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爱情网络小说线下传播的特点比较

2016-07-20柯丰云

科技传播 2016年11期

柯丰云

摘 要 青少年将校园爱情网络小说作家视为“偶像”,积极参与小说的线下传播。通过对《那些年》和《致青春》线下传播的量化分析,以及对两者传播内容、传者参与度及传播效果的文本比较,《那些年》更能引起核心受众的共鸣。

关键词 校园爱情网络小说;线下传播;那些年;致青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4-0070-02

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2015年的调查显示,青少年平均每天上网时长为240.78分钟,平均每天上网时长翻了将近一倍,且依然保持上升趋势[1]。青少年将校园爱情网络小说作家视为“偶像”,积极参与小说的线下传播。《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下文简称《那些年》)是台湾较早进入内地的自传型校园爱情网络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下文简称《致青春》)更是由赵薇改编并执导同名电影在内地上映。

通过对《那些年》和《致青春》典型案例线下传播的量化分析,以及对两者传播内容、传者参与度及传播效果的文本比较,《那些年》更能引起核心受众的共鸣。

1 相关理论

1.1 校园爱情网络小说

刘祖凯认为校园爱情网络小说以通俗的笔触幽默诙谐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后现代特色的大学校园爱情生活[2]。方菶泙强调作品表达青年人对未来永不言弃的信心,以及对事业、爱情、友情的不懈追求[3]。高芳艳觉得网络爱情小说总是在情感的发展中沟通着校园与社会、梦想与现实、爱情与婚姻的多重冲突[4]。校园爱情网络小说的故事一般选择在较为写实的校园学习生活中,更能贴近读者的生活经验,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国内,校园爱情网络小说的核心读者主要为15~23岁,学历为高中以上的年轻读者。部分大学生选择透过阅读爱情小说抒发内心压力[5]。所谓书目疗法的情绪疗愈机制,乃是读者在阅读适当素材时,能经历认同、净化、领悟等心理历程[6]。

2005年,九把刀创作完成自传体校园爱情小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并亲自执导改编电影。故事大意是爱玩且顽皮不爱读书的柯景腾在同班沈佳仪的刺激与鼓励下,激起努力读书的斗志[7]。这部网络小说的核心读者是在校的高中或大学的学生群体。小说前后共有4次改版,2011年还出版了《再一次相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电影创作书》记录电影拍摄过程[8]。

2006年,80后女作家辛夷坞开始在起点女生网上连载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核心读者是16~35岁,教育水平为高中以上。这部网络小说的题材为校园青春爱情,以女主角“玉面小飞龙”郑微经历大学校园与陈孝正的爱情之后,她最终选择了青梅竹马的林静。

1.2 网络小说的线下传播

1.2.1 传播渠道

作家将网络小说开发成不同类型的再生产品,进行二次传播,从而增加网络小说的线下传播的类型和范围。乐天茵子认为影视改编、实体出版、手机阅读就是网络小说线下传播方式[9]。但是实体书在作者们心中的地位,还是比网路小说的文本要高[10]。

台南一中的中学生改编小说后创作了例如第六届开学典礼之开学影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一中》。《致青春》线下改编的类型有:1)同名被ETM?Music改编为音乐广播剧;2)同名改编的话剧;3)同名改编的由赵薇执导的电影;4)同名电影纪念版实体书。网络小说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满足了受众感官上的多重享受,将这种文字带来的想象具体化[11]。

1.2.2 共同特点

热门小说与高人气作者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对这些品牌信任影响着消费者(即读者们)的购买行为[12]。一部作品完结后,读者们还会继续支持并参加“偶像”的读书见面会和签售会。

网络小说作家都破除了与读者的界限,以亲切的作家形象,展开与读者间近距离的谈话;出书夹带着征文活动更是屡见不鲜[13]。参加作家的读者见面会、签售会或讲座的受众会实时更新自己的微博,并有机会登上活动大屏幕。网络小说作家与高校搭建了线下传播平台,可以通过现场提问、抽奖等具体环节与读者进行互动。

2 《那些年》和《致青春》线下传播的量化分析

本文从百度贴吧、百度新闻、新浪微博、搜狗微信频道、优酷视频等平台收集从2011年到2015年《那些年》和《致青春》线下传播的信息,按照传播类型、互动环节这2类类目进行编码,并得出分析结论。

2.1 传播类型(百分比)见图1

由图1可知,大学演讲和书店签售这2种占了《那些年》线下传播类型的最大比重(35%),而读者见面会占了《致青春》线下传播类型的最大比重(40%)。可见九把刀更加注重核心受众的线下传播活动的开展,而辛夷坞更加注重的是对不同读者类型的广泛传播。

2.2 互动环节(百分比)见图2

由图2可知,读者提问和签名合影这2种占了《那些年》线下互动环节的最大比重(46%),而读者提问占了《致青春》线下互动环节的最大比重(52%)。2012年深圳南山新书签售会首次尝试让一台相机在固定位置拍照,每个读者都可以和九把刀合影。

3 《那些年》和《致青春》线下传播特点的比较

3.1 传播内容

九把刀高校巡讲的传播内容更多的是讲述自己的个人经历,例如介绍童年时期喜欢的日本漫画家的作品,还向同学们公开自己的恋爱经验。“更上one层楼”(新浪微博博主)在接受研究者私信访谈之后表示九把刀所讲内容都是跟那部电影相关的,比较真实。

辛夷坞则向读者传达的更多是写作之道和青春感悟。例如,“写作首先你要喜欢它,才能够写好”“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的价值观。

3.2 传者的参与度

九把刀亲自选角并导演改编小说的《那些年》电影,对于内地放映版删了8秒钟的事件,九把刀还亲自向内地影迷道歉并表示惋惜。

相反,辛夷坞本人并没有过多介入电影的宣传活动,缺席了赵薇执导的同名电影《致青春》的首映礼,只是参加了改编话剧和电视剧的见面会。

3.3 传播效果

《那些年》的线下传播效果更让核心读者产生共鸣。《那些年》的核心读者以年轻男性读者为主,九把刀把线下传播的重心放在各地高校的主题演讲,幽默诙谐的演讲风格,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有效地对准了核心读者,通过他们的社交圈子来扩大网络小说的传播范围。

《致青春》的目标读者以年轻女性读者为主,“青春”的话题范围过大,不利于传受双方开展具体化的互动,让互动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到实质问题上。由于传播内容是介绍写作经验,因此辛夷坞的演讲风格偏向正经严肃,过于沉闷。

4 结论

纵然校园爱情网络小说线下传播具有可视化的优势,但不少导演将小说改编成影视剧,传播效果并不如小说本身好,再加上日益娱乐化和商业化的改编因素,读者还是不太满意改编的作品。另外,这类小说的“粉丝”型读者形成的历史脉络也是值得继续探讨的地方。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网.2015年中国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调查的四个发现[EB/OL].(2015-10-26)[2015-1-2].http://qnzz. youth.cn/qckc/201510/t20151026_7242068_2.htm.

[2]刘祖凯.后现代校园网络爱情小说略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9):90-93.

[3]方菶泙.大学校园网络小说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2.

[4]高芳艳.网络爱情小说影视改编热探析——以《何以笙箫默》为例[J].青年记者,2015(21):58-59.

[5]陈书梅,张兰碧芬.大学生阅读之情绪疗愈小说类型研究[J].图书资讯学刊,2011(1):55-94.

[6]Lenkowaky,R.S.(1987).Bibliotherapy: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J].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21(2):123-132.

[7]柯品文.网路文学的题材塑造与媒体影响[J].高应科大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3(7).

[8]郭婉苹.九把刀爱情小说及其现象研究[D].台北:国立台北教育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台湾文化研究所,2013.

[9]乐天茵子.当下网络小说线下传播渠道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10]朱恒烨.我在虚拟人海中写作:论网路小说的写作经验与作者——读者关系[D].台北: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2007.

[11]覃思思.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与传播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4.

[12]苏芯,刘益,李雪.影响网络小说流行度的要素研究——以起点中文网为例[J].上海管理科学,2015,37(5):23-29.

[13]陈秀贞.台湾网络小说之文学社会学考察——生产、传播、消费与社群的相互关联[D].宜兰:佛光人文社会学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