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意味着什么?

2016-07-06张薇

廉政瞭望 2016年6期
关键词:匠人工匠精神工匠

张薇

20 16年春天,没有人能预料到,《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一部正儿八经的央视纪录片,会在B站这种“不正经”的网络社区爆红。

“好内容和新人类之间并不存在隔阂”,纪录片导演陈黛曦说,“踏中年轻观众心灵的,是凝结在器物身上一代代御工的智慧与匠心,也是职业的崇高。”

故宫的匠人匠心,最动人处莫过于不受功利之扰的纯粹“工匠精神”。从古至今,中国从来不缺“工匠精神”,那些震撼人心的建筑、巧夺天工的器具,凝结了千百年来能工巧匠的心血。坚守一门技艺、追求精益求精,向着极致、卓越的终极目标前行,这大概是一名工匠最为平凡的匠心。

枯燥和趣味,只在一念之间

匠人,就像武侠世界的高手,在技艺的武林中练就绝世武功。拜师学艺入了门,就要打磨自己的一双手,担负起维护师门荣誉和尊严的重任。选择成为匠人,就是选择专一、重复和平凡。在追求极致手艺的过程中,平凡的匠心恰恰成就了世间最不平凡的珍宝。

年轻人对故宫匠人的狂热追捧,折射出他们心理和生活上所面临的困境。

也许是因为找不到工作的价值,迷茫的年轻人中普遍存在类似犬儒的风气,喜欢以狗之名自嘲解乏,随处可见“新闻狗”“程序狗”“实验狗”之流。生活不易,工作很累。于是贬低自己成了常态,无奈中只会大喊一声“臣妾做不到啊”。

那就看看那些匠人们是怎么做到的。只有当我们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敬畏和热爱,完成从“新闻狗”到“新闻匠”、“程序狗”到“程序匠”的蜕变,才能体会安身立命的内涵。

在这个结果导向的年代,急功近利变成生活的常态,无数人哼着郝云“慌慌张张,匆匆忙忙,为何生活总是这样”的歌词,不情不愿地将匆忙的生活进行到底。工作在他们眼中,也变成了一份“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厌烦工作,也被工作厌烦,没有任何乐趣。

而在故宫匠人的世界里,枯燥与趣味只在一念之间。名牌大学毕业的故宫学徒,要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学习古法制作猪血石灰、熬出浓稠适宜的浆糊,甚至还要半夜三更跟随漆农上山采漆。看似简单枯燥,做好却大有门道。所有的大师傅,都是从枯燥的学徒生涯走过来的。忍不住这份寂寞,磨不出这份心性,就不会有资格同文物完成穿越古今的对话。

有些人只有在完成工作的成就感中能够品尝到工作的趣味,却忽略了工作过程中的小细节。“工匠精神”恰恰聚焦细节,讲究得一寸智慧便得一寸快乐。人们在追求精益求精的过程中,会有享用不完的乐趣。

正如“寿司之神”小野二郎所言:一旦你决定好职业,就必须全心投入到工作之中,你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家敬重的关键。

浮躁社会的清心钟鼓

回忆起制作《大国工匠》节目的初衷,央视主任编辑姜秋镝表示,最初的灵感源自与中关村创业者们的一次对话。在那场交谈中,创业者们感叹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太过浮躁”,希望找到更多静下心来踏实做事的人。

另一位制作人岳群,也有一个待解的心结。“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制造业和手艺人。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于是,节目组踏上寻访“国宝级”大工匠之路。他们很快遭遇到了一场尴尬。

在诸多单位推荐的工匠名单中,不乏一些大工程项目的指挥官、负责人。显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排序中,这些人居于更加重要的位置。但制作团队需要寻找真正的匠人——“拥有顶尖技术的一线技术工人,他们可以不是官员也不是负责人,但无一例外都要有别人难以替代的技术水准。”

节目做出来以后,反响强烈。一双双满是油污、老茧的手,呈现出一种无以伦比的美。对此有人评价,“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手胜公知、小清新、键盘侠的键盘手100倍!”

生活在嘈杂喧嚣的社会,人们身心俱疲。而这些坚守本职工作的劳动者宁静自得的工作态度,却能把我们带去另外一个维度——那儿的时间走得很慢,那儿的生活让人觉得踏实。社会关于成功的定义,不应只是千篇一律的“名”与“利”;每个人成功的标准和模式都不一样,只要实现了人生价值,就算大写的成功。

“大国工匠”高凤林是火箭总装厂的一名焊工,从业35年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助推下,成功飞向太空。很多企业想要高薪聘请他,却都被他拒绝了。“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载卫星到太空,有一种成功以后的自豪感,你说金钱能买到吗?”

高凤林这样的“大国工匠”,对手中的工作,似有一片痴心。若人人都能对工作痴心相待,“爱岗敬业”成为人心的天然尺度,各行各业的“小宇宙”恐怕将要迎来“大爆炸”。

套用雨果的话,“工匠精神”还是一个社会的良心。与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相对,它更注重产品与服务的内核和质量;与“差不多”心态和“粗放”管理模式相对,它更强调精细、精准。培养这样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精神,要求小到一块马桶盖,大到一座桥,都必须把“质量”放在首位。

“工匠精神”蕴藏着改造社会的力量,既是浮躁社会的清心钟鼓,也是唤回国人责任心的不二法宝。

从“将就”到“讲究”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到“工匠精神”,让人耳目一新。

在四川芦山县第二初级中学,趁着和学生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李克强不忘“推销”自己的理念:“我们国家需要搞普通研究的人,也需要搞专业工作,当高级工匠的人,后者现在我们国家更需要。”

对于总理的观点,曾有人心存疑虑。提倡“工匠精神”,是不是我国机械化程度不高、工艺落后的表现?

事实上,所有高精度的机械制造操作都要依赖人工。举个例子,普通精度的机床是由中等精度的机床制造的,中等精度的机床是由高等精度的机床制造的,那么高等精度的机床是如何制造的呢?最高难度的技术雕琢,“自动化”承担不了,必须靠人的一双手。

还有人认为,追求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同现代社会的“效率观”相互矛盾,其实不然。“工匠精神”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一个技艺精熟的工人完全可以“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既可以快得起来,也能够慢得下去。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欲速则不达”。差了一点“工匠精神”,就差了一大截市场竞争力:短期来看,反复纠错,增加了人工和材料成本,挤压了利润空间,削弱了产品竞争力;长远来说,品牌口碑受影响,势必制约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阻碍转型升级的实现。

今天,有的中国制造“价廉物不美”,粗制劣造、山寨抄袭使之背上了“质量差”的坏名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提到德国汽车,人们就想到“结实”,一提到瑞士钟表,人们便想到“精密”。同种类型的产品,我们虽能做得出,却因细节上的差距沦为低端,而这正是中国制造的痛点。

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就是让产品从“将就”走向“讲究”,把“差不多的90%”提高到“能更好的99.99%”。而这一切,都需要生产线上每一位工人的专注和坚守,需要更多“大国工匠”的支撑,还需要“工匠精神”的雕刻。

世上没有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离开现实条件的支撑,“工匠精神”也只能沦为一句苍白的口号。在洛阳矿山机械厂磨机工部考察期间,李克强总理问起大工匠张东亮的收入情况,张东亮凑到他的耳边说:“我一个月一万多呢!”

李克强不禁回忆起十多年前的一件往事。“当时我还在河南当省长,一次在飞利浦公司考察,他们也有一个这样的首铸材料工人带领着一个团队,他们总经理介绍说,这个技术工人拿的年薪跟他一样,都是20万欧元。”工资不仅反映收入的高低,更是企业对技术尊重程度的一种投射。创造适宜“工匠精神”生长的现实土壤,正是我国制造业完成从“将就”到“讲究”跳跃的关键。

猜你喜欢

匠人工匠精神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
工匠赞
“神级”匠人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