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盲到作家:“传奇奶奶”姜淑梅的涅槃人生

2016-07-11阿忠

妇女生活 2016年7期
关键词:张爱玲女儿母亲

阿忠

60岁开始学认字,76岁正式出书。她把自己经历的故事写出来,每个字都如同“钉”在纸上一样,直“戳”人们心底。如今,已经79岁高龄、依然笔耕不辍的她,第三本书也即将面世。她,就是《乱时候,穷时候》《苦菜花,甘蔗芽》的作者,被人们称为“传奇奶奶”的姜淑梅。2016年2月,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我的座右铭》栏目中亮相,深受观众喜爱。近日,笔者走近姜淑梅,听她讲述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动荡年代,艰难生存

1937年,姜淑梅出生于山东省巨野县董官屯镇百时屯村,她的父亲姜清车是巨野县一个分区的区长。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姜淑梅有三个哥哥,一家人都把她当个宝似的看着,以至于她都会走路了家里人还不知道,因为她经常被家人一天到晚轮流抱着。姜淑梅的家右边有水坑,左边有水井,母亲怕她掉到坑里井里,就让办小学的二哥管着她。5岁那年,母亲把她送进百时屯小学,告诉二儿子说:“让她到学校玩吧,别掉坑里井里就行。”就这样,姜淑梅的二哥成了她的启蒙老师。学校里就她一个女孩子,其他都是男生。课程只有算术和国语。姜淑梅至今还记得第一篇课文叫《天亮了》。断断续续上了两年学,她除了会背几首儿歌外,没学会几个字,因为她整天玩耍,书经常被她撕烂弄丢。后来因为战乱,姜淑梅上了两年学就念不下去了。

姜淑梅家门前有个小场院,有月亮的晚上,屯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都会把棉车子搬过来纺棉花,大家热热闹闹,有说有笑的。姜淑梅对那些时光记得特别清楚。1954年,姜淑梅17岁,她父母托媒人给她找了婆家。那年农历四月十四那天,父亲对她说:“明天你去登记结婚。”姜淑梅这才知道自己的婚事已经板上钉钉了,她不敢说不去。登记的时候,工作人员先喊了一个叫“张富春”的名字,姜淑梅那时还不知道那人就是自己的丈夫。等工作人员接着喊她的名字时,她才明白过来,看了张富春一眼。他个子不高,有点驼背,金鱼眼,大嘴巴。登完记,姜淑梅一脸傻笑,她说那就是命,命中注定他们是一对夫妻。农历五月的一天,婆家来了一乘小轿,把她迎了过去。屯里的人看到张富春的模样,都议论说她是一朵鲜花插到牛粪上了。相对来说,公公婆婆可高兴了,丈夫也说:“登完记,俺就一天天地盼结婚,好叫亲戚朋友都看看,俺张富春娶了个好媳妇。”

1960年,丈夫带着姜淑梅和他们的儿子走了三天三夜,逃荒到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后来又辗转到安达县(现为安达市)一家小砖厂才安顿下来。邻居都是逃荒者,宿舍一共13个孩子,后来出麻疹,死了12个,就姜淑梅的儿子活了下来。

在安达,丈夫在小砖厂当工人,姜淑梅就在家照顾孩子,还养猪和奶牛。夫妻俩都辛勤劳作,憧憬着日子能好起来,但最终他们也没有富起来,用姜淑梅的话说就是:“今年盼着明年好,明年还是破棉袄。”

小时候没有好好读书,长大后姜淑梅非常羡慕读书人,生下女儿后,她给女儿起名张爱玲,督促她好好看书写字。女儿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她对女儿说:“人家都说你作文写得好,把你写的作文念给娘听听。”女儿急忙找出一篇作文念起来,念完后等待母亲夸奖,可母亲却放下手中的活儿问:“老师夸奖你了?”女儿说:“对呀。”“俺咋没听出来哪儿好呢?”女儿说:“老师在班上都表扬我了,你没听出来,那是你不懂。”张爱玲上了中学,再把写的作文念给母亲听,母亲就边听边点头说:“这个好。”从那时起,张爱玲不再小瞧不识字的母亲,因为她知道,母亲的判断是对的。

花甲之年,认字写作

1996年9月下旬,姜淑梅和丈夫坐汽车回山东老家,在秦皇岛附近发生车祸,丈夫当场身亡。姜淑梅悲痛欲绝,通知女婿帮她处理丈夫的后事,却没有告诉正在作家班进修的女儿。在姜淑梅心里,什么事都没有读书认字重要。

半个月后,知道了父亲出车祸的消息,张爱玲为了转移母亲对父亲的思念,就鼓励母亲找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后来,张爱玲想起母亲早年就说想学认字,便对母亲说:“妈,你学认字吧,我给你当老师。”姜淑梅犹豫了半晌:“俺马上都60岁的人了,能学会吗?”女儿说:“能,怎么不能,我在学校教书,还怕教不会你?”

接下来,女儿认真教,母亲认真学,竟然学得很快。几个月后,姜淑梅就能看懂幼儿故事了。对学认字,姜淑梅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走到哪儿学到哪儿,遇到不认识的字她会问身边的孩子,也会问街上的行人。

就这样,姜淑梅一边带着外孙女和重孙子,一边学习认字,忙得焦头烂额,但她感觉很快乐。

有一天,姜淑梅去看望在作家班进修的女儿张爱玲,听女儿和同学们海阔天空地聊天,姜淑梅坐在一边,很是羡慕。等到她和女儿单独相处时,她高兴地说:“有文化的人说话,就是不一样,知道的事情多,说话有条理。”女儿就提议说:“那你到我们班上听听课吧,或许对你有用。”于是,在征得学校同意后,姜淑梅走进了作家班的课堂,像是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1998年,张爱玲的散文集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她请母亲在书上签名留念。姜淑梅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想了半天,说出两句话:“根是苦菜花,发出甘蔗芽。本是乌鸦娘,抱出金凤凰。”她让女儿把这两句话写在纸上,照着练了好几天,觉得差不多了,才敢在书上写,而且写得特别认真,像小孩子刚学写字一样写得工工整整的。

学会一些字后,姜淑梅喜欢看《一千零一夜》,还喜欢看乔叶的小说《最慢的是活着》,她说:“这小说写得太好了,有故事,有细节,看着真实。”女儿顺势劝她:“妈,你也学写作呗。”姜淑梅一听连连摆手,忙说不行:“我看书都是顺着看,好多不认识的字是顺着句子的意思读下来的,不一定正确,就这水平,哪能写作?”

话虽这样说,但写作的种子还是在姜淑梅的心里开始萌芽。2012年6月,姜淑梅学会了几首歌曲,能在电子琴上弹《苏武牧羊》了。她忽然有了信心,就对女儿说:“我要学习写作,写不好,你们别笑话。”女儿听了,急忙找来一沓废纸和几支笔放在她面前。姜淑梅拿起笔,铺好纸,开始写字,可手就是不听使唤,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的。10多天后,她惊喜地发现,她原来能写出那么多字来。女儿因势利导说:“要写就写自己的故事,要写就写别人没有听说过的故事,然后,从头到尾讲出来就行了。”姜淑梅对女儿说:“中,我听你的。”

不过,刚答应完,姜淑梅就变卦了,她先给女儿讲故事,想让女儿写。可女儿以教学任务繁重为借口,鼓励她自己写:“妈,你就写你亲身经历过的事,你平时怎么给人讲故事,就怎么写。”经女儿这么一说,姜淑梅又有了信心。

因为都是自己经历过的事,姜淑梅开始写作时,那些事情就总是浮现在她脑海里。她写得十分用功,每天凌晨3点就爬起来,一直写到6点,吃完早饭,再接着写,下午看一会书再接着写。起初,她一天只能写几行字,但她不灰心,慢慢地,她越写越顺手,能一口气写好几个小故事了。

享受写作,老有所乐

后来,姜淑梅的写作有了新的进展,她写一篇,女儿就帮她往电脑里录入一篇。遇到不合格的,比如,几件事混到一块写,显得杂乱无章,女儿就告诉她该怎么改,然后让她重写。经女儿一提醒,姜淑梅往往会感觉思路顿时很清晰,写得更加顺手。写已故亲人那段时间,她经常对女儿说:“我感觉你姥姥、姥爷和大舅他们好像都还在,印象深刻。”女儿高兴地对她说:“这就对了,有过切身经历,有深刻的印象,你写起来就会感觉得心应手,人们读起来也会感觉真实生动。”

在写作中,遇到不会写的字,姜淑梅就画个符号空起来,等女儿回来填上。为此,女儿特别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把母亲不会的字工工整整写在上面,以便母亲学习。渐渐地,那个小本子成了一个生字本。姜淑梅一有空就翻开辨认,收获不小,进步也很快。姜淑梅不会用标点符号,女儿就耐心地教她,但由于年纪大了,她总是记不住。后来,她看别人写的小说,知道了几个常用的标点,主要是逗号、句号和问号。此后,再写文章,她就一阵逗号用完了,再用一个句号。每次,女儿回来都抽时间帮她整理一番,再录入电脑备用。

张爱玲看母亲写的一些小故事很有意思,就把它们发到了网上,没想到被北京《读库1302》首先选用了多篇,一组故事下来,竟也有3万多字了。这些故事,为姜淑梅引来了很多“粉丝”。姜淑梅讲的故事平铺直叙,不评论,不批判,不指责,不抱怨,不赞美,也不骂人,她就把故事的原委一一写出来。她就用这样的白描手法,把浩荡起伏的大历史,寥寥几笔就刻画出来,把当时民间悲苦多舛的生活描绘得立体生动。姜淑梅的文字在《读库》上发表后,读者反响热烈,说她的文字:“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每个字都戳到心里。”著名作家王小妮看了以后,专门为她写下长篇序言,称她是中国“最后讲故事的人”。

最初,女儿说她写得好,姜淑梅不相信,还对女儿说:“你别骗我开心了,我知道我写作的那点儿水平。我权当是爱好,用它来消磨时间了。”后来,听别人也说她写得好,直白,有劲,她还是不相信。直到三个月后,她收到了《读库》给邮来的3000元稿费,她真相信自己是写得不错了,高兴得一夜无眠。后来,随着接连发表文章,《读库》再一次给她寄来稿费,三期累计9000元。人生第一次用文字换来这么多钱,姜淑梅兴奋不已。有了稿费,她写作的信心更足了,也萌发了要出一本书的念头。

从2012年6月到2013年5月,姜淑梅的写作突飞猛进,一路欢歌,写下了1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很多作品发表在《北方文学》等文学刊物上。曾给《读库》做特约审校的马国兴看到姜淑梅的文字越来越老到成熟,故事也越来越精彩好看,很是兴奋,就把这些故事推荐给了出版社,没想到竟引起了图书公司的注意。2013年10月16日,姜淑梅的第一部写实作品《乱时候,穷时候》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作品一经问世,好评如潮,受到众多“姜丝”的热捧。该书出版4个月后,因读者越来越多,加印了5次。就这样,不到一年时间,姜淑梅就以其朴实的文风、鲜活的内容打动万千读者,“姜丝”也达几十万之众。

姜淑梅现住在绥化市玉龙城小区,很长时间没回安达了。而在那里住了40多年,邻居们听说她出了一本书,都很吃惊,说老张家的一个大字不识,咋会出书了呢?出版社组织姜淑梅在北京签名售书,接受采访。在聚光灯下,姜淑梅一头银发,姿态端庄,手虽粗糙,但拿起笔来,很像个有文化的人。她在书上签名时,人们看到,她写字没有笔顺,能把字写完就行。每签完字,她都会恭恭敬敬地把书送给读者。

《乱时候,穷时候》写完了,女儿张爱玲说:“妈,你的故事好像都讲完了,以后没得写了。”姜淑梅胸有成竹地说:“还有。”其实,刚出完第一本书,她就已经开始为第二本书做准备了。2013年10月,姜淑梅和女儿回了一趟山东,在巨野老家住了半个月,走村串户,不停地跟村民唠家常。人家打趣她说:“老张家的,你这是在采访吧?”姜淑梅就说:“啥采访,这叫上货(听故事),你们给我提供了不少好货。”说完,人们都哈哈大笑。对于姜淑梅而言,过去的事是苦难,现在回忆起来却都成了新故事,把故事写出来,就是她最大的乐趣。2014年8月,她的第二部作品《苦菜花,甘蔗芽》出版发行。而她的第三本书也将在最近出版发行。

图书出版后,记者问姜淑梅有什么感受,她说:“高兴呗,书拿到手里,前翻翻,后翻翻,很漂亮,做梦也没想到,俺这辈子还能出书呢。”谈到女儿张爱玲,姜淑梅的话多了起来:“从来都是妈妈培养孩子,没有哪个孩子培养妈妈的,但在我们家,前30年,我培养了女儿,后30年是女儿培养了我。”

对于未来,姜淑梅说:“我已经这把年纪了,就是把写作当乐趣,只要活着,我就一直写一直写,这样老有所乐也挺好的。”

〔编辑:潘金瑞〕

猜你喜欢

张爱玲女儿母亲
和女儿的日常
给母亲的信
CAUTIONARY TALES
细说张爱玲年代的流行歌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女儿爱上了串门
我给女儿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