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谨防严肃的反腐变成网络狂欢

2016-08-01汤建石

人民论坛 2016年19期
关键词:法治

汤建石

【摘要】网络反腐在表现出速度快、传播面广和打击力强等特点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威”中存“媚”的现象。网络反腐中以庸俗和低俗为看点的信息,一旦不断被人为地放大传播,不仅不利于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反腐环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解反腐的严肃性。要发挥网络反腐有目共睹的效力,就必须对其进行积极的利用和妥善的引导。

【关键词】网络反腐 媚俗现象 法治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网络反腐是当下最时尚和热门的话题之一。不过,网络反腐在揭露贪官的腐败行为让看到网络公开透明的巨大威力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以媚俗为特征的不良现象。这具体表现在部分网站和网民在借网络释放其对腐败现象愤慨的同时,为引发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博取更大的眼球效应,往往刻意渲染“桃色新闻”和肆意炒作厚黑学,甚至不惜炮制虚假的网络信息。在网络反腐中,这种以庸俗和低俗为看点的信息,一旦被人为放大传播,不仅不利于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反腐环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反腐的严肃性。

网络反腐在表现出速度快、传播面广和打击力强等特点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威”内存“媚”的现象

近年来,由于网络的兴起和普及,民间反腐的门槛正变得越来越低,民众网络反腐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也前所未有地增强起来,进入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毋庸置疑,网络反腐在让民众多了一种反腐途径的同时,也使政府多了一个权力监督的平台,彰显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但值得警惕的是,网络反腐在表现出速度快、传播面广和打击力强等特点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威”内存“媚”的现象。从当下网络反腐的态势来看,网络反腐媚俗现象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一是以“性”为看点,迎合复杂人性中俗的一面。在虚拟的、千奇百怪的网络世界里,多数反腐报道影响力有限,很难引起网民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如何在众多网络报道者中突围而出,使自己的报道内容能一举成为公共事件,被网民的“聚光灯”所照射,便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在网络反腐实践中,其自然要求报道内容要能“引人入胜”。其中,与色情有关的内容当然是无往不利的利器。从以往网络反腐的案例来看,部分网络和网民为实现自己的目的,把腐败官员们的生活丑闻当成“香饽饽”,过度渲染贪官的情色,不惜采用耸人听闻的标题,甚至大尺度地曝光并传播污秽的图片视频,在一些网站的默认搜索词中,“情妇日记”“处长情妇”等热词已赫然在列。其在被通通贴上“情妇”“二奶”“包养”等热词的同时,大有将其推向戏剧化的发展态势,严重干扰了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

二是利用网络世界隐蔽性、匿名性的特点,以捕风捉影的报道引爆“共鸣”。在当下网络生态和运营模式下,大数据、云计算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介的封闭和层级,部分网络和网民只顾利益不顾德行,为赚取眼球,获得高点击率和跟帖,赢得更多的网站盈利,利用网上和网下信息的不对称,不惜滥用网络言论自由权,无中生有地自导自演,通过假认证、假内容、假粉丝、假转发和假评论等,发布主观臆测的虚假信息,人为恶意操控网络反腐,以引起不明真相的“围观”, 蓄意扩大影响,造成虚假舆论一呼百应的假象。由于网民们获得的所谓反腐真相是片面的和残缺的,其相互间必然是以讹传讹,以致把严肃的反腐变成了网络的狂欢,由此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困扰着社会的健康发展,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是以挖掘腐败“内幕”为名,津津乐道于官场潜规则。部分网络深喉们以反腐之名行轻佻之实,为满足一些网民窥探隐私的不良心理需求,往往以“厚黑学”为噱头、当卖点,将反腐爆料进行新奇的处理,不惜笔墨绘声绘色地描述腐败分子的权术和官场倾轧,甚至为吸引眼球添油加醋以调动网民的深层欲望,失去了道德判断、价值判断的正确方向。这些没有底线的网络言论像脱了缰的野马,不仅扰乱了网民反腐的正确价值判断,而且不断消解着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主流价值观,展现的是价值观混乱之后人们的行为失范。这些网络反腐为迎合部分网民的审丑趣味,一味追求怪异、寻求刺激,无底线地迎合部分网民的窥奇心理,实际是以“反腐之名”行“展示腐败”之实,出发点已不是反腐本身,而是网民们会不会感兴趣,在价值的取向上“陷入”误区。

网络反腐中的媚俗倾向为什么愈演愈烈

网络反腐媚俗倾向不仅消减了网民们应有的正确判断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网络和网民的自身信誉,使网络反腐陷入了真假难辨的混乱无序状态,失去了其应有的深刻社会意义,超出了社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规范的约束,使得本该严肃的网络反腐转向低俗甚至恶俗。当下,网络反腐笼罩着一层非理性的阴霾,媚俗正越来越成为网络反腐追捧的热点。究其缘由,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第一,公民意识的缺失是其狂欢的思想根源。网络的虚拟性遮蔽了部分网民在网络反腐中的义务意识,在他们看来,公民义务只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于虚拟社会中,造成他们义务意识的模糊和自由意识的扭曲,引发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以致传统道德所依赖的意义解释系统在网络场域中被完全解构。这些异化具体折射在网络反腐中,表现为反腐动机的复杂化、反腐情感的宣泄化、反腐目标的模糊化、反腐行为的极端化和反腐意识的盲从化,导致反腐的虚幻性和不确定性,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网络反腐的健康发展。

第二,空虚和寂寞的网民群体是其生长的温床。网络反腐媚俗现象之所以能在当下得以蔓延和升级,究其缘由在于,其不仅契合了部分网民疏泄生存压力的需要,而且满足了他们猎奇、寻找刺激和无聊的心理诉求。也就是说,网络反腐媚俗现象的背后实际隐藏着的是一批灵魂空虚和寂寞的网民群体,暴露了他们时代认知上的错位。

第三,监督制度设计的缺漏是其失控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网络管理已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出台,但距离健全和完善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在舆论监督制度的设计方面仍然存在着“牛栏关猫”的现象,遭遇着“制度使不上”和“制度不管用”的尴尬。网络反腐媚俗现象的发生即是如此。因具体网络舆论监督实施细则的缺漏,存在着一定的制度空白,有关职能部门在具体执法中往往陷入“望其兴叹”的窘境,以致一时还难以将网络反腐媚俗现象真正纳入法治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第四,畸形的名利追求是其泛滥的助推器。在市场化的趋利意识的引导下,网络反腐媚俗现象热闹乃至狂热的背后,实际大写着的是“名利”两个字。在网络反腐媚俗现象的蔓延、升级中,部分网络和网民为追逐“点击率”带来的“现金流”和“粉丝”,不仅失去了社会交往的限度,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判断和思想的混乱,而且不再满足于仅仅扮演“反腐”的角色,坚信“声音”够大就足以成名,哗众取宠是最佳“捷径”,积极参与到“编剧”“导演”的行列中,最终形成了“锁链式”传播模式。如此,网络反腐中低俗、拜金、反主流等现象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并受到恶作剧般的追捧。

防范和治理媚俗现象这一网络公害,已成为网络反腐的当务之急,必须果断亮剑

网络反腐媚俗现象不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复制力,而且会造成网民的思想病态,并可能通过链式传递引发网民的集体精神颓废。因此,防范和治理媚俗现象这一网络公害,已成为网络反腐的当务之急,必须果断亮剑。

一要建立公民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提高网民反媚俗的道德修养和意识。网络反腐媚俗现象作为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以颠倒的价值观为前提,是道德失范在网络领域的反映。要医治这种病态的社会现象,离不开公民道德教育。而公民道德教育是由一个由外而内、自发转化为自觉的发展过程,“需要在不断对自己进行道德约束过程中,提高道德自觉性,实现自由与责任、权利的结合”。此外,公民道德教育又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稳定的公民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这就需要我们在主流价值导向下,按照现代社会的语境特点和表达方式,对网络领域的道德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把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的网民守则,引导网民增强其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进而形成整个社会对反腐的共同道德认同,提高全民的文明素质。

二要引导网民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延展预防网络反腐媚俗现象的防线。网络反腐不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而且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高品位和高格调,走出低级庸俗的误区,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使网民充分认识到通俗绝不是媚俗,将网民引导到惩治腐败、歌颂美好、追求真理的主流意识上来。网民只有提高使用网络的媒介素养,拥有自尊、自信、理性和平和的心态,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有积极向上的反腐精神状态,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勇于挑战自我和超越自我,不断刷新网络反腐的境界,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共同营造出风清气正与和谐奋进的良好网络反腐氛围。

三要加强网络监督制度建设,把网络反腐纳入法治轨道。网络监督要成为反腐利器,必须走制度化和法治化的道路。尽快健全和完善网络舆论监督制度和法律法规,做到打击网络反腐媚俗现象、净化网络反腐环境有法可依,通过叠加和放大其各自的正效应,“使网民反腐的热情和积极性有制度化出口”,“把民间反腐力量更好地纳入到整个反腐资源配置的序列之中”。因此,在如何界定知情权与隐私权、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以及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等方面要有明确的规范,不断完善我国网络舆论的管理机制,使网络监督法制建设的步伐跟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最终实现网络反腐的有序化、协同化、效益最大化和整体最优化” 。此外,为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治理网络反腐媚俗现象,真正做到趋利避害,提高惩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必须在反腐媚俗预测和预警上下工夫,建立相应的网络反腐信用评价体系,把一些媚俗的网站和网民纳入黑名单,建立起相应的网络反腐准入制度和责任追究机制,实施有效的网络反腐舆论引导,真正实现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之间的对接。

四要占领网络反腐舆论的思想高地,把握网络反腐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随着网络成为思想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和前沿阵地,必须进一步强化网络反腐的使命感和阵地意识,把提高网络反腐舆论科学化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唱响时代发展主旋律,畅通网络反腐舆论引导的主渠道,用真实、有益、健康向上的反腐舆论主导网络传播空间,切实把握好网络反腐的时、度和效,不断增强网络反腐的公信力、战斗力和影响力。相关职能部门应保持足够的警惕,积极行动起来,一方面,从客观、科学的角度对网络反腐信息进行权威的解读分析和处理;另一方面,对传播误导受众的网络反腐媚俗化信息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只有这样,才能防范和治理网络反腐中媚俗现象,推进网络反腐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

【注:本文为常州市社科重点课题“我国廉政建设的应对策略研究”(编号KYZ1457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段永朝:《什么是信息时代的新闻与传播业》,《光明日报》,2014年8月30日。

②马永庆:《道德自律的特性解读》,《伦理学研究》,2009年第5期。

③杜创国、刘静静:《构建网络反腐的“制度化”机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责编/高骊 温祖俊(见习)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法治
让法治理念根植民心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教学策略探究
让法治精神滋养青少年生命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外资立法提速
推进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四点建议
寻路中小学法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