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栽培管理措施对桂南地区淮山药炭疽病发生的影响

2016-07-13覃维治黄报应黄开航韦民政张毅平梁承庄

广东农业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栽培管理炭疽病

熊 军,覃维治,黄报应,黄开航,韦民政,张毅平,梁承庄

(1.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07;2.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 南宁 530205)



栽培管理措施对桂南地区淮山药炭疽病发生的影响

熊 军1,覃维治1,黄报应2,黄开航2,韦民政1,张毅平2,梁承庄2

(1.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07;2.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 南宁 530205)

摘 要:为探明栽培管理措施对桂南淮山药炭疽病发生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种薯和覆盖措施、种植密度、施氮处理对淮山药炭疽病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桂南地区,采用优良种薯和黑地膜(或苔藓禾草)覆盖措施、合理密度(每667 m2种植1 100~1 150株)、适量追氮(苗期每667 m2追施氮肥10、15 kg)可减轻炭疽病对淮山药生产的危害和提高产量。

关键词:淮山药;栽培管理;炭疽病

淮山药(Dioscorea spp.) 也称广山药、淮山、怀山,属薯蓣科(Dioscoreaceae)薯蓣属(Dioscorea L.) 多年生缠绕性藤本块茎类植物[1],是药食兼用的高效经济作物[2-4]。淮山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和种植,是我国重要特色蔬菜之一。广西作为我国淮山的主产地之一,年种植面积4万hm2[2]以上,产品供应国内外市场[4]。淮山药炭疽病是广西淮山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5],随着栽培面积的逐年扩大和淮山药无架栽培技术大力发展,以及近年气候异常变化,淮山药炭疽病发生逐年严重,已给广西淮山药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一般病田减产20%~30%,重病地块造成淮山药连片落叶、枯死,严重地影响了淮山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淮山药安全生产上亟需研究和制定高效的防控技术措施。

淮山药是广西的特色作物,过去对淮山药已有很多研究,但是主要研究集中在资源分类[5-7]、品种选育[8-10]、营养成分比较[11]、内含物等,对淮山药炭疽病防治研究比较少。广西山药炭疽病主要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侵染所致[5]。在药剂防治方面研究比较少[12-13],也仅有少量关于淮山药炭疽病的发生情况及防治方面的报道[14-16]。生产上淮山药炭疽病综合防治主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策略,而关于广西淮山药农业防治研究尚未见研究报道。研究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是防控该病害发生流行重要防治手段。因此,本试验生产过程中,研究了种薯+隔离措施、肥料、种植密度等栽培管理措施对淮山药炭疽病发生的影响,旨在为安全高效地防控淮山药炭疽病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2011—2012年,试验地设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那楼镇是全国有名的淮山药之乡,常年种植面积在0.14万hm2,淮山药主要种植在山坡地上,主要采用传统方法和定向栽培方法种植。那楼属小丘陵地带,黄壤土质,土质肥沃,土层疏松;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夏湿冬干,气候温和,年均气温在21.8℃左右,冬季最冷的1月平均10.8℃,夏季最热的7、8月平均28.4℃;年平均降雨量为1 247mm,平均相对湿度为78%。土壤为风化黄壤土性,有机质含量8.45g/kg,全氮0.044%,全磷0.025%,全钾0.795%,速效氮38 mg/kg,速效磷21 mg/kg,速钾54 mg/kg,pH4.98。

1.2 试验材料

供试淮山药品种为那楼淮山(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地方优良品种)。隔离土壤材料为苔藓禾草和黑地膜。

1.3 试验方法

1.3.1 种薯和覆盖措施对淮山药炭疽病及产量的影响 根据淮山药炭疽病的发病原因,安排种薯(A)和覆盖(B)两因素试验。即健康粗壮淮山种薯(A1),当地传统留种(A2):淮山芦头、小薯和畸形种薯;无覆盖隔离措施(B1),禾草覆盖隔离(B2),黑地膜覆盖隔离(B3)。种植方式均采用传统挖沟垂直种植方法,种植时间为2012年4月,行距1.4 m,株距0.42 m,小区面积15.1 m2,随机排列,3次重复。调查不同种植处理病害出现时间及7~10月不同月份的病情指数,第2年1月份采收时统计薯块产量。

1.3.2 不同种植密度对淮山药炭疽病和产量的影响 试验设5个处理,行距1.4 m,株距分别为0.3 m(C1)、0.36 m(C2)、0.42 m(C3)、0.48 m (C4)、0.54 m(C5)。种植时间为2012年4月,小区面积15.1 m2,采用地膜覆盖隔离,按常规栽培种植管理。调查不同处理病害的发生情况,第2年1月份采收时统计薯块产量。

1.3.3 追施氮肥对淮山药炭疽病发病的影响 本试验根据桂南地区淮山药种植比较晚,农户习惯用尿素追肥促进淮山药的生长,由于追施氮肥过量,造成淮山药徒长,产量降低,淮山药抗病降低。在常规施肥水平每667 m2施复合肥80 kg(15∶15∶15)、过磷酸钙50 kg、硫酸钾30 kg的情况下(其中复合肥50 kg和过磷酸钙50 kg作为基肥施入,在中期每667 m2追施复合肥30 kg、硫酸钾30 kg),设每667 m2追施尿素0 kg(D1)、5 kg (D2)、10 kg(D3)、15 kg(D4)、20 kg(D5)、25 kg(D6)6个处理,尿素在苗期施用。种植方式均采用传统挖沟垂直种植方法,种植时间为2012 年4月,行距1.4 m,株距0.45 m,小区面积15.1 m2,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在淮山药结薯期调查病害发生情况和植株生长状况。

1.4 病害病情指数调查方法

在同等管理水平条件下,每个处理每小区随机调查20株淮山药,每株叶片10片,共调查200个叶片。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组,并记载病叶病级,计算病情指数。

淮山药炭疽病调查分级标准为:0级,无病斑;1级,叶面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以下;2级,叶面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6%~10%;3级,叶面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11%~25%;4级,叶面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26%~50%;5级,叶面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0%以上。

试验数据用DPS软件7.05版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邓肯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薯因素和覆盖措施对淮山药炭疽病的影响

由表1可知,在种薯和覆盖两种因素下,采用优良种茎作种薯,淮山炭疽病发病较轻,且发病时间比劣质种薯发病晚,同时采用禾草覆盖和黑地膜覆盖发病比没有任何隔离措施发病时间晚。在淮山药生育期内A2B1处理炭疽病发病最重,病情指数平均达到18.44;A1B2、A1B3处理发病最轻,病情指数分别为4.23、4.13,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A2B2和A2B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淮山不同处理间产量比较,A1B2处理产量最高,其次是A1B3,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A2B2和A2B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禾草覆盖和黑地膜覆盖差异不明显,由于禾草收集费时费力,因此黑地膜覆盖可以替代禾草覆盖。综合种薯和覆盖两因素试验结果,选用质量好的淮山药种茎作种和采用覆盖措施可以降低淮山药炭疽病的发生和提高淮山药产量。

表1 淮山不同处理方式对淮山炭疽病和产量的影响

2.2 不同密度对淮山药炭疽病发生和产量的影响试验

根据当地种植习惯(农户种植株距基本在0.5~0.6 m),试验安排了0.30、0.36、0.42、0.48、0.54 m等5个株距的密度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株距为0.3 m时,由于密度大,植株长势旺,通风透气差,淮山药病害炭疽病发病最重,炭疽病平均病情指数为12.56;株距为0.54 m时,炭疽病病情指数最小(2.5),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株距为0.42、0.48 m的处理对淮山药炭疽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表2)。

不同栽培密度下各处理产量比较,株距0.42 m的产量最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株距0.30 m的产量最低;株距0.54 m的单株产量最高,株距0.42、0.48 m的单株产量相当,株距0.30 m的单株产量最低(表2)。

表2 不同栽培密度对淮山药炭疽病发生和产量的影响

因此,在行距为1.4 m的前提下,综合淮山药炭疽病发病情况和处理间产量结果,种植株距为0.42 m最合适,每667 m2种植1 130株左右。

2.3 不同施氮处理对淮山药炭疽病发病和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苗期不施用氮肥(D1),淮山药生长慢,营养体积累不够,影响淮山药生长发育;处理D3、 D4能够促进淮山药的生长,到淮山药结薯期,能够积累足够的营养体,并降低淮山药炭疽病的发生,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3.25、3.32;处理D5、 D6促进淮山药的生长,但是在淮山药结薯时,淮山药叶片及嫩枝还是淡绿色,还处在营养生长积累期,不利于淮山药结薯及膨大,同时对淮山药炭疽病抗性降低,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8.56、9.81,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

表3 不同施氮肥处理对淮山药生长和炭疽病发病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有关种薯及覆盖措施对淮山药炭疽发生的影响研究尚未见报道。过去淮山药种植户生产用种大部分留小薯、畸形薯、残损薯,质量好的全销往市场,而且大部分农户不采用任何隔离措施,导致淮山药炭疽病发生严重,影响淮山药的品质和外销。本试验结果表明,种薯质量和覆盖措施是影响淮山药炭疽发生的重要因素,采用优良种薯和覆盖措施,能够降低淮山药病炭疽病发生及危害,提高淮山药的产量,这可能是因为种薯质量好,减少初浸染源,种茎营养体质量好使淮山药幼苗粗壮快长,抗逆性增强; 此外,采用地膜或者禾草(藓苔或甘蔗叶)隔离淮山药茎蔓与土壤直接接触,一方面减少病害的发生,另一方面起到保持土壤湿润,利于其快速生长和薯块膨大,尤其在旱季更显得重要。由此可见采用质量好的种薯和覆盖措施是一项可以明显降低淮山药炭疽病发生危害的农业措施,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投入,对于淮山药炭疽病的农业防治具有重大。

淮山药在种植过程中,由于以前没有种植密度标准,有些农户种植密度过大(每667 m2种植2 200株),造成病害发生严重,产量反而得不到提高;有些农户种植密度太小(每667m2种植800~1 000株),虽然能够减少淮山药炭疽病的发生,但是产量及收入也达不预期目标。本研究中合理栽培密度能够有效抑制淮山药炭疽病的发生危害,在广西桂南地区采用每667 m2种植1 100~1 150株比较合适,比传统的低密度和高密度种植,能够减少炭疽病的危害和提高产量。

桂南淮山药种植比较晚,一般在4月中下旬至5月底种植,淮山药比别的种植区出苗较晚,需要追施氮肥促苗快速生长,施氮量对淮山药的生长及炭疽病发病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中,在淮山药常规施肥情况下,在苗期施用氮肥有促淮山药快速生长,但是施氮肥量越大,淮山药生长极旺盛,在淮山药结薯膨大时,淮山药还处于营养积累生长当中,对炭疽病菌抗性降低,淮山药炭疽病发病比较严重。每667 m2氮肥追肥量在10、15 kg具有促进行淮山药快速生长,使淮山药在结薯膨大时能够积累足够的营养体,一般在土壤肥力较差的地块氮肥每667 m2施用15 kg比较合适,土壤肥力好的地块则较少。

淮山药农业防治应该根据淮山药种植方式,种植土地类型以及淮山药植株的生长状况选取不同的防治方法。在防治过程中,做好预防工作,以农业防治措施为主要防治策略,减轻化学防治的负担,进而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在防治淮山药炭疽病为害时,也要采取化学方法提高防治效果,同时合理轮换药剂,减缓淮山药炭疽病抗药性的形成。在生产过程中,建议做到以下几点:(1)在淮山药收获后,清理田间的残枝和落叶;(2)采取合理轮作制度;(3)选用优良的淮山药种茎作种薯;(4)合理密植;(5)采用隔离土壤措施;(6)加强田间肥水管理;(7)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如32.5%阿米妙收1 000倍液、25%施保克1 200倍液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中国植物志(第16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54.

[2] 韦本辉,唐荣华,韦威泰,等. 广西淮山的栽培特性及利用[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03(2):21-22.

[3] 覃维治,韦本辉,甘秀芹,等. 不同淮山药种质(品种)的粘度比较与聚类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2):176-179.

[4] 覃维治,韦本辉,甘秀芹,等. 淮山药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2014,45(10):1726-1733.

[5] 朱桂宁,蔡健和,胡春锦,等. 广西山药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与ITS序列分析[J]. 植物病理学报,2007,37(6):572-577.

[6] 韦发南,邹贤桂. 广西薯蓣科植物分类研究[J]. 广西植物,1998,18(3):213-225.

[7] 梁任繁,王军民,覃芳,等. 广西山药种质资源聚类分析[J]. 中国蔬菜,2009(4):30-34.

[8] 韦本辉,韦威泰,甘秀芹,等. 淮山品种桂淮 5 号的选育及栽培研究[J]. 作物杂志,2004(4):28-29.

[9] 韦本辉,韦威泰,甘秀芹,等. 淮山品种“桂淮 6 号”选育及栽培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4,20 (4):215-216.

[10] 韦本辉,甘秀芹,刘斌,等. 淮山药新品种“桂淮7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J].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6):764-776.

[11] 甘秀芹,韦本辉,韦威旭,等. 不同淮山药品种资源营养品质特性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30):13219-13222.

[12] 梁魁景. 5种杀菌剂防治山药炭疽病的效果[J]. 河南农业科学,2011,40(6):94-96

[13] 刘永清. 山药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药剂筛选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327,2339.

[14] 黄秀丽,张艳秋. 黄淮地区山药炭疽病发生及无公害防治技术[J]. 植物医生,2005,18(3):26-27.

[15] 郭学君,杨力. 雅安山药炭疽病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 长江蔬菜,2003(12):26.

[16] 吴云. 鄂西南地区山药炭疽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 植物医生,2004,17(5):17-18.

(责任编辑 杨贤智)

Effect of yam anthracnose occurrence by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in southern Guangxi

XIONG Jun1,QIN Wei-zhi1,HUANG Bao-ying2,HUANG Kai-hang2,WEI Min-zheng1,ZHANG Yi-ping2,LIANG Cheng-zhuang2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sh Crops,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ning 530007,China;2. Nalou(town)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 Station of Yongning District,Nanning 530205,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affect of yam anthracnose occurrence by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in southern Guangxi,it was be studied that the seed and covering treatment,plant density and nitrogen fertilizer affected yam anthracnose by field test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in the southern area of guangxi,the good seed and black film (grass or moss) covering measures,reasonable density(667m2implant 1100-1150 strain),the appropriate amount of nitrogen topdressing (seedling nitrogen fertilizer 10 or 15 kg) can reduce the harm to anthracnose in yam production and raise the yield.

Key words:yam;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measures;anthracnose

中图分类号:S435.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74X(2016)02-0094-04

收稿日期:2015-08-20

基金项目:广西薯类创新团队(nycytxgxcxtd-03 -11-01);南宁市科技发展项目(201102037B);南宁市邕宁区科技发展项目(20110112A,20130114A)

作者简介:熊军(1978-),男,硕士,助理研究员,E-mail:541982389@qq.com

通讯作者:覃维治(1977-),男,副研究员,E-mail:Qinweizhi2007@126.com

猜你喜欢

栽培管理炭疽病
苦瓜长“雀斑” 警惕炭疽病
猪炭疽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瓜类炭疽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葡萄炭疽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如何做好林业产业管理分析
柑桔管理的关键技术措施
辣椒炭疽病究竟该如何防治?
炭疽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