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祁太秧歌田野调查报告

2016-07-09龙玲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田野调查

龙玲

摘 要:山西省拥有丰厚的艺术文化资源,被誉为“民歌海洋”。祁太秧歌源于这片沃土,主要流传于祁县和太谷县,是在劳动人民之间传唱的一种民间歌曲,后来逐渐发展为民间小戏。本文以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祁太秧歌作为田野调查对象,从祁太秧歌的形成与发展、艺术形式及结构、内容及表现等方面对祁太秧歌进行分析报告,从而为祁太秧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参考和研究依据。

关键词: 祁太秧歌;过街秧歌;田野调查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126-02山西省有着“民歌海洋”的美誉,其拥有丰厚的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孕育了大量灿烂夺目的民间艺术。祁太秧歌就源于这片沃土,广泛流传于山西省晋中市的祁县、太谷、榆次,以及太原一带。因祁太秧歌主要流行于祁县和太谷县,所以被称之为“祁太秧歌”。它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田间传唱的一种民间小曲,后来发展为民间歌舞,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民间小戏。

为了对祁太秧歌的历史、传承及发展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2015年8月26日,在导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五人在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展开对祁太秧歌的实地调研,从祁太秧歌的历史文化背景、传承发展、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究,同时也收集到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希望能为祁太秧歌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研究依据。

一、祁太秧歌的形成与发展

(一)祁太秧歌的历史渊源

秧歌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种民间歌舞,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和表现形式。秧歌起初源于我国农村劳动人民在农作过程中哼唱的小曲。农民在田野乡间劳动时唱歌,可以起到缓解疲劳、提高劳作效率和祈祷丰收等作用。后来农民在劳作时还一边击鼓一边唱歌,配合着音乐的律动边歌边舞。秧歌由田间劳动歌曲演变为民间歌舞之后,就成为农民自娱自乐的民间歌舞形式。这种形式经过进一步发展,不断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特别是戏曲艺术的丰富营养,许多秧歌演变成为戏曲艺术。“秧歌的活动分为两种,一种为过街秧歌或踩街秧歌,一种为打地摊秧歌或地圪圈秧歌。”①

祁太秧歌也大致经历了上述几个阶段,由劳动歌曲到民间歌舞,再逐渐发展为民间小戏。祁太秧歌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明代,据考证明代《粉红莲》、《闹五更》等小曲盛行,这些小曲与祁太秧歌小曲不但形式内容相近,而且曲名几乎相同。可见,祁太秧歌在明代已开始流行。祁太秧歌起初是以“过街秧歌”的形式存在的,过街秧歌是以打击乐器为伴奏,秧歌成员跟着节奏沿街边歌边舞,一般为即兴演唱,唱词押韵、多为吉祥之词,内容真实反映人民的生活。过街秧歌通常一队约二十至三十人左右,走在最前面的有三人,其中两人是接受礼物的,一人背袋、一人提篮。还有一人是拿鞭炮的,沿街走到一户人家家们前就放一炮。在这三人之后,有两名领队,分别叫红公子和丑公子。红公子手持折扇,身穿红炮。丑公子手拿折扇或令箭,三花脸打扮。在秧歌队中,红丑公子是秧歌队的指挥,各自带领一行秧歌队员。在歌舞表演中,两行秧歌队队形各式各样、变化丰富,一行为腰鼓队,另一行为敲锣队,沿街边敲击乐器边舞动身体。紧随两秧歌队其后的是一班打击乐乐手,所使用的乐器有小钗、镟子、花鼓和小马锣等。在击乐班之后是装扮好了的各种角色,有老汉、老婆、媳妇、三花脸、妖婆等,这些也是秧歌表演的主要成员。再之后就是一班吹打乐乐手,吹奏乐器为唢呐,打击乐器有铰子、手锣、铙、钹等等。

(二)祁太秧歌的传承发展

随着祁太秧歌的不断发展,一批由群众自己组织的班社相继成立,他们经常以班社的形式学习、交流,为祁太秧歌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以1923年祁县谷恋村成立的“易俗社”为代表,对祁太秧歌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革和创新,无论是从剧本、唱腔,还是装扮、乐器,还是表演都进行了全面的艺术加工,并借鉴晋剧等艺术形式,丰富了秧歌艺术的表现力,使秧歌进一步成熟发展起来。

近些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已渐趋城市化,与农村息息相关的艺术文化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大都成衰落态势,发展不景气。现得知,祁县的秧歌剧团已经为数不多,这次田野考察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晋中市祁太秧歌艺术团团长和两位秧歌传承人。据采访,我们了解到团里的成员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并且积极加入艺术团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更是不愿参加,团里缺少新鲜血液,这样就使得秧歌艺术的传承受到极大阻碍。

二、祁太秧歌的艺术形式及结构

(一)祁太秧歌的唱腔音乐

通过以上对祁太秧歌发展历程的描述,我们知道祁太秧歌起初是田间劳作的乡间小曲,后发展为民间歌舞,再逐步演变为民间小戏。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前后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

祁太秧歌由最初的“过街秧歌”发展至今,成为一种戏曲形式登上艺术舞台,其表演形式是丰富多样的。祁太秧歌中,唱是最为重要的,其中兼有念白。采用方言唱念,一首曲子可以一直重复唱,如《偷南瓜》从一开始直至结尾要唱20多遍。其唱腔活泼自由,按曲谱句式结构可以大致分为如下几种:

1.二句式:也称为“上下句式”,有上句和下句,由两个乐句组成。其形式既简短且完整,作为秧歌曲式结构的基础,这种二句式结构在秧歌里是最多见的。

2.三句式:由三句词组成,是在“二句式”基础上的延伸。其乐句和词句有一致的,也有不一致的。一致是三句词对三乐句,不一致时是三句词对两乐句。

3.四句式:由四个乐句组成,两组上句、下句,曲式发展为“起、承、转、合”,这种四句式的结构在秧歌里是很常见的。

4.五句式:由五句词组成,人称“五条腿”。

5.扩充句式:在演唱祁太秧歌过程中,由于剧情的需要常常出现乐句乐段的扩充现象。在基本唱腔结构中加入穿插句、衬词、衬句等对乐句进行扩充。

(二)祁太秧歌的器乐伴奏

祁太秧歌的伴奏乐器分为武场和文场,最初以武场乐器伴奏为主。祁太秧歌武场音乐的打击乐器有:手板、马锣、铙钹、鼓子、铰子、手锣、梆子等。这些乐器在武场音乐中分别念作:打(板)、衣(手板)、光(马锣)、太(手锣)、且(铙钹)、皮(镲)、咚(鼓)等。马锣是武场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乐器,其蕴含了丰富的音色,有规定的节奏,根据音乐需要可击锣中心和锣边,打出轻重缓急。锣鼓点是与唱腔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唱腔前武场音乐称为“起板”,乐曲结尾武场音乐称为“切板”。前文已述及到,祁太秧歌唱腔句式可分为:二句式、三句式、四句式、五句式、扩充句式等。一般武场音乐在二句式乐句后,可打“二五锤”(即上乐句后敲马锣两下,下乐句后敲马锣五下)。用于四乐句结构中,打“一二五锤”(即上句打马锣一下,下句打马锣两下,回句打马锣五下)。五句式秧歌中用“二四七锤”(即上句打马锣两下,下句打马锣四下,回句打马锣七下)。

文场乐器伴奏运用相对较少,也相对简单,只有极少数祁太秧歌剧目配以简单的文场音乐,如《回家》、《小放牛》等。主要的弦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等。

三、祁太秧歌的艺术内容及表现

(一)祁太秧歌的艺术内涵

祁太秧歌作为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不仅表现形式独特,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内容主要是反映人民的劳动、爱情和生活,也有少数是移植来的历史故事。艺人在创作剧目时,从农村的各个角度,选择事件与人物进行编剧,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进行加工处理,反映人民的生活。其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带有鬼神观念的和涉及封建道德礼教的社会生活。带有鬼神观念的有《舞神》、《捉妖》、《盗墓》等。涉及封建道德礼教的有《郭巨埋儿》、《伍子胥过江》、《大上坟》等。

2.描写女性的。一些祁太秧歌内容是描写受侮女性的。如《卖胭脂》、《卖元宵》、《卖绒花》等。

3.反映晋商文化生活。随着晋中一带商业的繁荣发展,商人在社会生活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描写商人生活的秧歌。如赞颂商人家庭生活富裕的《张公子回家》、《上包头》等。

4.反映劳动人民生活。提倡辛勤劳动、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剧目如:《偷南瓜》、《锄田》、《打铁》、《割田》等。

5.追求婚姻自由。青年男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的剧目有:《送粽粽》、《恶家庭》、《寺中缘》等。

总而言之,祁太秧歌的题材极为广泛和多样,社会文化内涵深刻。当然,由于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甚至淫秽的剧目。我们在客观分析它所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二)祁太秧歌的简例赏析

在此次田野考察中,我们有幸观看到山西省祁太秧歌传承人闫续祥老先生演唱经典剧目《偷南瓜》的一些片段。《偷南瓜》是祁太秧歌非常重要的剧目,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艺人的创作、加工,成为祁太秧歌中的代表性剧目。

早在祁太秧歌还是处于过街秧歌的形式时,就已经产生了《偷南瓜》曲调,这是一首表现少妇偷南瓜的故事。农夫辛辛苦苦种南瓜,正巧碰上又穷又饿的少妇偷南瓜,接着发生了一系列的戏剧冲突,最终农夫得知少妇可怜之处后,把南瓜送给了少妇。

《偷南瓜》是四句式乐段的第四乐句扩充,前三乐句都为方整性乐句,每句四小节,第四句由于句前、句中、句尾都依此加有一连串的衬词、衬腔,这样就使它扩充为两个乐句。《偷南瓜》的发展手法也是极为独特的,前两乐句为它的基本主题,第三乐句是转的功能,一开始使用了第一乐句的核心动机433并结合第二乐句句尾32176加以延伸,特别是用了富有推动力的切分节奏,使得旋律向高潮发展,第四乐句主要用了动机分裂的手法,使音乐动机逐渐减小。这一乐句扩充为九小节,它和第三乐句都为转的功能,第五乐句是第一、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为再现的含义。

四、结语

祁太秧歌产生于有着“民歌之乡”美誉的山西省,它不仅是山西省丰富艺术文化中的优秀代表,也是我国民族艺术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祁太秧歌是集合了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等的综合体艺术形式,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轶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祁太秧歌自明代就以民间小曲的形式出现,一直发展至今,是各个时期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

祁太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其无论是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是丰富多姿的艺术形式,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学习。虽然目前已得到较多关注,但还不够,还需要更多学者参与其中,深入研究,将这一艺术文化瑰宝继承发展下去,使它更加繁荣兴盛。

注释:

①阎定文.祁太秧歌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03-05.

参考文献:

[1]阎定文.祁太秧歌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2]张春娟.晋商、移民与戏曲——山西祁县谷恋村祁太秧歌调查考[J].戏剧艺术,2013(04).

[3]李春沐.祁太秧歌走访浅记[J].黄河之声,2000(05).

猜你喜欢

田野调查
内蒙古农牧区中学英语教育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
人格权平等的法人类学关怀
礼物的馈赠实践与乡村人际互动研究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反思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洱源县凤翔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田野调查中研究者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