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与实践推演

2016-07-10胡娟

经济师 2016年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个概念既有不同之处,又相互密切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开始于中华民族走向觉醒时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紧密结合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已经形成两大科学理论成果。今天的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但时代在更新,实践在变化,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精神实质 实践推演

中图分类号:A8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044-03

从马克思主义通过日本最早传入中国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100多年间,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这一外来理论,从接触、认识和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接受并把马克思主义自觉地运用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之中,到马克思主义在普通百姓中的大众化,再到马克思主义伴随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现实实现的时代化,这一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今天的中国,无论是所面临的世界形势,还是自身发展所达到的程度、所处的阶段、所面临的挑战,都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几个阶段所不曾遇到的。因此,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和发展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新的形势、任务和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

一、在分析概念内涵中把握精神实质

理解概念内涵是把握精神实质的基础。之所以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两者的概念、内涵是不同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1}今天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首要的问题是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中国共产党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探索和思考,由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10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正式提出来的。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2}据此,我们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语言文字、传统文化解释和解读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理论成果。第一,用中国的语言文字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中国人最先接触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并把它们翻译成中文,是通过日本人和日文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思想观念领域比较活跃,当时西方大量新思想、思潮迅速被翻译成日文,其中19世纪60年代《共产党宣言》就被译成了日文。日本人当时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学说,主要目的是用来批判的,所以翻译中就难免会有对文本意义不全面、不准确,甚至片面或负面的理解。同时受当时中国革命还没有选准道路,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了解还十分肤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还没什么影响,自然就谈不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后来,“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传来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开辟了一条全新的中国道路,从此中国人才全面地接触和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由于马克思主义是由俄国十月革命后传来的,俄文版的马克思主义必然带有很强的俄国革命的政治色彩。再后来,主要是改革开放后,我们才全面用汉语直接翻译马克思主义原著,用我们自己的语言直接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这种没有经过中间环节“转手”的直接翻译,尽管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汉语与马克思主义原著文本之间表达意义的差异,但毕竟避免了参入日文和俄文的文化因素,理论上讲,应该更接近于文本。我们可以理解为,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被直接翻译为中文汉语开始,它的中国化进程也就开始了。第二,用中国的文化传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用语言翻译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还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只有让中国文化从内心深处接受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文化有机融合,让中国人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于近代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伟大成果的前提下、注重严密理性思维的德意志文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能够被当时科技水平相对低下、非理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文化所接受,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人类文化本身具有的相通性,另一方面,具有巨大包容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具备马克思主义赖以生根发芽的丰厚土壤。比如说,从春秋时期的重人轻神的无神论,到明末清初王夫之的“天下唯器”说,有着与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相近似的传统;从《易经》中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到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再到军事领域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和政治领域的“兼听则明”,都充满了辩证思维的智慧;从孔子的学以致用,到王夫之的“知行合一”和颜元的“践履”,又不乏积极的实践观;从孟子的“舟水关系”,到康有为、孙中山的“大同理想”,都在某种意义上有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接近之处等等。中国人用自己的文化传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于是也就迅速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也正是由于上述相通相近之处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在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中,没有遇到类似于西方文化把外部文化视为“异端”的抵触与排异反应,而是很快从文化心理上产生了相当的认同感,并在接受和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成果。第三,用中国的实际国情应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之所以确立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实际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能帮助中国人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并能切实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比如,运用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政治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阶段学说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就有了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生产力标准;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就有了中国式的矛盾分析、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思维方法,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应用过程,已经超越了在文字方面的理解、宣传和接受,到这里,马克思主义已经转变了形式,转变成了中国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

从文本的翻译,到文化的认同,再到对具体实践的指导应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逐步深入,而且与中国文化默契融合。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的过程,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更是马克思主义获得无限生命力的过程。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念是由刘少奇同志正式提出的。1945年5月刘少奇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3}由此可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土壤生长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的思维、理论和实践成果。第一,思维成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相结合,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思维方式和模式。比如实践第一的观点,对立统一方法,群众史观,集体主义精神等等。这些思维方法的应用,开始时也许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要经过深入地教育宣传、反复强调才能理解和坚持,但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这些观点和方法已经成了中国人自觉的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中又增添了新的思维成果。第二,理论成果。总体来说,我党把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归纳为“两大成果说”,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理论成果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第二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指导思想的坚持和发展。”{4}它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在社会主义本质、发展阶段、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多个领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第三,实践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性,探索适应中国国情、且取得伟大成功的中国式发展道路和中国式实践模式。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要反对教条主义和僵化做法。因此,在实践中,中国走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许多领域还探索出了独具一格的中国发展模式,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参政议政模式、“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模式、与邻为善与邻为伴与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模式等等,这些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实现崛起过程中,基本形成共识的“中国模式”。

从融入中国文化开始,到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再到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成果,最后在实践层面走出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随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步步深化和扩展,中国共产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领导从自发走向了自觉。

二、在坚持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向前所迈出的每一个坚实步伐,都离不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未来的不断前进与发展,也必将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继续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受当时认识水平、革命需要、政治风向、社会思潮等的影响,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宣传与应用,都可能存在片面、不准确、背离其精神实质的地方。因此,今天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认识,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对“三大规律”的把握,进步一比较和分辨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这些都需要全党上下、特别是理论和宣传工作者,克服各种既定的片面性和外界影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重新研究。根本的是紧贴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本源性研究,从根源上分清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使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作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化。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来看,所取得的每一个阶段性飞跃,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中国各个时期的时代特点、时代课题和生动的发展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深化改革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使其密切关注时代风云变幻,不断从世界历史的最新发展中汲取新的营养,始终引领时代发展的方向;使其跟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不断修正错误,补充新的内容;使其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对我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经验、新做法进行归纳提炼,上升为科学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三,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大众化。理论只有被群众所掌握,才能成为思想武器。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从借鉴前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对马克思主义的掌握和应用,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地大众化的结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这一过程并没有终结,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创新各种宣传教育形式,使马克思主义抽象、深刻的理论转化为普通群众愿意听、能理解、会应用的道理和方法,使其真正走向生动化、形象化、生活化和简明化。另一方面,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及时对人民群众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及时把创新的理论运用到新的实践活动中。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征程迫切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以来从来不是固步自封的,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被中国共产党人所掌握之后,就始终紧跟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同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成果,也从来没有宣称过自身是终结性的真理,从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说明了其与时俱进理论品格。今天,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昂首阔步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活动,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必然要求我党与时俱进地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目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应主要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方面着力,在理论上实现创新,形成更具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新观念、理念和思想。第一,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主要内容包括从理论上阐释清楚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形态、经济制度、经济形式在历史发展中的定位等问题。目标是澄清各种有关社会阶段划分、社会制度分野、意识形态争论上的模糊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原理、方法等都建立在科学和内在逻辑的基础之上。第二,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现代经济运动规律的思想。主要是解决,在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的条件下,我党如何从社会发展理论上回答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建设、发展模式、与其他社会制度的关系等问题;如何协调好两条道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如何解决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如何解决后经济危机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面临的矛盾与冲突等。目的是在形成自己独特理论的基础上,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真正走向自觉和科学。第三,在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一方面要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分清真假马克思主义,排除“左”和右的干扰,这是丰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保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伴随思想意识的多元化趋向,各种以“新”冠名的“新左派”、“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观”等粉墨登场,这些思潮始终是我们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必须应对的挑战。我们有必要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抵制错误观点、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影响。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人们的头脑,确保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总之,90多年的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的历程中,中华民族找到了走向觉醒、崛起和复兴的正确道路和光明前途。“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5}将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达到新的境界,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新的理论成果,以指导我们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圆梦历程。

注释:

{1}{4}{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13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3}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32-333.

(作者单位:中共南阳市委党校 河南南阳 473057)

[作者简介:胡娟(1964—),女,河南省邓州市人,中共南阳市委党校教授,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探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大众化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