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夫在功夫之外

2016-07-04金博

金融博览 2016年4期
关键词:陈思华尔街科幻

金博

陈思进:曾担任Bankers Trust(银行家信托)和NASDAQ(纳斯达克)高级金融软件开发师,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证券投资部助理副总裁,以及美国银行证券公司(BofA Securities)副总裁,现任某国际五大金融财团全球投资部风险管理资深顾问,兼任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金融高管俱乐部副理事长等职务。

陈思进和太太小玲,现在住在加拿大多伦多的湾街(Bay Street)。

这条街道是加拿大的华尔街,据说,它最早的名字是“熊”街(Bear Street),后来市政规划者们因为街道最南端多伦多港的那片湖湾而为它取了新名,非常“先见之明”地“体贴照顾”了后来每天在这里来来往往的金融交易者与投资人。

陈思进的家就安在湾街一栋上世纪80年代末建造的酒店式公寓里。这里是一座Loft,客厅比一般的公寓大得多。陈思进为自己在客厅中划出了一片阅读、写作的空间,书桌、书架和客厅一样的风格,简洁、随意、舒适。在看书写作的时候,陈思进常常放上一张古典乐的CD,在Nakamichi SoundSpace9的音响声里,煮杯咖啡或是泡杯茶,或读或写。

不过,陈思进读书或写作的背景并不总是这么“古典优雅”,他也常常一边写作一边看《非诚勿扰》《金星秀》《四大名助》《天天向上》等综艺节目,“它们并不会影响到我”,相反,电视节目中那些最接近日常的语言反而能给陈思进不少助益。

和很多常年居住在国外的中国人不同,已经旅居国外26年的陈思进在和同胞交谈的话语中几乎没有英语词汇,“在国外久了,说话中带英文词并不是有意为之,实在是离母语环境太远,会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汇。但我一直有意避免。”陈思进用中文写作,出版过18本书,他一直注意了解国内最新的用语,谈话中,“白富美”、“民科”这样一些词用得相当准确到位,听不出任何停滞。

陈思进1994年进入华尔街工作,在“前台”做过交易,在“中台”做过风险管理,2008年定居多伦多后,近几年一直在做全球金融市场的监控,金融业务“从头做到尾”。“所以,金融业务方方面面的书我都会读。而且不仅仅是金融书,人工智能、模型这些书都需要读。最近人机大战的AlphaGo(围棋人工智能程序),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和我当年(1994~1997年)在华尔街做的几个金融模型原理是一样的。相关的书肯定要读。”

小时候,跟着外公、外婆长大的陈思进,每每听做《辞源》第四版主编的外公讲字词故事;他读外婆要求读的,比如唐诗宋词;也读外婆不让读的,比如后来每隔两三年就会读一遍的《红楼梦》,从小时候的读情节读故事,到后来的读人心读世情……“小时候长辈不让看《红楼梦》,家里一套线装版脂砚斋批注的《石头记》是锁在柜子里的。但越不让看越想看,于是偷出来看。大人睡后,我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那是永远忘记不了的画面。”

陈思进说自己向来读书很杂,“什么书都读”,少年时,读《三国演义》《西游记》《老残游记》,也读科普、科幻书籍;后来工作,读方方面面的金融专业书,也读现代物理、天文、科技书;他的阅读单中有经典,还有比较偏的,如《设计心理学》《战争论》《西方的没落》;几本培根、蒙田、爱默生“常在手边”。

问陈思进“培根是经验主义哲学家,爱默生却更偏超验主义、讲超灵,蒙田会被评论是‘西方文化的冷静观察者……“问题还没提完,陈思进就回答:”我明白你想问什么,我不太倾向于分门别类的。对我来讲,他们说的都是一个内容——人。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过去了。很多东西在变,但人、人性从来没有变过。”

“金融现在依然是我的主业。金融的背后就是人,人的两大特点,一个贪婪、一个恐惧,这是从来没变过的,它们在背后驱动着金融。所以,金融人要各种书都读一些,除了专业书,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心理学各个方面都要读一读。特别是小说,因为小说是讲人性的,单讲、单读金融,是看不透金融本质的,学问是相通的,是不分科的,功夫其实是在功夫之外。”

读了几十年书,也写过近20本书,陈思进却说少年时读过的《十万个为什么》影响他最大。“它的通俗易懂启蒙了我的求知欲,更奠定了我的写作风格。我的作品中有一个特点就是要把一件事情背后的为什么说清楚。”“《十万个为什么》里说,水在4度的时候密度最大,100度会沸腾……金融也是一样,它到了某个点上就一定会发生一些事情,事情的发展要符合金融逻辑。”陈思进的“财经科普系列”,《看懂货币》《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读懂金融的第一本书》《华尔街这些事》中确实都能读出《十万个为什么》的味道。“我会去设想我的读者只是中学生,没有任何金融背景,我要如何写他们才看得懂。”

2015年,刘慈欣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获得世界科幻界公认的最具权威与影响力的奖项——雨果奖。在仔细读过这本书后,欣赏之余,陈思进几乎是立即停下了手中专栏中的6个,开始构思自己放在心里了几十年,一直想写的“硬科幻”。“其中的构思是好莱坞都没有过的。”

陈思进之所以把自己要写的科幻称作“硬科幻”,是因为其中的每个“科幻”点都能从现代的物理学、天文学、生命科学等知识中找到根据,都是依据现代科技知识有可能发生的情景,而并非天马行空的“魔幻”。这里面大概依然有那本《十万个为什么》打下的基础,“要有依据、有逻辑,不仅知其然,背后的所以然也要有。“那些原理和导演、编剧、制片们说明白就要讲三四个小时,就是我在华尔街最忙的时候,一有这方面的书出来,比如霍金有什么最新的东西出来,我都会买和了解”,童年所读的科普与科幻,青年时读过的电脑科学,这些年对天体物理、量子物理、狭义广义相对论、科技的阅读关注一起在他的脑海幻化出新的故事。

时下,陈思进最爱谈的是他刚修订完,已经出过一版的长篇小说《绝情华尔街》。这本书的第一版是在2009年。去年,他再次梳理,将部分内容整合进曾进入亚马逊同类图书畅销榜冠军、销量超过15万册的《心机》,今年3月全新修订再版,并正和欢瑞世纪合作,进行影视改编,他自己亲任策划制片人,并参与剧本改编。

“除了会读一生的曹雪芹,曾获奥斯卡最佳剧本改编、《大空头》原著作者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是我最爱的财经小说作家,他的作品也是我的写作目标,希望《绝情华尔街》能和《大空头》媲美。”

迈克尔·刘易斯1989年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说谎者的扑克牌》,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盘踞62周,销售100多万本,其中所写即是自己在华尔街的经历。之后,每两三年,刘易斯就会出本畅销书,各种主题;2015年,《大空头》出版,其中所讲是两种数学模型复杂的金融产品:信贷违约掉期(CDS)和债务担保证券(CDO),刘易斯却依然把它们写成了精彩的故事,把抽象高冷的金融写成了另一本畅销书。

这大概就是陈思进的梦想。他曾梦想在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也曾凭借努力在那里反复证明了自己,可当他在美国投行做到副总裁级别时,却深感“误入”了歧途,并离开了那里,可那里又何尝不是他魂牵梦绕过的地方。陈思进和太太小玲用了五年完成了《绝情华尔街》这本以自己为原型,“从金融角度看华尔街”的跨国金融商战小说。我希望“用我的经历与经验,以及多年积累的阅读与文学功底,帮助中国更好认识华尔街,以使中国的金融机构在与华尔街的合作中变得成熟稳妥起来,避免遭受金融掠夺。”

金融是高强度的工作,加上读书、写书,陈思进的生活节奏如“时钟一样准”。每天早上5点开始工作,然后他会一直忙到下午3点,吃个“早晚饭”,稍事休息,之后是一个小时的健身房时间。晚上,陈思进会给认真阅读留出两个小时。

无论在美国,还是国内,买书时,陈思进都习惯先看看封面、封底,再翻翻书的前10页,如果还想看,再买下来。他每个月都会有60~100美元购书开销,再去图书馆借5~10本书来读。“除却经典,一本一二十万字的书,核心有营养的内容也就四五千字。我就是抓这四五千字。每天两个小时的阅读足够看完一本,而且这种阅读方式会让我把内容记得更久。”

陈思进还在构思着一部“红楼梦式”的小说——《我们的时代》三部曲(由太太小玲执笔),其第一部《往事》和随笔集《思进看中国》也即将出版。2015年陈思进策划的《那么慢 那么美》进了亚马逊畅销书TOP10,其中说“以慢博快、以简博繁、有舍方得”,对陈思进,他“舍”了华尔街却也用另一种方式“得”了华尔街,他“慢慢”地四处转着风景也挺有成绩,他的繁中之简是一本讲人心世情的“红楼”,一本讲逻辑事实的“为什么”,一切还不错。

猜你喜欢

陈思华尔街科幻
相似与差异
PL-01:科幻飙车党
全球金融:华尔街面临的真正革命 精读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On parody and its stylistic functions
LEAP OF FAITH
美国之行——参观自由女神与华尔街
华尔街:人性的迷失——读《华尔街的继承者》《华尔街之狼》有感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论货币民主(下):兼谈“占领华尔街”运动