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合理论视角下的文学方言翻译

2016-07-15康艳楠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翻译文学作品语言

康艳楠

摘要:文学方言因其粗鲁鄙俗长期以来受到冷遇,翻译届在文学方言研究方面一直没有很成熟的研究成果。但是文学方言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开展文学方言翻译研究能够有效地促进翻译学应用理论建设。杂合理论为文学方言的翻译提供了新的空间视角。

关键词:文学方言;杂合理论;文学方言翻译;语言;译文杂合;文学作品;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2-0038-03

文学方言翻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翻译活动,它涉及众多领域,如语言学、翻译学、文学等等。语言体现着社会文化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方言,是一定地域范围内语言社团成员共同遵守的语言表达习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文学方言是“一些已进入标准语的方言词语或已被大众所接受的方言词语甚至一些粗俗的口语词”[1](P96)。文学作品中方言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方言本身的熟悉及敏感度等,在作品中以不同层次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学作品中原汁原味的方言展现了浓郁的民族气息,浸染着地域文化色彩,传承着地域文化,是构成其整体的一部分。“文字本身没有什么头等二等的分别,全看我们如何调遣它们。”[2](P138)翻译作为文化与文化间实现交流的手段,其主要功能就是把源语言当中的文化移植到目标语言中去,从而使两种异质文化发生交融。而文化间的交融并非二元对立,在这一过程中,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间存在一个杂合的空间,因为文化在交融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不相容性。因此正如霍米·巴巴所说,所有的文化陈述和系统都建立于一个模糊、杂合的“发声的第三空间”。[3](P37)文学方言的翻译不论是在语言文化方面,还是在翻译策略方面,都存在“杂合”,而这一杂合的“第三空间”一直是译者苦苦探索的问题。在杂合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将原语中的异质文化成分进行保留,对西方文化霸权起到一定的颠覆作用。

一、杂合理论

杂合(hybrid)概念最初属于自然学科的范畴,它的意思是“具有了发生交流的双方特点,但又不同于双方的混合体,而且具备母体双方不可比拟的优点”。[4](P54)巴赫金对杂合作了界定,他认为,杂合是指“单个语句界限之内,语句的范围之内两种社会语言的混合,两种被时代、社会类别或其他因素分开的不同的语言之间的混合”。[5](P358)文学研究中的杂合是指“不同语言和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最后形成的具有多种语言文化特点但又独具特色的混合体”。[6](P55)在翻译的过程中,杂合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原语文本杂合,另一种是译入语文本杂合。本文旨在讨论译文杂合。译文杂合指的是在翻译时,译入语文本中既有原语语言、文化、文学成分,又有译入语语言、文化、文学成分,两者相互混杂,相互交融,从而使得译入语文本展现出杂合的特点。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时,译者一方面要向原文靠拢,另一方面,译者在翻译时必然受到自身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使得译文成为杂合体。“身份是一种主体间的,表演的行动,它拒绝公众与私人、心理和社会的分界。它并非是给予一种‘自我,而是自我通过象征性他者之领域——语言、社会制度、无意识——进入意识的。”[7](P85)

二、文学方言与文学作品

方言的形成源于历史。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方言一直是创作者的桎梏。随着时间的推移,方言开始成为创作者丰富的资源库。创作者使用方言来反映某个地域文化特色,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思维是人类都有的,但不同民族对客观外界的主观认识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风格。这些必然制约和产生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不同民族对相同概念,在语言上采用的不同结构和不同表达形式同样也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风格。”[8](P7)

文学方言形成于特定的社会语境,是人际间从事沟通的一种语言形式,“语言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9](P1)这也就是说文学方言是发话者与受话者之间通过文本语言形式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开展的交流活动。所以文学方言本身既具有文学的基本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语言本身是一种符号。文学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符号,自成一体,因而具有自身的语言特征。“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10](P332)

(一)文学作品中方言的社会内涵

文学作品中的方言主要是用以刻画说话者真实的人物形象和地域气氛,往往成为衡量人物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标准。语言是人格的体现,对方言的使用常常暴露出说话者的某些信息,比如说话者来自何地、受过何等教育以及处在何种社会阶层。[11](P26)韩礼德认为,处于社会底层的,并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们说的语言标准程度低,且地域性变体程度强;反之,社会地位越高,受过的教育越好的人们所说的语言标准程度也越高,并且地域变体程度较弱。实际上,那些受过最好的教育,处于社会阶级顶层的人们用的就是标准英语。[12](P18)但是以上这些并不是绝对的。作者在作品中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主要取决于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文学艺术效果,方言便是其中的一种。有时候说方言并不意味着说话者的地位低下或者受教育程度不高,或者说话人粗俗,而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所以在翻译时,译者要充分理解把握原作的真实意图,恰当的传达原作的意思。

(二)文学作品中方言的艺术效果

文学是运用语言文字为载体,表现一种想象的艺术形象,再现现实生活,表达作者意识的一种形式。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而语法则形成了语言的意义内容。文学作品语言的采撷不仅仅局限于标准语,为了更好地表现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还会采用方言。文学方言的艺术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运用方言来展现地域背景,使作品地域色彩更加浓重,展示色彩斑斓的生活特点,同时使用方言带给读者的感受更加真实自然。每个人的生长环境不同,经过不同文化环境的熏陶,其文化资源以及风俗习惯都具有地域性特征,而方言则是对人们影响的一个因素,通过方言,我们能够了解到相关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的时代背景,所以很多作家在进行创作时能够在无意识中流露出自身的情感,从而更加深入地塑造人物。文学方言是作家的一种有意识的创作手法,作家运用这种手法能够展现出地域特色。endprint

猜你喜欢

翻译文学作品语言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我有我语言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