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阴侧切对孕妇产后盆底肌力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2016-07-18庞燕梁锦辉陈艳吕红蕊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并发症

庞燕 梁锦辉 陈艳 吕红蕊

【摘 要】 目的:探讨会阴侧切对孕妇产后盆底肌力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经阴道分娩的16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行会阴侧切术的76例产妇设为观察组,将84例行非侧切阴道分娩的产妇设为对照组。于产后6~8周对两组的盆底肌力进行检测,同时记录两组产妇伤口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6~8周盆底肌力正常率为51.32%,相对于对照组的71.43%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伤口肿胀、疼痛、会阴硬结发生率分别为39.47%、68.42%、55.2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相对于自然分娩,会阴侧切术后引起的盆底肌力异常率明显上升,术后并发症多,故临床应严格掌握会阴侧切的使用指征,防止滥用,以改善产妇产后恢复情况。

【关键词】 会阴侧切;盆底肌力;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13.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1-0106-01

會阴侧切术是指在阴道分娩第二产程通过切开会阴扩大阴道开口来降低产道出口阻力,以此促进胎儿娩出。目前会阴侧切术被认为是能有效加速产程进展,防止胎儿窘迫的一种助产手术,故被广泛应用于阴道分娩中[1]。但近年来,关于会阴侧切术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以往的观点认为会阴侧切术可对盆底组织进行保护,防止因阴道分娩时撕裂伤导致盆底组织受损。但也有研究显示[2],会阴侧切术可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率明显增加。为进一步探讨会阴侧切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及并发症的影响,本研究对经阴道分娩的76例行会阴侧切术及84例未行会阴侧切术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JP3]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经阴道产的16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头位妊娠,足月分娩,产前盆底功能正常。将其中行会阴侧切术的76例产妇设为观察组,将84例行非侧切阴道分娩的产妇设为对照组(会阴部无裂伤46例;根据会阴裂伤判断标准[3],会阴部裂伤II°以下38例)。观察组年龄19~39岁,平均(26.4±8.5)岁,孕周38~42周,平均(39.4±1.1)周,新生儿体重1.0~2.6kg,平均(1.85±0.15)kg;对照组年龄19~40岁,平均(27.1±9.8)岁,孕周38~42周,平均(39.1±1.6)周,新生儿体重1.0~2.5kg,平均(1.88±0.12)kg。排除严重妊娠合并症、心肺肝肾功能异常。两组产妇上述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在阴道分娩时给予会阴侧切术,于胎头拔露时采用1%普鲁卡因于左侧会阴处采取局部浸润麻醉。待宫缩开始时,术者左手食指与中指伸入阴道中撑起左侧阴道壁,用以引导剪开方向,同时对胎头进行保护,术者右手执钝头直剪沿着会阴后联合中线往左45°方向将会阴皮肤与黏膜剪开,长度约3~5cm,纱布压迫止血。对照组阴道分娩时不给予会阴侧切。两组产妇产后均及时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以促进盆底功能恢复。

1.3 观察指标

1.3.1 盆底肌力 于产后6~8周按照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测定法[4]对盆底肌力进行评定,根据盆底肌肉收缩持续时间分为0~V级6个等级。0级持续0s;Ⅰ级持续1s;Ⅱ级持续2s;Ⅲ级持续3s;Ⅳ级持续4s;Ⅴ级持续5s。其中0~Ⅲ级为盆底肌力异常,>Ⅲ级为正常。

1.3.2 并发症 比较两组产妇伤口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分析 采取统计软件SPSS17.0处理研究数据,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对比 观察组产后6~8周盆底肌力正常率为51.32%,相对于对照组的71.43%有明显下降(P<0.01)。见表1。

2.2 两组产妇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伤口肿胀、疼痛、会阴硬结发生率分别为39.47%、68.42%、55.2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盆底支撑结构主要由3层组织构成,外层是浅层筋膜与肌肉,中层是尿生殖膈,内层是最坚韧的一层,由肛提肌与筋膜组成。孕妇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出现改变,可导致盆底结缔组织胶原代谢、盆底肌肉神经解剖学等发生改变,盆底支持组织因此出现松弛,且随产次增加而加重。盆底肌力正常与否是PFD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中可见,会阴侧切产妇产后6~8周盆底肌力正常率仅为51.32%,显著低于无侧切产妇。这与行会阴侧切易对盆腔支持系统形成损伤,导致阴道松弛等有关。且临床研究发现,采取会阴侧切术并不能起到保护盆底肌II类纤维的作用[5]。张月等[6]的研究中,阴道分娩侧切组产妇产后I类肌力异常率为76.5%,明显高于阴道分娩非侧切组。

由于会阴侧切将皮肤、皮下组织、浅横肌、阴道黏膜等切开,切开组合厚且张力大,可导致术中出血多,缝合切口时难度大,缝合时间长[7]。而会阴自然裂伤多为肌肉纵行撕裂,很少损伤肌纤维与神经。会阴侧切术引起的伤口肿胀、疼痛与硬结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其原因多与解剖有关,会阴侧切伤口张力大易引起水肿,而会阴侧切组织损伤大,侧切导致的神经损伤或切口瘢痕形成等易引起局部组织疼痛。阴道分娩无侧切发生的会阴裂伤以I~II度最为多见,裂伤部位多位于会阴正中,且组织较薄,对神经血管损伤小,组织肿胀与疼痛轻[8]。会阴侧切导致的伤口疼痛还可影响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本研究中观察组出现了2例伤口愈合不良情况。另外,会阴侧切尽管切口不大,但因其所处位置特殊,与尿道与肛门均靠近,再加上产后恶露因素影响,都使得切口感染风险增加[9]。本研究中观察组产妇伤口感染的发生率达6.58%,而对照组产妇仅1例伤口感染,且无伤口愈合不良情况发生。可见,会阴侧切术会进一步导致术后并发症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相对于自然分娩,会阴侧切对产后盆底功能损伤较重,导致盆底肌力异常率高,术后并发症明显多于阴道分娩裂伤的产妇,故临床应严格掌握会阴侧切的使用指征,防止滥用,从而切实改善产妇产后恢复情况。

参考文献

[1]陈志芳,胡晓红,孙晓琴,等.初产妇经阴道分娩时会阴侧切对盆底功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1):5145-5147.

[2]李海英,王忠民,吴晓爽,等.会阴侧切对女性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9(5):377-380.

[3]夏海鸥,顾烨.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3.

[4]朱兰,郎景和.女性盆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7.

[5]曹淩艳,余清.初产妇经阴道分娩时会阴侧切对盆底功能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4(10):73-75.

[6]张月,张洁,韩萍,等.会阴侧切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5,24(6):456-458.

[7]郭仁妃,王爱宝,张宏玉.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阴道收缩力及性生活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4,29(18):43-45.

[8]魏素花,叶晓东.初产妇行会阴保护无侧切法阴道分娩的效果分析[J].护理学报,2013,20(12B):39-41.

[9]胡冰.降低产妇会阴切开率中的护理干预方法及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2):200-202.

(收稿日期:2016.04.08)

猜你喜欢

并发症
带膜支架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观察
改良Devine 术与传统Shiraki 治疗小儿隐匿性阴茎的临床探讨
无张力疝气修补术与传统疝气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对比
浅析美军战斗精神的致命并发症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