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奇才梁启超

2016-08-01郑廷鑫

党员干部之友 2016年2期
关键词:协和医院康有为新民

□ 李 菁 郑廷鑫 翁 倩



一代奇才梁启超

□ 李 菁 郑廷鑫 翁 倩

他是一代大儒,有冲天才志,是公认的晚清第一学者,被评为中国历史上百科全书似的人物。纵观其一生,谋变法,反复辟,造共和,可谓善变之豪杰。然其一生所做之事皆为爱国、救国,无个人所求,光明磊落,桀骜不驯。他才如沧海横流,一泻汪洋,文似怒涛拍岸,潮音万里,他就是梁启超。

1873年,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在《三十自述》里,他交代了自己出生的时代背景:“太平天国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学士曾国藩卒后一年,普法战争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国罗马之岁也。”清末民初,帝国的衰亡,极权的崩溃,从政治到社会,从思想到学术,都显现出一种半新半旧、亦新亦旧又互渗互动的状态。梁启超半个世纪中的所有追求与惶惑,困境与出路,误解和洞见,皆因时代而起。正如萧公权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概述:“综其一生,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不能自已……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享年虽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则云变波折,与清末民初之时局相响应。”

梁启超以“善变”闻名于世,他本人对此也表示认同。从戊戌年的变法开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创办《新民丛报》,宣传“新民”思想,为开启民智鼓与呼。辛亥革命后,他回国参与政治,两次讨伐复辟,再造共和。在不断的“变”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终不变,“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

1890年,在同学陈千秋引荐下,17岁的梁启超拜访了32岁的康有为。此时梁启超已是举人身份,少年得志。康有为却仍是一名监生。初次见面,两人竟从早上8点聊到晚上7点。梁启超后来追忆这段往事时说,康有为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给了他当头棒喝,觉得以前所学的不过是应付科举考试的敲门砖而已,根本不是学问。梁启超决定拜康有为为师。

此前的梁启超,接受的完全是传统教育。5岁读《四书》《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1岁考中第一名秀才,16岁在广东乡试中考取第8名举人,主考官李端和副主考官都认为他“国士无双”,最后李端把堂妹李蕙仙许配给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是“善变”的梁启超人生中第一次“以今日之我宣判昨日之我”。

梁启超第一次投身政治运动,是1895年参与“公车上书”。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康有为联合3000名举人上书请求变法,作为康有为最得力的弟子,梁启超积极参与了这桩震动中国的大事。“公车上书”第二年,黄遵宪在上海办《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撰写了大量呼吁变法的文章。两湖总督张之洞很欣赏《时务报》,说这是“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报纸”。后来,张之洞邀请梁启超到武昌一游,打开中门迎接,甚至问下属“可否鸣炮”。在当时,这是接待钦差大臣的礼节。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建议颁布诏书,宣布变法。但是,变法提出的各种新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包括改革官制、废除八股、取消旗人特权、允许平民上书言事等等,每一项改革都将冲击甚至剥夺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变法受到巨大阻挠并以失败告终,也就不在意料之外。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等6人在北京菜市口被杀害,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外,全部被废止。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宣告失败。

9月22日,苦劝谭嗣同逃离无果的梁启超,在日本使馆安排下,逃往天津,几天后登上日本军舰,开始逃亡之旅。到了日本以后,梁启超苦学日语,半年后就可以比较顺利地阅读。当时日本引进了大量西方的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书籍,让梁启超大开眼界。他在一年后回顾这段岁月时感慨:“自居东以来,广搜日本书而读之,若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脑质为之改易,思想言论与前者若出两人。”

戊戌变法的本意,也是效仿日本的明治维新,在政权内部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但进行百余天就被清朝的保守派扼杀。而彼时的日本,已进入明治维新的30年,整个国家焕发着勃勃生机。在西方政治学说的参照下,梁启超对保守、陈腐的清王朝产生了种种反思。

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在《清议报》第35册上发表《少年中国说》,以激情澎湃的语言,呼唤一个气象一新的“少年中国”的诞生。《少年中国说》一面世,“少年”一词风靡一时,《清议报》随即出现了不少以“同是少年”“铁血少年”等为名的作者群,或抒发壮怀,或吟歌励志。甚至连晚清四大小说家之一的吴趼人,都一度以“中国老少年”为笔名,“少年”的魅力,至此可见一斑。《少年中国说》的风行,使得“少年”在清末社会里变成一种时尚的革命名词,彼时追求进步的年轻知识分子竞相以“少年中国之少年”自称。1902年南洋公学学生组织“少年中国之革命军”,而汪精卫后来密谋行刺醇亲王载沣被捕,吟出“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名句,“少年”已经从概念、理想化身为血肉之躯、革命的先锋、未来历史的塑造者。

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在日本横滨正式出版发行。在这期创刊号上,梁启超以“中国之新民”的笔名,发表了脍炙人口的长篇政论文《新民说》,强调“新民为今日第一急务”,大力宣传人们都要摆脱封建奴性,树立独立、自由和爱国家、爱民族的思想,激励人们都要具有“自尊”“进步”“利群”以及“进取冒险”等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新民说》一发表,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开始意识到“国民”对于国家的重要,尤其是“新民”对于“新国家”的迫切与必要。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参与政治。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称帝后,梁启超写了著名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袁世凯得知消息后,派人给梁启超送来一张20万元的银票,给其父亲祝寿,交换条件是这篇文章不发表。梁启超大怒,将银票退回:“袁世凯太看不起人了,以为什么人都是拿臭铜钱买得来。”

两年后张勋复辟,康有为是其最依赖的军师。复辟一发生,梁启超立即随段祺瑞誓师马厂,参加武力讨伐。他不仅代段祺瑞起草了讨逆宣言,而且以个人名义发表反对通电,斥责其师为“大言不惭之书生,于政局甘苦,毫无所知”。至此康梁决裂,康有为当着梁启超学生的面痛骂“梁贼启超”。1927年康有为去世后,梁启超见他“身后萧条得万分可怜”,赶紧电汇几百块钱,才草草成殓。之后,又戴孝守灵,大哭三日。

当更激进的后来者选择了暴风骤雨式的革命,来改造中国社会,实现他们心目中的“少年中国”目标时,改良主义者梁启超已经渐渐失去其“领风骚”的地位。但是,作为学者的梁启超却渐渐丰满起来。梁启超的最后10年,多在书斋与大学讲坛度过。在第一代新型知识分子中,梁启超影响和造就的进步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最多。曹聚仁就说:“过去半个世纪的知识分子,都受了他的影响。”

然而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得病多年,家人屡劝就医,他总嫌“费事”,直到1926年初,尿毒症加剧,小便中时常带血,才去协和医院治疗。协和是当时中国最好的西医医院,却在梁启超身上进行了一次失败的手术。最初的检查中,医生发现其右肾有一黑点,诊断为瘤,遂以手术割除,但仍未好转。之后才发现,手术割掉的是健康的肾,这是导致梁启超早逝的最重要原因。

手术失败后,舆论一片哗然,反对西医的声音越来越大。梁启超写了一篇题为《我的病与协和医院》的文章,公开为协和医院和西医辩护:“我还是继续吃协和的药,病虽然没有清楚,但是比未受手术之前的确好了许多。”医史学家程之范说:“梁启超主要是考虑到当时西医刚进中国,老百姓对西医还缺乏认识,如果这时对协和医院大加鞭笞,最终吃亏的恐怕是老百姓。”梁启超的确抱着“愿为众生病”的想法。

1928年10月12日下午3点,病中的梁启超正在写作《辛稼轩年谱》,恰好写到辛弃疾61岁那年,朱熹去世,辛弃疾前往吊唁,作文寄托哀思。梁启超录下这篇文章中的四句:“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这是他的绝笔。之后,他被送到协和医院抢救,收效甚微。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卒于北京,安葬在西山卧佛寺,与发妻李蕙仙合葬。这位一辈子都在探求中国富强之道的“行者”,终于停下了脚步。

他的墓碑是长子梁思成、长媳林徽因共同设计的。墓碑上,没有任何表明墓主生平事迹的文字。梁启超曾说,“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他生前好友沈商耆的挽联,是对此话的呼应:“三十年来新事业,新知识,新思想,是谁唤起?百千载后论学术,论文章,论人品,自有公评。”

猜你喜欢

协和医院康有为新民
东方雨虹建筑修缮对标“协和医院”全域赋能
我校16项成果获2019年福建医学科技奖
康有为藏西夏字书《同音》残叶版本考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简介
康有为撰
协和医院病案里的名人们
变法功臣康有为名不副实
漫画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