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二五”期间我国体育场馆研究进展

2016-07-06何于苗陈元欣

湖北体育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国内十二五体育场馆

何于苗,陈元欣



“十二五”期间我国体育场馆研究进展

何于苗,陈元欣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体育总局课题项目、核心期刊、教材专著、专业(方向)设置、社会服务5个方面归纳梳理“十二五”期间(2011-2015)国内体育场馆的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时期体育场馆的研究发展动态作简要分析,重点对学术论文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十二五”;国内;体育场馆;研究进展

体育场馆研究是体育产业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体育场馆研究成为体育产业学科研究的重中之重,也是国家关注的焦点,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学界的共同努力下,体育场馆研究取得较大进步,体育场馆实践尤其是在政策层面取得重大突破,一系列有关体育场馆的政策先后出台,有力地促进了体育场馆学术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1 “十二五”期间体育场馆研究概况

“十二五”时期也正值北京奥运场馆和广州亚运场馆进入赛后利用阶段,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难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关注,大量学者对体育场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2014年,随着国务院46号文件的出台,体育场馆作为体育产业的重点研究内容开始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体育场馆研究呈现持续繁荣的局面。概括、归纳“十二五”期间体育场馆研究的进展情况,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十二五”期间体育场馆(设施)方面课题立项情况

表1 “十二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体育总局有关场馆立项课题情况(单位:项)

“十二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关于体育场馆方面的立项课题数目共计14项。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场馆的运营管理、制度研究创新、政策发展、场馆的市场化、民营化改革,规划配置以及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其中,2014年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有关体育场馆的立项研究多达7项,充分反映出这一时间学者对体育场馆研究的高度关注和政府对体育场馆研究的高度重视。从这一时期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的关键词来看,改革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立项项目主要围绕体育场馆运营改革问题进行研究,说明改革是这一时期体育场馆研究的主要内容。如由林显鹏教授主持的《我国大型体育场馆事业单位改制及配套政策研究》、陈元欣教授主持的《基于公共服务导向的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研究》等项目均围绕改革问题进行研究。这一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关于体育场馆的立项课题达16项。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场馆的运营管理改革、场馆服务的品质及标准化、政府职能、效益风险评估、产权制度改革及规划布局等方面。从上述全国规划办和体育总局立项课题的数量来看,立项课题数量较为稳定,在全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1.2“十二五”期间体育场馆方面公开发表的核心期刊概况

表2 “十二五”期间体育场馆方面核心期刊发表情况(单位:篇)

近年来,体育场馆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较为丰硕。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以体育场馆为论文题目主题进行检索,在2011-2015年期间公开发表的核心期刊数量达354篇。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大型体育场馆,研究内容主要为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及其运营管理模式,投融资模式、场馆的税费问题、场馆的社会开放以及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等方面。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场馆的运营管理改革方面,主要是体育场馆事业单位改革,市场化、企业化、民营化改革等,以期解决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难题。虽然这五年间,发表的有关体育场馆方面的论文数量较多,但从纵向比较来看,呈现下降趋势,需要引起关注。

1.3“十二五”期间体育场馆教材与著作出版概况

表3 “十二五”期间体育场馆方面出版的教材与著作(单位:册)

2011-2015年期间,体育场馆运营问题研究备受国内学者的关注,相关的教材与著作也不断更新问世,反映了体育场馆的学术研究逐步走向成熟。该期间有关体育场馆方面的教材与著作共计16本,内容主要包括场馆的运营管理、建设、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投融资、体育场馆智能化等。体育场馆研究方面的著作除了部分学术专著,还出版了关于体育场馆运营方面典型案例的著作,既有国内的经典案例又有国外的经典案例,这为从事体育场馆研究的学者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1.4高校体育场馆专业(方向)设置概况

表4 部分高校体育场馆专业(方向)设置情况

随着各地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发展,体育场馆数量快速攀升,各地对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而且,随着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水平及消费者对体育场馆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对体育场馆运营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我国体育场馆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部分院校开设了体育场馆管理专业或相应的方向,几乎所有的体育场馆体育经济管理专业均开设了《体育场馆管理》课程,部分院校如上海体育学院还将《体育场馆管理》课件建设成为精品课程。部分高校还设置了体育场馆管理专业(培养方向),以培养专业的场馆运营管理人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6所高校开设了有关体育场馆方面的专业(方向),未来可能还有更多的学校开设体育场馆管理方面的专业(方向),以满足我国体育产业和体育场馆快速发展对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庞大需求。

1.5“十二五”期间体育场馆研究社会服务情况

2011-2015年期间,从事体育场馆研究的专家学者积极为社会服务,服务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决策以及部分地方有关体育场馆建设、运营规划的论证。2012年,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开始对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进行改革,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参与体育场馆改革政策的研制工作,为体育总局等八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快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意见》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正式启动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相关专家积极参与体育场地普查的方案设计、数据质量控制与组织实施等一系列社会服务工作,在数据开发过程中,体育总局共立项18个课题,资助专家对普查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利用,形成了部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此外,为加强和促进体育场馆方面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场馆协会和体育产业分会等机构组织、召开了一系列有关体育场馆方面的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体育场馆研究的学术交流与学术成果传播,搭建了体育场馆研究学者与实务者交流的重要平台。

2 “十二五”期间体育场馆学术论文研究综述

近几年,学术界以不同的视角对体育场馆相关问题的研究保持着强势的劲头,为了更清晰体育场馆学术研究的动态,对“十二五”期间公开发表的有关体育场馆的学术论文进行分析,主要从体育场馆规划建设、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育场馆投融资模式、体育场馆资源利用、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等五个方面来进行综述。

2.1体育场馆规划建设的研究

体育场馆建设与我国体育的发展与建设密不可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息息相关,场馆建设规划中的一系列问题值得关注。杨振对体育场馆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建设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规划不合理、造价高、场馆准入门槛高、资源浪费严重等。提出要统筹规划建设、优化体育场馆功能、规范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等相关措施,确保为公众提供良好的场馆使用环境,推动体育场馆规划建设的全面发展[1]。谷金省等指出我国现阶段体育场馆建设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上可分为政府直接投资和土地置换、回购下的BT模式两类。这两种模式导致场馆的闲置率高、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为弥补现阶段体育场馆建设模式的不足,引入PPP模式,融入私有资本实现投资的多元化解决资金难题,降低成本和风险,实现利益共享。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化的洗礼使场馆在分布上更加科学化、功能上更加实用化以及定位上更加亲民化,以满足赛事需要和群众需求[2]。张帅等指出体育场馆建设对丰富城市建筑的内涵、完善城市布局、促进体育、经济等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当前人们对体育场馆的建设理念、知识的认知不足,建设理念上以大型化和服务竞技体育为主要建设模式忽略了群众体育的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郊区选址倾向化严重,重硬实力建设忽视软实力建设。提出场馆建设应以城市发展规模来制定可行的发展规划,避免“小城市,大设施”及功能单一等问题,与其他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3]。

2.2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研究

场馆的运营管理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广受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从论文的数量来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研究势头不可小觑。如今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环境之间的抵触急需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来予以和缓。章巧珍指出我国很多大型体育场馆在行政编制上属于事业单位,落后的管理体制给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带来了挑战,认为我们国家许多场馆经营效益差的原因在于管理者的经营方法死板、经营理念陈旧,不主动创新以谋求局面的改观,提出了采取多种方式经营、拓宽融资渠道、以市场为导向创新管理机制等针对性建议[4]。雷厉等将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分为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三种,认为应将坚持公共服务作为选择大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拓展公共服务内涵,以确保国有资产价值创造价值链,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对不同体育场馆进行分类改革;同时,要积极构建场馆经营管理的3种路径,即体制保障、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5]。彭国强指出,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的单位划分为3类: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及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大部分体育场馆尝试从行政管理向企业经营管理转变。针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水平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府投资——企业化管理”的运作模式,其对公共场馆更为有效[6]。谭建湘通过研究得出我国现阶段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客观环境决定了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多样化。民营化、市场化、企业化作为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已得到广泛认可,特别是在根据公共体育场馆的实际状况进行分类改革的基本思路方面[7]。综上,我国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虽存在些许问题但研究探索脚步仍在继续,通过不断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改善场馆的效益从而更好的为公众提供体育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2.3体育场馆投融资模式的研究

目前我国大型体育场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的单一融资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因此解决好体育场馆的融资问题、采用合适的融资模式以促进场馆后期的健康良性运转显得尤为迫切。肖淑红等将大型体育场馆的融资模式分为政府资本投入、社会资本投入及公私联合资本投入3大类,对3种融资模式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得出调动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场馆的融资建设管理等对改变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融资模式、缓解政府财政负担释放社会资本活力十分重要。并指出,大型体育场馆的性质因选择的融资方式不同而各异,未来的体育场馆融资模式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8]。李祥红认为高校体育场馆作为满足师生及社会群众运动健身需求的重要场所,加快完善其建设势在必行,而高校财务负担压力巨大,场馆财政捉襟见肘,因此随着教育事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高效多元化的财政投融资将成为可能;通过对高校体育场馆融资运营引入公私合作的模式进行探讨,从高校和私人角度分析双方投融资的可行性,表明利用公私合营模式发挥高校和民间各自的优势能够缓解高校财政压力、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经济社会效益、扩大私营资本投资空间,最终达到高校与民间投融资双赢的局面[9]。由此可以得出,积极探索体育场馆不同的融资模式,推动融资模式的多元化对体育场馆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2.4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的研究

在北京奥运会余韵未散和全民健身热潮袭来之际,各类体育场馆资源合理利用便成为了热议话题。近年来对场馆资源利用的研究也随之凸显出来,我国目前体育场馆资源短缺但浪费现象却也十分严重,而资源缺乏问题在短期内不能尽快解决,因此提高场馆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便显得尤为重要。雷哲指出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率低下和数量的匮乏等是开发利用过程中最为显著的问题。表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基本上是为了满足各类重大体育赛事的需要而设计,较少考虑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致使许多场馆在举办完大型赛事后因不能满足群众需求而大量闲置,造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认为对体育场馆基本属性的认识错位是造成其资源利用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提出充分挖掘并释放公共体育场馆的多项功能,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盘活存量[10]。赵红在其研究中表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虽然没有数量上的优势,但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确是场馆研究中较热的一个主题,我国高校场馆资优势大,如若充分将高校场馆资源的潜力挖掘出,有利于整个教育系统场馆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促进我国体育场馆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进而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进程[11]。朱建军就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现状指出其主要问题为在开发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时资金投入和设施设备不足,规章制度缺乏、服务体系不健全及学校领导对体育场馆资源的利用率不高。表明领导重视程度、物质条件充足与否、场馆管理人员素质高低是影响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的重要因素[12]。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场馆资源的利用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目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各种方法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盘活场馆资源。

2.5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研究

公共体育场馆的社会开放一方面能够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健身场所,促进全民健身工作的发展。因此,近年来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商继宇在阐述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概况时提到有关体育场馆开放的包括原国家体委于1995年发布的《关于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的通知》及教育部2006年制订的《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方案》等几项政策法规。相关法规的颁布表明国家对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予以重视。并指出公共体育场馆的国有产权属性,因而在开放的过程中应该保持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属性不动摇,充分彰显社会效益,要关注并解决公共体育场馆尤其是学校体育场馆对居民开放程度不高的问题,应当在此方面多做工作[13]。彭国强认为公共体育场馆属于国有资产这一性质决定了公共体育场馆要以提供公益性服务为定位。但公益体育服务不等于完全的向大众免费开放,要想保证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可持续性,体育场馆的收费经营势在必行,要在保证其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收费。综上,尽管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有待提高,但相关的政策法规及措施来确保公共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用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全民健身及各类体育需求[6]。

3 体育场馆研究未来的发展展望

一个时期的终结又是另一个时期的开始,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十二五”期间通过学术界的集体努力体育场馆的研究成果丰硕,研究上拓宽了领域、提高了水平、增进了认识。但体育场馆的研究发展是不断延续的,要思考一下体育场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为未来体育场馆的研究发展提出一些愿景,尤其是场馆的“企业化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研究上。

3.1体育场馆的企业化改革研究是大势所趋

体育场馆研究的方向始终关注社会需求、紧跟社会发展。国务院46号文件明确提出改革场馆管理体制、创新场馆运行机制,利用现代企业制度来激活场馆活力、盘活场馆资源。从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场馆运营管理的现实来看,实施企业化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场馆公共服务能力,是解决场馆运营难题的重要路径和未来发展方向[14]。目前,对于体育场馆企业化改革这一方面的研究尚浅,而现今企业化改革对于破除机制体制障碍,提高场馆运营效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重要性为人们所认知,因此,体育场馆企业化改革的研究将是大势所趋且会不断深入。

3.2大型体育场馆事业单位改革研究势在必行

学术界对体育场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将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置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框架下进行研究的相关成果尚比较鲜见,对事业单位类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的配套政策与支持机制研究的关注度不够高,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问题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在2020年前所有事业单位完成分类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也表明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前进步伐。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机构作为事业单位,在其运营发展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不仅没能发挥强大的基础作用,反而成为一块体育产业发展的短板[15]。因此,大型体育场馆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研究势在必行。

3.3体育场馆研究更加注重实际应用

体育场馆是固化的,但场馆的建设运营管理却是动态的由人来控制的。对体育场馆的研究更为注重社会实际应用问题,如:大型赛事后场馆的运营问题、如何创新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如何发挥场馆的社会效益坚持“以人为本”,以及互联网+体育场馆的发展新生态等。始终关注这些社会现实并不断创新,使其研究发展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更加注重实际运用和应有的人文关怀,丰富体育场馆的研究内容,使研究的视角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杨振.体育场馆设施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问题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8).

[2]谷金省,郭爱霞.体育场馆建设PPP模式探讨[J].建设理监,2013(8).

[3]张帅,高杨.体育场馆建设对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影响[J].理论观察,2015(8).

[4]章巧珍.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2015(10).

[5]雷厉,肖淑红,付群.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选择与路径安排[J].体育科学,2013(10).

[6]彭国强.公共体育场馆研究状况与发展策略[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7]谭建湘,周良君,陈华.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评述[J].体育学刊,2013(5).

[8]肖淑红,付群,雷厉.大型体育场馆融资模式分类及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6).

[9]李祥红.高校体育场馆融资与运营引入PPP模式可行性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

[10]雷哲.从物力资源视角看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

[11]赵红.我国体育场馆管理的研究状态与发展——基于体育场馆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0).

[12]朱建军.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及影响因素[J].福建质量管理,2015(10).

[13]商继宇.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与运营研究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10).

[14]陈元欣,王健.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企业化改革研究[J].体育科学,2015(10).

[15]李艳丽.我国公共体育场(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分类改革研究[J].体育科学,2013(10).

Research Progress of Sports Venues in China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eriod

HE Yumiao,CHEN Yuanxin

Key words:The Twelfth Five-year period;domestic;sports venues;research progress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some other research methods,from the projects of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and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core Journals,teaching material and monographs,the setting of majors(directions),social service and other five aspects to sort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domestic sports venues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eriod(2011-2015).Based on this,the paper makes a brief analys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sports venues in this period,focusing on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academic papers and giving prospect to its futur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8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3X(2016)04-0320-04

收稿日期:2016-02-01

第一作者简介:何于苗(1992-),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体育场馆运营.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430079

猜你喜欢

国内十二五体育场馆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体育场馆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与应用
国内不动产登记制度初探
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国内二手市场交易模式的影响研究
体育:室内体育场馆空气质量标准年内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