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及戏剧教育,审美文化时代的呼唤

2016-07-17陈珂

人民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戏剧美育艺术

陈珂

戏剧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通常意义上,戏剧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专门从事戏剧工作的编、导、演、舞美等职业性人才。广义的戏剧教育则是通识性的,是对青少年儿童以及大众所进行的,是将戏剧因素融入普通学校教育过程,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为主的一种方式。笔者在此所说的主要指广义的戏剧教育。

在中国社会经历了农耕文化和工业文化这两种以物质获取为主的文化之后,人类文化与文明的第三个阶段正在到来。这个文化与文明超越了1.0版本的农耕文化和2.0版本的工业文化,窃以为可以把它称之“审美文化与文明”。

通过数千年的农耕文化与文明、工业文化与文明的发展,在物质富有的基础上,我们的幸福感开始转移。凭借现代工业和科技手段,人类已经可以花很少精力便可获得相当的财富和物质基础。此时,幸福感指标变得越来越高,精神层面的权重越来越大,超越了物质所带来的那部分满足感。净化感、崇高感——这些审美感,变得越来越引起我们关注——这时很多人都会发现物质的物化满足只是一种低层次的满足。因此,人们开始看重人与社会的审美文化需求。对于教育而言,到了审美文化的阶段,其目的是对下一代进行完善的人格塑造和博雅教育。

中国的戏剧教育普及有些举步维艰

西方戲剧从早期发生的形态上,参与者、制作者和主要流行的阶层都在中高层。皇家贵族和社会精英直接以及长期的参与,使得戏剧活动在欧美发达国家成为全社会的生活和生命的存在形态。虽然社会不断发展和变迁,但这种戏剧传统一直被延续下来。对于西方人来说,走进剧院,是生活的常态。用黑格尔的话说,戏剧是一个民族集建筑、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文学、歌舞等为一体后才能成立的艺术,所以戏剧形态代表一个民族文化和艺术的最高形态。

在对戏剧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推进方面,一家在美国颇受推崇的公益机构——美国戏剧教育协会(The Educational Theatre Association,简称EdTA),以“通过戏剧教育塑造人的生命”为使命,致力于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推动戏剧教育。它们表彰学生在戏剧领域的成就,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造更丰盛的戏剧体验,为教师提供包括专业发展培训和行业交流平台在内的各种资源,向公众宣传发展戏剧教育的好处,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戏剧教育。

在我国,中国古代传统的音乐、绘画、书法、棋艺都是属于精英群体的,即所谓的“琴棋书画”,但唯独戏剧是属于比较底层群体的,其从业者也长期被称为“戏子”,直到今天这个词汇依然作为一个贬义词在被频繁使用,戏剧的社会地位可想而知。在中国古代唐宋时,曲艺从业者的地位还相对较高。到了宋元金时代,中国戏曲开始成形,其基本从业者都是来自社会底层的群体,一些汉族文人因为生活落魄成为职业戏剧家,其社会地位很低。在而后的朝代中,文人做戏大多是业余票友,或以案头剧本创作为消遣,多以文学家(词家)居之,成为职业戏剧人的很少。这种情况直到民国时代才有所改观。从中可以看出,戏剧教育一直没有真正成为培养中国士大夫和精英分子的教育环节。

因此,相对于欧美国家从幼儿园到青少年时代戏剧教育活动贯穿始终、人人喜欢进剧院的状况,中国的戏剧艺术及戏剧教育普及有些举步维艰。虽然在明清时代中国戏曲相当繁荣,但进入现当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戏剧艺术及戏剧教育有点像阳春白雪,贵且稀少。就算是中戏、上戏、国戏这国内三所顶级的高等戏剧教育院校,数十年来的本科毕业生总数都没有超过3万人。这跟十几亿人口的基数相比确实是太稀缺了。另外,在中国艺术人才网发布的《2013艺术教育行业分析报告》中提到,从2002年至2013年间,全国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从597所增加至1679所,艺术类考生人数从3.2万增加至近100万。10年间,艺术类高校增加1082所,艺术类考生增加近97万人,增长30多倍。而这些艺术专业类别主要是音乐、美术、传媒、影视类,戏剧艺术和戏剧教育专业几乎没有。

回到“我是我”

早在1917年,蔡元培就曾经以一篇很重要的论文——《以美育代宗教》阐述了他对美育的诸种观点。但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逐步建立起庞大的全国性中小学教育体系以来,我们的美育都“羞答答”地被称为“素质教育”或“艺术教育”。美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近年来,国家开始渐渐重视美育的问题,并颁布了许多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政策方针。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美育”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并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包括“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强化美育,并明确提出用戏剧课程强化美育的措施。笔者认为,戏剧课进入我国中小学课表,只是时间问题。

戏剧和其他艺术形式不一样,音乐、美术等是“我”对“我”的艺术,“我”看“我”听“我”感受,可以“单打独斗”,戏剧则不然,“我”要扮演他人,要“我”与“他”合二而一,还要团队合作,在一个群体中完成各种人物角色的扮演。扮演是人类的本能,就像人类的幼年时期都玩过家家的游戏。不仅如此,狮子、老虎、狗等,只要是群居动物,就会有各种扮演游戏,它们通过这个方式学习怎么和群体里其他个体交往。

因此,戏剧教育类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观察。当小孩学会观察,就代表着他对社会规则的学习开始了。他们可以扮演唐明皇,扮演柳梦梅,就像过家家时扮演爸爸一样,通过观察、体验进行学习。这就是戏剧教育巨大的魅力,一点点渗透在生活里。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回归其终极目标:回到“我是我”的层次,培养一个有完整人格的孩子。而戏剧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扮演,体会人和外部、内心和世界的沟通。人一生下来就处在关系当中,人和神的关系、人和天地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他人的关系,而其中最复杂的关系,大部分人意识不到,那就是人和自我的关系。戏剧教育透过角色的扮演让我们学会内省,学习做配角怎么不妒忌主角,做主角怎么可以不骄傲,怎么知道做成一件事情要分工,知道每一个角色都很重要,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创造力、时间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自信心、同理心……这是多么重要和直接的教育啊,比空喊“德育”好得多。

戏剧教育的五个阶段

从戏剧教育本身的架构来讲,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假装,以“假”的状态来“装”。“装”是基础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是在“我是我”状态下的一种扮演,实际上也是扮演的一种特点,完全从自我的状态里面开始。

第二阶段:模仿,“模”是照样,“仿”是形体的表现,也是扮演的一种方式。假装是以“我”为核心的,模仿是以“他”为核心的,是对一个对象的模仿。模仿的时候,要以“我”的对象为支撑点,要观察周围的环境、人和事,同时还要能够通过观察用肢体把“他”模仿出来。

第三阶段:扮演,是把“我”和“他”(对象)结合起来,把内心的体验和外部的体现合二为一,这是扮演的最高阶段。

第四阶段:编导,“编”是状态词,要学会编人物的状态、人物的故事,再发展到编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再到编小品、编片段、编独幕剧。“编”之后的重点在“导”上面,要会把故事排演出来,在舞台上、影视上立起来。

第五阶段:制作,实际上就是管理,其最大的特点是控制。制作之前有创意策划,后有推广营销,实际上都在管理的范围之内,因此制作是戏剧教育的最高阶段。

结合戏剧教育的架构和适合的年龄阶段,笔者认为,3-6岁主要培养的是假装,属于戏剧教育的启蒙阶段,让孩子“回归人扮演的本能”,调动孩子的想象力和行动力。6-9岁依然以假装为主,以模仿为辅。9-12岁以模仿为主。12-15岁以扮演为主,这就是真正的演戏了。6-15岁也称为戏剧教育的初级阶段,以“人格养成”为中心,着重于对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塑造。15到18岁就要以编导为主,以制作为辅。这个阶段称为戏剧教育的成长期或发展期,着重塑造学生“艺术”的人格。对18岁以后的成年人而言,戏剧教育主要以审美欣赏的方式开展,着重培养人的审美素养。

猜你喜欢

戏剧美育艺术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传统戏剧——木偶戏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纸的艺术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