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米日记

2016-07-27万玲琦

新作文·初中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稻浪田地农耕

万玲琦

下田。

这田,是种水稻的那种烂泥田。据下过这种田的人说,踩下去,是一种凉凉的、软软的、黏黏的感觉。

我带着这种想象的感觉,翻开了这本书。展现在眼前的是两亩地,边上有个木牌子,刻着“父亲的水稻田”几个字。估计这木牌子见证了这片田地从插秧到收割的全过程,见证了都市人的好奇与热心,见证了一个农民的“稻米情怀”。

这是一本“写给城市”的稻米书,朴实的文字,记录着最朴素的传统农耕;细致的镜头,展现出最真实的乡景乡情。在作者的文字和镜头下,最平常的稻米也有了鲜活的生命,它们沐浴在晨光里,栖息在落日中。它们与杂草相斗相争,和风儿相诉相说。它们带着农民的殷切希望,结出压弯了腰的谷穗。在农民“旱了,渴雨;雨了,盼晴”的焦虑与迫切中,一寸一寸地舒展筋骨。

在这散发着稻米清香的文字中,有“粒粒皆辛苦”的珍惜,有对天地的诚挚祈祷和感激,有“想让农民这个身份更有尊严”的希冀,有对即将消逝的农耕的挽留,亦有对农耕文化的敬仰和发扬。

写到这里,我又不得不把一些笔墨花在我的“老家”上。对于“老家”的记忆,是写一点留住一点,总也写不够。

我的老家,既没有秀美山峦挺立,也没有蜿蜒小河淌过。房屋四周除了邻居,便是田地,可我关于田地的记忆极少,关于田上水稻的记忆是少之又少。把这零零碎碎的关于稻米的记忆拼凑一下,姑且算它本“稻米日记”吧。

在我的这本日记中,没有“用沾满泥浆的脚向大地致敬”的插秧记忆,没有层层叠叠汹涌澎湃的“稻浪”记录,直接就跳到了“晒谷”一节。

收割季节遇上好天气,院前那块挺大的水泥地被铺开的稻谷“塞”得满满当当,暖烘烘的太阳慢慢烤着,似乎能听见它们打哈欠伸懒腰的声音。用翻谷耙前后来回推,那个笨重高大的家伙于当时的我而言,有些难以掌控,但我依然玩得不亦乐乎。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踩在稻谷上听它们发出“嘎啦嘎啦”的声音时的那种惊喜感。

像这样,在大太阳下晒它几天,装袋摆好,要碾新米煮饭时,就会来一个“哒哒、哒哒”的大家伙。那个机器又长又大,我已经忘记是如何到我家院子里来的。大人们把几袋谷倒进一个高高的大漏斗里,然后下面两个出口各撑一个袋子,一个装米,一个放糠。那大家伙工作起来真是让人不得安宁,聊天的两个人明明面对面,却也还得扯着嗓子喊:“啊?你刚刚说什么?”可现在我多想再听听那“哒哒、哒哒”声音啊。

自家碾出来的米,不油不亮,其貌不扬,烧出来的饭却是喷喷香,一顿下来,饭被吃得干干净净,底下的饭糍又是一顿美味。那焦焦脆脆的口感,真是记忆中的美味。

“所谓乡愁,很大一部分是存在于人的味蕾之上。脚步迈得再远,最牵挂和难忘的,依然是故乡的味道。”现在想想,当时上大学的姐姐寒暑假回来,家中一碗白米饭就特别满足,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

对于这本“稻米日记”,“日记”这一说法显然是不合理的,然而那种对粮食的珍惜,对农耕文化的敬仰却是在一天天时间的流逝中形成的,也渗透到一日三餐中。

一棵绿嫩的秧苗,到一株繁花,一株谷穗,再到一捧大米,这些藏在稻米里的光阴,浸透着对土地的情谊,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评委意见

关于本文,我先谈三点感受:第一,对薪火相传的农耕文明的守护和书写,是一份文化关怀,是一种写作使命。所以,从立意上,本文就拔高了自己的档次,富有一种纵深的历史感。第二,题为“稻米日记”,其实并不是真的日记,而是一种对于田上水稻的记忆散章,作者说姑且算作“稻米日记”,但给我们的感受却是标新立异,形式上很新颖。第三,行文中,虽然作者重点只写了晒谷一节,但经由想象,我们会将插秧、稻浪、蒸米饭等场景补充出来,一幅有关稻米的生态大图徐徐展开。可以说,“晒稻谷”只是冰山一角,但是因为作者的文字功底,我们由此看到了“冰山”的全貌,并且让“冰山”有了动态美。

在这三点之外,相当难得之处还有两点:一是“所谓乡愁”一句的引用,让我们仿佛回到了《舌尖上的中国》的场景中,这不仅体现出作者的幽默感,而且让稻米有了时尚感。二是文章最后,可以说,抚今而追昔,意近而旨远,夯实了文章的根基,让人只觉余味悠悠,极耐品读。

以上,此谓写文章的高境界了。(肖尧)

猜你喜欢

稻浪田地农耕
金色稻浪醉心田
农耕旧事十二韵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西江月
安其的田地
稻谷飘香
田埂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