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医疗平台在现代医疗服务模式中的应用

2016-07-07郭文泽

智慧健康 2016年12期
关键词:医疗服务

郭文泽

移动医疗平台在现代医疗服务模式中的应用

郭文泽

(郑州市中心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近年来,移动医疗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化医学科技手段,正在现代医疗服务模式中逐渐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对平台与平台化的含义与意义的理解,结合移动医疗平台在现代医疗服务模式的实际应用场景,讨论分析了移动医疗平台的意义、优势、制约因素和前景。对于在今后推广和发展移动医疗平台具有更加准确的认识。

平台;移动医疗;现代医疗服务模式

1 平台与平台化

1.1 软件工程项目平台与平台化

随着“互联网+”这种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在现代知识社会的快速推广和深入应用,越来越多的“平台”逐渐建立起来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之而来的各种“平台化整合”也应运而生。越来越多可以汇集并在相同场景下使用的事物通过“平台”进行了统一的输入和输出,从而产生比单体行为更为优越的结果。因此在对某一平台进行应用情况说明前,我们有必要简单讨论“平台”和“平台化”产生方式与原理。

1.1.1 元素

普遍来讲,元素是构成自然界中一切实在物体的最简单的组成部分。元素常常被看作是抽象的、原始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或是物质所具有的基本性质[1]。对于软件工程项目来说,元素可以是关键字、标识符、运算符以及标点符号等程序设计的基础要素。不同的软件工程项目往往针对于不同的元素,而元素本身又要符合其代表客观事物的标准。

1.1.2 函数

函数(Function),名称出自近代数学家李善兰的著作《代数学》中“凡此变数中函彼变数者,则此为彼之函数”[2]。从数学角度来说,函数指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而更为通俗的理解为,函数可以看作是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各种元素之间相互变化后产生的结果,客观体现元素直接的联动作用。软件工程项目的核心一般来源于核心的函数、算法及各种实现算法而形成的类。

1.1.3 程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GB/T19000—2008/ISO9000:2005)中第3.4.5条“程序procedure”中对于“程序”的定义是:“ 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3]根据软件工程理论,程序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系列互相关系的函数的合集,程序及其子程序能够有效运行各种函数和算法,从而使函数中的元素完成运算过程。

1.1.4 系统

英文中系统(System)一词意为部分组成的整体。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定义:“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4]这个定义强调元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对元素的整合作用。系统一般具有三个特性:多元性、相关性、整体性。从严格意义上现实世界的“非系统”是不存在的,构成整体的而没有联系性的多元集是不存在的。一些大型的软件工程项目或是大型系统往往是由多种程序及其子程序组成的。

1.1.5 平台

作为一个建筑类名词,“平台”最初代表供使用者生活或工作的水平的开放式建筑空间或建筑体。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平台有了更为广泛的内涵:平台是在空间上或时间上具有相似相关性的系统运作的区间和领域。计算机平台的概念基本上有三种,一种是基于快速开发目的技术平台,第二种是基于业务逻辑复用的业务平台。第三种平台基于系统自维护、自扩展的应用平台。一般应用平台是软件用户使用的平台,也就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

因此,应用平台常常可以视为是具有连续相关性的应用软件或系统进行统一运作的物理和逻辑空间,类似于在“插板”上“插”满能够连续相关使用的“系统”。

综上所述元素、函数、程序、系统和平台的基本关系框架可如图1所示:1.2 平台化的意义

图1 元素、函数、程序、系统和平台的基本关系框架图

结合以上的讨论结果,我们以计算机应用软件为例,讨论应用软件进行平台化的主要意义和目的:

1.2.1 行为标准

行为标准是指在一定的系统或程序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计算机系统尤其是应用软件系统进行平台化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行为标准,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2.1.1 数据的标准

进入平台的数据通常需要拥有合乎标准的格式、类型、字符长度、数据结构、表示含义等。满足条件的数据才能够为平台所用,这使平台能够在进行数据存储和利用之前就有效实现数据筛选,提高了数据的可用性,改善了应用系统或程序的容错性。同时标准的数据更利于应用软件使用者的观察、收集、统计和分析。

1.2.1.2 流程的标准

流程标准最早应用于商业领域。流程标准不仅指的是软件平台处理数据和运行算法时遵循统一的流程,要求应用软件在平台中的数据交互具有固定的流程。只有这样平台上的系统、程序和子程序才能按照统一运算和存储,各司其职,相互协作配合,保证了该平台运作平稳,运行高效,故障率低。

1.2.1.3 输入输出的标准

应用软件系统的可视化主要依托于硬件设备。平台的使用可以使硬件设备在输入和输出时拥有一致的I/O接口,不仅能够方便接收数据,准确获得数据所代表的含义,更加能够增加输出结果的管理价值,解决使用不同硬件设备的用户接收反馈信息不一致的问题。同时输入输出标准能够方便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对接,实现多平台共享数据和利用数据。

1.2.2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指与平台有关的信息在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上,依据应用系统的协同技术和传输技术,使之在不同层次、不同系统间实现交流与共享的活动。对于应用软件平台来说,一般情况下的资源共享可分为平台内部资源的融合共享和平台外部资源的交互共享。

1.2.2.1 平台内部资源的融合共享

平台内部资源包括平台内应用系统共用标识符、关键字、数据库字段、关系模型、事务处理流程、输入输出结果等。这些内容在平台中是在一定规则下实现完全共享,避免了多个系统使用数据不能统一而导致程序间死锁的出现。

1.2.2.2 平台外部资源的交互共享

平台外部资源一般指的是开放的公共接口、开发文档、开源的编译空间等,支持对平台进行合乎标准的优化和改造,增加新的使用功能,以及不同领域和内容平台之间的相互对接。

1.2.3 高内聚、低耦合

高内聚、低耦合是软件工程中的概念,是判断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好坏的标准。内聚代表程序中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高内聚就是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高。耦合是指一个程序结构内不同模块之间互连程度的度量。通俗理解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模块与模块之间,尽可能的使其独立存在。平台作为系统整合的进一步延伸,高内聚、低耦合就是要做到平台上运行的系统具有较高的独立性,而每个系统之间又具有较高的紧密程度和运行效率。从而充分发挥平台对于不同系统的“领导”作用。

1.2.4 信息成果优化

相对于单体程序而言,平台能够调用更多资源用以信息成果产生前的修正和丰富,也能从更多角度对信息成果进行说明和解释,使其更容易被再加工、再利用。从意义上可以类别为中国古代的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2 移动医疗平台与现代医疗服务

2.1 移动医疗现状

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信息化医学技术,我们现在通常提到的移动医疗主要具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

狭义上的移动医疗:指通过不同功能的硬件设备、架设多途径通信网络以及使用各种计算机软件和技术转化为可移动,将传统的医疗服务行为由固定模式转化为可移动或可扩展的应用模式。例如使用手持数字设备(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智能移动电话、网络卫星通信、移动医疗设备以及远程数据手机终端来获取各种医疗决策和分配执行医疗服务,如图2所示。

图2 常用医疗服务可移动设备

广义上的移动医疗在较为广大的空间和较长时间内,使用可扩展、可监测、可预警和可辅助决策的方式,使实现延长个体健康的全生命管理周期,并使其具有更好的易用性、更低的使用成本和更准确的决策模型。从现阶段移动医疗在实际医疗服务的应用情况可以看出,移动医疗更多是作为一种狭义化、工具化和商业化的形态存在。

对于医疗机构而言,移动医疗是一种具有互联网特色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作为医疗资源配置的一种补充方式,移动医疗可以在区域内根据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特点进行医疗资源的柔性配置甚至于专业专精的弹性配置[5],提供更为便捷的床旁诊疗、远程诊疗和实时诊疗,拉近医患之间的空间和时间,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医院运作模式和管理流程。

对于受众人群而言,移动医疗提供了大量便捷进行个体自身生命体征数据记录、变化分析、危急预警的可穿戴传感器设备或方式,并能够使其利用智能手机和相应的手机APP应用进行数据监测和比对,从而简易评估、判断自身健康状态,并根据评判结果进行自身情况的调整和优化,有效的降低了医疗服务行为的使用成本[6]。

对于商业机构而言,移动医疗使原本较为闭塞的医疗服务进行互联网式的开放性改造,通过推行相关商品(如各种可穿戴设备或手机APP应用)、提供有偿医疗服务(个体诊断、就诊预约、药品供给、营养调节、医学决策等)、系统化的商业运营模式(医疗保险服务、医疗支付服务)等,根据医疗服务各方最大的需求谋取相关利益,利用经济规律改变医疗服务市场生态环境。

2.2 移动医疗平台的类型

2.2.1 静态数据资源平台

静态数据资源平台一般是指能够储存、展示和利用固定内容的医疗平台,如病区情况展示平台、电子病历平台、检验、检查结果查询平台、医疗护理计划管理平台、移动给药配伍平台等。这些平台一般用于输入和保存数据,较便捷替代相关操作人员进行日常工作。

2.2.2 动态数据资源平台

动态数据的平台化一般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会根据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产生改变的数据,进行如人体的各种生命体征数据记录,各种生理及病理现象异常处理、患者参与诊疗过程的动态监测等。常用的有各种专业化医学监测仪器的集成显示、个体化用药时间轴、诊疗效果动态评析、临床护理状态实时更新等。

图3 移动诊疗应用场景

2.3 移动医疗的平台在医疗服务模式中的应用

2.3.1 移动诊疗

诊疗活动是贯穿临床医疗活动,由临床医师主导、临床护理人员协同的重要工作,是整个医疗机构临床医疗服务的核心。移动诊疗,就是可以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在查房时就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诊疗活动:如长短期医嘱的开立、临床症状的描述、用药的效果等。临床医师利用移动诊疗设备所获取的诊疗数据,更加准确的书写电子病历,记录诊疗过程,将诊疗过程由分散到疾病的每个阶段,为建立细化的临床知识库和辅助诊断提供依据。

与此同时,移动诊疗可以利用患者实时的检验、检查结果参照患者本身健康状况进行诊断,同时将诊疗过程更加透明,有利于医患沟通和家属理解。移动诊疗的相关设备还能够提供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护预警,出现病危病重情况时为医护人员提供详实信息,为挽救生命、缓解重症赢得宝贵的时间。常见的移动诊疗应用场景如图3所示。

2.3.2 移动护理

20世纪50年代,由我国护理前辈黎秀芳经过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三查七对”制度和程序在全国推广沿用至今,40余年来一直是我国护理工作的主要制度。其中“三查”是指: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七对”是指:查对床号、查对姓名、查对药名、查对剂量、查对时间、查对浓度、查对用法。利用一定的手持设备和条形码、二维码等编码方式,可以有效地将三查七对的核心内容查询极大地简化操作。

除此之外,临床护理常用的“三测单”,即包含患者住院期间体温、脉搏、呼吸速率、血压、入院时间、出院时间、手术时间、大小便、24小时出入量等信息的护理记录单也可以通过移动护理设备配合各种电子测量设备进行实时填写,改变现在由手工测量记录之后再在纸质或电子病历中进行补记的方法,不仅提高了观测数据的实时性,更能够减少因人为记录产生的错误,增加临床体征数据的可靠性。

2.3.3 监测预警

由于大型医疗机构在医护人员与住院床位之间的比例尚难满足日益增大的医疗服务需求,因此通过多种可穿戴设备进行患者体征监测和危急值预警就成为低成本高收益的解决方式,例如采用远程动态心电图仪进行24小时心电图测量、采用便携式血压仪进行动静脉血压监测、采用预警平台对细菌检验超标值进行实时警报等。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也能够很好的应用于移动医疗场景中,如利用RFID技术制作患者腕带,对于老年患者、危重患者在院内轨迹准确定位;制作门禁标签对于管制类、精神类、麻醉类药品、高值手术耗材可追溯管理;制作慢性病居民健康卡片,简化慢性病诊疗家庭用药和就诊流程等[7]。

2.3.4 远程医学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远程医学正以惊人的速度和影响力带动着现代医疗保健技术向超越“空间”、超越“时间”的更广泛、更深入的领域发展,开拓了医疗服务的新模式和新境界。相比于传统医疗服务方式,移动医疗范畴内的远程医学可以满足跨医院、跨地域乃至跨国家的医疗求助或医疗协作需求,打破了“环境”、“地点”、“场所”、“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医疗卫生资源的共享。远程医学使医疗保健服务更加贴近人民大众,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8]。

2.3.5 家庭保健

现代医学对于医疗质量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已经不再停留于患者在医院内部过程中产生的医疗服务行为,而是延伸至“院前”、“院中”和“院后”三个阶段,更加重视患者就诊前的预防保健和就诊后的康复过程。传统医学很难讲诊疗范围延伸至患者日常家庭生活中,移动医疗平台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比如医师或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应用推送健康常识、制定康复计划或普及卫生保健方案,也可以使用“轻问诊”简单对患者提供自我诊断建议,促进“防病于未然”。

2.3.6 用药指导

部分医疗平台由于商业资本的介入,已经开始将非处方药品通过O2O电商平台渠道和互联网服务模式进行网上购买或配送,方便患者外出购药。虽然此种运营方式虽尚不成熟,但相信一旦出台有效的管理制度,健全监督管理责任机制,可以发展为医疗机构对于人群进行可移动化的用药指导,如社区医生对社区慢性病病人进行诊疗后,可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药品供给,并利用监控设备进行实时的用药指导。

3 移动医疗平台的发展前景

3.1 移动医疗平台所具有的的局限性

3.1.1 专业短板与习惯冲突

医学(包含临床医学、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生物制药等)与计算机科学作为相对独立的两个学科,在信息交互方面始终存在翻译、对接、转换并最终形成实践的过程,这是在现代医学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历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在移动医疗行业从事人才相对稀缺,再加上医师尤其是一线临床医师对于移动医疗使用过程中产生与日常工作习惯的冲突并未完全适应解决,传统的医护形式也不容易得到改变和颠覆,导致移动医疗平台在推广和深化应用时产生瓶颈。

3.1.2 缺少标准规范与行业体制

虽然移动医疗平台在国外发展较早,但对于国内应用仍属于初级阶段,相关行业准入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并未形成体系和体制。现阶段主要的移动医疗暂以软件平台开发商和移动医疗产品服务提供方为主,医疗服务模式应用仅是表面阶段。再加上移动医疗平台本身缺乏内部开发和外部数据的标准,使得不同种类、不同应用和不同厂家的移动医疗平台数据并不能实现完全互联互通,导致相同来源的数据却产生不同的结果,不但影响医疗服务模式下的使用,更容易产生错误,以致造成信息数据过度冗余和不可预知的异常结果。

3.1.3 产品设计与产能不足

由于移动医疗平台大多数对于临床医师日常需求的专业化设计仍不成熟,再加上对于具有一定特异化的定制型移动医疗设备产能有限,通用的移动医疗平台难以处理个性化的现代医学诊疗行为,加上移动医疗平台的建立和投入使用对多层次、多途径的网络传输方式具有较高的依赖性。一个规模较大、传输效率高的移动医疗平台常需要进行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并与实际产生收益不能形成正比,因此也导致易于实现的移动医疗方式百花齐放,而相对深度的应用开发无人问津。

3.2 移动医疗平台所具有的发展前景

3.2.1 数据精准化

移动医疗平台的用户可以使用多种设备或应用来测量人体的各种指标数据,但目前这些测量的数据比较粗糙,对于临床诊疗没有太大的临床价值。只有足够的数据密度,才能让设备体现出价值。因此在“大数据”、“云计算”等计算方案日趋成熟的今天,用全新的分析方式去看数据,不再对单一数据进行解读,而是对连续数据的波动性规律来进行分析并寻找异常就显得更为重要了。通过一定的标准平稳的进行数据的采集,再结合传统数据的积累进行建模和智能分析,才能真正使移动医疗平台成为医疗服务和诊断决策之间成熟的纽带。

3.2.2 多元角色化

移动医疗平台在未来将为用户普遍的赋予多角色,以达到更广阔覆盖个体生命的健康周期,提高各个节点使用人员的参与感,甚至可以将其角色互相转化。移动医疗将以最直观的方式解析医疗服务过程中服务方与被服务方不对等信息差的问题,让用户具有使用者,指导者,促进者和改善者多种角色的灵活体验。跟多的普通人也能参与到复杂的医疗诊断过程中,用自己的日常行为更新传统的医学价值体系。互动感和社交感的逐渐增强更有利于健康生活方式在社会的推广和应用,也能有效改善医疗认知在不同地区差异过大的问题。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多元角色化的过程中,一定需要相匹配的法律法规或道德准则进行约束,才能使移动医疗服务理念合理合法的普及。

3.2.3 价值去硬件化

移动医疗硬件的价值不再由硬件成本本身来决定,而是由每天产生的数据量和数据的流动性能力以及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价值来决定。硬件将只扮演一个数据采集工具的角色。硬件+数据传输+数据分析+数据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平台,从整个移动医疗平台来讲,它今后的价值与数据源的数量成正比关系。

在新的模式里,移动医疗平台的硬件和服务都要具备快速迭代的能力,硬件将更舒适、更方便、更小型化、更无感化,同时集成更多地传感器,数据来源将越来越丰富,而数据分析服务将利用更多种类的数据来交叉分析,无需用户干预而通过数据智能化学习就能把重要的生理活动描绘出来,通过数据把行为量化。通过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结合大数据的分析模型,我们就有机会在形成病症之前发现体征节律的异常并及时介入调整,避免疾病的形成。

[1] 徐冬梅,杨建军,张展新,吴源俊,向维良. 数据元素的标准化方法(2)——命名、定义和标识[J].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8,03:52-54.

[2] 赵栓林. 对《代数学》和《代数术》术语翻译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3] 卿寿松. GJB/Z9000A《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简介[J]. 质量与可靠性,2001,05:19-22.

[4] 鲁兴启. 贝塔朗菲的跨学科思想初探[J]. 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04:72-77.

[5] 刘丽杭,陈小玲,阳历. 移动医疗服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国全科医学,2011,28:3302-3304.

[6] 吴民. 移动医疗的应用[J]. 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11:2-5.

[7] 曾凡,黄昊,姬晓波. 移动医疗应用前景探讨[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03:314-316.

[8] 刘艳飞. 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

Application of Mobile Medical Platform in Modern Medical Service Mode

GUO Wen-ze
(Zhengzhou Central Hospital, Henan 450000, China)

In recent years, mobile medical platform as a new social me 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y, it usedgradually and widelyin the modern medical service model.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meanings of platforms and being platform, discuss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ignificance, advantages, constraints and prospects of mobile medical platform which is in the context of the application of mobile medical platform or in the modern medical service model. It can helpunderstanding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bile medical platformm ore accurately.

Platform; m-health; Modern medicine service mode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H05F01);河南省医学科技计划攻关项目(201403007)

猜你喜欢

医疗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