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辛附子汤治疗寒邪闭肺型慢喉喑14例临床体会

2016-07-18何丽超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6年6期

何丽超

【摘 要】 目的:观察麻辛附子汤治疗寒邪闭肺型慢喉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慢喉喑患者,经过四诊及辨证论治分析,诊断为寒邪闭肺证14例,给予麻辛附子汤治疗。结果:痊愈12例,好转2例,无效0例。结论:麻辛附子汤治疗寒邪闭肺型慢喉喑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慢喉喑;寒邪闭肺;麻辛附子汤

【中图分类号】R767.9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1-0109-01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Maxin Aconite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hogenic cold shuts the lung chronic hoarseness. Methods 50 cases of chronic hoarseness patients, after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alysis, diagnosis of pathogenic cold closed pulmonary syndrome 14 cases, give Maxin Aconite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Results 12 cases were cured, 2 cases improved, 0 cases ineffective. Conclusion Maxin Aconite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ld evil has remarkabl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shuts the lung chronic hoarseness.

Keywords:Chronic hoarseness; Pathogenic cold closed lungs; Ma Xin Aconite Decoction

慢喉喑西醫称为慢性喉炎,是喉粘膜的慢性炎性病变,可波及粘膜下层及喉内肌。常因急性喉炎治疗不当,或反复发作而变成慢性炎症;某些具有刺激性的气体或粉尘以及烟酒过度,也是导致慢性喉炎的致病因素。笔者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根据慢喉喑的病因病机,总结了本病多“寒”、多“阳虚”,采用温肺散寒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观察治疗14例,均为宾川县中医院门诊患者,经四诊及辨证论治分析诊断为寒邪闭肺型慢喉喑。其中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5个月,男8例,女6例。

1.2 治疗方法 使用中药配方颗粒(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组配麻辛附子汤加味治疗。处方:麻黄1包(相当于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10g),细辛1包(相当于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3g),淡附片1包(相当于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6g),肉桂1包(相当于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3g),桔梗1包(相当于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10g),前胡1包(相当于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10g),木蝴蝶1包(相当于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10g),蝉蜕1包(相当于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6g),甘草1包(相当于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3g)。咳嗽痰多者加陈皮1包(相当于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10g),茯苓1包(相当于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10g),姜半夏1包(相当于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10g)。服药方法:7岁以上者将1剂中药的颗粒混匀,分3次沸水冲服,每日3次,每剂服1日;1~7岁者将1剂中药的颗粒混匀,分6次沸水冲服,每日3次,每剂服2日;5月至12月龄者将1剂中药的颗粒混匀,分9次沸水冲服,每日3次,每剂服3日。7日一个疗程,治疗最短的一个疗程,最长的5个疗程。

2 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痊愈:发音恢复正常,喉部检查正常;好转:声音嘶哑及喉部不适感减轻,喉部体征改善;未愈:声音嘶哑及喉部体征无变化。

2.2 结果 痊愈12例,好转2例,无效0例。

3 典型病例

患儿杨某,男,5岁,2012年7月17日就诊。患儿6月前因患急性咽峡炎至高热、咳嗽,经村卫生室输液治疗后发热退、咳嗽止,继之出现声音嘶哑,到多个中医诊所诊治,均未见明显疗效。遂延余诊治,就诊症见:声音嘶哑而低沉费力,讲话不能持久,偶见咳嗽,伴少许白粘痰。查体见咽部轻度充血,无扁桃腺肿大,大便干结如羊粪,小便调,舌暗红,质地嫩,舌下脉络粗大,苔微有白滑,脉沉细,双尺脉细弱无力。诊断:慢喉喑,证属:肾阳虚弱,寒邪闭肺。治法:补肾助阳,温肺散寒,开宣肺气。方药:麻辛附子汤加味治疗,麻黄1包(相当于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10g),细辛1包(相当于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3g),淡附片1包(相当于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6g),肉桂1包(相当于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3g),桔梗1包(相当于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10g),前胡1包(相当于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10g),木蝴蝶1包(相当于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10g),蝉蜕1包(相当于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6g),甘草1包(相当于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3g)。咳嗽痰多者加陈皮1包(相当于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10g),茯苓1包(相当于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10g),姜半夏1包(相当于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10g),当归1包(相当于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10g),诃子1包(相当于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10g)。沸水冲服,每剂2日,服12剂后患儿发音恢复正常,咽部检查正常。一月后随访患儿声音洪亮,身体康健。

4 体会

《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将慢喉喑定义为:慢喉喑是因脏腑虚弱,声门失养,或气血瘀滞,痰浊凝聚于声门所致,以长期声音嘶哑为特征的慢性喉病。

喉喑,即声音嘶哑,是喉科常见病症。中医古籍中专门论述本病的著作甚少,但零散记载于历代医著中关于喉喑的病名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论述却相当丰富。《灵枢·经脉》云:“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2]。《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人体脏腑功能低下,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的时候,或者人体阴阳失调,病邪内生,或者外邪乘虚入侵,均可导致人体脏腑官窍的功能失调而发生疾病。明·张景岳主张喉喑的辨证以虚实为纲,并以外感内伤分虚实、明标本,其《景岳全书》云:喉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喑也;虚者,其病在本,因内守二喑也。”

对喉喑的治疗,古人有从风热论治者,宋·赵佶在《圣济总录》中记载有桔梗汤、黄芩汤、射干汤治疗风热声嘶;有从风寒论治者,明·李梃《医学入门》载有“风寒失音者,甘桔汤(桔梗、甘草、荆芥、生姜)加诃子、木通”;有从阴津不足论治者,清·徐大椿《类证治裁·卷二》载有“咽干声槁,润肺为主,生脉散加玉竹。”;有从虚论治者,金·李杲《兰室秘藏·卷下》曰:“除湿补气汤治两腿麻木、沉重无力……语声不出”;有从痰瘀论治者,《张氏医通·卷四》载:“至若久病失音,必是气虚挟痰之故,宜滋肺肾之源,非生脉散下都气丸不可》。”

本病例因患病后失治误治,损伤肺气,由于声音出于肺而根于肾,肺主气,肾纳气,久病及肾,人身真阳之气耗损,故患者出现声音嘶哑而低沉费力,讲话不能持久,咯白痰;真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不能温润肠道,于是阴寒内结,糟粕不行,凝滞肠中而致大便干结。在治疗上,拟补肾助阳,温肺散寒,开宣肺气为法,《内经知要》云:“天非此火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阳……”,清·郑钦安云:“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白病不作”[3]。今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方,方中附子补命门之火而温肺散寒,麻黄开发腠理,宣肺散寒,得细辛辛温,直入少阴以温散经脉寒邪,并能协同附子纳气归肾,邪去正安,肾精充沛,肺气旺盛,则声音清亮。

半夏与附片的配伍:在中药的配伍禁忌中,一直强调附子反半夏,但自古至今均有附子与半夏配伍的记载,如清·郑钦安《医理真传》有附子理中汤加砂仁、半夏治疗“中风”和姜附茯半汤治疗“中痰”的记载;近代医家吴佩衡有四逆二陈麻辛汤治疗肺部痰饮阴证的记载,笔者在15余年的临床工作中,证属阳虚有痰者予附子配半夏,收到良好的效果,因笔者才疏学浅,临证经验仅供交流,需更多的药学研究加以论证。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7-128.

[2]王庆其.《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7.

[3]唐步祺.《鄭钦安医书阐释》[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3.

(收稿日期:2016.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