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志民: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6-08-01

党员干部之友 2016年2期
关键词:志民齐鲁精神

□ 本刊记者 邢 华



王志民: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本刊记者 邢 华

记者:王教授,您好!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是我们今天要加强对齐鲁文化的研究、在研究中传承和创新齐鲁文化的理由。您认为,我们应如何去深入挖掘、阐释齐鲁文化的主体精神?

王志民:以当代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自觉去深入挖掘、阐释齐鲁文化主体精神,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坚守传统、继往开来的传承精神。齐鲁自古号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即凸显出齐鲁对以孔孟为代表、以礼义为内核的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承精神。这一文化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贯穿着齐鲁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第二,争强图霸、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所谓“霸”,不是一霸独大,而是“丰国”。中华民族爱好和平,追求和谐,追求国富民丰、人众兵强的“霸”业思想。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精华。

第三,崇德隆礼、尚义爱民的民本精神。民本精神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中华文明起源的“五帝”时期,并在春秋以后迅速发展。可以说,民本精神在齐鲁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弘扬和提升,既是齐鲁文化主体精神的重要展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第四,海纳百川、多元并蓄的兼容精神。这是齐鲁文化学术理念和思想文化精神的历史结晶,也反映出齐鲁文化中博大宽广的人文情怀。

第五,维护统一、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中华文明自创始以来,就有崇尚统一的文化传统,夏、商、西周时期,邦国林立,但“协和万邦”,多元一体;在春秋战国五百年的分裂割据中,维护统一、志在统一始终是齐鲁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传统,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记者:齐鲁文化的这种传承精神,如何体现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王志民:周初分封立国,齐国制定了“因俗简礼”的国策,“因俗”注重保留了东夷旧地的风俗传统,“简礼”则以改造夷礼,实现与周礼的结合发展,形成了继往开来的优良传统。而鲁国作为周王朝的宗亲国,以“变其俗,革其礼”为政策,最大限度去除夷俗夷礼,却是为了更多更好地传承“周礼”。两国政策相左,但实质相同,都以善于继承优良传统作为立国之策。齐鲁文化代表了中华早期文明中夷夏文化的融合,这是其后来发展为中华主流文化的历史根基和渊源。

齐鲁文化的这种重传统精神,在民族传统文化遭受劫难之时,更为突出地表现出来。春秋之变,礼崩乐坏,民族文化遭受空前破坏。此时,孔子编订《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使夏、商、周三代文化典籍得以流传。所以,后世学者称:“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齐鲁文化的传承精神,体现着传承与创新的统一,继往与开来的契合。例如:齐人重改革,但以弘扬传统为基础。齐桓公称霸,大力推行改革,用人仍遵循周初姜太公的“尊贤尚功”之策。鲁人重传承,但也颇多创新之举。孔子创儒学,即为理论创新典范;其大兴私学,也是教育创新之举。孟子的“仁政”“王道”、荀子的“隆礼近法”,都是对儒家学说的创新性发展。

记者:前面您谈到民本精神是齐鲁文化主体精神的重要展现,您能详细说明一下吗?

王志民:民本精神在齐鲁的发展沿着两条线:一条是在齐的政治实践,另一条是在鲁的理论提升。

齐国是最早在治国实践中将人本发展到民本的东方大国。太公封齐,以道术治国,将“因俗简礼”作为建国纲领,既是对东夷人长期形成的原始风俗的保护,也包含对人的个性、权利的尊重。齐国相国管仲大力推行内政改革,也主要围绕“人本”大做文章。他认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他大力推行“三选之法”,实行逐级推荐、选拔人才的政策,确保贤者上位;实行“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努力提高各类人群的专业技能素质;又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将道德教育的落实作为国家的行动纲领,大力提升人的道德素养;提出“宽政役,敬百姓”“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等,对老百姓“爱之、益之、利之、安之”。管仲的人本精神,也为后世统治者所继承发扬。

鲁文化对民本思想理论的提升发展,主要反映在孔子、孟子所创立发展的儒家思想体系之中。孔子开其端提出:“仁者,人也!”将“人本”提升为“仁”的思想体系。他提出“孝悌”“文行忠信”“温良恭俭让”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范畴,在政治上主张“举贤才”“为政以德”,建立起以人本思想为基点的思想体系。孟子一方面将孔子“仁”的思想与政治紧密结合,大力推行“仁政”主张,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将民本思想提升到历史的新高度。另一方面,将孔子的“修己”思想进一步创新、发展、提升,形成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一整套的“人性论”。孔、孟的思想在先秦的邹鲁之地得到广泛深入地传承与弘扬,形成一种良好的尊孔崇德重礼的社会风气,历史上称为“邹鲁之风”。随着战国、秦汉时期儒学的巨大影响,齐鲁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其崇德重礼、尚贤爱民的民本精神,在整个齐鲁之地的文化中凸显出来,成为齐鲁文化的主体精神之一。

王志民,山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本刊记者 孙大勇/摄影

记者:您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认为战国时期齐国创设的稷下学宫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观,您做出这种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王志民:稷下学宫最能代表齐鲁文化的兼容精神,它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与同时期在欧洲雅典由柏拉图创办的阿卡德米学院,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璀璨夺目的“双璧”。

稷下学宫存在了150余年,历经田齐政权五代国君,是战国时期学术百家争鸣的唯一中心。从社会功能上说,它既是大学堂,又是研究院,还兼有统治者智库的功能。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宽松政策、丰厚待遇,容纳政治主张不同、学术立场各异的学者汇聚稷下,让他们自由争辩、研讨、交流。据研究者统计,战国诸子百家学者,几乎都在稷下出现过。齐国统治者以道法理念治国,但儒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各派学说都在此得到长足发展。而且150余年间,政策连续,一以贯之,实为中华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奇观。

今天,世界各种文明的碰撞交流是如此的激荡,它们如何相容相处成为世界性的难题。我认为,未来世界文明的构建应在尊重各种文明的基础上,加强交流,相互吸收,让各种文明由相容到相融,在自我创新、发展变革中,寻求新突破,共同构建世界新文化。这既是稷下学宫提供给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也是放眼未来,人类文明发展不可不取的途径。

记者:您能简要概括一下,齐鲁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贡献?

王志民:齐鲁不仅是孔子的故乡、儒学发源地,也是诸子百家各种学派主要的产生地和百家争鸣的文化中心所在。当时的中国人更多地从齐鲁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滋养。而儒学,从诸子百家之一的学术流派走向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的过程中,齐鲁文化又发挥了主体推动和思想引领的特殊作用。

原始儒学完备思想体系的建构,主要是由齐鲁思想家子思、孟子、荀子完成的;儒学和民族政治的紧密结合则与孟子倡导“仁政”、荀子在稷下力推礼法结合有更直接的关系。而汉代大一统后,齐人弟子董仲舒传承、发展大一统思想,融汇百家之学于儒学之中,才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巨变。齐鲁文化遂成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建构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涵之一。这一历史进程,让齐鲁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更强的原始认同性、内涵主体性和传承先导性。齐鲁文化的主体精神更多显示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内涵和突出特点,这也给当代山东人更多的启示:我们应该以文化自信与自觉,成为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传承者,成为继往开来创造文化的先行者、示范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志民齐鲁精神
齐鲁声音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毛竹C4H基因的鉴定及其表达模式分析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纺织之光”赋能行业科技十余载——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叶志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Sharma-Tasso-Olver方程的新精确解研究
齐鲁声音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