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地流转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以云南省为例

2016-07-12张西现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年3期
关键词:农地农村土地云南省

张西现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 528400)



·研究报告·

农地流转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以云南省为例

张西现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528400)

摘要做好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文章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分析方法,对云南省农用土地流转的现状做出细致分析,同时剖析制约农地流转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如下:(1)目前云南省农用土地流转的规模较大,流转面积在6.7~66.7hm2之间; 流转方式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转包与出租方式上; 流转期限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流转时间为1~2年。(2)影响农用土地流转因素很多,但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农户文化教育程度、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科学技术及政策法律法规等。该文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提高农民认知水平,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土地流转金融支撑体系、完善农地流转政策法规体系的对策建议,这为今后云南省更好开展农用土地流转工作提供政策参考与依据,同时也给其他省市农地流转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云南省制约因素农地流转流转方式政策法规

0引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良好[1]。但在新的历史起点下,过去落后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支持农民对承包地进行使用、轮换、流转及抵押; 鼓励与引导承包经营权向农民专业合作者、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2]。然而在现阶段工作中,土地流转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使得土地流转工作不能有效推进。因此,分析农用土地利用现状及挖掘制约土地流转的瓶颈因素,对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目前有关土地流转的研究都集中在流转模式[3]、流转意愿[4-5]、农地流转驱动力与宏观流转政策研究上面[6],但有关影响云南省农地流转的相关因素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该文经过对云南省实际调研,分析与讨论云南省农地流转的现状,探寻其影响的重要因素,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提高农地流转效率,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1研究区概况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总面积为39万km2,气候类型多样,兼有季风气候、山原气候及低纬气候等特点,年温差较小,日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为10~15℃,雨量较为充沛,年降雨量1100mm,年均光照时数2240~2790h。云南省无霜期较长,南部边境地区常年无霜,中部与北部无霜期为260~300d左右。云南省“坝子”众多,截止2014年,云南全省面积大于1km2的坝子有1445个,大于100km2以上的坝子有49个。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云南扎实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机制改革,农业生产用地呈现出规模集中、有序加快的流转态势,根据云南省农业厅发布的数据, 2014年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0.13万hm2,弥勒、开远、剑川先后被列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试点县,全省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全面推进,城乡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2014年,云南农业总产值达3261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6.1%。

2数据来源及统计

由于云南省地域与经济发展的原因,各地区农用土地流转也有很大差异。因此,为了保证样本的真实性与代表性,在实际调研过程中,选择了昆明、大理、曲靖及玉溪等4州市作为研究区域,每个州市选择4个典型乡镇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走访,利用面对面访谈、调查问卷及座谈等方式对云南省4州市农地流转情况做了细致调研。经过统计,共调查典型乡镇16个,发放农户问卷436份,有效问卷408份,有效率为93.5%。

针对调研数据与2013年云南省统计年鉴等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将调研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得到调研结果的数据库,之后将所有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用EXCEL软件进行绘制数据图。

3云南省农用土地流转现状

3.1流转方式单一

图1 云南省土地流转模式分配比例

根据实际调研发现,目前云南省土地流转的方式有6种,分别是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及合伙等形式。具体云南省农业厅2014年公布的土地流转数据上看,云南省土地流转面积为40.13万hm2,其中转包面积19.60万hm2,占流转面积的49%,出租面积为14.00万hm2,占流转面积的35%,两种流转方式占比超过80%,这说明,转包与出租已经成为云南省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而其他如转让、互换、入股及合伙等形式占总体比例很小(图1)。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云南省土地流转方式还是相对单一,应该进一步推进多种形式的流转方式运行。

3.2流转规模较大

根据对样本人群流转面积的调查统计可知,流转土地面积在33.3hm2以下的农户有285户,占调查样本的69.8%,流转土地面积在33.3~66.7hm2范围内的农户有97户,占调查样本的23.9%,流转土地面积在66.7hm2以上的农户有26户,占调查样本的6.3%。由此表明,目前云南省用土地流转面积主要集中在33.3hm2以下,流转规模还比较小,这可能由于云南地形地貌差异及农民保守的思想意识所造成的。

3.3流转期限的差异化

调查问卷显示,云南省土地流转的期限主要是因流转方式的不同,流转期限也不固定,以农户自发的流转模式为例,主要是根据双方意愿达成的协议,一般土地期限为1~2年,个别为6个月期限; 而对于非自发流转的土地,通常按照合同的要求为期限,多数为3~8 年不等,部分稳定的流转期限可以达到第二轮土地承包关系结束为止。

3.4流转价格支付形式多样

根据调研,目前云南省现有土地支付方式主要有以下2种:(1)现金支付方式。根据调查各地区支付价格存在差异,例如昆明的土地支付价格在7150元/hm2·ɑ,大理市的价格在5000~6300元/hm2·ɑ,曲靖与玉溪土地价格在5500元/hm2·ɑ左右。而在实际调查中,从事烟草种植的土地流转的价格较高,比较有竞争力,价格在1.2万~1.5万元/hm2·ɑ。(2)实物支付方式。实物支付或者实物折算现金支付往往可以随着市场波动进行调控,较为稳定,一般价格都在2500~3500元/hm2·ɑ。而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交易双方的风险降低。

4制约农地流转关键因素分析

4.1农户自身因素

土地流转是否顺利进行取决于农民,因为农民是土地流转的主体,其自身素质与行为直接影响着农地流转的速度与流转模式[7]。从表1数据来看,云南省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年龄偏大, 45岁以上的农民占总样本比例的72.5%。经过调研发现年龄越大的农民思想观念越为保守,对土地依赖心理很强,不愿意将土地流转下去,这是制约土地快速流转的主要因素。其次,户主的文化素质也对土地流转有着较大影响,图2显示调查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在高中及以下,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差,对规模化经营了解不足,认识不到位,这也是影响土地不能很好流转的内在因素。

表1调查样本区户主年龄结构

年龄(岁)户数占总样本数比例(%)<25143.625~35194.635~45389.345~5515437.7>5518344.8

图2 样本区户主的受教育程度

4.2经济利益因素

图3 云南省各地区土地流转价格

根据对样本区调研发现,云南省农用地流转价格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昆明市土地流转价格最高,为7150元/hm2·ɑ,居所调查地区的首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00元/hm2·ɑ),但是玉溪、曲靖及大理的土地流转价格在5650~6250元/hm2·ɑ之间,低于全国水平(图3)。经济因素是决定土地是否能够快速流转的重要原因,农民可以直接转出土地而获得经济效益,同时,由于种子、化肥、农药及人工等农业生产成本的日益增加,农民为了得到效益最大会,不断将手里的农业土地的流转出去。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流转大户通过收入土地,可以获得国家政策补贴,同时利用先进的机械设备与种植技术,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8]。因此,经济利益是影响转出、转入方参与农地流转的重要因素。

4.3科技进步因素

党的十八大提出新的“四化”同步发展目标,无疑将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9-10]。在该文的调研中发现,多数农业大户转入大量土地后,都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行耕作,统筹农药与化肥的使用,同时在农闲时间会参与农业部门组织的专业农业相关知识培训,掌握新品种与新技术。与之带来的是各领域的人才与资金能够更好流向农业,使农村富有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对拉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农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劳动效率的提升,这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4.4政策法规因素

政策法规是另一个影响土地流转的关键因素, 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指出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而云南省农业厅发布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提到要更好维护农民利益,规范土地流转,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农地流转模式,促进农村土地(指承包耕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到2015年全省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30%以上,因此,这些政策出台,对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促进农用土地流转具有重要作用。

5对策与建议

5.1提高农民认知水平,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要加大土地流转相关知识的普及力度,通过座谈、培训、会议等多种方式与农民进行交流,使其了解农用土地流转的意义与好处,同时利用媒体、报纸及网络宣传土地流转成功的典型案例,并编制成册有针对性地在各乡镇进行发放。其次,鼓励与扶持更多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使其自有土地能够合理的流转出来,同时做好农民工就业、医疗、户籍、子女教育等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1]。此外,要对种植大户与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帮扶,提高他们的种植水平、服务水平、管理水平等,从而促进土地规模化流转,促进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

5.2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土地流转金融支撑体系

资金与政策是促进土地合理流转的关键因素[12-13],要出台相应激励政策,让转出转让双向都获得优惠,重点扶持具有市场发展前景的规模化、特色产业项目。整合支农资金,把分散的支农、惠农、为农的扶持资金集中起来,用于鼓励土地流转的农户,培育规模经营主体。另一方面,要鼓励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放开贷款准入条件、简化贷款程序,在保证信贷安全的基础上,提供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同时应不断探索土地复垦机制及农地流转保证金制度,建立健全农业风险体系,制度全面、合理的经营方案,保证农民的根本利益。

5.3完善农地流转政策法规体系

一是要完善《农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条例,推荐相关配套政策的实施,积极落实中央及云南省对于加快土地流转的指示精神,从法律层面维护农民的合法权利。二是完善使用权的权能结构,现行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弊端在于使用权的权能混乱,不能保证农民所有权的权利,使得农村土地适应效果较差[14-15]。三是要建立市场化的农村土地运行机制,对入股、流转、抵押、出租等进行市场化运作,保证土地能够合理有序流转。

5.4建立农地流转的载体,完善服务体系

首先,要不断建立多类型、多渠道、多层次的农地流转机制,引导与鼓励土地流通到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引入,将土地向生产大户集中,从而实现规模化经营。其次,要建立农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完善流转交易信息平台网络,对农地流转提供必要的服务信息、法律咨询及相关政策。最后,开展土地评估与分级工作,制定土地分级标准,确保农民流转的土地得到公平的价格,这也为政府与经营者提供理论参考。

5.5提高科学技术在土地流转中的支撑作用

要积极推广与应用农业前沿技术,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测结构性改革。农业科技是促进土地是否能够良好运转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农业龙头企业与种粮大户应该引进农业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地效益的增加。另一方面,发展地区特色农业,如云南可以发展咖啡与烟草等特色产业,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有效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这样可以保证农地市场中供需双方稳定,推动农地流转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祖辉.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浙江大学学报, 2008,(2): 38~47

[2]中共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

[3]张明秀.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骆东奇, 周于翔,姜文.基于农户调查的重庆市农村土地流转研究.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5): 47~52

[5]刘洋, 余祥瑀,周六刚.我国农地流转驱动力的调查研究.经济纵横, 2012,(12): 73~75

[6]Matthew Gorton.Agricultural land reform in Moldova.land Use Policy, 2001,(18): 269~279

[7]朱秀茹, 张永敏.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农业经济, 2011,(4): 45~48

[8]刘艳芳. 浅谈农村土地流转的渠道与途径.农业经济, 2011,(3): 23~27

[9]李艳, 邱道持,张怡然.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驱动力分析——以重庆市忠县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 31(6): 58~62

[10]岳意定, 王琼.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及构建.生态经济, 2008,(1): 31~34

[11]陈永志, 黄丽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动力、条件及路径选择.经济学家, 2007,(1): 51~58

[12]牟丽平.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5

[13]李穗英, 孙新庆.青海省近10 年耕地面积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9, 30(5): 39~44

[14]侯明利. 河南农地流转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商业研究, 2012,(8): 172~175

[15]陈振, 程久苗,费罗成.农地流转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芜湖市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3): 72~78

ANALYSIS ON THE SITUATION AND RESTRICTION FACTORS IN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TAKE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Xixian

(Zhongshan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Zhongshan, Guangdong 528400, China)

AbstractFarmland circulation and agriculture scale management are the effective way to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is study, the method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al and field survey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farmland circul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and the key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scale of farmland circulation was large in Yunnan province with 6.7 hm2~66.7 hm2. The circulation mode was single and included subcontract and rental. The circulation duration was 2 to 3 years. (2) There wer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the farmland transfer, i.e., the farmers' 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echnology,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It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to improve the cognitive level of farmers, perfect the systems of service,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financial fund, establish a complete social service and financial support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This paper may give some references to the government in the farmland circulation.

Key wordsYunnan province; influence factors; farmland circulation; transfer mode; regulation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317

收稿日期:2015-04-02

作者简介:张西现(1980—),男,山东定陶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Email: 54935304@qq.com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生态经济学视角下滇西北地区特色城镇建设与多维减贫协同机制研究”(14YJC790172)

中图分类号:F301.2; 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21[2016]03-0101-05

猜你喜欢

农地农村土地云南省
莘县农村土地托管的实践与探索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
首次大修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了哪些内容?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应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