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余华《兄弟》中林红性格的矛盾性

2016-08-01郭明乐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1期
关键词:人格理论林红余华

摘 要:余华小说《兄弟》中女主人公林红从一个纯情少女、贤惠妻子变成了李光头的疯狂情人,继而又当了美发厅的老板娘。林红前后形象的巨大反差令人深思,从弗洛伊德心理学角度分析,林红的变化是从“超我”和“自我”向“本我”的回归,她对性的需求和内心欲望的追求使她抛开了道德伦理观念。

关键词:余华《兄弟》;林红;弗洛伊德心理学;人格理论

作者简介:郭明乐(1990-),男,河南省洛阳人,西北大学文学院硕士在读,从事中国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02

小说的女主人公林红年轻时是镇上的大美女,后嫁与宋钢,成为一位贤惠的妻子。后来宋钢出走在外,她做了李光头的情人;宋钢死后,她过了一段沉默寡言的日子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美发厅的老板娘。[1]

林红的形象前后出现巨大反差,原本纯情、贤惠的女人竟能背叛丈夫做了别人的情人。是什么导致了她的转变?她的内心深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人?本文将针对林红性格的矛盾性进行探讨,并尝试从弗洛伊德性心理学角度来分析。

1、林红形象的前后对比

林红在小说中第一次出现,是李光头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林红也被偷看了。小说中写到,其他几个被偷看的女人要么哭泣,要么气愤,而十七岁的林红则害羞的脸红。这时的林红情窦初开,是一个纯情少女。后来,林红与宋钢相识相恋,二人享受着恋爱的甜蜜。这时的林红是热恋中的姑娘。[2]林红和宋钢结婚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婚后的林红是一位贤惠的妻子,即使生活贫困拮据,承受着物质生活的巨大压力,但她依然爱着宋钢,和宋钢共同分担生活压力。

宋钢为了家庭生计,和别人一起到外地搞推销。林红孤身一人,扛着所有的不顺和委屈,还要忍受烟鬼刘厂长的欺凌和羞辱。这样的情况下,林红几近崩溃,她的内心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而此时李光头又在变态地追求林红,表达他对林红赤诚的爱意。林红在受尽苦难后选择了投向李光头的怀抱,做了李光头的情人,与他疯狂做爱三个月。“她和宋钢结婚二十年,她的性欲沉睡了二十年”,[1]567这和之前的林红判若两人,前后形象简直是天壤之别,“与前二十多年的林红发生了巨大反差和逻辑矛盾,似乎是不可思议的”。[2]391

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宋钢归来得知林红与李光头的事情,卧轨自杀。林红与李光头就此分开,形同陌路。“没有人知道宋钢的死在林红心里烙下了什么。”[1]762“半年里深居简出。刘镇的群众很少见到她,见到了也是一张表情冷漠的脸。”[1]763林红成了一个独身女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独居,她成了刘镇的美发厅老板娘,见客三分笑,完全变了一个人。

林红的转变并不是突然的,在她与宋钢婚后的二十多年生活中,她一直隐忍并压抑着自己,其原因是“过度的贫困和性生活不完善的双重压抑”。[2]391虽然她爱宋钢,但低质量的物质生活和性生活的不协调,让林红的外表和内心越来越背道而驰。如果说纯情少女和贤惠妻子是林红在道德约束下的一面,那么后来放纵自我、追求肉体欲望的林红则是顺从了生理本能和内心欲望,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另一面。

2、从弗洛伊德心理学角度分析林红的性格

从弗洛伊德精神心理学角度分析林红的性格和心理,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林红前后形象的反差以及她性格的矛盾性。

首先,弗洛伊德性心理学认为,人类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源自两个本能,即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可以解释为性本能。性本能有广泛的含义,它指的不仅是人们追求快乐的欲望,而且还指人们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这种能量称为“力比多”。[3]。林红也曾拥有美好甜蜜的爱情,而短暂的甜蜜之后便是艰辛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物质财富的缺乏是普遍的,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强烈追求和物质财富的不充足是一个突出的矛盾,这也正是人们内心的矛盾——追求享受、释放自我和生活拮据、固守现状的矛盾。

此外,林红在与李光头疯狂纵欲之前,她的性欲望以及追求快乐的本能并没有得到满足。性欲长期压制,能量在体内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寻求某种途径来释放。所以,当宋钢长期在外不回家时,面对各种生活压力,李光头的追求就成了释放林红“力比多”的导火索。林红迅速投向李光头的怀抱,与他疯狂做爱三个月,放下了从前的尊严和骄傲,抛开了伦理道德观念,尽情满足自己的欲望。此时的林红看似变了一个人,实际上这是她内心欲望的表现。

其次,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结构模式(structural model)是指作为个体的人格,它的结构是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人出生时,人格是由‘本我和模糊的‘自我所构成。”[4]68本我主要指的是人类的潜意识和本能的力量,食欲、性欲、攻击欲等都属于“本我”的范畴,这些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和需求。自我,可以说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对欲望的控制,按照现实原则而将欲望暂时压制,自我多了一些理性思考,不是单纯受本能和欲望支配。“超我是社会理性所形成的‘道德化自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4]69超我具有自我批评的作用,它更加客观地评价自我,不允许个人做出违反社会公德的事情。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当一个人始终以道德约束自己,做事情都会审问良心,那么这个人主要表现“超我”的人格。而当一个人不顾一切,抛开道德与社会公德,只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受本能所驱使,那么这个人就主要展现了“本我”的人格。大多数时候,人们是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徘徊,这也正是“自我”的人格表现。小说中林红前二十多年的人格表现主要是“自我”,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性生活的不协调,她都在默默忍受,她努力地做一个好妻子。而长期的压抑和无法满足,让她爆发并释放了内心的能量(力比多)。她与李光头的纵欲,展现了她“本我”的一面,那是人最原始、最本真的欲望——追求快乐和享受,不考虑社会伦理和道德。

简而言之,林红性格的矛盾性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在道德和现实面前的自我约束,不做违背伦理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事情;另一方面是自己本能的需求和原始欲望的满足。林红在这两者之间挣扎了很多年,相比于李光头、宋钢、李兰以及宋凡平等人物的性格特征,林红的性格中潜藏着更大的自我冲突。这也是导致她的性格前后剧烈变化的原因。

3、结语

作者余华曾说:“我发现,我必须把今天的中国和文革时的中国联系起来看,因为这两个时代本身就是紧密相连的。在我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就花了不到两年时间完成了这部小说。没有文革时的压抑,也就没有中国今天的种种放纵。”[5]年轻时的林红生活在一个安分守己、遵守社会道德的旧的社会时期;新的社会时期,她的丈夫宋钢下岗失业,自己也面临下岗的危机。面对各种生活变故,林红的内心在剧烈波动。林红的人生历程折射了那个时代的变化,她由最初的纯情少女、宋钢的好妻子,变成了李光头的情人。她的变化一方面是自身欲望的驱使,另一方面也是时代变革的缩影。

参考文献:

[1]余华.兄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7).

[2]倪阳.对余华兄弟中林红人生轨迹的逻辑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3):390-391.

[3]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9):156-168.

[4][韩]李武石.寻找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案例[M].李光哲、李东根、杨华瑜 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68-69.

[5]http://blog.sina.com.cn/yuhua[EB/OL].

猜你喜欢

人格理论林红余华
从心理层面思考家庭环境如何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一颗假糖的温暖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一颗假糖的温暖
英雄
你在儿女心上
消除的猜疑
《野兽国》中麦克斯的心理解读
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解读
人格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