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美木渎镇

2016-07-20王高岩

文存阅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沈德潜苏绣花园

王高岩



大美木渎镇

王高岩

苏州西南大约十多公里的太湖之滨,有一座木渎镇,它不仅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而且风光旖旎、人杰地灵,自然与人文胜迹交相辉映,处处彰显着吴越文化独有的韵致。关于它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历史故事:据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博得绝代佳丽西施的欢心,在当地灵岩山上大兴土木修建“馆娃宫”,大量名贵木材从各地源源不断运送而来,以至于堵塞了山下河流港渎,造成“木塞于渎”的局面,后来木渎镇因此得名。史书记载,清朝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巡视,六次驻跸木渎,小镇的美丽由此可见一斑。

风光秀丽的香溪,承载着一段西施的传说

在古镇入口,有一座石牌坊,上书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瑞门入胜”,民间称这座牌坊为吉祥门,迈过它就等于掀开了千年古镇神秘的面纱。

迈过石牌坊走进木渎镇,一股“小桥流水,江南人家”的灵秀气息扑面而来。镇中一条名曰香溪的小河静静地流淌着,穿城而过,河两岸栽满高矮不一的树木,蓊郁苍翠,彰显着勃勃生机。其中一些翠柳,低垂的枝叶紧挨波光粼粼的河面,仿佛一个个身披碧纱裙的少女正在菱花镜前梳妆打扮,那映在水面上的倒影,影影绰绰,美感十足。这条小河因何叫香溪?小镇中流传着一段浪漫的传说——春秋时吴越争霸,居住于此的美女西施经常在侍女们陪伴下到溪边梳洗妆容,洗落的香粉胭脂点点滴滴流进小溪里,久而久之,溪水便散发出淡淡幽香,于是这条原本无名的小河便被人们称为香溪。

沿香溪岸边漫步前行,不宽的河面上,相隔不远就有一座连接两岸的石拱桥,虽然每一座造型不同,但建造得都十分精美,颇具有艺术感,一些桥的外侧还藤萝缠绕,裹满绿植,将小桥打扮得绿意盎然。河中不时有身穿蓝印花布衣的女子摇着木舟驶过,她们边摇边低声哼唱着江南小调:“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声声吴侬软语轻柔悦耳,娓娓动听。静卧的小桥,轻行的小舟,这一动一静融会在一起,极富画面感,远远望去就像一幅大写意的山水画。

香溪边除了繁茂的树木外,还栽种着各色鲜花,一团团一簇簇,色彩斑斓,娇艳多姿,那花儿,红的,火热夺目,如燃烧的烈焰浪漫奔放;白的,白璧无瑕,如纯净的冰雪一尘不染……每当微风吹来,花儿们便摇动起身姿,竞吐芬芳,那弥漫在空气中的花香,侵入鼻孔时,我仿佛闻到了二千五百年前香溪中的胭脂香。

香溪一侧有一条木质长廊,长近一百八十米,青瓦盖顶,青石铺地,朱红雕花的木栏,光亮的石板长凳,古色古香。游客走累了,便来到这先人精心打造的长廊中,坐在已被历史老人抚摸得光滑的石凳上,身依木栏,静静地看着潺潺流淌的溪水,听着驻足长廊飞檐上小燕子们叽叽喳喳的鸣叫声,缓解着身心的疲劳。

古韵悠悠的老街,充满江南水乡风情

与众多依水而建的江南小城一样,木渎镇也是依水打造,镇中的街巷、房屋都环绕香溪周边,其中最繁华的老街,即与香溪平行,溪曲街曲,溪弯街弯,曲曲弯弯延伸开去。老街上的道路保持着古时青石铺就的原貌,一块块被岁月打磨得凸凹不平的石板,默默折射着小镇悠久的历史,每当有穿着皮鞋的男女从上面走过,青石在鞋跟敲打下便会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就像一曲节奏明快的打击乐,别有一番韵味。

木渎镇严家花园一角

老街两旁的房屋,基本都是有把年纪的老建筑,不过保存得均比较好。这些老建筑,粉墙黛瓦、屋屋相连、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充分体现着苏派建筑低层高密度,造型简洁轻巧虚实结合,色彩淡雅临河贴水,空间柔和富有美感的风格,将“前街后河、人家尽枕河”的江南水乡风情展示得淋漓尽致。

老街上商铺、饭店林立,一家挨着一家,大多以经营苏绣制品和江南特色小吃为主。各家商铺中琳琅满目的苏绣制品,虽题材不同,规格不一,花色各异,但件件透着浓郁的姑苏之风,制品中不乏出自苏绣名家之手的精品。这些苏绣是女士们的最爱,商铺间,上至银发飘飘的老妪,下到年轻貌美的姑娘,穿梭往来,看到自己心仪的制品大都会立即解囊拿下,即便最不舍得花钱的也会左挑右选,买上几条苏绣手帕。临近中午时分,老街上飘起“蜜汁豆腐干”、“鱼味春卷”等当地特色小吃的味道,那扑鼻的香气极具诱惑力,很多人在临街小吃店前停下脚步,买上一份自己喜爱的小吃,边走边吃无拘无束地过着嘴瘾。

如今,古朴的老街,现代的繁华,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它们融合得是那样自然、那样完美,既不失悠悠古韵,又与时俱进,历史的脚步就这样携古带今继续向前。

精致俊美的园林,巧夺天工流韵百年

紧邻太湖,坐落在灵岩、天平、七子等吴中名山环抱之中的木渎镇,山美水丰,与喧嚣的苏州市区临近,又有一定距离,因而堪称闹中取静之地,宜居之所,或许正是这美丽山水灵秀之气的孕育,小镇自古以来人才辈出,从北宋至清末共考取二十七位举人,二十位进士,如范仲淹、冯桂芬、杨基、叶燮等,近现代则出了沈寿、唐纳、严家淦等一批名人,他们有的生在木渎长在木渎,有的长年居住在木渎,这些饱读诗书之人,既逐渐在古镇营造出厚重的文化氛围,成名后又投巨资在古镇先后建造起数十所环境幽雅、格调清新、景色怡人的私家花园,虽经日月更替,风霜洗礼,仍有“虹饮山房”、“榜眼府第”等十余处保存完好,这在国内小镇中绝无仅有,故木渎有“中国唯一园林古镇”之美誉。

在现存的十余处私家花园中,严家花园是比较有特色的一座,它建于1728年,占地十六亩,位于木渎老街上,背靠灵岩山,门对香溪水,原是清朝乾隆皇帝的老师、著名诗人沈德潜的宅邸,后易手至木渎首富严国馨名下。花园前门上悬挂着清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题写的“严家花园”匾额,仅此足见严家地位的显赫。花园主体为五进式结构,依次建有门厅、怡宾厅、尚贤堂、明是楼、眺农楼。

居住区位于花园中部,周边是精心设计建造的园林,园林布局以水池为景观中心,亭榭楼阁依水而筑、奇异山石临水而设、红花绿草依水而缀,每一处单独近看皆细腻精巧独自成景,整座园林远眺则恢弘大气如诗如画。园内美丽景观间还建有“友于书屋”、“锦荫山房”、“延青阁”等众多以屋、房、阁、轩、庐、斋、楼命名的处所,个个名字文化气息十足,体现出主人的翰墨功底、品味格调。

花园园林里最有特色的是植物花草布局,设计建造者将不同季节的花草树木按春夏秋冬四季布置成四个小园区,分别取名为“嗅宜人之清香,兰芬益文思”之春园、“别有洞天荷风凉”之夏园、“闻香思折桂、攻读仰收萤”之秋园、“暗香疏影月黄昏”之冬园,四园四景,四景各异。一方园林中,将四季花草树木融为一炉,营造出四季一园,一园四季之景,构思真是妙不可言。漫步在这奇异的园林中,嗅着淡淡花香,品味着赏心悦目的景致,一种心旷神怡之感油然而生。清朝著名文学家龚自珍游览过严家花园园林后,赞叹之余曾留下这样的溢美之词——“妙构极自然,意非人意造”。

花园里树木众多,有一株树姿伟岸壮丽、叶阔荫浓的广玉兰树,它如鹤立鸡群般伫立在众树木间。据说这株广玉兰是花园第一代主人沈德潜居住时,乾隆皇帝临幸府上时亲手所栽,这背后还有一段趣闻轶事:乾隆帝二下江南巡视时,住进木渎镇,一天傍晚突然兴起,要夜游太湖,岂料行至半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且越下越大,乾隆无奈只得返回,折返途中他决定去看望一下昔日的老师沈德潜。抵达沈府刚落座,乾隆便闻到一缕沁人心脾的幽香,于是寻香望去,发现香气来自书架上一盆盛开的广玉兰,乾隆起身拿起花盆想近距离好好闻闻花香,谁知手里一滑,花盆落地摔碎,乾隆脸上顿显尴尬之色。在一旁的沈德潜见状灵机一动,立即开口说道:今天皇上驾临,看来这盆花是要给您磕头请安呐!乾隆一听心中大悦,说:这等有灵性的花木扔了太可惜,就将它栽到花园里吧!沈德潜闻言喜出望外,连声称是,随后乾隆与沈德潜一起把这株广玉兰栽到了花园里。如今这株历经几百年风雨的广玉兰树,苍翠挺拔,每到盛花期,花香四溢,香飘满园。

离开木渎前,当我得知小镇2005年即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时,由衷地发出赞叹——它当之无愧。赞叹之余,小镇中美丽的香溪、古韵悠悠的老街、流韵百年的园林,随着记忆永远刻在了我的脑海中。大美木渎,有机会我一定再来目睹你的风采!

猜你喜欢

沈德潜苏绣花园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沈德潜:人生七十才开始
苏绣,“秀”出奇迹
可爱花园
夜晚的花园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最高枪手的下场
勿忘推恩施惠
一“抢”一“推”两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