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小康:零起点,送卫星上天

2016-07-29刘婵

大学生 2016年13期
关键词:挑战杯卫星通信小康

刘婵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于小康,和同学一起做了一件在很多人眼里不可思议的事:送卫星上天。

他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原本也是过着每一天从宿舍到运动场,图书馆到实验室的校园生活,喜欢爬山、跑步和打羽毛球。但是,他又从实验室走到了发射场,从监测站走到了“挑战杯”赛场,与他的师兄弟们将“南理工一号”微小卫星送入浩瀚天宇,书写了大学生自主研发卫星的传奇。

于小康最喜欢的电影是《阿甘正传》,在研发之初,他鲜明地体现阿甘的精神。“南理工一号”微小卫星研发团队的成员们基本没有接触过卫星的相关知识,大多是机械设计和制造专业。于小康也是如此,而他又比其他人的“转行”压力更大。

接触卫星,是从本科阶段的末尾开始的,他的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立方体卫星研制的张翔老师,本科毕业设计的内容是卫星地面站系统的研制,张翔老师给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找相关方面专业的老师,出差去北航参观等,让他对卫星地面站系统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地面站建设中,锻炼了他的沟通协调能力。

卫星地面站的项目结束后,于小康开始负责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制,老师给了他很大的发挥空间,让他在这个过程中快速地了解了姿态控制系统的原理和研制流程,迅速提升了专业能力。由于该项目组刚成立不久,人员不足,一直没有人负责卫星研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信系统。在老师的劝说下,于小康经过认真的思考,决定接下卫星通信系统的设计工作,“这是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本科学的是机械,通信对自己来说是零基础,说得严重一点,这是人生道路的选择。”

对于这样一个选择,于小康今日的评价是“好奇杀死猫”,通信的东西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很多的基础知识要学习,项目前期工作很难展开。为了入门,他闭关修炼了两个多月,把通信相关的基础知识学习了一遍。一开始压力很大,因为很多基础的东西不方便一直打扰老师,他就靠着图书馆和电脑自己啃。先是网上搜索专业内容,再请教相关专业的同学,下载软件练习。

“经常有沮丧的时候,一开始,基本隔一两天就会出现厌学心理。”于小康在那段时间里打印的材料就有两三公斤。幸好,不断的学习后,积累下来的知识最终内化成力量,让他慢慢有了自信。他开玩笑说,是自己自嘲的心态、要强的心理,帮助自己最终取得了胜利。

卫星正式开始研制的前半年,是研制进度最为紧张的时候,团队所有成员无一例外都没有休假,几乎每一天都是凌晨一两点“下班”,通宵达旦更是家常便饭。工作内容非常细致繁琐,研制必须一丝不苟,一颗螺钉一根线缆都关乎成败,比如卫星的拆装调试——卫星由很多电路板组成,不仅要不断丈量各个薄厚不同的零件间的距离,为保证每块电路板可以水平地放置,还要不断地进行调试。

2014年9月,为了争取进入酒泉的入场券,卫星进行了振动试验、热控试验、通信试验、无线对接试验、半物理仿真试验等等,以确定卫星可以适应升空时的剧烈振动、太空冷热交替的温度变化、复杂的电磁环境等等。这些实验都需要达到航天级标准,要远高于工业级标准。为此,于小康和队员们废寝忘食,保证了卫星的环境试验过程中未出现一起失误。

在卫星的研制过程中,团队成员遇到许多技术上的难题和瓶颈,他们没有退缩,更没有逃避,而是遍访名师,虚心求教,先后拜访了数十位不同领域的专家教授。“南理工一号”的研制经费非常紧张,为了节省开支,在各种外出试验中,他们从不乘坐飞机,就连远赴酒泉发射场都是坐火车往返,在火车上的时间记忆已经模糊,至少一天一夜。于小康回忆,因为怕卫星掉在地上有所冲撞、损坏团队的心血结晶,卫星全程都放在火车床榻上,晚上,团队的一个师弟就抱着它睡。

2015年9月25日“南理工一号”搭载“长征11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那一刻,“我们真的觉得我们之前的努力是值得的,我们把这件事做成了”。

2015年11月20日,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赛场上,于小康作为主要成员参赛,负责作品的答辩工作。从准备报告、作品说明书、答辩PPT到现场展板制作、PPT排练讲解,于小康和他的团队一点不敢马虎,他知道,评委们唇枪舌剑,问题都很尖锐,参与答辩需要自己对整个卫星系统有全面的了解,也要具备很强的现场应变能力。

于小康和他的团队完成得很好,最终,南京理工大学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并列第一,共同捧得“挑战杯”。此次大赛中,“低成本立方体纳卫星”一举夺得特等奖,这为学校捧得“挑战杯”立下汗马功劳。

于小康也在各种尝试和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新方向——毕业后,成为华为的销售经理。

这个看似和之前研究经历不相同的选择,实际经过了深思熟虑。“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适合销售,主要是制定产品解决方案,通过与客户的充分沟通,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新的方向意味着新的挑战,而于小康,又将启航。

问:你在大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回想大学的七年时光,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读研的三年,也是对我的人生影响最深的三年。在这三年里,我和同学一起完成了自主研发卫星“南理工一号”,并成功发射。这期间老师们提供了很大的支持,首先是我的导师张翔老师,他确定了我未来的方向。他也是全程指导,让我联系卫星通信的专家莫乾坤老师,他有多年的卫星通信系统设计经验,同时还有于永军老师,在通信软件实现和系统调试上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当然也离不开师兄弟们的无私帮助,正是通过这么多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和帮助,才得以保证卫星通信系统能够研制完成,卫星成功发射。

问:什么时候对自己的规划有个清晰的认识?

答:没有具体的规划,想的就是能够多经历,多锻炼。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但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选择做通信系统也是基于这个考虑。

问:是否做过最艰难的选择?

答:转行做通信,挑战很大,想的就是可以学习更多的东西,敢于挑战。

猜你喜欢

挑战杯卫星通信小康
卫星通信、导航、遥感在自然灾害防治中的融合应用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卫星通信专家的选择
航空器的顺风耳——机载卫星通信
暨南大学第八届新浩“挑战杯·创青春”开赛新浩爱心基金会捐资20万为该赛事助力
卫星通信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