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融合,“本土”为上
——当今江苏原创歌剧民族化创作探寻

2016-07-12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11172

大众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本土民族化原创

杨 倩 (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211172)

中西融合,“本土”为上
——当今江苏原创歌剧民族化创作探寻

杨 倩 (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211172)

歌剧《运之河》在国内、国际舞台的成功上演及《郑和》、《鉴真东渡》等歌剧即将大势推出,使得江苏原创歌剧近年来备受瞩目。本文重在探寻江苏近80余年以来原创歌剧民族化创作的轨迹,从进程、理念、具体举措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分析当今江苏原创歌剧民族化创作的成功之处和弊端,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中西融合;本土化;江苏原创歌剧;民族化创作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5SJD314)课题论文。

近年来,歌剧《运之河》的频繁上演以及走向世界舞台大放异彩,充分证明了江苏原创歌剧发展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也体现了江苏省在歌剧创演方面的成功探索。这部歌剧既弘扬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又不失西方歌剧的庄严、典雅,不仅使得中国观众深深折服,也让黄头发的外国观众叹为观止。究其原因,这正是江苏省文艺工作者多年来践行“歌剧的民族化创作”所取得的丰厚硕果之一。江苏原创歌剧的民族化创作历经了岁月的洗礼和沉淀,在创演过程中反复学习、实践和探索,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其进程、理念、具体举措等相关研究尚存空白和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梳理、整合和总结。

一、关于“江苏原创歌剧”的界说

歌剧作为一种西方的综合艺术体裁,传入中国后,迅速在中国萌芽并崛起。中国原创歌剧从最初的模仿学习、汲取经验到积极探索、日趋成熟,大约历经了80余年的艰难跋涉。从20世纪30年代首演于上海的歌剧《王昭君》、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公演的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歌剧《秋子》,到被称为“中国民族歌剧里程碑”的《白毛女》;从新歌剧时代的《洪湖赤卫队》《江姐》,到当代的《原野》《苍原》《赵氏孤儿》《红河谷》等等,中国原创歌剧似乎从未停止过向前迈进的脚步。

江苏省作为中国的文化大省,对于推动艺术普及创新极其重视。在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的领导下,以江苏演艺集团为代表的文艺团体多年来致力于歌剧的创作、排演、展示及交流,积极推动江苏歌剧发展的同时,也成功打造了江苏地方文化名片。但仅凭江苏一省的力量,是无法完成如此大型歌剧的全部制作流程,更不可能做到方方面面汇集国内顶尖水平达到最完美的演出效果。因此,往往在所谓的“江苏原创歌剧”创演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国内一流的编剧、作曲家、舞美设计等等,但来自首都北京及全国各地。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博采众长,群策群力,共同创演出一部又一部精彩绝伦、令人瞩目的歌剧。

鉴于此,笔者认为“江苏原创歌剧”的确切含义并非是一种狭隘的解释——全部创编、演出阵容皆为江苏所出,而应包括一个更为广阔的外延——指以江苏地域特色相关故事为题材,展现江苏风土民情文化为宗旨,江苏艺术家们参与主创,并以江苏地方演艺团体作为主要演出阵容的歌剧。在本文中,笔者也将以此为视角进行全部的论述。

二、江苏原创歌剧民族化创作进程

纵观江苏原创歌剧的发展历程,从被广为认可的、与江苏的南京艺术学院存在很大渊源的中国早期原创歌剧《秋子》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的《红霞》、20世纪80年代的《芳草心》、20世纪90年代的《孙武》,近年来的《运之河》、复排《秋子》,即将上演的《郑和》《鉴真东渡》等,江苏对于原创歌剧的创作态度一直是非常积极的。虽然多年来出品歌剧数量有限,但追求高质量高水平、创演精品歌剧并与国际接轨成为长期不懈努力的目标。如何使得原创歌剧既符合西方歌剧的形式,又彰显中国文化特色,致力于“歌剧的民族化创作”成为始终坚定不移的方针。从时间进程来看,江苏原创歌剧民族化创作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初步摸索阶段

1942年,歌剧《秋子》在重庆公演,这是一部两幕歌剧,剧本是以发生在江苏扬州的抗战题材真实故事写成,以反对战争、珍视和平为主题。其主创团队与江苏的南京艺术学院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作曲家黄源洛,是南艺毕业生;词作者之一臧云远和艺术指导黄友葵都曾担任过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该剧模仿西方大歌剧的形式,宣叙调、咏叹调及重唱、合唱齐备,并先进的运用了几十人的管弦乐队,演出以后轰动一时,成为中国原创歌剧的先行者。虽然许多方面都稍显稚嫩,但这是江苏原创歌剧最早的探索。

1957年首演于江苏南京的歌剧《红霞》由石汉编剧,著名作曲家、南京军区歌剧团团长张锐作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歌剧团演出,著名人民艺术家郭兰英担任主演。该剧加入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结合了中国戏曲的板腔体特点,成为早期优秀的中国民族新歌剧之一。

(二)深入探索阶段

20世纪80年代,根据评弹和话剧改编的歌剧《芳草心》由王祖皆、张卓娅作曲,由前线歌舞团在南京初演。这部歌剧一改往日崇尚和模仿西方歌剧华丽宏伟的风格,植根于中国民间音乐土壤进行创作,剧中咏叹调《小草》朴实感人,至今成为经典唱段广为流传。

20世纪90年代,歌剧《孙武》在江苏省歌舞剧院群策群力下完成创演,并参加了“96全国歌剧观摩”评奖活动,获得荣誉。该剧由曾任江苏省歌舞剧院院长的崔新作曲,江苏著名歌唱家顾欣、殷桂兰等主演。

《芳草心》和《孙武》的上演表明此时江苏原创歌剧已在实践中逐渐积累创作经验,深入探求创作规律,开始摆脱纯粹的模仿和跟进,以真正创造者的姿态去创作独具中国特色的歌剧并取得初步的成功。

(三)精品建设阶段

进入21世纪,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的发达、国际资讯的丰富、江苏经济实力的雄厚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精神文化需求等,都对原创歌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苏歌剧创作顺应时势,提出了“打造精品歌剧,与世界接轨”的战略目标。

2013年,伴随着隋炀帝和萧后合葬陵墓在扬州出土,以及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在江苏省委宣传部领导下,江苏演艺集团决定精心制作一部大型歌剧,把大运河的故事搬上舞台,这不仅展现江苏地域风土人情的魅力,也是国内少有的鸿篇巨著。该剧由冯柏铭、冯必烈编剧,著名作曲家唐建平作曲。2014年7月正式开排,9月在南京保利剧院首演,12月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之后在全国各地巡演,斩获“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七项大奖。主创团队并没有满足于现状,多方听取来自专家的评论及观众意见之后,继续精心揣摩和改良。2015年7月在瑞士、比利时等地展开欧洲巡演,掌声雷动。欧洲的很多观众表示:“不仅看懂了这部中国歌剧,而且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2014年,为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南京艺术学院复排歌剧《秋子》,这是一个极具开拓性的大胆创举。南艺成立了由国内一流专家组成的创演领导小组,经过对剧本的精心修改,在原谱几乎失传的情况下按照20世纪40年代的音乐风格重新谱曲、配器,通过出色的编导,汇集南艺各二级学院最优秀的演出力量进行排演,最终成功演出,并于2015年8月参演“英国爱丁堡边缘艺术节”,引起强烈反响。

2016年初,又一部江苏原创歌剧《鉴真东渡》举行了剧本研讨会,该剧将于12月上演。2016年5月,以《运之河》原班人马为主创团队的《郑和下西洋》开排,9月将在江苏大剧院公演,预计2017年6月在东南亚等国展开巡演。

三、江苏原创歌剧民族化创作理念

我国著名歌剧学者居其宏先生曾指出“歌剧理想、歌剧观念作为笼罩一切、统摄一切的前提,必然极大影响于歌剧创作,直接决定着某一歌剧甚至某一时代歌剧的美学面貌和风格状态。”1中国人的歌剧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多次革新,经过各种歌剧形式的创演实践、歌剧座谈会的召开、文艺工作者的争鸣,最终尘埃落定。江苏歌剧的创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打破了落后、僵化的思维,代之以“中西融合”、“注重‘本土化’”的先进创作理念,并以此指导实践,蓄势待发,为近年来原创歌剧的不断突破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中西融合

当歌剧刚刚传入中国时,人们纷纷怀着好奇的心态,像旁观者看待一个从天而降的新鲜事物,只顾欣赏把玩,再无其他。而后不久,当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们逐渐对歌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跃跃欲试,积极投身于歌剧创演时,关于中国歌剧该走哪条道路,开始产生激烈的争论:到底是视而不见,继续闭门造车,发展纯粹中国特色的歌剧;还是只管照抄西方,创作与世界同步,完全西化的歌剧?这样的争论终于在经历了若干年的实践之后达成共识:主张“洋为中用”,借鉴西方歌剧的体制、形式、手法等,但绝不抛弃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音乐文化,应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最终创造出充分体现中国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的具有时代感的歌剧。

江苏多年来的原创歌剧创作,长期秉承这一“中西融合”的理念,在歌剧的诸多方面实践创新,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歌剧《孙武》《运之河》都成功移植了西方大歌剧的形式,把大歌剧舞台设计上追求庄严宏伟、气势磅礴的特点与中国古代民族布景、陈设、雕花等结合在一起,使得舞台既具有史诗般的气势又不乏典型的中国特色。从早期的《秋子》一直到近年的《运之河》,大都采用西方的美声唱法来演出歌剧,用西方的宣叙调、咏叹调、合唱等多种形式架构起整部歌剧的音乐布局。但在音乐与歌词的关系上却极其谨慎,反复研究宣叙调、咏叹调与中国语言声音、韵律的配合,以求听感的优美、协和。在宣叙调如何叙述剧情、咏叹调如何做到抒情并塑造鲜明人物形象等方面,也从许多西方经典歌剧中吸取经验,并不断完善。西方歌剧的乐队大多是管弦乐队编制,江苏原创歌剧也借鉴了这一点,因此作曲和配器皆需要与此匹配。作曲家通常把中国独具线条美的旋律谱写成交响织体,再以高超的配器手法加上乐队的精彩演绎获得丰满并充满奇妙色彩的音响,从而使得整部歌剧充满了迷人的音乐魅力。

中西融合的理念使得江苏原创歌剧的创作不再是井底之蛙,不再保守排外,而是以更为广阔的视角摒弃糟粕、吸纳精华、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二)注重“本土化”

在中西融合理念之下创作歌剧,该如何把握“中”和“西”的比例呢?“西”如果比重过大,中国歌剧就会悲惨的成为西方的附属艺术品,最终被埋没和淘汰。“中”比重过大的话,在艺术形式上就完全走样,不能称之为“歌剧”了,无法被世界认可。关于这个难题的争论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解决,“歌剧的本土化”成为许多歌剧创作者的共识。笔者认为,“歌剧的本土化”指的是当西方歌剧传入中国,走进中国文化视野时,中国歌剧充分吸取西方艺术文化的精髓,但并不被完全同化,反而坚持个性的体现,以兼收并蓄的方针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客观、科学而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创作理念,它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最为光明的道路,势必成为促进中国歌剧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放眼望去,江苏原创歌剧近年来的蓬勃发展以及在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力,源于在创作中把“本土化”放在首位的坚持。在题材的选择、舞美的设计、宣叙调的使用等方面尤其注重“本土化”,不仅处处展现中国风土人情,而且还善于推陈出新,力求把江苏文化、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歌剧《孙武》在舞美设计方面独具匠心,散发着浓浓的中国情结。舞台大布景是一部用竹简串成的《孙子兵法》,舞台上有阶梯和中心平台,整个舞台空间高低错落有致,演员们的表演得以在不同的空间顺利施展,总体协调有序,展现给观众一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歌剧《运之河》的场景设计更是绝妙,主体为双层舞台,在舞台上设置了一个可以活动的翻板,通过翻板的不断转动把整个舞台分割成若干空间,舞台两侧铺设带有古代雕花装饰的楼梯,身穿精美古装的演员们在双层舞台之间穿梭、表演,立体感和灵动感满溢,中国韵味十足。笔者还发现,歌剧《运之河》、《郑和》的题材都精心选择了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歌剧故事的渊源皆来自江苏本地,这些显然是践行“本土化”理念最直接的体现。宣叙调是西方歌剧中独唱形式的一种,也是特定的叙述剧情方式。在歌剧的民族化创作中,宣叙调的“本土化”被公认为是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必须要把原先适应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的西方宣叙调与中国语言的韵律和四声结合起来,要做到自然清晰,富于美感,切实起到让观众看懂剧情的作用。虽然经过无数次的实践证明,如此做法难度极高,演出效果也可能不尽人意,但江苏文艺工作者们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将持续前行。

四、江苏原创歌剧民族化创作的具体举措

歌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其中包含着音乐、文学、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每个门类都从不同角度折射着一个国家的民族性。民族气质、民族品格、民族审美等等可以通过一部歌剧喷薄而出,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歌剧的民族化创作因此而成为必然,这对于我国文化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经久不衰意义重大。江苏原创歌剧的民族化创作通过正确理念的指引,已在多部歌剧中初具成效,具体举措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

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戏曲、民歌、说唱、民族器乐、少数民族歌舞等等一应俱全,都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创造的,独具典型中国民族风格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在歌剧中,音乐居于主导地位,它是表现戏剧冲突最强大的手段。一部歌剧的成败,音乐几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基于这一点,在歌剧的民族化创作中,音乐的写作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紧紧围绕西方歌剧音乐中的序曲、独唱(咏叹调、宣叙调)、合唱、幕间曲、交响乐队来写作全剧的音乐织体,另一方面则由作曲家从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宝库中根据自身审美情趣、艺术视野精心挑选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并作适当加工,融入歌剧之中,使得整部歌剧的音乐跳脱西方框架的局限,呈现中国风格委婉悠扬的旋律美感。这种手法在江苏原创歌剧民族化创作中已经非常普及,1983年的《芳草心》中的主题唱段《小草》,没有西方咏叹调的华丽抒情,而是以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旋律用民族唱法娓娓道来,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2014年的《运之河》,作曲家唐建平采用扬州民间小调“拔根芦柴花”作为核心音调贯穿全剧始终,获得强烈共鸣和好评无数。《运之河》中在隋炀帝举行大典时以中国古代的宫廷礼乐作为背景音乐,既尊重史实又庄严肃穆。当开凿运河的劳工们上场时,配以中国劳动号子的合唱,适时烘托了气氛,也成功塑造了群体形象。诸如此类范例还有很多,它们体现了这一手法多年来在民族化创作中的娴熟运用,当然,如果要做到游刃有余,不着痕迹,作曲家们尚需时日继续磨练。

(二)民族风格戏剧表演的加入

中国戏曲“唱、念、做、打”的体系和程式规范以及多种唱腔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西方歌剧本与此并无联系。但长期以来的创作实践证明,中国戏曲中的板腔体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基本曲调,是一种短小、精炼、灵活多变的体式,可以发展出花样繁多的音乐素材,尤其适合表现歌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如果全部摈弃中国戏曲的优良传统,单纯照搬和模仿西方的表演模式和唱法,会将中国歌剧导入穷途末路。江苏的文艺工作者们很早就认清了这一事实,并匠心独具的把戏曲元素与民族歌剧融会贯通。1957年在南京上演的歌剧《红霞》的音乐中就创新性的运用了戏曲中的板腔体,在曲调上进行了改良,加入江南民歌的元素,委婉抒情,优美动听。而红霞的扮演者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戏曲功底深厚,“唱、念、做、打”样样精通,在歌剧表演中灵动自如,完全没有矫揉造作,演活了红霞这一英雄角色,成为经典。由此可见,江苏原创歌剧的民族化创作已经把中国戏曲的唱腔、程式规范等诸元素有选择性的灵活运用,用具有民族风格的戏剧表演与西方表演模式相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歌剧演出形式。

(三)民族个性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勇敢、善良、乐观,含蓄、内敛的个性和坚韧不拔、勇敢拼搏的民族精神。这些是中华民族积淀下来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艺术领域里对于民族个性和精神层面的表现,通常有爱国主义的情怀、对黑暗势力的控诉、对成功的渴望、迎难而上的决心、不屈的傲骨,对友谊、爱情、英雄的赞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等等,而这些早就成为歌剧的灵魂所在。江苏原创歌剧的民族化创作在几十年的摸爬滚打中始终巧妙抓住这些灵魂所在,把中华民族的个性和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是编剧、作曲家、演出团体共同运筹帷幄的结果。《运之河》中蕴含着多种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劳工开凿运河的齐心协力与苦不堪言,隋炀帝的专横霸气与对爱情的柔情万种,民女秀秀的淳朴善良与面对亲人离世时的痛彻心扉等等。这些纷纷内化渗透在歌剧的编剧、作曲、舞美等方面,并通过演唱和表演的外在形式破壳而出,突显鲜明的民族个性,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并引起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

(四)民族文化的艺术传承

中国五千年以来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宝贵财富,需要传承、发展与创新,这也是文艺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光荣使命。江苏原创歌剧的民族化创作把这一使命作为重中之重,从保护文化开始,坚守中国厚重而独特的文化底蕴,并以富于时代感的眼光、手法进行全方位再创造,使其焕发出全新的勃然生机。歌剧《孙武》的创作背景是1993年孙武祠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及《孙子兵法》巨幅瓷刻落成,这是弘扬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和军事文化最好的契机。《运之河》的选材与剧本的来源是基于隋炀帝和萧后合葬陵墓在扬州出土以及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容错失的大事件。即将上演的《郑和》《鉴真东渡》无一不是以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具有标杆地位的史实作为故事蓝本,展开创演实践的。以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为契机,打造精品歌剧走向世界舞台,向西方彰显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使中国歌剧在世界舞台上占领高地,这无疑是江苏原创歌剧发展道路上最明智最正确的选择。

结语

江苏原创歌剧的民族化创作历时80余年,经过几代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然开创了新的格局,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成功的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璀璨的民族文化,其丰硕成果值得肯定。

虽然歌剧演出之后往往赞美之声不绝于耳,但仍需谦虚谨慎,直面不足,改革创新。剧本的草率成书、排演的仓促粗浅、宣叙调与中国语言的不甚协调、演员过于注重美声唱法而咬字不清、交响乐织体写作不当以致音响欠缺平衡等等弊端表明歌剧的民族化创作仍有一段坎坷不平、异常艰难的道路要走,还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相关工作者的勇气与坚持。

“‘民族化’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与样板,不是凝固不变的。其自身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它始终处在流动、变化与发展之中。”2当今歌剧的民族化创作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一种简单的创作方式,它是民族心理学与美学范畴的交融,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节和审美情趣。文艺工作者们应当在“中西融合”、“注重本土化”的理念之下,顺应时代潮流,关注国际资讯,以多元化的视角和思维进行歌剧创作,同时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把民族的文化特质、精神风貌依托歌剧的演出完美的呈现出来。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得江苏歌剧、中国歌剧与世界成功接轨,并且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1.居其宏. 歌剧美学论纲[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50.

2.张继昂.歌剧音乐创作的“民族化”与多元化发展走向——“一九九六年全国歌观摩演出”观后[J].文艺评论,1997.(2):91.

[1]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2]智艳,张强,钱庆利.中国歌剧音乐剧演出历史与现状研究[M].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

[3]居其宏.中国歌剧音乐剧生存现状与战略对策[M].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

[4]张继昂.歌剧音乐创作的“民族化”与多元化发展走向——“一九九六年全国歌观摩演出”观后[J].文艺评论,1997(2).

[5]钱庆利.歌剧《秋子》复排实践中的“协同创新”启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5(4).

[6]李吉提.史诗品格中国气派——评歌剧《运之河》[J].人民音乐,2015(5).

[7]秦红.气势恢宏匠心独运——关于歌剧《孙武》的舞美设计[J].艺术百家,2015(5).

[8]丁苑.歌剧《红霞》《党的女儿》的血缘联系[D].南京师范大学,2010.

[9]王祖皆,张卓娅.我们的初步尝试和追求——谈歌剧《芳草心》的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1984(9).

[10]景作人.强调歌剧本体化——试论目前中国原创歌剧存在的几个问题[J].歌剧,2015(1).

杨倩,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本土民族化原创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2021年本刊原创题(一)
对高职院校钢琴教育民族化问题的思考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中国建筑的本土文化突围
“本土”背后的故事
异域中的“本土”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
原创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