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诗词的教学策略研究

2016-07-13张廷录王海燕

学周刊 2016年27期

张廷录,王海燕

(1.甘肃省高台县教育体育局,甘肃 高台 734300;2.甘肃省高台县解放街小学,甘肃 高台734300 )



文学诗词的教学策略研究

张廷录1,王海燕2

(1.甘肃省高台县教育体育局,甘肃 高台 734300;2.甘肃省高台县解放街小学,甘肃 高台734300)

摘要: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给我们留下无数的艺术瑰宝。在文学殿堂里,诗词是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艺术语言、感人的艺术情感、悠然的艺术境界,丰富的艺术形象等,都是其他文学作品无法企及的。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把这一艺术作品继承和传承下去,就成了教学中研究的重点。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在教学中,若能恰当地使用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多一些诗词文化的气息,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

关键词:语言情感美;意境想象美;修辞文辞美

对诗词的教学,在目前的形势下是很有必要的。大多数学生对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意象美都无法体会到其之所以美的原因。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更好地贯彻课标要求,更高效地实施古典诗词教学,就成了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读的教学策略是品味诗词的语言美

在此,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范读是必要的,对于新生的教学,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读,达到流利的程度,可以指名学生读,检测一下他朗读的熟练程度,还有他对诗词的理解程度。中间可以穿插一下其他的朗读方法,如表演读、男女生齐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等,为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不至于一种方法久了产生厌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读到一定程度,对于诗词的语言美学生自然能够理解。

二、赏的教学策略是品味诗词的思想情感美

送别诗是常见的,可以说人人送别过自己的亲朋好友,心中的感慨千千万万,但就是说不出来,这种情感在诗人的笔下就被巧妙地表达了出来。有的可以直接说“西出阳关无故人”,真的没有吗?不是说朋友遍天下吗?怎么会没有呢?经过一连串的思考追问,就明白作者的情义了,朋友多得是但像我们这样的从今后就没有了,真正的贴心朋友就是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种生死与共的情谊,上哪儿去找。这是一种朋友之间的感情,另外一种感情就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天底下都是你的老朋友,像这种感情就大度多了。放心大胆地去吧,一路上都是朋友,前提是你的品德、你的修养、你的才干大家都知道的,因此你是不会感到孤独的,像你这样的人才到哪儿都受到欢迎,何苦死死守在这儿受这窝囊气。

还有别样的情感,就是诗人不屈的精神。虽然说暂时受到了打击报复,人生旅途中遇到了风雨,前面荆棘遍地,但是跳着的一颗心依然是鲜红的,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是死了也要去护花,你说这种人不值得我们敬重吗?活着的时候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不灭的,就是化作泥土也要滋养万物。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是完美无缺了,这时候就有个女词人大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巾帼不让须眉,可歌可泣啊!对于诗词里的情感世界,教师要认真地去分析,认真地去教育学生,让他们真正明白诗词的情感世界,走进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艺术情感美。

三、品的教学策略是领悟诗词的形象意境美

诗人一方面通过刻画的形象理解着世界,一方面又借助于形象向人解说世界。这是诗人艾青说过的话。诗人在艺术形象中寄托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营造一种氛围,让人领悟其中的韵味,这样就创造出诗词的意境,给人美的熏陶,美的享受,美的体验。

如七年级课本里的《天净沙·秋思》,短短的28个字,词人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这12个意象,寄托了马致远的情思,他看到了秋天肃杀的景象,想到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孤独凄凉,描摹出一幅“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意境非常优美。读完以后,眼前仿佛绽放着雨后的菊花,形态万千,诗人悠闲地望着远山,天上飞鸟相与还,山上白云朵朵,树木葱葱,山下流水潺潺,田野里农人在耕耘着。真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如此这样的画卷在诗词中举不胜举,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欣赏它的语言美、情感美,更应欣赏它的意境美。

王国维把诗词的境界分为有人的和无人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不管哪种境界,追求的都是它的艺术美,一种艺术的享受。“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试想一下,天上的织女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和我们人间的织坊一样,还是玲珑剔透的世界?是自由自在的生活,还是毫无人身自由的生活?如果这样想就无法理解诗词的意境美了;黄河流啊流,一直流到天边,流到那牵牛织女生活的地方去了,牵牛织女在什么地方呢,遥远的地方,你想有多远就有多远。这样,诗词的艺术魅力就彰显出来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试想一下,时间是早上还是晚上,后面说“明月来相照”,作者是早上就来的还是晚上月亮出来才来的,时间也是可以想象的,他王维选择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呢?竹林,那竹子长得怎么样啊,值得作者这么上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想象吧。你想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还有呢,王维弹唱的是什么曲子呢?值得他那么“长啸”?就不怕影响别人休息吗?经过一连串的问题,一个隐居的诗人形象就丰富起来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就勾画出来了,这样一幅月夜弹琴的画面就完整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非常优美的一幅画面,远离尘世的嘈杂,远离人事的纷扰,完全是天人合一的,在这样的境界里,忘却一切,追求的只有精神上的完美,这种完美的人生对于今天的我们,是非常好的精神食粮。

诗词的品位,还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去欣赏。例如,李白的大胆的夸张想象、用词的绮丽,杜甫的雄浑沉郁、忧国忧民等,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责任编辑田彩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7-0230-10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