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不愿种地”的无奈与困境

2016-07-14郭立场

西部大开发 2015年7期
关键词:种地新生代身份

郭立场

近千万外来务工群体在为深圳的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记者日前从深圳市总工会获悉,其曾主持的一项“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显示:深圳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没有务农经历,一年也难得回一趟农村,渴望城市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新生代愿意留在城市的愿望比老一代强,且只有1%愿意回农村务农,低于老一代愿意回乡务农4.3%的比例。农村回不去,城市又难以融入,不少外来务工群体都存在身份认同危机。新生代农民工离开乡村到城市求职,表面看是个体空间位置的变化,实质上却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变更,以及关系网络、文化构成和精神世界的巨变。“融不进的城,回不去的乡”的身份认同危机不仅在于心理层面,更在于城镇化进程中管理主体、公共物品供给和社会参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他们既受到农民身份的限制,也要受到作为外来人口的种种排斥和歧视,同时还受城市内部的产业部门分割的差别对待。即便如此,新生代农民工依然愿意留在城市,只有1%愿意回农村务农。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不少农村出现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现象,“谁来种地”问题日益突出。

在中国,“劳动”与“土地”并未能给农民带来财富,“种地不挣钱”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共识,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逃离了农村,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的一员。据报道,和老一代农民工不同的是,经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中有务农经历的占14.6%,没有务农经历的占85.4%。可以说他们是没有务农常识和经验的中国式农民,仅在户籍上保持了农民的身份。那么,今天谁在种粮?据报道,在湖南省产粮第一大县宁乡,在家种地的老的比少的多,女的比男的多,50岁以上的占到63%。在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地区,80%的农民都是50~70岁的老人,他们既不懂现代农业技术,又因年龄过大而无力耕作,使得更多的土地被荒废。来自农业部、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的专家认为,农业生产缺乏稳定的后继劳动力队伍,已成为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的严重隐患,未来10~20年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恐怕还需出实招,需要尽快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保证农业发展“后继有人”。笔者以为,要留住青年农民,必须反思中国的农业教育到底担负着怎样的责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增加农业对青年人的吸引力。这就需要唤起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对农民的关心,改变农民收入低、劳动辛苦的现状,变革教育、医疗、就业、住房、户籍、社会保障等不平等制度,改变“没人看得起农民”的身份污名化,使农民享受到与其他群体平等的社会福利。换言之,不仅要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还要把城市文明引到农村,使农民在农村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最为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营造热爱农业、尊重农民的社会氛围。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推动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为了让回乡的农民工留得下,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简化创业场所登记手续,对创业担保贷款给予贴息,加强创业培训等,着力减少障碍、降低成本,调动他们回乡创业的积极性。长远来看,要实现绝大多数人安居乐业,还要建设好乡村,实现乡村自身的城镇化,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实现农村人口市民化的就地转移。可以预见的是,倘若新农村建设搞好了,农村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城镇化”,农村人口便自然而然地市民化了,也不至于出现现有的“城市病”和“农村病”了。

猜你喜欢

种地新生代身份
丁程鑫 偶像新生代 演员请就位
种地钓鱼
网红要逆天!开启新生代创业之道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企业新生代员工激励机制的探讨
辽源市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如何让种地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