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疫病的致病因素分析与防控措施

2016-07-28王进峰王春燕

湖北畜牧兽医 2016年5期
关键词:动物疾病畜牧养殖防控措施

王进峰+王春燕

摘要: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动物疾病的流行特点也变得多样化、复杂化,严重阻碍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文章主要针对畜牧养殖中动物致病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畜牧养殖;动物疾病;致病因素;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5-0007-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消费者对畜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也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的现代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粗放的养殖方式已不适应畜牧业的发展,现代畜牧业对饲养管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动物养殖中,如何确定动物疾病的病因并作出合理的防范措施,树立“注重预防,防重于治”的现代畜禽疾病防控理念,是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应该思考一个问题。文章结合生产实际,对畜牧养殖中疾病病因及其防控措施进行了介绍。

1 动物疫病的常见类型

(1)传染病。传染病主要是一些真菌、细菌引发的,在患上传染病后,动物可能出现一些生理反应,其他动物通过接触也会患上传染病,此外,它还可以通过空气、水等介质进行传播。传染病在动物中蔓延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群三个条件,也就是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缺乏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即告终止。

(2)寄生虫病。暂时或永久地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表或体内,夺取被寄居者(宿主)的营养物质并被寄居者(宿主)造成不同程度危害的动物。这种疾病是动物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包括节肢动物、蠕虫、原虫三类,一般寄生在动物的体内或体外,利用动物本身的营养物质来完成自身的成长。这一类疾病也可通过接触而传染。分为内寄生虫和外寄生虫。

(3)普通疾病。普通疾病的类型包括很多,主要包括内科、外科和产科疾病3类。内科疾病有消化、呼吸(家畜)、泌尿、神经、心血管、血液造血器官、内分泌、皮肤、肌肉、骨骼等系统以及营养代谢、中毒、遗传、免疫、幼畜疾病等,其病因和表现多种多样。外科疾病主要有外伤、四肢病、蹄病、眼病等。产科疾病可根据其发生时期分为怀孕期疾病(流产、死胎等),分娩期疾病(难产),产后期疾病(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生产瘫痪)以及乳房疾病、新生幼畜疾病等。

2 病因分析

(1)人为因素。①管理问题,在畜牧养殖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很多岗位人才缺失,例如消毒岗位,从而导致脏、乱、差的现象在养殖场中随处可见,动物患病几率的加大。②医疗问题。目前,很多养殖人员并没有参与专业的动物养殖培训,因此在动物的疫病防控和养殖技术上有很多缺失。例如,在进行动物疾病的预防阶段中,药物的配置以及用量上,养殖人员往往是根据经验而定的,药物的作用不能正常发挥,无法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甚至可能增强药物的毒性;还有在动物发病后,诊断不清、不准,乱用抗生素药物,导致药不对症,起不到治疗作用,贻误治疗时机,甚至出现动物中毒、死亡等现象。③设施问题,现阶段畜牧业由粗放式散养向集约化、规模化过渡,养殖设施参差不齐,现状不容乐观,不仅选址不合理,而且设备设施无法满足基本要求,缺乏完善性。管理人员在选址前,不能很好地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评估,从而导致养殖环境出现问题,设备条件较低,例如通风问题、保暖问题,养殖密度,设施不达标等均会造成细菌的滋生、导致动物患病。

(2)养殖环境。动物的机体会随着不同的养殖环境发生不同的变化,当养殖环境较为恶劣时,动物正常的新陈代谢会受到干扰,生理调节也会遭到相应的损害,导致疾病乘虚而入,进一步破坏动物生理平衡。为节约成本,饲养密度过高,造成通风不良,排泄物也随之增多,造成空气污染,易诱发多种疾病。此外,动物在生长过程中也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例如环境不良或者圈舍卫生条件差都会直接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3)投入品应用不当。人们为了提高生产性能,在畜禽饲料中常常加入一些微量元素、药物等添加剂,使动物多产蛋、产肉、产奶,但随之动物的生理机能也发生改变。近几年,在畜牧养殖中,滥用抗生素、随意在饲料中添加促进生长发育的一些药物,动物本身的免疫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动物患病的几率大大提升,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也造成很大的隐患,例如,为了防治肠道性疾病,在饲料中添加过量的抗生素,结果动物肠道菌丛被破坏,微生物抗药性逐年增强。这些抗生素又同时威胁到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动物畜产品的污染。

(4)动物自身的原因。部分动物在出生之前可能就患上了疾病,还可能在母体中先天性传染造成的,还有引进的动物品种不适合当地的生长环境,很容易患病以及动物在运输途中感染发病。这些由动物自身原因造成的疾病也是动物发病的原因之一。

(5)条件性疫病危害日趋严重。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流通越来越频繁,动物疫病的传播媒介不断增多,发病和病害流行的几率显著增加,在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人类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最大化,在养殖生产中增加养殖密度,减少设施投入,致使养殖设施差,减少了畜禽活动空间,空气、水等也极易受到污染,也给致病微生物生长创造了适宜环境。在现阶段,动物疾病发病率50%以上来自条件性疫病导致的发病,已成为控制疾病发生的主要类型。

3 防控措施

(1)养殖场的科学选址工作。对拟新建的养殖场,在选址时要按照相应的建场标准和条件进行选址,良好的养殖场环境应保证良好的地势、通风以及取暖条件,较高的地势有利于养殖业的排水问题,良好的通风条件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概率,另外还要远离居民区,防止养殖场与生活区相互污染,还应保证充足的水源,不能建在居民区的上风口,避免造成生活区空气污染,满足这些条件,就能够从动物的预防力及疾病的传染源上很好的保障动物机体的健康。

(2)加强日常管理。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的防控首先要从日常饲养工作做起,动物的日常饲养工作量大、头绪多,做好十分不易,要抓好日常管理的细节工作,从饲喂、饮水、通风、保暖、粪物的及时清理,圈舍的环境卫生、消毒以及饲养工的个人卫生等多方面加强。这些工作都需要饲养工的坚持不懈,对动物食用的饲料和水要经常检查,防止其污染和变质,对动物粪便、废物等要及时清理,经常开展环境保洁和消毒。对染病动物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防止传染其他动物;对新引进和购买的动物要按规定进行隔离观察,确保其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通过细致的工作环节,最大限度的降低动物疾病的发生率,达到动物疾病防控的目的。

(3)采取适度规模养殖。畜禽散养确实经济效益不高,但集约饲养也要有度的概念,不能一味的贪大求多。因此,在发展规模养殖时,要进行科学测算,适宜的规模有利于畜禽的饲养管理,在饲喂、通风、保暖、保洁、消毒等各个方面都能做到最好,可最大程度降低疾病发生的几率,有利于动物的健康发育。

(4)饲养标准、程序要适合动物生长。近几年,国家对投入品使用已有规定,像抗生素类药物、刺激类药物限制或不允许给食用动物作饲料添加剂。在饲养标准、程序、养殖环境状况指标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但在执行中千差万别,养殖场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往往忽视这些标准,造成畜禽疾病反复发作,防病治病难度加大。因此,有必要对畜禽的活动空间、运动量、休息时间,环境中温度、湿度、舍内小环境中有害气体含量以及采食方式等根据动物生理特点和生长需要进行合理的界定。动物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加上适宜的运动,充足的营养,条件性疫病发生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5)重视日常的防疫和检疫工作。动物疫病防控最有效措施就是防疫和检疫,因此,养殖场必须建立起科学的防疫检疫制度,可很大程度上减少动物疾病的发生率。动物防疫检疫要保证执行力度,主要包括对动物健康状况的定期检查,对圈舍的定期消毒;按免疫计划实施好疫苗注射工作,疫苗注射必须保证规范性操作;严格规范动物的流动过程;做好患病动物的隔离饲养及新进动物的隔离观察工作。还有有计划地对饲养圈舍进行轮休,这样能最大限度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衍生长,保证圈舍的清洁安全。

(6)疫病发生后的防治措施。当养殖场出现动物患病情况时,应及时做好疫病疫情的处理工作,例如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处理,对病死动物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健康动物进行药物注射预防,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同时做好病畜禽和健康畜禽的隔离饲养,对处理过程进行监督记录,为科学饲养提供参考,通过各种途径、使养殖业脱离疾病的困扰,并减少养殖企业的损失,做到科学养殖、健康养殖。

(7)建好养殖档案。加强畜禽养殖档案建设,对规范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建立畜禽及畜禽产品可追溯制度,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养殖企业要高度重视养殖建档工作,从动物引进、饲养、饲料、健康状况等各个方面建立台账,力争做到“一畜一档、档随畜走”,最大程度的掌握畜禽健康状况,为有效防控动物疾病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动物疾病畜牧养殖防控措施
系列犯罪的地域化问题研究
预付账款的管理及风险防控措施探究
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动物疫病防控对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性
正确使用药物治疗动物疾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