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圣经》中的人物与英语文化

2016-07-18付秧

考试周刊 2016年54期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圣经

付秧

摘 要: 《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更是西方语言文化的源泉。它对英美文学产生的重要影响在许多作品中都得到印证,使《圣经》故事发挥其隐含的参照作用。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深受《圣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圣经》中的人物对英语习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习和掌握与《圣经》有关的英语习语,有助于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掌握它们的实际含义,并在英语学习中得以准确应用。

关键词: 《圣经》 英美文学作品 英语习语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它不仅对英美文化影响深远,而且为英美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探讨《圣经》中的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寓意,有助于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准确理解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及其寓意和作品内容。《圣经》是典故的宝库和习语的重要来源,探讨《圣经》中的人物与英语习语,有助于我们认识西方文化的根源,开阔视野,感受《圣经》文化所赋予英语语言的魅力。

一、《圣经》中的人物与文学作品

《圣经》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一部经典的世界文学名著,对英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英美文学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作家常借用《圣经》中的某些人物原型形象达到借古论今、阐释自己思想情感的目的。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在其喜剧《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女主人公鲍西娅假扮法官,利用智慧,在法庭上取得了主动权,并一步步揭露了夏洛克的真实面目。夏洛克为了讨好她,称其为“丹尼尔”(Daniel)。“丹尼尔”是《圣经外传·苏温娜的故事》里古犹太有名的年轻法官。莎士比亚借用《圣经》的“丹尼尔”把夏洛克那阿谀奉承的丑恶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挖苦国王大臣Polonius,称其为“Jephthah,judge of Israel”,旨在利用《圣经》中的以色列牧师Jephthah讽刺其卑鄙的行为。

《织工马南传》(Silas Marner)是英国十九世纪女作家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的代表作。其主人公Silas Marner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善良、勤劳却屡遭诬陷:他的好友诬陷他偷了教堂的钱,愚昧的教区人们以抽签的形式断定他有盗窃行为,其未婚妻信以为真抛弃了他,他靠自己织布所挣的金币被盗,唯一的乐趣荡然无存。Silas源于《新约·使徒行传》,圣经中的Silas是一个有名的信徒,他在外出传道时遭人长期囚禁。可见,两个Silas命运极为相似,作者以象征含义突出了作品的道德主题。

《白鲸》(The White Whale or Moby Dick)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的代表作。其主人公船长Ahab在一次捕鲸过程中,被凶残聪明的白鲸莫比·迪克咬掉了一条腿,因此,他誓死追杀此白鲸,最终导致船毁人亡。Ahab源于《旧约·列王纪》,在《列王纪》中,亚哈是以色列王中最邪恶的一个。他效法耶罗波安拜但和伯特利两地的金牛犊来代替耶和华,使以色列人陷在拜偶像的罪中;他娶了西顿王的女儿、异教徒耶洗别为妻,并随她事奉、敬拜巴力,为她的偶像巴力建造庙宇和祭坛。亚哈心中的神是巴力,不是耶和华;亚哈将拿伯置于死地而霸占其葡萄园;他无视先知的预言和警告,最终在与犹太王约沙发作战时被箭射死。小说中的亚哈与《圣经》中的亚哈有着相似的性格、命运。《圣经》中的亚哈王性格傲慢,屡次与上帝作对。船长亚哈性格孤傲,一再与上帝为敌,他将白鲸视为恶的化身,执意追杀。在圣经文化中,白鲸是上帝引以为荣的造物,是上帝神力的象征,亚哈追杀白鲸就是追杀上帝,违抗上帝旨意,必将受到上帝谴责和惩罚。

以实玛利(Ishmael)是《白鲸》小说中叙述主人公的名字。它出自《旧约·创世纪》,以实玛利名字的原意就是“上帝听见”。亚伯拉罕之妻撒拉一直未有身孕,便将使女夏甲送给丈夫做妾,后夏甲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以实玛利。撒拉后来也生了一个儿子,便将夏甲和以实玛利一起赶出家门,任其流浪。然而,以实玛利受到了上帝的眷顾,他在沙漠中即将渴死的时候,上帝变出一口井,让他喝了个够,并把空罐盛满了水。是上帝保全了以实玛利的性命,以实玛利喝了井里的水后变得强大,并以善射闻名,在巴兰的旷野居住,成为阿拉伯民族的祖先。《白鲸》中的以实玛利也是一个流浪汉,《白鲸》中,当他情绪低落,对生活感到厌倦,为社会所抛弃的时候,他选择了远离社会,独自漂泊远航。是上帝让他遇见了魁魁格,一位善良、纯朴的野人,重新燃起了他对生活的希望;当“裴廓德号”整条船上的人都将葬身鱼腹的时候,上帝偏偏眷顾了以实玛利(《圣经》中人名,意为被遗弃的人),让他抱着一个意外浮出海面的“棺材”式救生圈而得以活命。他在海上漂泊是《圣经》中以实玛利被赶出家门流浪的再现,而他为求生存拼搏的大海,则是《圣经》中巴兰旷野的重生。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是20世纪的美国著名作家,其小说《夕阳》(That Evening Sun)中描写了黑人妇女南希(Nancy)遭受白人、警察当局的凌辱及其丈夫、雇主的无情、冷漠,使她处于孤立无援,终日生活在惶恐之中,慢慢地备受恐怖折磨的南茜身心疲惫,渐渐失去了躲避的意识,她不再防范,不再对任何人寄予希望,而是默默地接受那冥冥中早已注定的厄运。Nancy之名源于希伯来语,意为“上帝是仁慈的”,可是她的丈夫杰西斯(Jesus)自私、冷酷,在妻子遭到凌辱后,不但不安慰她,反而把满腔怒火发泄到她的头上,甚至屡屡威胁要杀她。Jesus与上帝之子耶稣的名字相同,但其品性则与耶稣截然相反,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耶稣是《圣经》中所预言的救世主,他善良、博爱、忍耐,以其血肉之躯为世人赎罪,并受尽磨难,后被钉十字架。

《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是美国现代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人物吉姆·凯绥(Jim Casy)原来是一名牧师,但严酷的现实使他意识到仅凭牧师的身份,讲学传道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们深陷于痛苦和煎熬的状况。当约德(Tom Joad)一家为重建家园举家迁居加利福尼亚时,凯绥为了开始自己的新生活随之而去,途中颠沛流离,目睹了警察的种种暴行,入狱服刑……才明白人们一起工作的意义所在。吉姆·凯绥的影响来自他的基督献身精神。斯坦贝克塑造的该人物形象与《圣经》中的耶稣极为相似,吉姆·凯绥(Jim Casy)和耶稣基督(Jesus Christ)的姓名缩写(J.C)相吻合,可谓良苦用心。吉姆·凯绥像耶稣一样,听从上帝的召唤,在受苦受难的大众中传播福音,播撒爱心。像耶稣基督带领十二位门徒为拯救人们脱离苦难而长途跋涉那样,凯绥与约德一家十二位成员一道西行去加利福尼亚追寻幸福的生活。凯绥的遇害象征着耶稣受难,体现了耶稣为拯救人类而甘愿献出生命的献身精神,而凯绥遇害前的一番话体现了耶稣的宽容。

二、《圣经》中的人物与英语习语

《圣经》中的众多人物有各自的形象、性格、信仰和经历,由于人们长期引用和传诵,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某一类人的典型代表,从而被赋予了特定的形象和文化内涵。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文化的精髓,英语中有大量的习语源自《圣经》,其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特征鲜明,文字简洁精练,在西方广为流传,已经成为现代英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1:raise Cain(惹恼该隐)

据《旧约·创世纪》记载,该隐和亚伯是亚当和夏娃的儿子,该隐(Cain)务农种地,他的弟弟亚伯(Abel)牧羊。由于耶和华(上帝)悦纳亚伯的祭品,该隐非常生气。

Cain slew Abel(该隐杀害亚伯)

源自《旧约·创世纪》:该隐嫉妒亚伯的供物为耶和华所接纳,他对耶和华的警告置若罔闻,在田间杀害了自己的亲弟弟。

the mark of Cain(该隐的标记)

源自《旧约·创世纪》:该隐受到耶和华的惩罚,到处流浪,耶和华给他做了一个记号,免得人遇见他就杀他。

与Cain相关的习语还有:Cain-colored beard微黄色胡须,喻指叛逆不忠;the curse of Cain该隐遭到诅咒,喻指漂泊流浪,居无定所,无处安身;Cain and Abel该隐和亚伯,喻指兄弟相残,骨肉相残,同室操戈。

例2:as poor as Job(像约伯一样贫穷,一贫如洗)

源自《旧约·约伯记》:约伯(Job)是一位正直而敬神的人,他有七个儿子,三个女儿,以及数以千计的牛羊、骆驼和众多的仆人。耶和华为了考验他,让撒旦夺走了其所有的财产,使他顷刻一贫如洗,变成了一个穷人。

the patience of Job(约伯的忍耐)

出自《旧约·约伯记》:上帝为了考验约伯对其的忠诚,让他倍受磨难:不仅失去了财产和子女,而且浑身长满毒疮,然而约伯却默默地忍受着痛苦,他对上帝一如既往,忠贞不贰。他的忍耐常被看做信徒的榜样。

Jobs comforter(约伯的安慰者,名义上安慰人实际上让人更痛苦的人)

源自《旧约·约伯记》:约伯的三个朋友以利法(Eliphaz)、比勒达(Bildad)和琐法(Zophar)听说了他的遭遇,都来安慰他。他们认为,约伯一定是犯了罪,因为上帝是不会惩罚无罪的人的,劝他认罪悔改。这些话不但对无故受苦的约伯没有起到安慰的作用,反而极大地刺伤了约伯的心,使他更烦愁。

Jobs wife(约伯的妻子,愚顽邪恶的妇人)

源自《旧约·约伯记》:上帝再次让撒旦考验约伯,撒旦使他从脚掌到头顶长毒疮。由于日渐恶化,约伯就坐在炉灰中,拿瓦片刮身体。他的妻子对他说,你仍然持守你的纯正吗?你弃掉神,死了吧。约伯却平心静气地说,你说话像愚顽的妇人一样,我们既然可以从神得福,难道我们就不该从神手里得祸吗?

与Job相关的习语还有:Jobs news(约伯的消息,坏消息,噩耗);Jobs post(约伯的信使,报凶信者,传噩耗的人);the latter end of Job(约伯的晚景);Jobs despair(约伯的绝望)等。

例3:Adams ribs亚当的肋骨

源于《旧约·创世纪》:耶和华用尘土造了第一个男人亚当(Adam)后,怕他孤独,就让他沉睡。在亚当沉睡的时候,耶和华从他身上取出一根肋骨,并用这根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取名为夏娃(Eve),意为众生之母。因此,Adams ribs喻指女人。

Adams apple亚当的苹果

源于《旧约·创世纪》:传说亚当偷吃禁果(苹果)时,因心怀恐惧,吃时仓促,有一个苹果核卡在喉咙里,不上不下,留下个结块,成为喉结。这就是男人的喉结这个习语的来历。

Curse of Adam亚当的灾难

源于《旧约·创世纪》:亚当经不住夏娃的诱惑,吃了禁果,受到了上帝的惩罚,被逐出了伊甸园。上帝对亚当的诅咒是: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所以,该习语喻指男人的苦命,劳碌命,为生活而奔波等。

Adams needle亚当的针

源于《旧约·创世纪》: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后,发现自己赤身裸体,羞愧难当,便折了无花果的叶子编织起来遮盖身体。所以,该习语喻指丝兰或其他有针状刺的植物。

与Adam相关的习语还有:not to know someone from Adam全然不知,根本不认识某人;the old Adam人类罪恶的本性,原罪,罪恶的根源;Since Adam was a boy/as old as Adam/很久以前;Adams ale亚当的啤酒,指的是天然的水;Adams profession亚当的职业,指农艺、园艺等。

源于《圣经》的英语习语数不胜数,仅知道其字面意义是不够的,学习者必须知道这些习语的来源,才能真正把握其意义,从而对西方社会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熟悉了解习语来源典故,有助于理解西方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学习运用英语习语,有助于丰富英语的口头和书面表达。

《圣经》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对《圣经》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欣赏乃至研究英美文学作品,加深我们对英美文化、思想意识和英语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雷锋莲.论《白鲸》中的圣经文化原型[J].甘肃社会科学,2004(3):22-24.

[2]任伟.从原型批评角度看《白鲸》中的圣经文化原型[J].芒种,2015(3):113-114.

[3]施志贤.中英文学作品中人名的共性与互译[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1999(2):63-67.

[4]王晓辉.《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元素[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64-65.

[5]张丽莉,李瑞霞.浅析《圣经·旧约》对英语习语的影响[J].文教资料,2011(3):51-52.

[6]王文明.英语词语拾趣.圣经篇[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3.

猜你喜欢

英美文学作品圣经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从《圣经》看西方漠视孝道的原因
英美文学作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究
一个人的“圣经”:韩勇的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