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工匠精神”怎么传

2016-07-06

廉政瞭望 2016年6期
关键词:职人学徒工匠精神

纪 录片《寿司之神》里,年近90的小野二郎对着镜头说出的那句“我们不在乎钱,只想做出最美味的寿司”,让许多人泪流满面。

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工业,时代的巨轮已经驶入另一番天地,而古老年岁沉淀下来的“工匠精神”,至今还活跃在一些国家的肌体里,为这些国家的国民性格打上“工匠精神”的标签。

现象级的“工匠精神”出现在特定的国度,除了匠人本身的执着坚守,还因为有文化、制度等外部因素的催化。就像花草,离开适合的空气、土壤、水分和营养,就无法茁壮生长。

日本:世代相传的“职人文化”

旅日学者徐静波曾经发表过这样一通议论:“在中国人的概念中,如果一家子,爷爷是开拉面店的,儿子是必须考上大学当干部,而生下的孙子如果不去海外留学,那就是‘没出息。必须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才能体现家族的兴旺与荣耀。也正因为这一种思想的作怪,爷爷绝对不会要求孙子来继承家业,而孙子也很少看得起爷爷的这一份手艺。‘继承家业往往被理解成‘继承官业‘继承富业,而不是继承技艺。”

流传至今的建筑、丝织品以及古玩器具,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之精湛高超。然而,作为工艺载体的工匠,却在士农工商的观念体系下,居于较低的段位。匠人的职业粗俗而肮脏,任何一个精英都会尽量避免这一工作。

“奇技淫巧”向来为士人所不齿,明朝有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因醉心木工而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其作者宋应星对于传播匠艺可谓热心之至。但即使是他,也坚持认为只有士人的心智才能领会到那些蕴含在“物”与“事”当中的高端知识,再奇巧的匠人所从事的工作都是没有头脑考虑的。

东邻日本的情况则大为不同。早在日本战国时期,大名和将军从来不觉得做手工是“下品”,相反非常醉心于客串“职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工匠。在达官显贵们的带动下,“职人文化”蔚然成风。直到今天,日本电视台还经常播放介绍“职人”的节目。

只要坚守一门手艺、不断追求精益求精,“职人”也会得到广泛的社会尊重,丝毫不亚于成为所谓的富贵之人。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子承父业显得非常自然,“下里巴人”的家族技艺也有机会在后辈手里流传,甚至发扬光大。“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两个儿子,就都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家族技艺传承时间最长的,当属日本的金刚组。公元578年,专营建筑的金刚组正式成立。一千多年来,每个时代总有溢价高的行业出现,金刚组却始终坚持初心,抵制住了种种诱惑。金刚组第四十代首领金刚正和说:“我们公司生存这么久其实没有什么秘密,坚持最最基本的业务才是生存之道。”

今天,日本经营上百年的企业有超过2万家,他们大多都像金刚组一样,坚持只做最基本的业务。这些百年企业多属家族企业,它们又是如何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实现技艺的世代传承?

秘密就藏在日本一句古语里,“铸就百年老铺基础的是三代之中有一养子”。“养子”就是女婿,如果儿子们不争气,能干的女婿一样可以接班。松下集团第二代掌门松下正治原名平田正治,就是松下幸之助的女婿。

瑞士:甘愿当学徒的人

“学优登仕,摄职从政”,中国自古将步入仕途作为职业首选,今天的国考热、公考热就是传统择业观的体现。中国还信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道理,脑力劳动似乎就比体力劳动更尊贵。因此,即使不考公务员,医生、律师、金融、科研都是万千学子和家长所追求的职业高地,而考上好大学接受“精英”教育,才有可能进入这些“精英”领域。

可见“工匠”的职业,不管是在现代中国还是古代中国,都不怎么受人待见。即使一些技术工人的收入比所谓的“劳心者”更高,大多数人也会以工作“不体面”为由,拒绝成为所谓的“蓝领”。要让全社会形成“八级木匠相当于高级工程师”的职业认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比之下,瑞士人的教育选择就非常有趣,比起考取名牌大学,他们对职业技校更加情有独钟。三分之二的瑞士学生初中毕业就选择了职业教育,上大学的仅有三分之一。

瑞士实行企业与学校结合的“双轨制”职业教育,由企业充当“志愿者”,提供学徒岗位。每周三四天在企业当学徒,剩下一两天回学校,政府承担就读职业学校的全部费用,学徒的工作岗位每月还有700到1300瑞郎(相当于4600元到8500元人民币)的薪水,足够支付基本的生活费用。

在很多国家,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往往被认为是失败者,但在瑞士,接受职业教育同样可以拿高薪水、受人尊重。瑞士的学徒在世界范围内都很受欢迎。

“大部分创新源自车间,而非教室。瑞士学徒比其他国家的学徒手艺要高三个级别。而且,他们似乎天生就重视质量问题。”ABB集团总裁霍根这样评价。

今天,“工匠精神”成了中国国内的一个热词,许多人都在强调开办职业学校、培养“工匠”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工匠”的培养还需要适合的社会环境。“工匠”不可能大富大贵,磨砺技术需要长时间枯燥、重复的练习。在今天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中,那些耐不住寂寞的人即便受过最好的职业教育,也无法从学徒升级成为优秀的“工匠”。

德国:不相信物美价廉

和瑞士相似,德国也注重学徒的培养,区别在于企业接收学徒在德国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义务。德国政府与各企业、工会签订协议,要求每拥有15名工人,就必须招收1名学徒。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在19世纪末初步成型。在此期间,“德国制造”完成了从被英国人贬低的“山寨货”向高品质代名词的逆袭。如果说制造业的竞争就是技工的竞争,那么德国技工身上所具有的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就是德国制造业过去一百年成功的钥匙。

德国的技师非常注重质量,质量不仅是产品的生命,还是他们的职业生命。如果一个技师出现两次以上的错误,将面临巨大的职业压力。如果因为生产中出现质量问题而被解雇,今后将很难再在行业内找到新的工作。此外,德国的工匠们不相信“物美价廉”。他们追求用最好的技术打造最好的产品,往往售价很高,处于行业顶端。

德国“工匠精神”在中小企业的身上体现尤为明显。德国向来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将其视作经济的支柱。许多并不知名的德国中小企业,通过长期耕耘成为国际市场的“隐形冠军”。大到挖地铁的掘进机,小到办公用品中的订书机,论质量都是世界第一。德国人经常说:“我家的公司是第几代了,我们的规模不大,但是我们能做的产品,别人做不出来。”

在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迅速成为全球焦点的。他们都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极少有“差公司”,也绝没有“假公司”。

提起德国人,人们对他们的印象可以归结为一个词——“严谨”。德国人的厨房就像实验室,食材和调料都要进行准确的称量。公交车站的站牌上不仅标有首尾班次时间,还写明了一天之中所有班次的时间,甚至精确到了几点几分。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分享过一个体现德国人严谨性格的小故事。他的朋友胡同学在德国开车时,发现油表指针已接近“油箱空”的红线,按照他在美国的经验,即使到了红线也还能开个二十几里地,没想到车子路上就熄火了。检修时,胡同学认为车子有问题,指着油表告诉技师:“为啥油表指针刚滑到红线,车就熄火了?”那名德国技师听得一头雾水,困惑地说:“空了就是空了,我们德国车的油表设计准确,空了怎么还会有油剩下来呢?”

丁学良总结道,德国的“工匠精神”就扎根于此,这是制作最精密设备的根本,也是生产高品质产品的保障。

猜你喜欢

职人学徒工匠精神
知乎新增专业认证快速通道 启动“515职人节”
职人管家小程序,点亮明快小生活
金光现代学徒班感恩教育的实践
魔术师的学徒
造物为荣,从社会刚需到精神信仰
——读《工匠之国:日本制造如何走向卓越》
职人刘德华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论《学徒的神仙》的叙事策略
澳大利亚学徒培训规模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