马,喜欢巴黎圣日尔曼,喜欢席尔瓦和伊布。谈起国内的球星,依然停留在郝海东、杨晨、孙继海、江津、祁宏、申思、吴承瑛那一代。岁月如梭,一晃十多年过去,这些球员除了孙继海仍在踢球外,祁宏等人已身陷囹圄,令人唏嘘。同样令人唏嘘的还有那一届世界杯中国队的战绩,但无论如何,他们曾代表中国足球冲出了亚洲,成为唯一参加过世界杯的黄金一代。

慕尼黑机场,我和女儿不约而同选择了拜仁的帽子和围巾。客观地说,对这座城市的向往很大一部分来自拜仁,如同去西班牙会想到巴萨和皇马,去英国会想到曼联、切尔西、利物浦和阿森纳。想当年,我们彻夜守候在电视机前看意甲,看米兰双雄争霸、尤文逆袭、罗马夺冠,现在的兴趣几乎只剩了英超、西甲和德甲了,关注的俱乐部也十分有限。球员方面,更是C罗、梅西二人转,内马尔、苏亚雷斯、J罗、贝尔等球星虽璀璨耀眼,但想要完成超越,还需交出更具说服力的成绩单才行。

慕尼黑曾经拥有两支甲级足球俱乐部,除了拜仁,1860是德甲的创始会员之一,在德甲征战20多个赛季后降入乙级。他们共用的安联球场如今也归拜仁独有。这里是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及拜仁球星托马斯·穆勒、施魏因施泰格的故乡,也是理查德·施特劳斯、卡尔·奥尔夫等许多杰出作曲家活动的领地,德国南部的文化中心。这里有著名的歌德学院,全城有50多座博物馆、3000多家画廊、4座歌剧院、3个世界级交响乐团,以及众多书店。慕尼黑是欧洲最大的出版业中心,其规模仅次于纽约。著名的出版业如南德意志报、巴伐利亚信使报、焦点杂志、贝塔斯曼集团的总部均坐落在慕尼黑。1900年,列宁创办的全俄马克思主义的秘密报纸《火星报》创刊号就是在慕尼黑出版的。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伊萨尔河畔,最早的居民点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它保留着原巴伐利亚王国都城的古朴风情,被人们称作“百万人的村庄”。作为巴伐利亚州的首府,一年一度的啤酒节可谓慕尼黑最为盛大的节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啤酒爱好者云集在这里,慕尼黑一时人海如潮,车流滚滚,通往市区的道路甚至开始拥堵。一些西亚的富豪将自己的豪车空运过来造势,当地民众则统一换上巴伐利亚民族服装,十分养眼。

20年前,一位来自陕西旬邑的年轻人在慕尼黑打工,为1860制作球迷用品。多年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专营德国啤酒。他叫田安民,一位儒雅博学的企业家。德国十年,企业家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他邀请我们父女参加慕尼黑啤酒节,也到他当年工作过的地方看看。

慕尼黑啤酒节与英国伦敦啤酒节、美国丹佛啤酒节并称世界最具盛名的三大啤酒节,每年大约有六百万人参与其中。啤酒节又称“十月节”,起源于1810年10月12日,因在这个节日期间主要的饮料是啤酒,所以人们习惯性地称其为啤酒节。每年9月末到10月初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持续两周,到10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为止,是慕尼黑一年中最盛大的活动,有着200多年的历史。其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停办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停办7年。自1946年以来,节日规模越办越大,从而真正成了一个盛大的民间节日,并已走出德国,曾在中国大连、北京,日本东京等地成功举办。

9月的阳光和煦饱满,色彩温顺,这是慕尼黑最为成熟的季节。每逢啤酒节开幕那天,慕尼黑都要举行盛大的开幕式,由慕尼黑市市长主持,在临时搭建的啤酒大棚里启动。中午12时,在12响礼炮声和音乐声中,市长用一柄木槌把黄铜龙头敲进一个大啤酒桶内,然后拧开龙头,把啤酒放出来,盛在特制的大啤酒杯中。市长饮下这第一杯,著名的啤酒节便正式开始了。

开幕的当天上午,来自德国各个州的人们穿上富有特色的民族服装盛装游行,演奏音乐,浩浩荡荡地穿过慕尼黑市中心街道,最后来到啤酒节的现场Theresienwiese(某个地方的草坪)。人们把自己打扮成古代衣着考究的贵族公爵,身披绫罗绸缎的王妃贵妇,驾着鲜花装扮的古典马车。马车拉着装满啤酒的酒桶,展示丰收的喜悦。啤酒女郎花枝招展,接受人们热情的祝福。参加的人从白发苍苍的老者到坐在婴儿车里的小孩,有家庭妇女、中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们扮演的人物也是丰富多彩,从阿尔卑斯山下的牧童,莱茵河畔的磨房主,到科隆教堂的修女,北德普鲁士的老翁,伐木的工人,等等。马车上有城堡、狩猎的山民及森林、狐狸、熊、鹰等。盛装的乐队浩浩荡荡,长号短号架子鼓,一应尽有。天虽有些冷,但气氛十分火辣,快乐和自豪写在每个人的脸上,感染着我们这些围观者。

晚上,在啤酒大棚里,狂欢才真正开始。人们载歌载舞,边大杯喝酒,边尽情歌唱,认识不认识的人都会邀请一起喝酒,然后跳舞,合影留念。热烈的气氛像慕尼黑的朝霞一样浓烈鲜艳。每届啤酒节要消费约600万升啤酒、70万只鸡、100头牛,同时为慕尼黑带来10亿欧元的收入。

说到慕尼黑啤酒节,便不能不说说与啤酒有关的一个故事。

1923年11月,希特勒和他的支持者在慕尼黑发动了“啤酒馆政变”,率冲锋队逮捕了当地的长官,企图推翻魏玛共和国,建立民族主义的独裁统治。政变最终以失败告终,希特勒等数位纳粹党领袖遭逮捕。

暴动失败后,希特勒被德国当局投入监狱。狱中服刑的9个月里,希特勒写下了《我的奋斗》一书,被视为法西斯的理论和行动纲领。

1938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一年,德国、意大利、英国和法国四国首脑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该市签署了《慕尼黑协定》。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1939年3月,希特勒践踏在《慕尼黑协定》中承诺的国际保证,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英法却拒不履行保证捷新疆界的义务。1939年9月,纳粹德国大举进攻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英法的绥靖政策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希特勒以闪电战术占领捷克和波兰后,面对强大的苏联,德国没有在短时间内战胜的把握,因此迅速把枪口转向毗邻的法国、英国,使其自食苦果,惨慒法西斯铁蹄的血腥蹂躏。而慕尼黑在二战中也遭到盟军的多次轰炸,这座以热情浪漫而闻名的巴洛克艺术中心被炸成一片瓦砾,美丽富饶的慕尼黑陷入灾难的深渊。

我常想,德意志日耳曼人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民族,产生了那么多思想家、诗人、艺术家和科学家,如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歌德、海涅、席勒、舒曼、罗伯特·施特劳斯、贝多芬及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们作为人类的娇子,为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德国也产生了希特勒这样的混世魔王,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同为德国总理,与希特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默克尔。

我们到达欧洲的时候,正值难民潮高峰期。欧洲八个国家同时关闭边境,几乎人人自危。巴黎、罗马的街头,不时发生抢劫事件。这个时候,德国总理默克尔作了一个也许是她这辈子最大胆的决定:开放德国边境,允许80万难民进入德国。一时间,欧洲各地几乎所有的报纸头版都是默克尔的照片。难民们举着默克尔的头像,亲切地称她是“难民守护神”。而反对者则认为默克尔是爱心泛滥,把德国推向了危险的境地。“当世界都在关注我们的一举一动时,我们不能说叙利亚离我们很远,所以我们对他们无动于衷。这将破坏世界对于欧洲的认同感。我们必须秉承我们的精神,各自分担我们的责任。”这是9月,欧盟国家终于最后达成难民分配方案时默克尔一番表述。这个女汉子站在欧洲之巅,向全世界坦陈自己的立场。据悉,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候选名单达276个,默克尔呼声颇高。她虽最终未能获奖,但已赢得了全世界赞誉的目光,被誉为“真正的道德领袖”。

这里,我想以慕尼黑为例,说说德国的一些事儿。

慕尼黑是德国第三大城市,算上周边人口大约二百七八十万,是巴伐利亚州的首府。这里不仅有世界名车宝马,也有著名的基姆湖、天鹅堡等旅游景点。一年一度的啤酒节让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活泼的巴伐利亚人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并且这种欢乐和自由的氛围已经成为吸引世界各地旅游者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啤酒节的临近,进入慕尼黑的车辆明显增多,道路甚至有些拥堵起来。从大街小巷到商店、地铁,身着巴伐利亚民族服装的人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啤酒的味道弥漫在整个城市,浸染着每一个游人。

站在酒店的高层看慕尼黑的黄昏,同巴黎一样,远处高耸挺拔的是哥特式的大教堂,低一些的则是巴洛特式的建筑群,逶迤起伏的绿将低矮的建筑遮了起来,整个城市沐浴在一片朦胧的光晕中,显得安详、和谐。太阳穿过厚厚的云层往下坠,耀眼的光芒给云层镀上了一层闪光的亮边,也给高高的塔顶镀上了一抹红晕。暮霭氤氲在城市的上空,低矮的建筑因此而变得模糊,彼此连成一片,感觉像绘画里中世纪的欧洲风光了。有那么几个时段,太阳是挣脱了云层的,光芒瞬间放大,地上变得明亮了起来。乘着这束光亮,我抓拍了一组照片,想看看欧陆的日月与我们有啥不同。

不同的感受是来自方方面面的。先是那蓝得像宝石的天空就令我们十分羡慕,随便怎么拍,景色都是美的,跟明信片似的。要知道这也是一座工业城市,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什么它的云就那么白,草就那么绿,空气咋就那么纯呢?一路走来,几乎没有看到被污染的地方。满目的绿是新鲜的,云朵懒洋洋地在山间溜达,优哉游哉,矜持而浪漫。就觉得我们的山有些土包子气,除了大面积的裸露,冷不丁便会把一半儿劈了,或凿开地洞,建上阁楼,弄出一两个神话传说,牵强附会,令人大煞风景,游来索然无味。更有甚者在山间搭浮桥,山体造电梯,山下拦水坝,弄别墅和鱼塘,农家乐一呼而上,热闹喧嚣,纷纷扬扬,不亦乐乎!

慕尼黑的街道看起来随随便便,没有我们的宽敞和时尚,甚至也没有那么笔直。偶有的一组古老的拱形建筑横在中间,车辆鱼贯而行,有凿穿时空之感。有的建筑样子已很陈旧了,如果在我们的城市,不知被拆迁队连夜搬掉多少次了,岂能容你堂而皇之碍人眼目?桥头的人物雕塑有些沧桑,样子也不是十分张扬,比不得不锈钢的耀眼,更不及大喷绘的艳丽,连同那些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各式建筑、街道和树木,构成这座城市的主要内容。它们看起来是那样朴素,毫不起眼,氤氲着浓浓的德国味道。街上很少有修修补补的围栏,也鲜见建筑工地的彩钢瓦和隔离栏,似乎很久以来,它们一直就是这个样子的。田总带我去他20多年前打工的地方,感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没有变化,只是树更高了,楼还是那些楼,路还是那条路,地铁站也还是当年的地铁站。回想我二十年前工作的地方,如今早已面目全非:山头夷为平地,工厂变成废墟;道路改变方向,鱼塘变成小区……真可谓白云苍狗,沧海桑田。放眼望去,一栋栋,一幢幢,全成商品房了!在我现在生活的城市和另一座城市之间有一条很开阔的大道,不足十公里的路段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施工,或在中间的某些地方围起来挖个坑,钻个洞;或因地面塌陷二次填充,填完过段时间又塌陷了,再围起来,再填充(我们单位外面有条马路修好不到两年,反复围栏填充已不下三次),成为“拉链马路”。最遭殃的是路中间隔离带里的各种灌木及大树——据说那些树都是从乡下想办法弄来的,花了大价钱的。这些乡下的树很识趣,当年便顽强生长,绿色喜人。无奈两年后便会被连根拔起,运往别处;几天后,另一拨树木运来了,好不容易成活,枝繁叶茂,蓬蓬勃勃。某领导来到,说不好看,大手一挥砍掉运走,新的树木又竖了起来。这批树的寿命一般也不会太久,后任领导看见说有更好的树木可以换嘛,于是隔离带里墙头变换大王旗,一茬茬的大树及灌木都成了短命鬼,路上的施工热火朝天,黄尘滚滚,如火如荼……许多道路刚刚建好便推掉重修;投资数千万元的现代化学校寿命不足两年;改造不足一年的项目全部拆除……想法全凭兴趣,规划朝令夕改,建了拆,拆了建。无需讨论,无需上会表决,当官的拍拍脑袋就决定了。我向来迂腐,自是有些困惑。高人告诉我:你一介书生不懂经济,这一砍一推一拆一改,酝酿的都是“效益”啊!

说实话,我讨厌喷子,反对用我们的长城、比亚迪、奇瑞和拥有上百年辉煌历史的宝马、奥迪、奔驰相比较,这是不公平的。民族工业发展迅猛,有目共睹,虽然在欧洲的大街上我还没看到一辆国产车,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进步。我们的高铁已经走向世界,在面对日本的直接竞争中取得了胜利。以京沪高铁为例,京沪项目获得发明专利53项、实用新型专利116项、外观设计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8项。迄今为止,中国铁路没有出现任何与外国公司的知识产权纠纷。中国高铁作为一张靓丽的名片,以创新、先进的形象代表了今日中国的工业实力。

目前,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达到1.9万公里,占世界60%左右,是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速度最快、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我们的国产汽车除了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外,在非洲和拉美也很受欢迎,俄罗斯市场已开始畅销。而国产电器已基本代替了日产等外国品牌——曾几何时,那些日立、松下、索尼、东芝、飞利浦等电视机奢侈昂贵,一统中国市场,现在已基本销声匿迹。手机市场更是异军突起,华为、小米、联想、中兴、VIVO等方兴未艾,当年曾垄断市场的国际巨头摩托罗拉、爱立信甚至诺基亚已难觅踪迹。2015年中国手机销量排行榜前10位,国产占了8席……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族群,我们只要愿意,就可以做得更好。那么,在环境治理及区域开发方面,为啥就不能学学人家欧洲的先进经验呢?

走在慕尼黑的街头,会发现许多行为艺术的展示。一个人把自己涂成金属的颜色,长时间一个动作站在街上,远看像一尊雕塑,走近时,他突然向你一眨眼,便吃了一惊,退后去再看时,却又纹丝不动。这是典型的欧式行为艺术,街头的艺人喜欢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愉悦过往的人们,并以此博得欣赏者的一点小费。他们友善随和,不少人还有不错的音乐或艺术素养。他们自视清高,所以并不会勉强和乞求别人。这种状况在巴黎的塞纳河畔也曾见到,每遇施舍的人,扮演者都会鞠躬答谢,其余时间则尽职尽责地表演着,成为城市的另一种景观。

德国是一个讲究秩序的民族。无论购物还是乘车、景点参观,到处都能看到排队的人们。哪怕只有几个人,也很自觉。乘坐电梯时,大家自觉地站在左侧,空开右侧留给应急的人们。地下停车场有女性停车位,很人性化。可是它们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几乎所有的公厕都收费,且价格昂贵;各种服务需要小费,甚至机场推车也要收费,感觉很不合理。

在慕尼黑,城市面貌优雅整洁,房屋绿树和谐相衬,一切似乎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维持秩序的禁令牌清晰醒目,各种各样的路标随处可见,公共交通准时安全,工作人员一丝不苟,所有人似乎都按部就班……慕尼黑是一个国际化都市,外籍侨民多达三十万之众,分别为土耳其人、意大利人、奥地利人、阿尔巴尼亚人、塞尔维亚人……还有黄皮肤的亚洲人,再算上本地人和外国游客,形形色色的这些男男女女便构成了慕尼黑街头的一道独特风景!

德国人的严谨,在办理签证这件事上便充分体现出来。申根德国所要的资料特别多,如果是第一次去欧洲,所给的时间和次数都会很吝啬。大人的签证倒罢了,女儿因未满十八周岁,除了父母与子女证明的公证书,母亲的委托书、公证书,还需在外交部指定地再次认证,然后交德国大使馆审核。签证前后办了一个多月,来来回回地折腾,觉得他们是否过于较真了呀!然而我们到达欧洲的地点并不是德国,从巴黎进入慕尼黑也无需严格审核,欧盟之间甚至不需护照及证明便可自由出入。早知如此,当初还不如把申根国写成法国,也许会好些。

德国的法制是非常严谨的,在这里,无论是个人乘车、租房,还是企业注册、贷款,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运作方式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德国构建社会诚信主要依靠健全的法制以及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朋友说当地农民出售南瓜,大小不一的南瓜分成两堆,旁边插着标明价格的牌子:小的每个l至2欧元,大的3至5欧元,南瓜摊无人看管,摊边放着一个投币盒,过往的人可以自助购买。更有一些人将南瓜堆在路边,跟前放一个盒子,路人随便拿,想给钱就给,不给拉倒,很少有人拿了南瓜而不投钱。同巴黎一样,慕尼黑的地铁也很发达,买票乘车完全靠自觉。有的地方甚至没有检票口,也很少有抽查验票的工作人员,但人们都会很自觉地按照自己实际乘坐的距离购买车票。德国的加油站通常都附带一个便利店,除了店里的收银员,加油站几乎看不到服务人员。需要加油的司机自己拔下油枪加油,然后再到店里付款,加油的过程完全“自助”。

到达慕尼黑后,前来接我们的是伟安达公司的梁总。梁总叫梁达夫,台湾人,朴实憨厚,五大三粗的样子,有些像演陈真的梁小龙,风风火火,一看就是个带头大哥。梁总在德国开店已有二十多年历史,他的饭店叫“龙门酒店”,位于慕尼黑郊外的格伦沃尔德小镇,距离慕尼黑有二十公里,乘坐有轨电车往返很方便。电车没有售票员,自觉按乘坐距离买票,没看见检票人员,一路上也不抽查。田总说,一般人都不会逃票,在这里,很少有人拿自己的信用不当回事。

我们到达格伦沃尔德的时候,正是梁总酒店开业二十周年纪念日,饭店周围摆满了鲜花,梁总正在和工人们在二层的阳台上忙活,他的太太今天穿着礼服,打扮得格外漂亮。太太是香港人,温柔贤惠,勤俭持家,几十年来跟随梁总在德国打拼。每天她起来最早,晚上休息最晚,无怨无悔。特别是第二天早晨发现她竟然在楼下卖早点,感觉很奇怪。因为他们在德国已经算有钱阶层了,房车不用说,钱我估计这辈子也花不完的。我说你何必这么辛苦?她说习惯了,如果不卖早点,那些每天上班路过这里的人吃什么呀?原来她完全是在坚守一种信用和承诺,对别人,也是对自己。

那天的晚餐非常丰盛。第二天,梁总和太太请我们去意大利餐馆吃饭。她待人和蔼,言谈得体,举止优雅,完全颠覆了我对香港人的印象。

十一

在我们的行程单上,是有新天鹅堡和基姆湖的。新天鹅堡是慕尼黑的一张名片,金碧辉煌,靓丽时尚。女儿与新加坡来的几位客人一道去了,而我们则去了基姆湖畔的HART(哈德),拜访卡斯巴瑞先生。

德国的公路不是很宽,但路况很好,不限车速。梁总的宝马一脚油门便飙上200码,心脏“——呼”地一晃,感觉快要跳出来。车速快,并不妨碍欣赏路旁的美景。在德国,公路两旁并不会刻意沿路去种上一排排树木,而没有这些树木的遮挡,你就可以看得很远,即便是车速很快,那如画一般的田园山水,仍一目了然,令人心旷神怡!成片的油菜花黄得耀眼,不知为何现在才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9月的秋已是浓烈,这里却满目绿浪,春意阑珊。德国的乡间拥有世上最好的土壤,但是,它除了种植一些酿酒用的大麦葡萄之类,好像就不再种其他什么东西了,任大片土地由草地森林肆意生长!齐整的草坪铺遍山峦,浓密的树林苍翠挺拔。在欧洲,无论高速还是乡间小道,几乎没有裸露的土地。人们闲散地住在山坡上,一栋木质结构的房子,一座篱笆筑就的小院,一群懒洋洋的牛羊……诗意浪漫,闲适安宁。这种景致只有在新疆的草原上能见到,比如那拉提的空中草原,江布拉克的空中麦田,巴音布鲁克的梦幻溪流,童话似的,美得令人心颤。很少看见劳作的人们,即使那些村舍,也少有人影。倒是地上的那一个个草卷十分引人注目,令人体会到这田园风景油画般的厚重和力度。

一路上,湖光山色令我赏心悦目,几次叫停宝马,一阵狂拍。那些红色尖顶的教堂,蓝色的房子,绿色的草地,悠闲的马儿。马儿毛色发亮,看见人便走了过来,以为喂它们吃的东西。湛蓝湛蓝的天上散着几朵白云,随便取一处镜头都是美景。

卡斯巴瑞先生家的房子掩在一片绿丛里。从外面看普普通通,可是里面豁然开朗,空间巨大。地上堆满了油画,是他太太的作品。卡斯巴瑞先生拿出自己的收藏品让我们欣赏,有中世纪的家具、瓷瓶、青铜器和酒具,两百多年前的挂钟等,做工精致,工艺上乘。阳光透过落地的窗子铺了进来,整个屋子都被照亮了。木质的旋梯通往二楼,那是主人的卧室。

我们来到室外,草坪上栽着许多果树,苹果红彤彤的,只是个头不大。卡斯巴瑞先生说这些苹果完全靠自然生长,不施任何化肥和农药。屋旁的遮阳伞下有一个圆形的大石桌,先生沏了一壶茶,同田总交谈起来。他们的话题看起开来很热烈,眉飞色舞的样子,可惜德语我一句也听不懂。田总说,二十多年前,正是这位老人把他带到了啤酒这个行业。这些年来,他每年都要到慕尼黑拜访卡斯巴瑞先生。尽管他目前的业务已轰轰烈烈,遍及全国,但是在先生的面前,他虔诚得如同一位小学生。每年,他都会把自己内心积攒了很久的问题摆出来,听卡斯巴瑞先生一一化解。先生年已古稀,腰板硬朗,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言辞犀利,成为田总的精神导师。

聊完该聊的事情,我们便一起去基姆湖,准备在湖边用餐。

基姆湖位于距慕尼黑80公里的阿尔卑斯山脚下,是巴伐利亚州最大的湖泊,湖长15公里,宽8公里,有巴伐利亚之海的称号。其秀丽的湖光山色,自古已为帝侯和教会所垂青。基姆湖中有三个岛,分别是男人岛、女人岛和至今无人居住的香草岛。最大的岛屿就是男人岛,因岛上有座“男人修道院”而得名。这个岛屿之所以闻名主要是因为路德维希二世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宫殿,其风格仿效法国著名的凡尔赛宫。国王岛是基姆湖最负盛名的小岛,岛上以海伦基姆宫为旅游热点。浪漫童话国王路易二世在1873年买下此岛,并在那里按照法国凡尔赛宫的样子修建了一座皇宫,宏伟壮观的宫殿,宽广气派的广场以及城堡前的喷泉花园,处处彰显出皇朝的雄风,可惜路易在这里只住了九日便去世了。女人岛名称的来由据说是因为岛上有座女修道院,事实上,全岛只有约50家住户和300多名居民,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属于修道院。

基姆湖的美在于靠近山麓,湖区风景与周边山峦环境完全融合,不分彼此。午餐是在湖边吃的。旺盛的阳光有些刺眼,湖上五光十色,波光粼粼。我们就餐的地方是一家意大利餐馆,比萨、面条和烤肠是他们家的特色。我们就着湖光饮着啤酒谈天说地,对面的金发美女不时对我们微笑点头,看起来很友好。发了条微信,发现国内已是午夜了,而这里却湖色明媚,阳光灿烂,正是浪漫的好时候呢。

十二

从慕尼黑到伯尔尼走了七个小时,路边风景仿佛就是一个迷人的开放式大公园,放眼四望,目不暇接。驾车的小伙来自东北,来德国十年了,一直做导游。放眼望去,深浅不一的绿色在山坡上逶迤蜿蜒,连成一片。墨绿的是树林,浅绿的是草地。山坡上,山坳里,镶嵌着一个个鲜艳夺目的村落、教堂,映衬着青山、蓝天、白云,隐约可以看到远处阿尔卑斯山的皑皑白雪。车子在山间穿梭,山上的白云像镜头快速移动,变幻无常。云越来越低,越来越低,贴近了,便一片雾蒙,白茫茫一团,什么也看不见了。近处的山坡和田野上,大片大片的草地平坦整齐,就像公园里的大草坪一样。偶然看到“草坪”上放着一排排白色塑料布包裹,感觉比较新奇。导游告诉我们,那是已经晒干的牧草卷,留作冬天喂牲口用的。这里的农民家家都有铡草机,定期铡剪牧草储存。乡间别墅、教堂、小屋不时掠过,这些建筑或结构奇巧,鲜艳夺目,或古朴典雅,但并不破旧。它们像一件件精致的饰物镶嵌在这绿色的土地上,令人心情大好,豁然开朗。

到达伯尔尼的时候已是黄昏。一路劳顿,大家下车后便登记酒店。酒店不是很宏伟,但很别致,很温馨,甚至有些浪漫。特别是那暖暖的灯光,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色彩。按说这个时候应该是车流的高峰期,可是周边很少看到车辆,感觉像是到了乡下,静谧、寂悄,安静得有些异样。

伯尔尼位于瑞士西部高原中央山地,坐落在莱茵河支流阿勒河一个天然弯曲处,湍急的河水从三面环绕伯尔尼老城而过,形成了一个半岛。伯尔尼德文是Bern,意思是“熊出没的地方”。这座城市始建于12世纪末,至18世纪建成目前的规模,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自从1848年瑞士联邦政府设立在这里以来,伯尔尼一直是瑞士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既然是首都,参照我们的北京,一定是庞大的、繁华的、热闹的。动员同行的老任一起溜达溜达,老任说你看这周边冷冷清清,人也看不到,还是等明天吧。我四顾一望,觉得确是有些寂寥,搞不好这里在远郊呢,市内一定很喧闹的。

起了个大早,奔着后面高耸入云的教堂而去,听说那边便是伯尔尼繁华的所在。天已放亮,教堂的尖顶上沐浴着一抹金辉。不远处能看见碧绿的山,山顶积雪,中间浮着一朵朵的云儿,甚是悠闲。街边泊着一排排的车子,宝马、奥迪、奔驰占了大多数。门市都没有开,透过橱窗可以看见里面的商品。街上很空旷,没有车子也没有行人。这种状况跟我们七十年代的县城差不多,早晨起来街上也是空洞的,不像现在,农村都开始堵车了。想想我们的城市这会早就车水马龙,人欢马叫了。——难道这座城市休假了吗?街边是一栋栋巴洛特式建筑,高者七八层,低者一两层。建筑的屋檐下吊着一排排的鲜花——这种状况在德国也随处可见,建筑一下便感觉有了温度,盎然着勃勃生机。

人都去了哪儿呢?难道他们都不上班吗?我实在有些好奇。导游说这是一座懂得休闲的浪漫之都,伯尔尼人口总共才13万多,相当于我们的一个小县城,或者,我们的大一些的镇人口也比这要多(中国人口最多的镇是河北三河市燕郊镇,镇域总人口达80万人),分散在五十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九点钟上班之前,大家都窝在家里,所以街上是很少看见行人的。街边没有小商小贩,估计也不需城管之类的职业。在这里,旅游购物必须是上班时间,下班或节假日商店甚至餐厅就关门了。这种情况在巴黎和慕尼黑也一样。晚上18点以后,所有的商店集体关门,让我们这些兴致勃勃的国内游客吃闭门羹。看看我们的城市,夜里营业到12点。有的摊点甚至24小时不休,真是蛮拼的啊!

去了几个景点。最著名的是伯尔尼大教堂,高大挺拔,巍峨雄阔,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站在下面照相,一下子怎么也取不全,于是把镜头对准了对面的巴洛特式建筑。一群孩子叽叽喳喳正往上走,看见镜头欢呼雀跃,集体向我招手,而不是国内某些地方的横眉冷对,甚至粗暴干涉。广场上到处是鸽子,年轻的妇人带着孩子在那里散步。阳光满满地浸润着她们。女儿好奇地蹲下来与孩子嬉戏,妇人热情有加,很配合地让我们拍照。教堂下,一个长发披肩的年轻男子忘情地弹着吉他,对过往的行人熟视无睹。沿着台阶往下走,一条深蓝色的河流穿城而过。有了水便有了灵气,何况是一条清澈见底的阿勒河呢。

阿勒河把伯尔尼分成了两半,西岸为老城,东岸为新城,横跨阿勒河的7座宽阔大桥把老城和新城连接起来,河中穿梭着各种各样漂亮的船只,成为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伯尔尼旧城区(古城)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核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伯尔尼一直保持着中世纪的风格。大概就因为这个缘故,伯尔尼人常被认为反应迟缓,谨小慎微。瑞士人打趣说:“千万别在星期五对伯尔尼人讲笑话,不然的话,他会在星期天做弥撒的时候笑出声来。”1905年,正是在伯尔尼,一位收入微薄的数学教师推导出了一个将改变整个世界的公式。这位教师便是爱因斯坦,他推导出的公式则是相对论。“相对论”使人类的智慧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伯尔尼人是笑在最后的。

离开伯尔尼后,我们要去的城市是苏黎世。苏黎世是瑞士的第一大城市。作为西欧重要的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苏黎世集中了120多家银行的全球及欧洲区总部,其中半数以上是外国银行,故其享有“欧洲百万富翁都市”的称号。瑞士联合银行、瑞士信贷银行、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以及许多欧洲私人银行的总部均设于苏黎世。

同欧洲的许多城市一样,河水穿城而过,像蓝色的玉液在流泻。那种蓝很纯很厚,只有在摄影画报上才能见到。苏黎世的旧市区沿着苏黎世湖流出的利马特河两岸展开,至今仍保留浓厚的中世纪气氛,时光在这里停滞了数百年,对我们来说,则是一次忘情的穿越。高耸入云的大教堂在巴洛特风格的建筑群里脱颖而出,有鹤立鸡群的感觉。最著名的有格罗斯大教堂、圣母教堂及圣彼得大教堂。格罗斯大教堂始建于加罗林王朝时期,它以其独特的双塔楼成为苏黎世的城市象征。

苏黎世被誉为湖上的花园城,漫步市内,到处都是精心修整的花园,鲜花辉映,绿草葳蕤,整洁而干净,发散着一种低调的奢华。轨道交通闲适而浪漫。没有城市的堵车症,没有喧闹和拥挤。远处是白皑皑的阿尔卑斯山,雪山倒映在湖中,与白云一起,构成苏黎世旷美的风景。除了各式欧派建筑,苏黎世还有一座中国园林,乃昆明市所赠。昆明与苏黎世为友好城市,这座园林据说是仿翠湖公园的格局设计的,是海外最大规模的中国式园林。

那晚,我们住在苏黎世,品尝纯瑞士风格的小吃。苏黎世有美食之城的声誉。全城一千三百多家餐厅,各国的名品美食尽集于此。餐厅服务员殷勤地为我们端上薯条、生菜、香肠及煎马铃薯饼。异国姑娘人高马大,热情洋溢,总觉得有些异样。因为我们在国内见过的太多情景,都是一群老外等待我们服务啊。

下一站要去的地方叫卢塞恩,一座有故事的小城。几天来,我们其实一直徜徉在阿尔卑斯山之间的。湖面忽大忽小,雪山忽远忽近,绿色的画廊一路逶迤,满目充盈,恍若世外桃源。感觉随便把一块移回去,都能成为著名景点。风轻动,水面白帆点点,白云忽高忽低,湖光山色,阳光暖暖,经营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

到达卢塞恩的时候已是黄昏。一座廊桥横跨河上,水流急湍,一群孩子身着救生衣奋力划着橡皮筏,展开一场角逐。两岸的灯火亮了起来,橘红色的灯火倒映在水面上,烟笼水纱,温柔和蔼,酿出一幅醉人的景象。

卢塞恩是琉森州的首府,号称瑞士最美丽、最理想的旅游城市,也是最受瑞士人喜爱的度假地。琉森是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很多著名作家在此居住和写作,如马克·吐温的《浪迹海外》、列夫·托尔斯泰的《琉森游记》、朱自清的《欧洲印象》等。艺术家们也在卢塞恩得到了不尽的灵感。如德国著名作曲家瓦格纳、英国著名女演员奥黛丽·赫本、意大利著名指挥大师克劳迪奥·阿巴等。琉森音乐节已经成为古典乐界一大盛事,每年有近十万的乐迷蜂拥而至。

然而这里最吸引我的不仅是这些,还有一座著名的雕塑——狮子纪念碑。

狮子纪念碑又名“濒死的狮子”,是世界最有名的雕像之一。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搜索中看到这个雕塑的,当时便觉得非常震撼,濒死的狮子表情悲不自胜,哀哀欲绝,我的心像被电击中似的,久久不能平静。

前往纪念碑的时候天下着雨,淅淅沥沥,像悲悯的眼泪。雕塑是由丹麦雕塑家1821年雕刻在天然岩石上的。这头长10米、高3米多的雄狮,痛苦地倒在地上,折断的长矛插在肩头,旁边有一个带有瑞士国徽的盾牌。

这座雕像是为了纪念1792年8月10日,为保护巴黎杜乐丽宫中的路易十六家族的安全,全部战死的786名瑞士雇佣兵,雕像下方有文字描述了此事件的经过。当年,瑞士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男子迫于生计,纷纷到欧洲各国当雇佣兵。瑞士雇佣兵忠于雇主,英勇善战,但荣誉和金钱掩盖不了雇佣兵制度的残酷,这次事件之后,瑞士停止出口雇佣兵,仅留下在梵蒂冈为天主教廷服务的近卫军。由于著名的忠勇,教廷的这支瑞士近卫军一直服务到现在。后来,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来到卢塞恩,将“濒死的琉森狮子”誉为“世界上最悲壮和最感人的雕像”。

十三

到瑞士便不能不去日内瓦。日内瓦是瑞士第二大城市,位于日内瓦湖西南角。湖上的大喷泉高140米,其壮观景象,从日内瓦各地都可以望得见,是日内瓦的一个象征。

日内瓦被两大山脉环绕着,阿尔卑斯山山脉和侏罗山山脉。凭湖远眺,可以看见勃朗峰的雪顶,在蓝天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挺拔。湖水水银般的荡漾着,像一块硕大无朋的璞玉,静美而空灵。“海为龙是世界,云是鹤家乡。”这里是天鹅的天堂。成群的白色天鹅在湖边戏水,看见人来便凑了过来,伸长脖子等待施舍——可惜我们并没带食物,再说随意喂食也不好,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失意而去。

日内瓦湖是美丽的。自古以来,许多名作家、大诗人都赞美、讴歌过它。亨利·詹姆斯称它是“出奇的蓝色的湖”;拜伦则把它比喻成一面晶莹的镜子,“有着沉思所需要的养料和空气”;巴尔扎克则把它说成是“爱情的同义词”。日内瓦湖湖光山色四季宜人,吸引了世界各地千千万万的人们前来观赏。

日内瓦是一座著名的国际都市,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联盟的总部就是设立在此地。日内瓦在国际上享有的高知名度主要得益于这里无数的国际组织或办事处,包括有红十字会的总部。属于联合国的组织有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等。它同时是世界各国际机构云集的国际化城市。日内瓦以其深厚的人道主义传统,多彩多姿的文化活动、重大的会议和展览会、令人垂涎的美食、清新的市郊风景及众多的游览项目和体育设施而著称于世。日内瓦也是世界钟表之都,钟表业与银行业成为日内瓦的两大经济支柱。在2006年的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评选中,日内瓦高居全球第二位。

十四

告别日内瓦以后,我们来到了法国的小城安纳西(Annecy)。

安纳西位于日内瓦与尚贝里之间,十到十九世纪深受这两个城镇的影响。安纳西一开始是日内瓦地区的首府,后来被转让给日内瓦伯爵,日内瓦主教也迁移到了安纳西。法国大革命期间,安纳西被法国占领。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之后,安纳西被还给撒丁王国,法国于1860年吞并萨瓦地区,成为上萨瓦省的首府。安纳西是法国阿尔卑斯山区最美丽的小镇,人称“阿尔卑斯山的阳台”,又称“萨瓦省的威尼斯”。

来到安纳西的时候也是下着雨,一向空灵通透的天空一下子变得雾蒙蒙的,安纳西湖被雨帘半遮着,连同远处的山脊也被遮住了。雨水浸湿后的草地嫩绿鲜润,鸽子湿漉漉地迈着步伐在草地散步,间或仰起头看看天,感觉有些无奈。安纳西湖的水来自阿尔卑斯山的冰雪,被认为是全欧最干净的湖。湖边停着许多游艇,被水涌动着不停地打摆。沿着一条运河往前走,河岸的石阶上置满了鲜花,色泽斑斓,异彩纷呈。就连河中间水闸的坝上也放满了花盆,远远望去,浪漫而温馨。远处是巍峨的阿尔卑斯雪山,近处是错落的小屋顶和塔尖。河中有一座石造的建筑,又叫利勒宫,这是安纳西城中最具代表性的古迹。三角船形的皇宫坐落在河中小岛上,始建于12世纪,是欧洲上镜率最高的建筑之一。安纳西是美丽的,它依山傍水,背靠阿尔卑斯山,南面安纳西湖。融雪形成的湖泊、穿城而过的运河、青黛色的远山,以及近处的绿树繁花,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安纳西也是令人回味的,因为18世纪的法国伟大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曾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最浪漫的一段时光。卢梭曾用无限温情的话语回忆在安纳西的生活:“在那短暂的时间里,我享受了一个世纪的生命和纯洁、完美的幸福。”

青年时代的卢梭曾在安纳西度过了其生命中最重要的12年。“我的心灵是安纳西的流水荡涤至净,正好忏悔。”在他最具盛名的著作《忏悔录》里,卢梭毫无隐瞒地讲述了在安纳西与德·瓦伦夫人那段感天动地的旷世恋情。1728年,16岁的卢梭在萨伏伊的阿纳西与瓦伦夫人相识,当时他在日内瓦的一家雕版师那里当学徒,因故逃出,在重新流浪了一段时间后,卢梭于1733年徒步返回驻在尚贝里的瓦伦夫人处,这位比他大12岁的夫人建议他们正式同居,直到1742年。卢梭十分欣赏瓦伦夫人的本能德行和自然宗教,他与她的管家C.阿内分享她的宠爱。后来,卢梭因病离开她之后,瓦伦夫人对卢梭仍有一种深情的关心,1754年,当卢梭最后一次去看她时,瓦伦夫人将她的戒指送给了卢梭的妻子戴莱丝。

有人说,卢梭不是完全依靠前人的文化滋养成长起来的一个思想家,而是依靠女人、直觉及大自然而触发灵感的一个思想家。他有天生的英俊面庞和匀称健美的身材,他的情感丰富,才华横溢,有着天然的吸引贵族妇女的魅力。他的文学素养是在与瓦伦夫人同居期间,在华伦夫人和大自然的教育熏陶之下逐渐形成的。卢梭在《忏悔录》中,给予赞美最多的人便是瓦伦夫人了。他这样记录下他的邂逅:“我看见的是花容月貌,两只魅力的蓝眼睛柔情似水,脸色光彩照人,胸脯微露,美丽诱人……她风韵犹存,因为她的美不再在于容貌,而在于其风姿,因此,她仍如少女时一般的窈窕。她神情亲切温柔,目光含情,笑如天使……风韵十足的面庞,一双柔情美丽的大蓝眼睛,光彩闪耀的肤色,我立刻被她俘虏了。”一直到死,卢梭都对瓦伦夫人有着不渝的情感,在他的笔下,瓦伦夫人被描绘成了女神。卢梭在最后的一部回忆录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想》中,用充满爱情的词语回忆起瓦伦夫人:“在四五年里,她享受了一个世纪的生命和纯洁而完美的幸福……”卢梭同瓦伦夫人几乎可以说是同呼吸共命运的情侣,他们一起散步,一起阅读,一起学习音乐,一起研究植物学药学,一起谈天说地,一起看日出日落,完全可以用“享受生活”来形容。卢梭在描写同“妈妈”瓦伦夫人生活在沙尔麦特乡村时的幸福生活时写道:“我日出即起,幸福快乐;我散步溜达,幸福快乐;我看见妈妈,幸福快乐;我离开她,幸福快乐……幸福到处在尾随着我:它不存在于任何明确的事物之中,它将在我的心中,一刻也不离开我……我除了看见在她身边的幸福而外,再也看不到其他的幸福;我感到每离她远一步,便远离这种幸福。”

卢梭一生中曾多次回到过初次见到瓦伦夫人的地方,深情地亲吻那一片圣土,洒下忧伤的泪水。1928年,人们甚至按照卢梭的遗愿,在瓦伦夫人当年和卢梭相遇的地方竖起了黄金栏杆,以纪念卢梭与瓦伦夫人相遇200周年,供后人瞻仰凭吊。

十五

离开法国小城以后,我们的下一站目的地是奥地利的茵斯布鲁克。

车子依旧穿梭在阿尔卑斯山之间,看蓝天如洗,雪山连绵,云雾缭绕。一峰兀立,眼前尽遮;峰回路转,豁然开朗。为了保护环境,公路很少有切开的断面,山丘再低也有隧道,而不是国内常见的劈山剁峁,一派人为的景象。转弯过后,眼前出现的不是湖泊便是河流,阿尔卑斯山上的雪给它们提供了足够的能量。山上时而茂密的森林,时而浅绿的植被,上面点缀着高耸的教堂或红色屋顶的房子。美景目不暇接,仿佛在进行着一场长长的拉力赛。那些住在高坡草甸上的人们也不知如何上去下来,因为我看不到路。近处的村庄一层葵花,一层绿草,一层雪山,一层蓝天和白云,一群色彩缤纷的牛或马儿。云朵是散乱的,浪漫的。牛儿是闲适的,幸福的。茵斯布鲁克是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奥匈帝国及后来奥地利帝国的皇族)的主要住所,也可以说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权力与版图开始走向巅峰的地方。因此,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很多昔日皇亲贵戚留下来的宫殿、墓地与建筑群,迈希米连大帝在位时所盖的黄金屋顶成为茵斯布鲁克的著名象征。

这座美丽的小城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谷之中,意为“因河”上的桥。奥地利的地形像一只小蝌蚪,而茵斯布鲁克就处于蝌蚪的尾巴处。可不要小觑这座迷人的小镇,它的观光客居奥地利之冠。天色向晚,有些微冷。雨丝斜斜地飘了下来,脚下的青石在灯光下泛着冷冷的光。街边,一位染着黄发、衣着时尚的年轻人坐在台阶上向人乞讨,他的跟前除了一只盒子,还趴着一条非常漂亮的拉普拉多犬。犬毛色干净,匍匐在一张毯子上。这令我想起了德国的慕尼黑——这个号称世界上福利最好的国家,到处还有乞丐。他们有老人,有妇女,有残疾人。所以,那里并不是天堂!街道两边是各种商店,售卖一些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进入一座拱门之后,远处的楼房便是著名的“黄金屋顶”。这楼曾是公爵的府第,其出名之处是建筑物突出的阳台上装饰着华丽的金色屋顶,整个墙面及阳台雕梁画柱,装饰非常考究。

分开行动后要求各自解决晚餐。进了几家餐馆发现都不合适,硬着头皮要了一份萨拉饼,吃了一口就不愿再吃了。无奈,吃惯了面食的肚子,对西餐有一种本能的抗拒。后来在女儿的帮助下,我们找了一家麦当劳,才算把肚子安顿了下来。

一般人在去因斯布鲁克之前,对小城所有的了解几乎都是因为施华洛世奇,那里是全球著名的水晶制品制造商的总部所在地,其他则一无所知。其实茵斯布鲁克梦幻般的美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她满足了我对小城所有的期待:古老的山城,高耸的雪山,丰富的云雾,中世纪的城市容貌,华丽的连拱廊道,五颜六色的楼房,以及雨中的小巷和雨后靓丽的蓝天白云。最难得的是那份小城本有的朴素宁静,闲适从容,浪漫灵动。

施华洛世奇是女人的购物天堂,我欣赏的则是外面的景象。那种震撼的美360度无死角地展示着,像一幕全景的3D影片,钟灵毓秀,大度繁荣。

在奥地利与瑞士之间有一个袖珍之国,叫列支敦士登,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双重内陆国之一(另一个为乌兹别克斯坦),也是唯一一个官方语言是德语,但与德国没有交界的国家。列支敦士登迄今仍是维持君主立宪制的山区小国,虽然土地狭小兼人口稀少,但却拥有异常高的国民所得水平。该国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是阿尔卑斯山脉,其邮票享誉世界,有“邮票之国”美誉。

这个国家有多小?首先它是世界上第六小的国家,面积只有160.5平方公里,连上海的1%都不到,人口三万多一点,还没我们的一些镇大。据说,在列支敦士登是禁止在大陡坡玩滑板的。因为国土面积太小,坡陡一不小心控制不好就到瑞士了。列支敦士登的政府办公楼,楼上是首相府,楼下是法院,地下室则是临时关押犯人的“监狱”。

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竟然可以出租!2011年,列支敦士登决定将出租整个国家,每晚租金是4万英镑(约42.5万人民币),两晚起租!该国的临时“拥有者”会在议会仪式上得到一把象征性的钥匙,然后就可以使用土地,甚至调用当地警察。租下它,你可以带150人的宾客团一起去。那时,全国80多位警察唯你马首是瞻。你可以到元首的酒庄品尝葡萄酒,也可以坐平底雪橇去放烟火,远眺城堡时享受着奢华晚餐,让你的名字出现在临时路牌与货币上……

我们沿着山路逶迤而上,参观了著名的瓦杜兹城堡。瓦杜兹城堡建于公元12世纪,是最古老的皇室家族的住宅,它是列支敦士登人引以为豪的地标。自1938年后,列支教士登的王侯家族一直居住在瓦杜兹城堡。与其他国家不同,这个国家不是老百姓养活国王,而是国王养着臣民,每年还要请大家吃饭。鉴此,国王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不可替代的。

在欧洲旅行,有时候一天会进出好几个国家。比如德国、瑞士、奥地利等,无论申根国为哪个国家,都可以自由穿梭,不用出示护照的。

我们来到了瑞士的因特拉肯。

这里最著名的景点是少女峰,雪山高耸入云,感觉近在咫尺,上去却需要好几个小时。一些飞行爱好者在天上表演着,下面处处鲜花绿地,街道上停着盛装的马车,等待游人的光顾。

瑞士是钟表之国,名表荟萃,令全世界的游客趋之若鹜。浪琴、劳力士、江诗丹顿、欧米伽、天梭等各种名表都有自己的专卖店或者专柜,表店里集结的几乎都是来自国内的游客。许多人一买好几块,甚至十多块。这些表便宜的数千元,贵的数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国内游客出手大方,挥金如土。曾几何时,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灾难深重,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我们大多数人是吃不饱肚子的,许多人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家门,生在黄土地,死在黄土地,哪敢奢望走出国门呢?短短几十年时间,怎么突然一下子就有钱了呢?放眼世界各地,中国游客成了主力军。就目前来说,我们在某些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请不要用西方最先进的东西和我们比,比如德国的汽车、瑞士的手表。瑞士没有遭受过二战、一战,雇佣军以及大量犹太人的存款后来都没有领主。多年后,瑞士尽管赔偿过一次,但仍有许多储户永远地消失了。国内游客有许多不文明的习惯,成为诟病,然而国外不文明者也大有人在,比如飞机上撒尿、做爱的都不是中国人。

从德国慕尼黑飞往新加坡依旧需要十几个小时。女儿在机场选购旅游纪念品,差点误了航班。欧陆二十多天,终于要回亚洲了。每天香肠面包啤酒生菜,胃早已开始严重抗议了。田总在机场点了丰盛的午餐,有著名的慕尼黑白肠、意大利面……我一点也不想吃。想想新加坡的中餐美食,口水都下来了。

朋友准备在新加坡为我们接风,微信问想吃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面条!

十六

来来往往,新加坡也算去了几回了。上一次是跟团,从西安到新加坡,然后转机曼谷。等到泰国都游完了,再回到新加坡。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不能直飞曼谷呢?来回几千公里啊!问导游,她也不知什么道理。

感觉确实是有些疲惫了。进入海关的时候因为没有签证,被拦了下来。幸亏田总是新加坡人,在他的担保下,我们得以顺利过关。

回到新加坡后,我兑现了对胃的承诺。那天我们早晨面条、中午面条。田总准备的晚餐很丰盛,但我还是选择了面条!

未去新加坡之前,这个国家给我的感觉是有些神秘的。毕竟,它是一个由华人建立的国家,在那么小的弹丸之地,弄出那么大的动静来。一个300万人口的小国,每年吸引1500万以上的游客,赚取可观的外汇。曾经的亚洲四小龙朝气蓬勃,傲视群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令我十分着迷:热带雨林是什么样子?赤道附近究竟有多热?马六甲海峡有多繁忙?站在山头上,能看见对面的苏门答腊岛吗?

进入市区后,一种有别于泰国的热带风光扑面而来。特别是那些只有在非洲草原上才能见到的雨树,大大的树冠像一把撑开的遮阳伞,亭亭旖旎,热情浪漫。因为靠着窗,拿出手机拍了张照片,被自称为“胖胖”的女导游制止了。导游说汽车高速行驶是不允许拍照的,发现后会作处罚。大家都知道,新加坡的法律非常严厉。严厉到什么程度呢?后面我会慢慢地交代。

与几个东南亚国家泰国、柬埔寨、马来、印尼一样,这里没有四季区分,有的只是热季和凉季。雨说来便来,刚才还晴空万里,淅淅沥沥就把地面弄湿了。好在只是一会儿,忽地却又放晴了。空气像过滤过似的,清纯柔爽,沁人心脾。我们被安排在南洋理工大学校园宾馆。这个拥有1.6万名学子的新加坡第二高等学府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进了一座美丽的公园。这里没有高大气派的校门,没有气氛森严的围墙,宽阔的校园里绿草连片、绿树成荫,而山坡上一幢幢风格迥异的校舍则成为公园里的一处处景点,特别是那座造型独特的图书馆,堪称建筑与自然完美的结合。整个校园清新秀丽,纤尘不染,随处可见葱郁繁茂的热带树木和绿盈盈的草坪,洋溢着田园牧歌般的诗情画意。晚上出来散步,见操场有许多学生或运动、或看书。聊了聊,部分来自台湾,大多竟来自大陆。这所建校仅有三十多年历史的大学在亚洲的排名已远远超越我们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2004年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全球顶尖大学排名全球第48位,并在全球科技大学排名第15位;2015年12月,QS世界大学排名组织公布了QS世界大学排名,其中南洋理工大学世界排行第13名!

大家都知道,新加坡是一个华人执政的国家,没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没有资源,甚至粮食、蔬菜、淡水都依赖进口,但他们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这个小小的国家治理得风生水起,井井有条,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在这里不需要翻译,街上到处都能听见华语,商店购物、酒店住宿、旅游等都可以用华语交谈。收音机里播放的是熟悉的华文歌曲,许多在国内大红大紫的明星在这里也很受欢迎。报纸等媒体上出现的是简体中文,这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澳门、香港用的都是繁体。这里是购物天堂,世界上许多名牌都能见到,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优质的营销体系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对新加坡人来说,他们的祖先在中国,为祖国的兴旺发达感到自豪。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许多人在外旅游时,会以中国人自居。

这一回,我们父女俩是被安排在新加坡最为浪漫的滨海湾金沙酒店的。这座耗资40亿英镑打造的豪华酒店由三栋摩天大楼连成一组,顶部建有景色壮观的空中花园及游泳池。泳池建在酒店55层高的塔楼顶层,为奥运会泳池长度的三倍,高度为650英尺(198米),是这一高度下世界上最大的室外泳池。宾客们可以在游泳的同时,360 度全角俯瞰新加坡的城市景观,奢侈而浪漫。酒店内则设有“漂浮式”水晶阁、莲花外形的博物馆、出售各种国际奢侈品牌的零售商店、精致时尚的名厨餐厅、影院娱乐以及一座拉斯维加斯风格的娱乐场。记得上次来新加坡的时候,我便被这座造型十分惊艳的“帆船酒店”所吸引,无奈只能远远地观望,并与之合影,幻想有朝一日成为它的宾客,没想到时间仅仅过了不到一年。站在37层房间的落地阳台边,下面是美丽的滨海花园,远处则是繁忙的码头和大海,我想那应该是马六甲海峡的一部分了。

到达的时候,正是印尼烧蕉时节,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味道,美丽的狮城笼罩在浓浓的烟雾中。朋友甚感遗憾,参观夜景的时候只能是雾里看花了。翌日的游览计划不得不临时取消。好在第二天起来的时候太阳出来了,雾霾散去许多,我与女儿抓紧时间去了想去的地方,上到楼顶享受了一番高空游泳的惬意,体验天上人间的不凡感受。

新加坡除了美丽和繁荣,享誉天下的还有它的法律、廉政及教育。

2008年9月2日,25岁的澳大利亚青年阮祥文因携带毒品在新加坡伏法。为了营救阮祥文,澳大利亚总理曾亲自出面说情达5次之多,外长唐纳更是紧张活动,但一切努力都付与流水。澳大利亚方面眼看赦免无望,最后只要求允许阮母和她儿子最后拥抱一下。无奈这个要求也没有完全满足,阮母只能隔着玻璃用手摸了摸儿子的脸,握了握儿子的手,作最后的告别。对此,澳大利亚人非常愤怒,指责新加坡野蛮。他们的理由是:阮祥文没有前科,他携带毒品仅仅396克,不算多,而且是为了帮助他哥哥偿还高利贷,情有可原,况且只是过境,应该得到赦免,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但新加坡坚决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他们认为法律就是法律,不能拉长,也不能缩短。

1994年,美国青年麦克在别人汽车上涂鸦,被判4个月徒刑,3500新元罚款,笞6鞭。鞭刑是目前世界上很少有国家使用的一种酷刑,新加坡鞭刑使用的是皮鞭。经当时的总统克林顿说情,总理李光耀给了点面子,减为3鞭。一鞭下去,疼痛难忍;二鞭下去,皮开肉绽;三鞭下去,血肉横飞……因此,很少有人能吃住三鞭。如果因为贪污而被判了鞭刑,三鞭下去,人几乎就休克了。这时医生便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受刑者不能承受下一次鞭打了,便停下来,过3个月再继续打。而且,打鞭时,各家报纸的记者去拍照,第二天登在报纸上,传遍全国。许多人忌惮触犯法律,因为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没收家产、判刑蹲狱,而是肉体上的无上煎熬。

除了正常的法律规定,新加坡对于风俗礼仪也有诸多讲究之处。在那里,有些我们看似非常平常的小细节,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比如随地吐痰有可能被处以最高500新元(一新元折合人民币5元)的罚款或在劳动法令下受罚或两者兼施,不允许直接吐在垃圾桶里,要吐在纸上,包好再扔;乱扔垃圾有可能被处以最高1000新元的罚款,相当于普通人一个月的收入,还要罚到公共场所劳动几个小时,记者拍照,登在报纸上,让他难以见人。乱按地铁的警示铃或紧急制动闸有可能被处以最高5000新元的罚款,或是在劳动法令下受罚或两者兼施;上完厕所不冲水有可能被处以最高500新元的罚款;横穿马路有可能被处以最低50新元的罚款;乱按防火警报有可能被处以最高1000新元的罚款;发现盗版光碟一张罚款1000新元……正因为如此,新加坡人养成了守法的习惯,社会秩序、经济秩序都非常良好。道德水平提高了,物质文明也跟上来了,整个国家成为一个美丽的公园,人便活得舒心舒服,有滋有味。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两千七百年前振兴齐国、成就霸业的一代英才管仲的千古名言。在管仲看来,廉耻是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然而,事实上廉洁这一品质的养成却远非那么轻易。近年来,我国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一大批贪官应声落马,贪迹登峰造极,触目惊心。

目前世界上10个最廉洁的国家,包括丹麦、芬兰、新西兰、新加坡和瑞典等。新加坡内阁部长从1994年起实行高薪酬制,总理和部长的薪水居全球之冠,如总统和总理年薪约218万美元,足以令年薪40多万美元的美国总统汗颜。都说新加坡政府实行“高薪养廉”,实际上,领取高工资的只是总统、总理和部长等30多人。新加坡并非毫无根据地给高官高工资,是法律根据国情和劳动力市场决定的。新加坡法律规定部长工资是全国48个薪水最高的银行家、律师、会计师、工程师和企业总裁的中线工资的三分之二,其他级别的公务员工资也参照此标准制定。因此,尽管新加坡高官的工资比其他国家高,但与本国私企相比,还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官员很少触碰法律,因为代价惨重,无法承受。

新加坡教育制度以严格著称。中小学至今允许校长或训导主任在家长同意的情况下使用鞭刑处罚学生,有些时候鞭刑是公开实施的,虽然很少施行,但仍对其他学生起到威慑作用。

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得益于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新加坡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将道德教育列为学校正式课程的国家之一。建国初期的1967年,新加坡中小学就开设了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小学德育强调爱国、效忠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中学德育则进一步重视个人与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及世界的关系。1991年,新加坡政府依据国情提出了各种族群都能接受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政府要求所有中小学都以五大共同价值观为纲,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道德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一代新人。

在田总家做客,两个十分有教养的孩子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按说晚年得子(儿子小他整整五十岁),家庭富有,孩子娇惯得早就不像话了。然而不是。女儿莹莹天真朴素,学习刻苦,待人礼貌,一口流利的英语令我的女儿十分羡慕。说来惭愧,女儿已是高三,同大多数国内学生一样,学的是哑巴英语。新加坡虽然也是华人为主的教学,但学校老师英语授课,学生英语交流,难怪三岁的佳佳都能用英语与菲律宾来的保姆交流。佳佳是田总的儿子,天资聪颖,善于思考,时有惊人之举,常生奇思妙想,一副小大人的样子,令人捧腹不已。

新加坡是个富有的国家,但他们崇尚节俭。法律规定,在餐馆浪费食物需要加倍付费。在海洋馆吃“自助餐”,无一人把食物吃剩或丢弃。新加坡城的地铁大部分建在地上,只有少数的几个站建在地下,这样一来,可以节约大量的建设投资。新加坡共和国外交部至今没有自己的办公大厦,租企业公司的房屋,迎接外宾的高级轿车也是租用,因为租比建、比买要划算得多。精打细算,富而不奢,有而不费,上行下效,蔚然成风——这是新加坡的一种美德,也是民族的宝贵财富。新加坡人崇尚知识,注重资历,一般对人的称谓都是以职称为后缀。这里一年四季气温都很高,但是在大街上绝对看不到赤着上身的人。朋友见面彬彬有礼,绝少粗喉咙大嗓门;商场、酒店着装讲究,拒绝随意。行走在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自觉排成的队伍,很少一拥而上。市民乘坐公共汽车或是地铁时,听不到大声喧哗。乘坐公交如果需下车,一定要提前按铃通知司机,而不是到站后才大喊大叫……

一个讲理性、有教养、守规则的民族,自然会立于不败之地。

责任编辑:黄艳秋

题图摄影:高 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