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不同耕作方式试验总结

2016-07-20邢利娜田战伟嵩县农业科学试验站河南嵩县471400

种业导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嵩县导刊出苗率

邢利娜,田战伟(嵩县农业科学试验站,河南 嵩县 471400)

小麦不同耕作方式试验总结

邢利娜,田战伟
(嵩县农业科学试验站,河南 嵩县 471400)

通过对深耕、旋耕、免耕沟播三种不同耕作方式进行大田对比试验,探索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小麦;深耕;旋耕;免耕;对比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嵩县农业科学试验站试验田内,试验地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地力均匀,黏壤土质,肥力中等,灌溉便利,前茬作物为玉米。

试验地土壤有机质含量14.5g/kg,有效磷13.0mg/kg,速效钾140.1mg/kg。

1.2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半冬性洛旱6号小麦品种,种子由洛阳市农科院提供。

1.3 试验方法

试验设三个处理,处理1:深耕,玉米收获后秸秆清出,深耕32cm;处理2:旋耕,玉米收获后秸秆清出,旋耕18cm;处理3:免耕沟播,玉米收获后不清出秸秆,直接播种小麦。

试验不设重复,试验面积为1333.33m2,播种前施小麦专用复合肥750kg/hm2,处理1、处理2撒施后耕地,处理3随播种施入田内。播期为2014年10月11日,统一播量150kg/hm2。

1.4 调查内容

小麦出苗后分别调查出苗期、出苗率、地中茎长度、缺苗断垄情况、群体、单株分蘖数、大蘖数、次根数、次生根长度、株高、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理论产量、实收产量、病虫发生情况、杂草发生情况。各项调查项目按国家小麦区域试验记载标准进行。

1.5 田间管理

2014年3月11日用10%苯磺隆225g/hm2防治麦田杂草1次,2014年3月20日用1.5%阿维菌素+4.5%氯氰菊脂2000倍液防治麦蚜、麦蜘蛛一次。小麦生育期内未进行浇水及其他管理措施。

2 结果与分析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见表1。

2.1 产量

三种处理方式中,处理3产量最高,达到6847.16kg/hm2,其次为处理1的6761.81kg/hm2,处理2的6304.18kg/hm2,处理3产量分别比处理1、处理2高542.98kg/hm2和85.35kg/hm2。处理3与处理2产量差异显著。

2.2 穗数

处理2穗数最高,为577.47万穗/hm2,其次为处理1的568.62万穗/hm2,处理3最低,为560.07万穗/hm2。处理2比处理3多17.4万穗/hm2,比处理1多8.85万穗/hm2。

2.3 穗粒数

处理3每穗粒数最高,为33粒,其次为处理1的32.2粒,处理2的31.0粒。

2.4 千粒重

处理1千粒重最高,达到39.96g,其次是处理3的39.69g,最低是处理2的39.05g,处理1千粒重比处理3高0.27g,比处理2高0.91g。

2.5 基本苗

处理2基本苗最高达到256.64万/hm2,其次为处理1的243.59万/hm2,处理3最低223.49万/hm2,处理2比处理1、处理3分别高13.05万/hm2和33.15万/hm2。

2.6 出苗率

处理2出苗率最高,达85.5%,其次为处理1 78.0%,最低为处理3,仅有74.5%。

2.7 地中茎长度

处理3地中茎长度最长4.1cm,处理1与处理2地中茎长度分别为2.90cm和3.0cm,相差不显著,主要原因为处理3耕地相对较深。

2.8 群体总茎数

处理2最高,达到1258.74万/hm2,其次是处理1的1218.99万/hm2,最低是处理3,仅为1180.74万/hm2,处理2比处理1、处理3分别高39.75万/hm2和78万/hm2。

2.9 单株分蘖数

处理1单株平均分蘖数最高,为4.4个,其次是处理2的4.2个,最低是处理3的3.8个。

2.10 次生根数

三种处理条件下,次生根数量相差不大,但次生根平均长度,以处理1最高,处理2与处理3基本相同。

2.11 冬前株高

处理1平均株高10.7cm,苗较壮,处理2平均株高10.6cm,处理3平均株高11.3cm,苗较弱黄。

表1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不同处理中,处理3小麦产量最高,由此可见免耕播种具有保护土壤、蓄水保墒、防止水土流失、增产增收、维护农业生态环境效果的作用,但同时还存在以下问题:

播种时土壤镇压不实,土壤坚实度不够好,跑风伤根,出苗率仅有74.5%。冬季苗弱、苗黄,有死苗现象,小麦地中茎较长,影响根系生长发育;影响化学及人工中耕除草效果,不利于灌溉浇水;金针虫、小麦长腿蜘蛛,纹枯病、叶绣病发生程度重于传统耕作田。

2014-2015年小麦生育期内,越冬前降雨量适中、温度偏高、春季倒春寒时间长、气温回升较慢、降雨分布较均匀,较利于处理3小麦生长发育及籽粒形成。在实际生产中,采用免耕播种技术时要适当增加播种量和氮肥施用量,并做到足墒下种。

[1] 杜承玉,冯爱华.浅谈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推广应用的富农效应[J].科技致富向导,2011(27):416.

[2] 马义勇,孙灵姣,王建强,等.小麦免耕播种与传统播种对比试验研究结果初报[J].种业导刊,2013(9):10-12.

[3] 彭先容,赵天钟,江金清.小麦施肥对比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31.

[4] 武文渊,吴国华,李志.茄子制种不同氮肥使用量试验[J].种业导刊,2015(11):18-20.

[5] 玛尔哈巴,代丽曼.农作物种子田苗期存在问题与对策[J].种业导刊,2016(3):19-20.

[6] 程志杰,牛翠彪. 柘城县小麦高产攻关田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15(1):16-17.

S512

B

1003-4749(2016)06-0009-02

2016-03-31

邢利娜(1983-),女,河南嵩县人,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科研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嵩县导刊出苗率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路径研究
嵩县中药材产业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
房地产导刊
房地产导刊
早播条件下不同高油酸花生品种与种衣剂处理对花生出苗的影响
房地产导刊
房地产导刊
嵩县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嵩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提高玉米密植品种出苗率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