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亦有道

2016-07-09汪明元

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慈善家财富慈善

汪明元

在人类文明中“巨富行善”并不罕见,我国东汉光武帝的外祖父樊重,就可以称得上为当时的大慈善家。据《后汉书》记载,他曾经借贷给贫困人家数百万,到时候将这些人的借债文契都一一削劈焚毁,使诸借贷人十分感动。他家里有不少“池鱼牧畜”,凡有求鱼及牲畜者,有求必应。

南北朝时,地方官员中也常有慈善家在各地大行善事。北魏时有“良吏”路邕,任魏太守时,每天从家中自出粟谷,去赈济贫苦百姓。另一良吏闫庆胤,任东泰州敷城太守时,正遇荒年,庆胤把自家千余石粟米“赈恤贫穷”,使多个困难家庭得救。

卡耐基有一句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美国富豪们以此为准则,热衷慈善事业,并把这项美德发扬到了极致。美国《商业周刊》自2002年开始每年都会评选出全世界的年度慈善排行榜,《福布斯》杂志在2009年首次公布了累计捐款逾50亿美元的亿万富豪排行榜,巴菲特、盖茨、索罗斯和戈登·摩尔这4位大慈善家榜上有名。

从人性角度出发

巴菲特说过这样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做慈善的出发点:“我想留给子女的东西,应该是足以让他们能够一展抱负,而不是多到让他们一事无成。”他不愿让大量财富代代相传,于是在2006年6月25日,巴菲特签署捐款意向书,正式决定向5个慈善基金会捐出其财富的85%,约合375亿美元。这是美国和世界历史上最大一笔慈善捐款。

2005年,盖茨在英国伦敦庆祝自己50岁生日时宣布,数百亿美元巨额财富将悉数捐献给社会,不会作为遗产留给子孙。他还在遗嘱中表示将拿出98%的资产给盖茨基金会,这笔钱用于研究艾滋病和疟疾的疫苗,并为世界贫穷国家提供帮助。

从人性角度来讲,商业慈善家们不想让自己的后代为财富所累,沉迷享乐不思进取。在他们眼里,财富如水,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提出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说,人们的各种行为总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加入理性算计在内的。古代哲学家孟子也给出了“恻隐之心”的说法,通俗来讲就是“慈悲之心”,是指对他人苦痛的一种同情心和怜悯心,是人所固有的一种“类”的属性。慈善可以理解为由恻隐之心驱使而对他人困难处境实施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行为。

“金融大鳄”索罗斯,这位匈牙利出生的美国籍犹太裔商人不仅是著名的货币投机家和股票投资者,更是一位乐善好施的慈善家。他最初的尝试与典型的纽约富人的做法没什么区别——给现代舞蹈团捐款、翻修中央公园等。然而,到20世纪70年代末他快50岁的时候,在赚到了大笔的金钱之后,索罗斯开始第一次认真考虑他在余生想做什么,于是他想到了以更为系统的方式从事慈善,并决定每年为慈善工作贡献300万美元,他的基金会“开放社会研究所”也同时应运而生。

尽管遭遇了不少挫折,但开放社会研究所应该算是一个很成功的慈善基金。它现在规模已经相当大了,截至2007年年底,捐款额为60亿美元,所有捐款都来自索罗斯本人。该机构存在于全球60个国家,它们有各种不同的项目宗旨,如正义、媒体开放、妇女权利、教育进步等。

达则兼济天下

10年前,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发下宏愿,要做中国最大的慈善家,世界级的慈善家。凭借信念、纪律和执行力,他缔造了房地产和文化娱乐两大商业帝国,国内罕有匹配者。2013年,他成为多个富豪榜的首富,财富达千亿;当然,他还成了年度首善。在国内,企业家做慈善已经逐渐形成一种潮流,有越来越多的财富拥有者愿意将自己拥有的财富扩散出去捐助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民大众。

资本主义发展到现在,最重大的问题就是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掌握资源的人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资源,然后更多;没有掌握资源的人会丧失资源,而且会丧失的更多。慈善是一种财富的再分配,但是并不是一种通过某种制度或外力所强制执行的财富再分配,所以慈善本身跟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政府职能没有什么关系,有很多富人并不做慈善。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有教育人们“达则兼济天下”的至理名言,在中国,通常慈善是道德概念的,是道德的表达,是有能力的人帮助弱势群体。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在企业壮大的前提下选择做对社会整体有益的事,而它们选择的慈善方式也都不是仅限于捐款捐物。

最近,潘石屹和张欣捐赠哈佛大学助学金,他们认为这是有助于长期的人才培养,是与人类社会长远利益有关的。陈启宗家族捐赠哈佛公共卫生医学院3.5亿美元,是因为他觉得公共卫生、医学的发展对人类长期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分析,研究公益行为背后的动机,理性专业的实践,才能把好事做好,使公益更加有效。

中国目前有公益基金会3900多个,超过60%是非公募的基金会。中国公益已进入每年千亿捐赠时代,其中80%左右是来自于私人和企业捐赠。今天的媒体说企业家吝啬这件事情已经很少了,企业家现在不仅是捐,而且捐得有点猛。阿里上市以后,有几十亿需要在中国做公益,曹德旺也是几十亿捐赠,企业家捐赠数量会越来越多。

公益应有清晰的价值观

很多企业在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时没有对其进行清晰的定位、分析,以至于明明企业前期捐了不少钱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达到好的预期效果,似乎还有点“出力不讨好”。一个企业对其参与公益所持有的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

壹基金的价值观就“人人公益”,强调小额捐款,动员所有人互相关爱,尽我所能,人人公益。怎样实现这个价值观?壹基金在深圳注册后,理事会开会反复讨论。当时明确了3件事情,救灾、自闭症儿童救助和公益能力建设培训。实行1年多,又通过反复讨论、定位,把救灾作为壹基金最核心的竞争力。理念和资源的聚焦,也使得壹基金成为了目前华人地区最大的民间救灾机构。在管理制度方面,壹基金注册的时候就定了很多规矩。壹基金绝大多数都是小额捐款,理事会开会的钱由成员另行支出。开会的时候,邀请工作人员和媒体共同参与。

阿拉善SEE基金会是中国民间最大的环保机构。300名企业家共同参与,每年每个机构承诺十万元捐赠,这就意味着每年募款3000万元。由于企业家的参与,观念发生的变化,使得他也会把企业带到绿色企业的道路上,产生聚合效应。中国民间的环保资金,到目前为止每年也就是1亿多,其中60%民间环保的资助来源于阿拉善。中国民间的草根环保组织,一半以上得到过阿拉善SEE基金会的资助,社会影响力通过草根的环保组织进一步放大。基于这样的愿景、使命、价值观,阿拉善现在运行的非常顺畅,每年会正常的增加一些新的成员,募款越来越顺利,项目越来越多。

“免费午餐”项目最开始就是由民间力量所发起的,旨在关注贫困地区孩子的营养问题,最后引发了政府重视,中央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拨款160多亿元。“免费午餐”用民间的力量撬动了政府政策的改变,推动了政府资源的跟进投入。这是中国公益组织如何在社会中发挥大作用的一个很好的案例。

与中国社会不同的是,由于美国先有社会后有政府,所以美国的市场力量是十分强大的,通过在华尔街发行债券的方式就能筑起铁路。因此,公益组织的力量也不容小觑,他们是“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公益组织承担了大量的国内事物。但是美国公益组织在客观结果上还是服务于美国政府,服务于美国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目前来看公益力量还是处在发展中阶段,相对薄弱。所做的大多是扶贫、助学、助残等救助方面的工作。但实际上,中国公益组织可以做得还有更多,可以发挥自己更大的力量。中国政府力量十分强大,所以公益组织更应该成为政府服务社会职能延伸,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猜你喜欢

慈善家财富慈善
不舍放开那双手——怀念旅港慈善家郑兆财先生
慈善义卖
慈善家田家炳奉献教育薪火相传
好奇心是一生的财富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火红财富”的拥有人
吃苦也是一种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