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阅读与理解”的理解

2016-08-05刘平男

湖南教育 2016年21期
关键词:读题路程例题

刘平男

对“阅读与理解”的理解

刘平男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在解决问题的内容中,大部分例题明确提出了三步,低年级是: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中高年级是: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这三步是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也是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弊端在程序上的明确规定,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仔细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这三步是一个有机整体。阅读与理解是基础,只有学生对问题有了全面、准确的理解,才会有分析与解答的一手信息。分析与解答是关键,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是一个较繁杂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保障了解决问题的方向、途径、方法的正确。而回顾与反思是解决问题正确的保证。

阅读与理解,顾名思义是通过阅读然后理解。其中阅读有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是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和信息的一种心理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必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对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进行再认识,有利于进一步熟悉有关数学语言,掌握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的魅力,产生数学渴望。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厘清题目的已知条件、数量关系和要解决的问题,再现问题联系到的知识,把新的概念或结论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实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获得理解能力的提高。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理解呢?笔者以新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79页例5(如下图)为例,谈谈自己的“三读一画”法。

初读,概括例题的主要事件。出示例题后,要求学生快速读题,并用自己的话回答:题目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的回答多样。生1把题目念了一遍。师追问:能够简单些吗?生2把条件与问题讲了一遍。师追问:还能够简单些吗?生3:两个人骑自行车在途中相遇。师继续追问:还能够简单些吗?生4:骑车相遇。在一连串的“能够简单些吗”的追问中,学生能够繁中见简。

精读,理解条件和问题。要求学生再读例题,边读边想边画记关键词句。这是理解的主要过程,重点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一是题目中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什么”是解决问题的依据,“求什么”是解决问题的方向,如果把握准了,解题就不会盲目。二是理解关键词句。学生画记的关键词有“9∶00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通过讨论、交流和演示,学生理解了:“9∶00出发”是在这个时候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是面对面朝同一个目标行走,“相遇”是两个人走到了同一点。三是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中隐含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出发到相遇,两人用的时间有什么关系?各自从家出发到相遇,他们走的路程与总路程有什么关系?相遇点会在正中间吗?四是引导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即寻找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为分析与解答做准备。

复读,发现题目中的陷阱。再次读题,师提问:你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让学生发现题目中的两个陷阱。一是速度是每分钟多少米,而路程是千米,学生因容易忽视而出错。二是何时,何时不光是用了多少时间,而是9:00出发,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到了什么时候。往往学生求出多少时间相遇就结束,而不考虑何时,致使答非所问。

画图,构建数量关系模型。学生三次读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所获得的信息用图表示出来(如下图所示)。这样,既能够使内容和数量关系更直观,有利于理解,也为分析与解答构建了模型,便于研究。

(作者单位:深圳市福田区上沙小学)

猜你喜欢

读题路程例题
求最短路程勿忘勾股定理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多走的路程
小学生数学读题漏词现象分析
多种方法求路程
走的路程短
“读题时代”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