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说“美国高考”SAT

2016-07-25薛涌

留学生 2016年6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证据词汇

薛涌

SAT厉行改革,新版题型2016年春季推出,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留美学子的游戏规则。美国媒体在报道SAT改革时,举出的一对关键词是empirical(实证的)和synthesis(综合),称这两个是在大学中常用的词汇,也将是新版SAT的词汇。

这个精神是什么?就是实证性的社科思维和分析能力。

“实证”和“综合”这两个词之所以在大学中经常用,就是因为大学里学的东西,不管是文科、理工科还是商科,都必须以“实证”和“综合”为基本方法。现代科学的成立,就在于摆脱了纯思辨的经院哲学,以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为基础。所谓实证研究,就是通过直接和间接的观察进行取证,然后分析综合,得出结论。我在给学生的阅读中,就大量地采用了美国媒体对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报道。阅读这些报道,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不管什么学科,都建筑在经验性观察以及对其证据的综合分析之上。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训练,就是实证性的观察和对观察结果的综合分析。

主持SAT改革的大学委员会主席David Coleman,在上任前主持了中小学课程的改革,推出了所谓“核心课程”,并被绝大多数州所接受。这个“核心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改变现在美国中小学的阅读状况,规定社会科学等“非小说阅读”的含量要达到一定的比例。他现在推动的SAT改革,还是循着同样的思路:作文不仅成为选择性的项目,而且进行了重大改革。过去的作文,考生可以随意铺陈自己的想法,需要证据时也可以摆出一副“何须出处”的架势,甚至干脆杜撰,绝不会受惩罚。改革后的作文,则要给考生若干参考文字作为证据,让考生对之提出自己的分析。在阅读理解中,考生则不仅要勾对选项,还要为自己的选择在文本中寻求证据。总之,一切以社会科学的实证性思维为基本框架。

这样的改革,肯定会让中国学生感到“不适应”。看看《纽约时报》等媒体上对一些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报道就知道,这些报道经常是一两个版面的长文,充满了实证性分析,特别是在关于某项调查的实证结果能够支持某个结论、不能支持某个结论,某个结论要成立,还需要哪方面的数据,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因果关系,什么证据所显示的仅仅是相关性等方面,记者引述各方面的专家,提供了非常翔实的背景分析。然而,许多中国学生,对其中所运用的基本概念都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叫苦连天。

所以,SAT改革要求中国学生的不仅仅是一大堆单词语法,更是能够运用英文处理各种社会科学文献的基本能力。中国式的应试,应付不了这些。

那么,怎么对付新版的“美国高考”?还是用美国的办法来对付,即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吸收知识、磨练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灵活地掌握语言。

先说SAT改革的第一项,即取消冷僻的单词。这一点,我像许多在大学教书的人一样有所保留。比如depreciatory,其实就是depreciate(意为贬值、贬低)的形容词形式,在大学阅读材料中司空见惯,怎么能被归入冷僻词汇而不考呢?不过,对于大部分高中生来说,这些词汇不会在他们接触的阅读中大量地出现,他们不可能通过阅读自然记住,要掌握只有背。考试不应该鼓励学生背单词。

所谓难的(比如字母多的)、冷僻的单词,多是专业用语,用得少,故而意思也都很精确、很狭隘,最多也就有两三个意思。常用词汇,顾名思义就是用得多,各种场合都出现,于是导致字义丰富。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SAT题型变革在词汇上的意义。你拿着词汇表背,最多记住两三个意思。对于普通单词来说,那仅仅是其意思的冰山一角,你自以为懂了,其实大部分不懂。至于那些中美学生都不认识的生僻词汇,第一是大家都要背,中国学生没有什么劣势,第二是背会了以后确实差不多就是会了,因为那种词的定义确实很狭窄,你不会漏下十几种自己不知道的意思。善背单词的中国学生,在旧版SAT考试中也许靠着海量词汇表现不错。但普通词汇的各种活用,只能通过阅读来掌握。

SAT的改革中,除了剔除生僻字汇、要求考生展示取证思维的能力外,还有重要的一项,就是要求考生理解美国的经典,如《独立宣言》、马丁·路德·金的《发自伯明翰监狱的信》等等,这无疑给中国考生和有关人士带来了另一层恐慌。

在美国读寄宿学校,理工科最容易适应。这些学生中大部分并不以理工见长,但没有一个在这方面遇到麻烦的。他们首先的障碍,当然还是英语。但比英语更难的,则是历史。具体而言,在历史课中古代史是最容易的。对于古希腊罗马的知识,美国学生强一些,但强不了太多。而且除非在格罗顿(Groton)这种有古典训练传统的学校,一般课程涉及得并不深。中国学生那点关于雅典民主、罗马帝国的知识,大致能应付。现代史则难得多,最难的是美国史。一来在美国学美国史起点高,许多本土文化的知识,对美国学生是常识,上课也不会讲,中国学生则如云里雾里;二来美国史非常细致,分析性很强。就那么二百多年的历史,许多还是当地人自幼习知的常识,课程自然可以集中精力对历史进程进行聚焦式的检讨。中国学生习惯于浮皮潦草地知道点历史的大线索,比如美国独立了,南北战争后废奴了,后来修铁路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了,再后来大萧条了,二战打赢了…… 但是,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内在冲突是什么?中国学生往往茫然无知,甚至根本不知道问题的存在。

最为重要的是,美国史是非常实际的一个学科,特别是涉及对许多美国经典的解读部分。我曾辅导一位学生理解美国南北战争前宪政的历史,引导他聚焦于联邦权力和州权的问题。他终于认识到:这样的宪政难题,至今还没有解决。我拿出当今美国报刊的大量文章,说明现在大家争论的还是那几个问题,用的往往还是一二百年前的语汇。我打了个也许是过分简单的比方:你就是在美国做生意,完全不懂这些,有了官司该去联邦法院还是地方法院都不知道。

在这方面,SAT和托福不仅仅是难易有别,而是有本质的不同。托福针对的是国际考生,特别注意“文化中立”,即在考题中避免一些涉及美国特殊的文化和社会习惯的知识。这样,考试才能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一视同仁。SAT则主要是美国国内的考试,设计者并不太考虑外国考生的情况。美国社会文化中的许多知识,被作为共同背景放在考试里。这次加入美国经典,则是更强调了这方面的因素,对外国学生无疑是一大难关。

面对未知的挑战,没有别的路好走,还是老老实实地回到学习英语的征途来,那就是读书:多读、细读、深读,用英语来吸收知识、磨练思想、开阔人生的视野。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证据词汇
Education with a Heart that Embraces the World, from the Fertile Cultural Land of the “Eternal City”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手上的证据
词汇小达人
家庭暴力证据搜集指南
词汇小达人
手上的证据
社会科学总论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也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